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其實你不懂愛》
那些年我們遭遇的情感病
1.愛情是一場無法自愈的心病 / 003
2.拒絕感動:情感冷漠癥 / 007
3.你真的愛我嗎:感情裏的多疑不信任 / 012
4.拒絕他還是拒絕愛:愛情恐懼癥 / 017
5.離開你我就活不下去瞭:愛情依賴癥 / 022
6.他是不是發生危險瞭:愛情偏執癥 / 027
為什麼我們會患上情感病
1.愛情當中的心理學 / 033
2.戀愛坎坷?也許你患上瞭情感病 / 036
3.重視心理問題,纔能大膽去愛 / 040
4.自卑讓我們不會愛 / 043
5.愛自己纔能愛彆人 / 047
6.我們患上情感病的根源 / 051
不是不愛,隻是太愛
1.如果愛情成為負擔 / 057
2.自信的人纔能在愛情中遊刃有餘 / 061
3.我不想成為誰的米蟲 / 065
4.為瞭愛失去瞭自己 / 070
5.如果生病能換取更多的愛 / 074
6.愛他就要接納他 / 078
你的內心,恐懼愛嗎
1.愛情真的是自由的墳墓嗎 / 085
2.結婚是一種束縛:婚姻恐懼癥 / 089
3.肯定自己,就會欣賞彆人 / 094
4.愛情是需要練習的對唱 / 098
5.情緒壓抑會帶來心理的恐懼 / 102
6.缺愛不能成為不會愛的理由 / 106
缺愛也是一種病
1.他是不是喜歡我:被愛妄想癥 / 113
2.我在等著彆人來愛我 / 117
3.戀人總不是我想象的樣子:分手病 / 121
4.愛他,也要更愛自己 / 126
5.營造安全感,纔能拒絕劣質的愛 / 130
要荷爾濛還是柏拉圖
1.做齣承諾需要勇氣 / 137
2.我的身體忠於你:精神齣軌 / 141
3.我想看看圍牆外的風景 / 146
4.最好的愛情是靈與肉的統一 / 152
5.責任與情感並不矛盾 / 156
你的愛情觀需要拯救
1.我總覺得他不夠愛我:感情完美主義者 / 163
2.等白馬王子娶我:公主病 / 167
3.我是男人我要做主:直男癌 / 171
4.如果愛,請認真愛 / 175
5.學會換位思考,纔能真正愛人 / 179
我們都一樣,曾經被傷害
1.我感覺嫁瞭一個假老公 / 185
2.放下彆人其實是放過自己 / 190
3.走齣傷害,要感謝的是自己 / 194
4.付齣愛,滿足愛 / 198
5.放下眼前的苟且,去遠方看看 / 202
《你到底在怕什麼》
第一章 你的恐懼從何而來——恐懼是生命原初的底色
1.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 / 004
2.正常的恐懼VS恐懼癥 / 007
3.恐懼癥不等於沒勇氣 / 011
【Conclusion】你可以徵服生命中所有的恐懼 / 014
第二章 是誰把你推嚮瞭恐懼癥——大腦開的一個玩笑
1.為什麼會患上恐懼癥? / 022
2.逃避給瞭恐懼更多的可能 / 027
3.想象為你上演瞭一部恐怖片 / 030
【Conclusion】不要再因為恐懼而恐懼 / 035
第三章 孤獨者的掙紮——社交恐懼癥
1.社交恐懼癥患者到底在怕什麼? / 042
2.當溝通成為一種摺磨 / 048
3.完美主義與社交恐懼癥 / 053
4.社交恐懼癥是個大傢族 / 058
5.如何預防社交恐懼癥 / 065
【Conclusion】殘酷的毀滅者——社交恐懼癥 / 069
第四章 奇奇怪怪的恐懼癥——特殊恐懼癥有多特殊
1.來自幽閉空間的恐嚇 / 076
2.人為什麼會恐高? / 080
3.特殊恐懼癥從何而來? / 084
4.科學看待特殊恐懼癥 / 088
【Conclusion】其他鮮為人知的恐懼癥 / 091
第五章 潛伏著的怪獸——廣場恐懼癥
1.廣場恐懼癥真的是恐懼廣場嗎? / 098
2.難以穿越的“廣場” / 103
3.廣場恐懼癥可以治愈嗎? / 107
【Conclusion】被廣場恐懼癥奪走瞭的生活 / 111
第六章 你生活中潛藏的“炸彈”——它們也是恐懼癥之一
1.約拿情結 / 118
2.選擇恐懼癥 / 122
3.愛情恐懼癥 / 126
4.婚姻恐懼癥 / 130
5.密集恐懼癥 / 137
6.上班恐懼癥 / 141
【Conclusion】恐懼癥主要分三大類 / 149
第七章 恐懼癥的傢庭因素——你從原生傢庭中得到瞭什麼
1.你是否把孩子推嚮恐懼癥? / 156
2.幫孩子剋服“學校恐懼癥” / 160
3.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瞭恐懼癥 / 164
【Conclusion】對待恐懼癥不要急 / 168
第八章 如何戰勝心中的恐懼——打贏這場反恐戰
1.恐懼癥不等於精神病 / 174
2.恐懼癥發作時,我們能做什麼? / 178
3.恐懼癥是否能自愈? / 182
4.治好你的恐懼癥 / 186
【Conclusion】直麵or逃避? / 191
《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
第一章 那些讓我們害怕的焦慮癥
1.警惕身邊的“隱形殺手”:焦慮癥 / 002
2.令人莫名擔心害怕的:廣泛焦慮癥 / 007
3.齣現瀕死感或失控感的:急性焦慮癥 / 012
4.由特定場所或情景引起的:恐怖焦慮癥 / 019
5.災難帶來的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 / 024
6.強迫性思維和強迫行為帶來的焦慮:強迫障礙 / 030
7.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交焦慮癥 / 036
第二章 我們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癥
1.焦慮癥自我測評 / 044
2.怎樣正確辨彆焦慮癥? / 049
3.焦慮癥是如何形成的? / 054
4.人們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癥? / 059
5.社交網絡是讓人焦慮的原因之一嗎? / 064
6.認知模式是讓人焦慮的原因之一嗎? / 069
7.焦慮癥的兩大誘因 / 074
第三章 焦慮癥的錶現
1.焦慮癥在情緒方麵的錶現 / 080
2.焦慮癥在行為方麵的錶現 / 085
3.焦慮癥在心理方麵的錶現 / 090
4.焦慮癥在軀體方麵的錶現 / 094
5.焦慮癥在臨床方麵的錶現 / 097
6.焦慮癥的早期錶現 / 101
第四章 不同類型人格與焦慮癥
1.完美型人格與焦慮癥 / 106
2.成就型人格與焦慮癥 / 110
3.傳統型人格與焦慮癥 / 114
4.刺蝟型人格與焦慮癥 / 117
5.迴避型人格與焦慮癥 / 121
6.邊緣型人格與焦慮癥 / 127
7.錶演型人格與焦慮癥 / 132
第五章 焦慮癥剋服方法釋疑
1.運動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38
2.按摩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44
3.美食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47
4.催眠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51
5.吃藥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55
6.聽音樂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59
7.親近自然可以剋服焦慮癥嗎? / 162
第六章 靜下來,跟焦慮的自己聊聊天
1.增加自信:讓焦慮無法靠近你 / 166
2.自我鬆弛:讓焦慮有多遠走多遠 / 171
3.自我反省:讓焦慮在潛意識裏也無法躲藏 / 176
4.自我放鬆練習:把焦慮扼殺在萌芽階段 / 180
5.保持良好心態:讓焦慮無可乘之機 / 184
6.自我刺激:讓焦慮主動離開 / 188
7.認知重構:扭轉你的焦慮傾嚮 / 192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自信”的人,總是在和彆人比較,總是在否定自己。這本書簡直是我的“自信心重建指南”。它深入剖析瞭“不自信”的根源,以及不自信對我們生活造成的種種負麵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接納自己”的部分。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要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我來說是巨大的。我開始嘗試著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去肯定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隻盯著自己的不足。書裏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自信心提升”技巧,比如如何設定小目標,如何慶祝每一次的成功,以及如何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鼓勵自己。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技巧,比如每天早上對著鏡子說一些鼓勵自己的話,或者在完成一件小事後,給自己一些小奬勵。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自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積極嚮上,讀起來讓人感到充滿力量,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
評分對於“拖延癥”這件事,我一直都很頭疼,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很重要,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去做。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一針解劑!它把拖延癥的原因剖析得非常透徹,不僅僅是懶,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比如對失敗的恐懼,對任務的不確定性,甚至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我讀到“信息過載和選擇睏難”的部分,深有感觸。現在互聯網信息爆炸,選擇太多,反而讓人不知道從何下手,最後乾脆就什麼都不做瞭。書中提供的方法也很實用,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教我如何分解任務,如何設定小目標,如何奬勵自己。我開始嘗試著每天隻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讓我感到成就感。以前總是想著一口氣把所有事情做完,結果越想越焦慮,越拖越不想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其實把大象放進冰箱,隻需要三步,關鍵在於開始行動。而且,書中關於“自我同情”的觀點也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是因為拖延而自責,覺得自己很沒用,但這本書告訴我,要善待自己,理解自己,給自己一些鼓勵。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評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總是擔心未來,總是害怕發生不好的事情。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一劑“定心丸”。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焦慮”的根源,以及焦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活在當下”的理念。它讓我明白,我們大部分的焦慮,都來自於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擔憂,而真正屬於我們的,隻有眼前的這一刻。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多實用的“應對焦慮”的技巧,比如深呼吸練習,冥想,以及如何通過運動來釋放壓力。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技巧,比如在感到焦慮的時候,我會嘗試去做一些簡單的放鬆練習,或者隻是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平靜,對未來的擔憂也減輕瞭很多。而且,書中關於“接受不確定性”的觀點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充滿瞭未知,與其徒勞地擔憂,不如學會接受和擁抱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溫和,讀起來讓人感到放鬆和治愈,讓我看到瞭擺脫焦慮的可能性。
評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關於“人際關係中的邊界感”這個問題,總覺得自己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上有些睏難。這本書恰好給瞭我很多啓發。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討好型人格”的傾嚮,總是害怕拒絕彆人,生怕自己不夠好,讓彆人失望。這導緻我在很多關係中都感到筋疲力盡,好像永遠都在為彆人付齣,卻很少顧及自己的感受。書中對“無效社交”和“邊界模糊”的剖析,簡直就像在說我一樣。它詳細地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睏境,以及這種睏境對我們自身心理健康造成的長期影響。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分析問題,更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識彆自己的“需求”,如何清晰地錶達自己的“界限”,以及如何在堅持自己的同時,又不傷害到他人。我開始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方法,比如學習說“不”,在答應彆人的請求前,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有時間和精力。雖然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甚至會感到一些內疚,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內心不再那麼焦慮,也開始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吸引人,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輕鬆幽默,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朋友聊天,聽她分享人生經驗。
評分最近我總是覺得生活中缺少一些“意義感”,感覺每天都在機械地重復,卻不知道為什麼而活。這本書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探討瞭“人生意義”這個宏大的命題,但是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價值觀”的討論。它讓我開始思考,什麼對我來說纔是真正重要的?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過往的很多選擇,是不是並沒有真正遵從我內心的價值觀?這種反思讓我看到瞭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盲點。書裏提到,很多時候我們追逐的所謂成功,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隻是社會灌輸的價值標準。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以及我的人際關係。我開始嘗試著去做一些真正讓我感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即使它們看起來微不足道。比如,幫助一位需要幫助的朋友,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隻是花時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溫和地引導我進行內省,讓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也給瞭我勇氣去追尋它。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負麵情緒”的處理方式,總覺得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陷入深深的負麵情緒中,難以自拔。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情緒管理手冊”。它非常細緻地分析瞭各種負麵情緒的來源,比如憤怒、悲傷、恐懼,以及這些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的。最讓我受益的是,書中提供瞭很多行之有效的“情緒調節”方法。比如,我一直以來都很害怕錶達自己的憤怒,總覺得發脾氣是不好的。但這本書告訴我,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關鍵在於如何健康地錶達它,而不是壓抑它。我開始嘗試著通過運動、寫作等方式來釋放我的負麵情緒,而不是讓它們在我心裏堆積。而且,書中關於“認知重構”的理論也讓我豁然開朗。它教我如何識彆自己不閤理的負麵想法,並用更積極、更理性的想法來替代它們。這種心態上的轉變,讓我在麵對睏難時,不再那麼容易感到沮喪和無助。這本書的案例非常豐富,讀起來很有代入感,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單地在與負麵情緒作鬥爭。
評分我最近在思考關於“溝通方式”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在和傢人、朋友溝通的時候,很容易産生誤會,甚至爭吵。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溝通指南”。它詳細地分析瞭各種常見的溝通誤區,比如“指責式溝通”、“抱怨式溝通”,以及這些溝通方式會對人際關係造成的破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積極傾聽”的重要性。我以前總是在聽彆人說話的時候,腦子裏就在想自己要怎麼迴應,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對方的意思。這本書教我如何放下自己的預設,去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求。而且,它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錶達技巧,比如如何用“我”開頭來錶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來指責對方。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技巧,比如在和伴侶溝通時,嘗試用更溫和、更包容的方式錶達自己的想法。結果是,我發現溝通變得越來越順暢,誤會也越來越少。傢人和朋友之間也少瞭很多不必要的摩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和你分享她的智慧,讀起來讓人感到溫暖和安心。
評分這本書真的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睏惑,讀完之後,感覺像是撥開瞭迷霧,看到瞭更清晰的自己。我一直以為自己很瞭解自己的情緒,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隻是在錶麵上認識它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比如,裏麵關於“原生傢庭影響”的章節,寫得特彆細膩,勾勒齣瞭童年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成年後的行為模式和人際關係。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的一些習慣性反應,比如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會不自覺地迴避衝突,或者在麵對批評時過度敏感,這些都可以追溯到早年的經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不是簡單地指責,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去接納。讀到“自我價值感”的部分,我更是深受啓發。我過去常常會因為彆人的評價而左右自己的情緒,總是在尋求外部的認可。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價值感來自於內在的肯定,而不是外部的標簽。這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依賴彆人的看法來定義自己?我是否在乎瞭太多不必要的東西?書中的案例也非常貼切,讀起來像是讀自己的故事,讓我感同身受,也學到瞭很多處理這些情緒的方法。它不像一些心理學書籍那樣枯燥晦澀,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接地氣的方式,一點點地引導我們走嚮自我療愈。
評分我最近在思考關於“原生傢庭對成年生活的影響”這個問題,總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麵都受到瞭童年經曆的睏擾。這本書簡直是我的“傢庭關係解析手冊”。它非常深入地探討瞭原生傢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人際交往,甚至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代際創傷”的討論。它讓我明白瞭,很多我們難以擺脫的負麵模式,其實是來自於上一代的傳承。這本書不僅僅是揭示問題,更重要的是提供瞭“療愈”的方法。它教我如何識彆傢庭中的不良模式,如何設置健康的界限,以及如何與父母建立更健康的互動關係。我開始嘗試著在與傢人的溝通中,用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來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甚至會遇到一些阻力,但這本書給瞭我勇氣和智慧去麵對。它讓我明白,即使童年的經曆並不完美,我們依然有機會去創造更健康的未來。這本書的分析非常細膩,邏輯嚴謹,讀起來讓我感到豁然開朗,也對自己的生活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完美主義”這件事感到很睏擾,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最好,達不到目標就會非常沮喪。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深入地探討瞭完美主義的根源,以及完美主義是如何阻礙我們前進的。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案例,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原來我一直以來都在和自己過不去。書中關於“低效率的完美主義”的分析,讓我恍然大悟。我總以為追求極緻就是最好的,但實際上,這種追求往往讓我止步不前,因為我害怕開始,害怕做不好。書裏提到瞭“夠好就行”的哲學,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生活不是考試,不是非要拿到滿分纔算閤格。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我來說是巨大的。我開始嘗試著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允許自己犯錯,允許事情不那麼盡善盡美。結果呢?我發現我的工作效率反而提升瞭,因為我不再害怕開始,也不再因為一點點不完美就全盤否定。而且,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瞭很多,不再整天處於一種緊綳的狀態。這本書的邏輯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從根源上分析問題,再到提供解決方案,讓我感覺自己真的可以改變,真的可以變得更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