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事业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税收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这归因于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逢此良机,我们策划出版了这套“当代税收名家丛书”。
何谓税收名家?这里所讲的税收名家特指那些为推动税收事业和社会进步而摇旗呐喊的公共知识分子们。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名家”,自然有其过人之处,正所谓“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独立思考,谦卑不忘弘毅,勇于进谏政府,积极投身公共事务;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坚守理想,怀揣忧患意识,努力追求真理,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名家们性情特征的好注解。引经据典,追根溯源,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忘却一己之利益,弘扬社会之正气。他们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融入广阔的社会经济实践。在现代法治社会的丛林里,他们有可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具有社会正能量和影响力、代表社会良知和人类理想的社会阶层。
我们对税收名家的遴选,其实并未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始终秉承一项原则,即入选者必须勤于学、志于道、游于艺,在税收领域有相当造诣,其观点犀利,自成一派,非人云亦云之辈。入选者,或擅长财税法制,或精通大数据治税,或融汇会计与税收,或执著于税收治理……他们关注于世界、国家、人类、民族、社会的进步,其观点闪烁着独特的伦理之魂和道德之光。
本套丛书的每一分册均具有两大结构:一是学术研究篇,二是人文情怀篇,即从这两个视角反映入选者的学术思想和人文情怀。我们期待各路神仙指点,更希望结识、聚集各方神圣。
最后,让我们为那些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而坚守理想、永不言弃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点赞,正是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辉映着时代的曦光。
“当代税收名家丛书”策划人樊清玉
该丛书以税务名家为核心,集合了在税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成绩卓著、享有盛名的学者大家,收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系统地整合了各位名家的理论观点与知识体系,同时也关注他们的人文情怀,让读者得到理论滋养和品质熏陶。 本书阐述的税收与会计,在理论上,当然分属两个学科。但在实务中,尤其是对纳税人来说,却是密不可分。企业既要按照会计准则向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财务报告,同时又要按照税法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报表。理论的研究应该反映实务的需求,这就逐步形成了介于税收学与会计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学。因此,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研究税收与会计,既可以说是“跨界”,又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结”。
第一部分学术研究篇
第一章纳税人视角看税收()
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税收()
二、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三、税收特征()
四、税收本质()
五、纳税人意识()
第二章税务筹划——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一、税务筹划主体和定义()
二、税务筹划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定位()
三、税务筹划的动因和诱因()
四、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
五、税务筹划的意义和特点()
六、税务筹划的目标和原则()
七、避税及其法理分析()
八、避税与其他减税方式比较()
第三章税务会计——政府税收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的桥梁和纽带()
一、税收与会计()
二、税务会计基本认知()
三、税务会计模式()
四、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五、税务会计概念框架()
六、税务会计目标与假设()
七、税务会计原则()
八、税务会计要素()
九、税务会计程序()
十、涉税信息与纳税信息、纳税会计信息与涉税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人文情怀篇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记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盖地教授()
二、税务会计教材的引航者
——访天津财经大学盖地教授()
三、盖地先生印象()
四、师者·学者·长者——记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盖地教授()
五、与书为伴()
附录()
附录一学路事记()
附录二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三出版的相关教材、著作()
“名家”不敢当,“税收名家”更不敢当。充其量,只能算是税收与会计的学习者、税务筹划与税务会计的思考者。
税收与会计,在理论上,当然分属两个学科,但在实务中,尤其对纳税人来说,却是密不可分。企业既要按照会计准则向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财务报告,同时又要按照税法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报表。理论的研究应该反映实务的需求,这就逐步形成了介于税收学与会计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学。因此,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研究税收与会计,既可以说是“跨界”,又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结”。
2008年11月22日,《潘序伦文集》首发式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举办。在该文集收录的62篇文章中,有9篇是税收内容的文章,首篇文章就是潘老(被誉为“中国会计之父”)1931年7月发表在《会计季刊》创刊号的《营业税的征收和资本额的计算》。而且在潘老的诸多著述中,就包括一本《所得税原理及实务》。我系李宝震教授在20世纪初期就对美国联邦所得税有研究,1937年用英文发表了《中国之所得税》专著,探讨所得税基本理论,同时还教授“所得税会计”课程,“既要讲租税理论,又要讲会计原则”。公司会计准则的世界经典名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的两位作者之一——威廉·安德鲁·佩顿(会计理论先驱,被誉为“美国现代会计理论之父”)也对与会计相关的税收有涉猎,1965年,其著作《公司利润的计量、分配、报告与税收》出版发行。在加里·约翰·普雷维茨等著《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的第3章、第7章中专门阐述了“税务、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税收:新的增长点”问题。艾尔登·S�焙嗟吕锟松�的《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年版)是专门研究会计理论的世界名著,在该书中,多处论及税收与会计的问题,其中第16章“所得税与养老金”(中译本未录入)专门阐述了税收与养老金会计问题。《美国联邦税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第一作者凯文·E�蹦�菲,当时就是一位会计学助教授。可见,国内外的会计大家们,不仅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在关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时,也对与会计关系密切的,或者说不能摆脱的税收也颇有研究,多有建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税收离不开会计,会计焉能无视税收。在《中国会计报》和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十大财会新闻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营改增全面实施,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全面推开“营改增”本来是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但它也成为重要的“财会新闻”,充分说明税收与会计的紧密联系。
当年读本科时,我学的是“财政金融”专业。毕业留校任教时,系领导征求意见,我选择做了会计教师,讲授会计课程,当时认为会计比较具象。1983年和1984年进行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时,我主要承担“工业会计”课的授课任务。当时的会计原理及各门专业会计(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的内容均不涉及税收及其会计处理,财政系老师给我系讲授的“国家税收”课程也不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即会计与税收没有交集。作为当时会计系的负责人,我将专业课程稍作调整,即以“税务会计”取代“国家税收”,改由本系老师任课,转眼已有30余年。随着我国税收与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进步,相关教材建设体系日趋成熟,相关理论研究日渐深入。
30年来,有过迷惘,经历彷徨。一路走来,就是坚持与坚守。宏观探道,微观探真,永远在路上。本书仅是本人对税收、税务筹划和税务会计的一点所思、所感和所悟,诚望不吝赐教。
盖地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脑海里仿佛有一片迷雾被驱散了,很多一直以来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起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税收政策和会计准则,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分析几个大型跨国公司的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将复杂的税务筹划和财务报表背后的玄机,层层剖析,让人拍案叫绝。读到这些地方,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在脑海里模拟那些场景,去思考如果我是其中的决策者,会如何应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非常有启发性,比如作者提到,税收并非仅仅是国家财政的收入来源,它更是一种调节经济、引导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而会计则如同经济活动的“体检报告”,真实反映着企业的健康状况。这种“依存与共生”的视角,让我对这两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共生”这一概念的深入阐释。我原本以为税收和会计的关系更多是一种行政管理和企业服从的关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作者巧妙地展示了,有效的税收体系离不开准确、透明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而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实践,也反过来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和规范。这种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的关系,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致的展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税收合规与风险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法律条文,而是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了企业如何在税收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前瞻性的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在商业世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评分老实说,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有点担心这本书会过于理论化,可能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但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语言却相当流畅易懂。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形象化,比如他用“一张网”来比喻税收的覆盖面,用“一面镜子”来形容会计的反映功能,这些生动的描绘,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书中关于税收的演变史部分,也写得格外精彩,我仿佛看到了税收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对于会计准则的演进,作者也给出了深刻的解读,解释了为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这些历史的维度,让我更加理解了当下的税收与会计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也为我提供了理解未来发展的背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淡雅的蓝色为主调,搭配金色的字体,整体散发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学术气息。封面中央的“税收与会计 依存与共生”几个字,简洁有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主题的严谨性。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黄的护眼纸,触感温润,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舒适。目录部分的编排也很清晰,章节的划分逻辑性强,从基础概念到深入探讨,循序渐进,让人对全书的脉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我还没有正式开始阅读,但光是这份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严肃的学术探索,我预感它将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尤其是在理解税收和会计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时,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复杂的主题编织在一起,又将揭示出怎样的“依存与共生”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的模式,而是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案例巧妙地穿插融合。每个章节的引入都充满悬念,然后作者会循序渐进地展开论述,并在最后通过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升华。这种“讲故事”式的写作手法,让我全程保持着阅读的兴趣,仿佛在跟随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智力探险。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在税收和会计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批判性,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理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激发思考、启迪智慧的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