稅收事業與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稅收在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一門顯學,這歸因於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機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稅製改革與經濟發展,逢此良機,我們策劃齣版瞭這套“當代稅收名傢叢書”。
何謂稅收名傢?這裏所講的稅收名傢特指那些為推動稅收事業和社會進步而搖旗呐喊的公共知識分子們。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名傢”,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正所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獨立思考,謙卑不忘弘毅,勇於進諫政府,積極投身公共事務;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堅守理想,懷揣憂患意識,努力追求真理,具有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對名傢們性情特徵的好注解。引經據典,追根溯源,播其聲,揚其道,釋其理,忘卻一己之利益,弘揚社會之正氣。他們將傢國情懷、人文關懷融入廣闊的社會經濟實踐。在現代法治社會的叢林裏,他們有可能成為一種相對獨立、具有社會正能量和影響力、代錶社會良知和人類理想的社會階層。
我們對稅收名傢的遴選,其實並未有一成不變的標準,但始終秉承一項原則,即入選者必須勤於學、誌於道、遊於藝,在稅收領域有相當造詣,其觀點犀利,自成一派,非人雲亦雲之輩。入選者,或擅長財稅法製,或精通大數據治稅,或融匯會計與稅收,或執著於稅收治理……他們關注於世界、國傢、人類、民族、社會的進步,其觀點閃爍著獨特的倫理之魂和道德之光。
本套叢書的每一分冊均具有兩大結構:一是學術研究篇,二是人文情懷篇,即從這兩個視角反映入選者的學術思想和人文情懷。我們期待各路神仙指點,更希望結識、聚集各方神聖。
最後,讓我們為那些推進國傢治理和社會進步而堅守理想、永不言棄的公共知識分子們點贊,正是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輝映著時代的曦光。
“當代稅收名傢叢書”策劃人樊清玉
該叢書以稅務名傢為核心,集閤瞭在稅務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成績卓著、享有盛名的學者大傢,收錄瞭他們的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係統地整閤瞭各位名傢的理論觀點與知識體係,同時也關注他們的人文情懷,讓讀者得到理論滋養和品質熏陶。 本書闡述的稅收與會計,在理論上,當然分屬兩個學科。但在實務中,尤其是對納稅人來說,卻是密不可分。企業既要按照會計準則嚮投資人、債權人等提供財務報告,同時又要按照稅法規定嚮主管稅務機關提供納稅申報錶——稅務會計報錶。理論的研究應該反映實務的需求,這就逐步形成瞭介於稅收學與會計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稅務會計學。因此,站在納稅人的角度研究稅收與會計,既可以說是“跨界”,又可以說是必然的“聯結”。
第一部分學術研究篇
第一章納稅人視角看稅收()
一、人類曆史長河中的稅收()
二、稅收的産生和發展()
三、稅收特徵()
四、稅收本質()
五、納稅人意識()
第二章稅務籌劃——理性經濟人的必然選擇()
一、稅務籌劃主體和定義()
二、稅務籌劃的發展趨勢和學科定位()
三、稅務籌劃的動因和誘因()
四、稅務籌劃是納稅人的基本權利()
五、稅務籌劃的意義和特點()
六、稅務籌劃的目標和原則()
七、避稅及其法理分析()
八、避稅與其他減稅方式比較()
第三章稅務會計——政府稅收會計與企業財務會計的橋梁和紐帶()
一、稅收與會計()
二、稅務會計基本認知()
三、稅務會計模式()
四、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係()
五、稅務會計概念框架()
六、稅務會計目標與假設()
七、稅務會計原則()
八、稅務會計要素()
九、稅務會計程序()
十、涉稅信息與納稅信息、納稅會計信息與涉稅會計信息()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人文情懷篇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記全國會計先進工作者蓋地教授()
二、稅務會計教材的引航者
——訪天津財經大學蓋地教授()
三、蓋地先生印象()
四、師者·學者·長者——記天津財經學院會計係蓋地教授()
五、與書為伴()
附錄()
附錄一學路事記()
附錄二發錶的相關論文()
附錄三齣版的相關教材、著作()
“名傢”不敢當,“稅收名傢”更不敢當。充其量,隻能算是稅收與會計的學習者、稅務籌劃與稅務會計的思考者。
稅收與會計,在理論上,當然分屬兩個學科,但在實務中,尤其對納稅人來說,卻是密不可分。企業既要按照會計準則嚮投資人、債權人等提供財務報告,同時又要按照稅法規定嚮主管稅務機關提供納稅申報錶——稅務會計報錶。理論的研究應該反映實務的需求,這就逐步形成瞭介於稅收學與會計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稅務會計學。因此,站在納稅人的角度研究稅收與會計,既可以說是“跨界”,又可以說是必然的“聯結”。
2008年11月22日,《潘序倫文集》首發式在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現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舉辦。在該文集收錄的62篇文章中,有9篇是稅收內容的文章,首篇文章就是潘老(被譽為“中國會計之父”)1931年7月發錶在《會計季刊》創刊號的《營業稅的徵收和資本額的計算》。而且在潘老的諸多著述中,就包括一本《所得稅原理及實務》。我係李寶震教授在20世紀初期就對美國聯邦所得稅有研究,1937年用英文發錶瞭《中國之所得稅》專著,探討所得稅基本理論,同時還教授“所得稅會計”課程,“既要講租稅理論,又要講會計原則”。公司會計準則的世界經典名著《公司會計準則導論》的兩位作者之一——威廉·安德魯·佩頓(會計理論先驅,被譽為“美國現代會計理論之父”)也對與會計相關的稅收有涉獵,1965年,其著作《公司利潤的計量、分配、報告與稅收》齣版發行。在加裏·約翰·普雷維茨等著《美國會計史——會計的文化意義》(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6年版)一書的第3章、第7章中專門闡述瞭“稅務、政府會計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稅收:新的增長點”問題。艾爾登·S�焙嗟呂錕鬆�的《會計理論》(立信會計齣版社2013年版)是專門研究會計理論的世界名著,在該書中,多處論及稅收與會計的問題,其中第16章“所得稅與養老金”(中譯本未錄入)專門闡述瞭稅收與養老金會計問題。《美國聯邦稅製》(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2001年版)的第一作者凱文·E�蹦�菲,當時就是一位會計學助教授。可見,國內外的會計大傢們,不僅在會計理論研究方麵有傑齣貢獻,在關注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同時,也對與會計關係密切的,或者說不能擺脫的稅收也頗有研究,多有建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
稅收離不開會計,會計焉能無視稅收。在《中國會計報》和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聯閤主辦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財會新聞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營改增全麵實施,營業稅退齣曆史舞颱”。全麵推開“營改增”本來是一項重要的稅製改革,但它也成為重要的“財會新聞”,充分說明稅收與會計的緊密聯係。
當年讀本科時,我學的是“財政金融”專業。畢業留校任教時,係領導徵求意見,我選擇做瞭會計教師,講授會計課程,當時認為會計比較具象。1983年和1984年進行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稅”時,我主要承擔“工業會計”課的授課任務。當時的會計原理及各門專業會計(如工業會計、商業會計等)的內容均不涉及稅收及其會計處理,財政係老師給我係講授的“國傢稅收”課程也不是站在納稅人的角度,即會計與稅收沒有交集。作為當時會計係的負責人,我將專業課程稍作調整,即以“稅務會計”取代“國傢稅收”,改由本係老師任課,轉眼已有30餘年。隨著我國稅收與會計法規製度建設的一個又一個進步,相關教材建設體係日趨成熟,相關理論研究日漸深入。
30年來,有過迷惘,經曆彷徨。一路走來,就是堅持與堅守。宏觀探道,微觀探真,永遠在路上。本書僅是本人對稅收、稅務籌劃和稅務會計的一點所思、所感和所悟,誠望不吝賜教。
蓋地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腦海裏仿佛有一片迷霧被驅散瞭,很多一直以來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瞭起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直接灌輸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稅收政策和會計準則,轉化成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分析幾個大型跨國公司的案例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邏輯推理,將復雜的稅務籌劃和財務報錶背後的玄機,層層剖析,讓人拍案叫絕。讀到這些地方,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在腦海裏模擬那些場景,去思考如果我是其中的決策者,會如何應對。書中的一些觀點非常有啓發性,比如作者提到,稅收並非僅僅是國傢財政的收入來源,它更是一種調節經濟、引導社會發展的強大工具,而會計則如同經濟活動的“體檢報告”,真實反映著企業的健康狀況。這種“依存與共生”的視角,讓我對這兩個領域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深刻的相互影響和製約。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共生”這一概念的深入闡釋。我原本以為稅收和會計的關係更多是一種行政管理和企業服從的關係,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更深層次的、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作者巧妙地展示瞭,有效的稅收體係離不開準確、透明的會計信息作為基礎,而完善的會計準則和實踐,也反過來受到稅收政策的影響和規範。這種相互促進、共同演進的關係,在書中得到瞭非常細緻的展現。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稅收閤規與風險管理”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法律條文,而是從戰略的高度,探討瞭企業如何在稅收閤規的前提下,實現財務效益的最大化。這種前瞻性的分析,對於任何一個在商業世界摸爬滾打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總分總”的模式,而是將宏觀的理論與微觀的案例巧妙地穿插融閤。每個章節的引入都充滿懸念,然後作者會循序漸進地展開論述,並在最後通過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案例進行總結和升華。這種“講故事”式的寫作手法,讓我全程保持著閱讀的興趣,仿佛在跟隨作者一起進行一場智力探險。書中關於信息不對稱在稅收和會計領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解決這一問題,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的觀點非常具有批判性,他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理論。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個激發思考、啓迪智慧的平颱。
評分老實說,在開始閱讀之前,我有點擔心這本書會過於理論化,可能會有很多晦澀難懂的術語。但齣乎我的意料,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語言卻相當流暢易懂。他善於運用比喻和類比,將復雜的概念形象化,比如他用“一張網”來比喻稅收的覆蓋麵,用“一麵鏡子”來形容會計的反映功能,這些生動的描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書中關於稅收的演變史部分,也寫得格外精彩,我仿佛看到瞭稅收製度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經濟變化的。對於會計準則的演進,作者也給齣瞭深刻的解讀,解釋瞭為何會産生不同的會計方法,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這些曆史的維度,讓我更加理解瞭當下的稅收與會計體係是如何形成的,也為我提供瞭理解未來發展的背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淡雅的藍色為主調,搭配金色的字體,整體散發齣一種沉靜而專業的學術氣息。封麵中央的“稅收與會計 依存與共生”幾個字,簡潔有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題的嚴謹性。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微黃的護眼紙,觸感溫潤,讓人在閱讀時感到舒適。目錄部分的編排也很清晰,章節的劃分邏輯性強,從基礎概念到深入探討,循序漸進,讓人對全書的脈絡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雖然我還沒有正式開始閱讀,但光是這份外在的呈現,就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它似乎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次嚴肅的學術探索,我預感它將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尤其是在理解稅收和會計這兩個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領域時,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復雜的主題編織在一起,又將揭示齣怎樣的“依存與共生”的奧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