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城市社会学(第2版)》以城市社会空间为对象,重点介绍了城市社会学发展过程、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城市贫困与贫民窟、城市社会融合、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调查分析与报告编制等内容。附录A中收录了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调查研究的基础资料供教学实习参考。
  《城市社会学(第2版)》既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顾朝林,男,出生于1958年5月,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区域经济等研究。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科学技水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1999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0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次人选者、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次(1994年)、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7年),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999年)。出版专著29本,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86余篇。  
  刘佳燕,女,出生于1979年8月,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社区规划与住房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现任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城市规划》英文版)杂志编委和责任编辑,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2013年)、“求是理论论坛”论文竞赛奖(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佳作奖(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08年)和一等资助(2007年)、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等奖项。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参编著作1本,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社会学
1.1.1 社会学的由来
1.1.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1.3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2 社会发展
1.2.1 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1.2.2 社会运行
1.2.3 社会运行状态评价
1.3 城市社会学及其发展
1.3.1 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1.3.2 城市社会学的萌芽
1.3.3 芝加哥人类社会学派
1.3.4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
1.3.5 激进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1.4 战后城市社会学复兴
1.4.1 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复兴
1.4.2 费孝通应用社会学(小城镇)研究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社会结构
2.1 个人
2.1.1 个人的基本属性
2.1.2 个人的社会化
2.2 家庭
2.2.1 家庭的概念
2.2.2 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
2.2.3 家庭的结构
2.2.4 家庭的功能
2.2.5 家庭的发展趋势
2.3 初级群体
2.3.1 初级群体的概念
2.3.2 初级群体的形成
2.3.3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2.3.4 初级群体的作用
2.4 社会群体
2.4.1 社会网络
2.4.2 社会关系
2.4.3 社会群体
2.4.4 社会群体类型
2.4.5 社会群体成员互动
2.5 城市社会群体
2.5.1 城市人
2.5.2 邻里
2.5.3 工作群体
2.5.4 单位制
2.5.5 城市弱势群体
2.6 社会组织
2.6.1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
2.6.2 社会组织的分类
2.6.3 社会组织的结构
2.6.4 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2.6.5 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2.7 社区与城市
2.7.1 社区
2.7.2 城市社区
2.7.3 城市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社会问题
3.1 城市社会问题概述
3.1.1 社会问题的含义
3.1.2 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
3.2 城市化问题
3.2.1 城市化及其趋势
3.2.2 中国城市化内涵
3.2.3 中国当代半城市化特征明显
3.2.4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
3.2.5 大城市病
3.2.6 城市蔓延
3.3 城市就业问题
3.3.1 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
3.3.2 失业的社会效应
3.3.3 中国城市就业压力沉重
3.3.4 就业与城市化
3.3.5 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
3.4 城市贫困问题
3.4.1 贫困与城市贫困
3.4.2 城市贫困的成因
3.4.3 贫困的循环
3.4.4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3.4.5 反贫困斗争
3.5 城市住房问题
3.5.1 什么是住房短缺
3.5.2 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
3.5.3 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
3.5.4 中国城市住房问题
3.5.5 低成本住房供给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Ⅰ
4.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学基础理论
4.1.1 结构功能主义
4.1.2 冲突论
4.1.3 交换论
4.1.4 社会互动理论
4.1.5 本土方法论
4.2 人类生态学派
4.2.1 帕克的人类生态学
4.2.2 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
4.2.3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4.2.4 现代人类生态学派
4.2.5 当代人类生态学派
4.2.6 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
4.3 马克思主义学派
4.3.1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
4.3.2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
4.3.3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
4.4 韦伯学派
4.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4.4.2 城市经理学说
4.4.3 住房阶级研究
4.5 消费社会学学派
4.5.1 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4.5.2 消费的概念和属性
4.5.3 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4.5.4 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4.5.5 消费的城市空间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社会学流派Ⅱ
5.1 城市性理论
5.1.1 城市性的概念
5.1.2 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
5.1.3 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5.1.4 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
5.1.5 新城市主义
5.2 社会网络理论
5.2.1 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
5.2.2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
5.2.3 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
5.2.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5.2.5 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
5.3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5.3.1 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5.3.2 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5.3.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
5.4 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4.1 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5.4.2 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
5.4.3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4.4 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
5.5 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5.5.1 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
5.5.2 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习题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7章 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隔离
第8章 城市贫困与贫民窟
第9章 城市社会融合
第10章 城市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
第11章 城市社会空间分析方法
第12章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编制
第13章 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第14章 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15章 城市社会调查分析与报告编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城市社会空间调查实习资料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式。与乡村相比,它是一种更高级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形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在最近一两百年中,全球总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2010年,全世界已有5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0%。亚洲是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将达到50.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之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因此,关注城市社会的科学研究将越来越成为科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课题。
  城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和人数,同时还在于它在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和贸易中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取代了农业而成为了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工业化又进一步促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20世纪一8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转型使城市经济更具活力,并使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我们更进一步考察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时,却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即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这种人口高密度的聚落方式本身就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的弱点进一步暴露无遗。工业化和城市化尽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城市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失业、贫民窟、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及工业化的高峰期,大量农村人口及外国移民涌向芝加哥,以致人口爆炸、罪案丛生、住房短缺等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因此,芝加哥也成为当时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城市,并孕育出城市社会学的人类生态学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年的3624.1亿元上升到397983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也从当时的17.9%上升到51.2%,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可以说,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世纪,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转型的发展时期。
  中国过去的30年是一个巨变的年代。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无疑是酝酿、促进和导致这些巨变的核心所在。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城市正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缩影。西方学者曾经公认,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空间结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受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而且,毫无疑问,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城市是先锋,是中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社会问题也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尖锐、复杂和严重得多。
  我们正处在变传统农业国为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强国的重大转型发展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快速的城市化可以说既是历史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从中国国情来看,巨大的城乡社会转型和日益紧张的人口一资源一生态环境关系,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重大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几亿农民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流动?如何解决好几亿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如何塑造21世纪和谐繁荣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无疑,这些都需要城市社会学的课程建设和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参与到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之中。
  本书第1版是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K295Z-Jl-20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025102)扣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31030)等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于2001年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11年间,约有40所大学院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合计印刷超过两万册。本书在2006年曾被作为中国“两会”(政协和人大)指定调阅书籍,在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计划面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为本书再版注入动力,并顺利列入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建设项目,同时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0971092)“中国城市化多维视角研究框架研究”也近于尾声,为本书的再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我的同事刘佳燕老师帮助我进行修编准备,重庆大学的黄瓴老师、郑州航空学院的朱晓娟老师和王峰玉老师积极参与了修编过程,我昔日的学生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刘玉亭、中国人民大学的郐艳丽、中山大学的李志刚和何深静、南京大学的黄春晓、湖南大学的周恺、山东大学的李少星,他们有的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和研究,有的已经是国际著名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专家,也花费了宝贵时间参与本书的修编工作,这让我非常欣慰和自豪。
  真诚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及该社的周莉桦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也特别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徐步政老师为本书第1版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杰出贡献。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李杰,正是她对我工作的长期支持,悉心照顾三位年迈的老人以及对家庭的默默奉献,才使本书得以完成出版。    
				
 
				
				
					城市社会学(第2版)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城市一直是其最耀眼的灯塔。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超级都市,城市不仅是人口的汇聚之地,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们是机遇的熔炉,也是挑战的温床;是创新与进步的引擎,也可能成为不平等与冲突的放大器。对城市及其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对于认识当下社会、预测未来趋势,以及构建更公正、可持续的城市生活至关重要。  《城市社会学(第2版)》旨在为您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框架,去审视和分析这些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城市中的各种现象,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城市表面之下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模式和发展逻辑。我们将一同探索城市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我们如何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城市。  第二版在继承第一版核心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年来城市研究领域最新的理论进展、实证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社会变迁。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传统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如城市化进程、空间分异、社区形成、犯罪与治理等,更将目光投向当下城市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包括数字技术的渗透、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竞争、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移民与多元文化社区的互动,以及城市中的不平等如何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本书的写作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和阐释各种重要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如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微观视角、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解读等,帮助读者建立起分析城市的理论工具箱。同时,我们也会穿插大量的案例研究,涵盖不同国家、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和洞见。  我们相信,对城市的社会学研究不应止步于学术象牙塔,而应与现实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关怀紧密相连。《城市社会学(第2版)》希望能激发您对所处城市及其背后社会运作机制的思考,培养您批判性地观察和分析城市问题的能力,并最终为建设更美好、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社区贡献您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部分:城市社会的基石——理论与视角  第一章:何为城市?概念、历史与跨学科视角  本章将首先界定“城市”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将追溯城市在人类历史上的起源和演变,从史前聚落到古代文明的城市中心,再到工业革命后的爆炸性增长。我们会审视不同学科(如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对城市的理解和贡献,从而展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本章将重点讨论几个关键问题: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定义及其驱动因素;“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及其模糊化;以及在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时代,“城市”的内涵正在发生哪些新的变化。我们将探讨诸如城市形态、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基本要素在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同时,也会初步引入一些关于城市社会性质的早期思考,为后续章节奠定基础。  第二章:经典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化的经验与解释  本章将深入探讨城市社会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理论。我们将重点介绍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例如恩尼斯·伯吉斯(Ernest Burgess)的同心圆模型,分析其对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分异的贡献,以及其局限性。随后,我们将考察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关于城市生活社会特征的论述,如匿名性、短暂性、表面化人际关系等,以及这些特征对个体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本章还将简要回顾早期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探讨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空间的视角。理解这些早期理论,对于把握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演进脉络,以及理解其后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章:批判性视角与后结构主义城市理论  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本章将转向对城市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特别是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等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空间生产以及阶级斗争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我们将考察城市作为社会矛盾集合体的观点,分析城市发展如何与经济剥削、环境污染和社会排斥紧密相连。同时,本章还将引入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城市的理解,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规训与控制的视角,以及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关于模拟与超真实的概念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城市空间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场所,以及象征意义和文化符号在塑造城市体验中的作用。  第四章:微观视角下的城市生活:互动与认同  本章将视角从宏观结构转向微观互动,考察个体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社会交往和构建身份。我们将运用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分析城市居民如何通过日常互动、语言和符号来理解和塑造他们的城市生活。我们将探讨社区(community)概念在现代城市中的变迁,从地理上的邻里社区到兴趣、身份或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性社区。本章还将关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经验,如步行、通勤、公共空间的使用等,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影响个体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我们还将讨论一些关于城市孤独、疏离感与连接感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部分:城市社会的动力——空间、经济与治理  第五章:城市空间与社会分异:居住、隔离与区域发展  本章将聚焦城市空间结构及其与社会分异的紧密联系。我们将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的地理隔离(spatial segregation)现象,包括按阶级、种族、族裔、年龄等因素形成的居住区划分。我们将探讨导致城市空间分异的多种因素,如房地产市场、住房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社会偏见。本章还将考察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贫富差距、就业机会分布、资源配置不均等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中。我们将审视城市更新、绅士化(gentrification)等过程对原有社区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六章:城市经济:产业、就业与不平等  本章将深入剖析城市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运作机制。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经济结构,如工业城市、服务业中心、知识经济枢纽、旅游城市等,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塑造城市的就业市场、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我们将探讨全球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如跨国公司决策、全球供应链、金融中心的功能等。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城市中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分析工资差距、非正规就业、贫困现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经济体中的机会差异。我们将审视经济政策、劳动市场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城市经济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城市治理与政治:权力、参与与冲突  本章将探讨城市中的权力结构、治理模式以及居民的政治参与。我们将分析不同形式的城市治理,包括地方政府的角色、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公民社会的参与等。我们将审视城市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博弈,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如开发商、社区组织、政府机构、居民代表)如何影响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本章还将关注城市中的政治冲突与社会运动,如为住房权利、环境正义、公共服务等而进行的抗议与倡导。我们将分析城市作为政治舞台的特性,以及公民参与对城市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八章:城市与环境:可持续性、风险与适应  本章将关注城市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污染等环境挑战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以及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中心的角色。本章将深入分析城市面临的环境风险,如洪水、热浪、空气污染等,以及这些风险如何不成比例地影响弱势群体。我们将考察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交通、能源效率等。同时,也将讨论居民在环境问题上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第三部分:城市社会的多样性与变迁  第九章:城市中的多元文化与身份:移民、族裔与融合  本章将聚焦城市作为文化熔炉的特性,分析移民、族裔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融入与认同建构。我们将探讨移民对城市社会结构、文化景观和经济活力的贡献,以及他们在城市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歧视、文化适应、社会排斥等。本章将分析族裔社区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不同族裔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我们将审视城市中多元文化并存带来的机遇与冲突,以及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的复杂过程。我们将讨论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城市社会。  第十章:城市中的社会问题:犯罪、贫困与社会排斥  本章将深入探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我们将考察城市犯罪的成因、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分析贫困的根源、表现及其在城市中的代际传递。本章还将关注更广泛的社会排斥现象,包括边缘群体(如无家可归者、残疾人、性少数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结构之外的原因。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政策和干预措施在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十一章:数字城市与未来:技术、连接与挑战  本章将目光投向新兴的“数字城市”概念,分析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如何重塑城市空间、社会关系和城市治理。我们将探讨智能交通、智慧社区、在线社交平台等如何改变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本章还将审视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如数字鸿沟、隐私问题、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以及它们如何加剧或缓解现有的社会不平等。我们将预测技术发展对未来城市形态和社会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负责任地引导和利用技术来建设更美好的城市。  第十二章:城市研究的未来:反思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前面所讨论的理论、议题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将探讨城市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可能的新发展,以及研究者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和动态的城市现实。我们将重新审视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社会学研究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居民福祉。本章将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持续关注和参与城市社会的塑造,共同构建更加宜居、包容和充满活力的未来城市。  结语  《城市社会学(第2版)》希望为您提供一扇窗口,让您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您所居住或接触的城市。城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有机体,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城市的好奇心,培养您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并最终鼓励您成为塑造更美好城市未来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