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培养城市精神,通过品味跨越世纪浮沉的人物及建筑,体验上海梧桐树下的老房子蕴含的文化积淀,更系统地关注和重视城市历史文脉,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料的工作中,进一步凸显湖南路街道人文环境浓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整个社区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风貌,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
内容简介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20世纪30年代萧伯纳来上海时,对武康路(今属上海市湖南路街道)及建筑群的诗意赞美。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地处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属于邮编为200031的区域。这片仅有1.73平方公里的社区,是上海花园洋房住宅较为集中、优秀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建筑类型较丰富、风貌特色鲜明的地域,东西方文化在此无声地交汇,显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片“花园街道”始于清末,历经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众多政治人物、金融巨头、实业大王、文化名流先后居住于此。晚清重臣李鸿章、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民国总理唐绍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陈毅、金融奇才周作民、钢铁大王朱垣清、纺织巨头郭棣活、面粉大王孙多森、丝绸翘楚莫觞清、商界女杰董竹君、文学大师巴金、漫画家张乐平、金牌导演汤晓丹、影坛“雄狮”张翼、“电影皇帝”金焰、昆剧泰斗俞振飞……曾在此居住的这些人物,给这片社区的一条条弄堂、一幢幢洋房留下了一个个让人回味的故事,充满戏剧的张力,为湖南路社区赢得了“典雅湖南”和“文化湖南”的美誉。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为众多曾经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界等人物,以“人物简介、人物故事、人物旧居、人物画像”为呈现形式,勾勒一幅幅历史剪影。
旧居介绍部分由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专家实地勘查并撰写,对建筑特色及历史变迁进行详尽介绍,并配以照片,完整地呈现湖南街道建筑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对每幢建筑及人物,邀请了以汪观清领衔的沪上书画名家配以国画,图文并茂地实现了建筑与人物的艺术结合,再现历史痕迹。
本书为中英双语,英文部分特邀国内知名的翻译专家翻译完成。中英双语的呈现方式,将有助于国外友人进一步了解湖南街道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历史,更广范围地传播、弘扬历经岁月积淀的中华优秀文化。
目录
丁是娥
丁贵堂
上官云珠
巴金
王维
王一平
王元化
王西彦
贝祖诒
包玉刚
包达三
叶浅予、王人美
艾明之
任德耀
刘亚楼
刘靖基
向梅
吕蒙、黄准
孙瑜
孙毅、彭新琪
孙多森
孙道临、王文娟
师陀
庄俊
朱恒清
江寒汀
汤晓丹、蓝为洁
达式常
严裕棠
何世桢
吴茵
吴强
应云卫
张伐
张澜
张翼
张元济
张乐平
张织云
张强辛
张瑞芳
李白
李石曾
李国豪
李俍民
李家耀
李鸿章
杨在葆
汪观清
沈莱舟
言慧珠
邵洵美
邵滨孙、筱爱琴
陆久之
陈述
前言/序言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地处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属于邮编为200031的区域。这片仅有1.73平方公里的社区集中了上海近15%的老洋房,是上海花园洋房住宅最集中、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建筑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鲜明的地域。在高大的梧桐树掩映下,一幢幢满布岁月沧桑的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文艺复兴式,以及少数地中海式的花园洋房住宅,营造出浓郁的异国风情,东西方文化在此无声地交汇,显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片“花园街道”始于清末,历经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众多政治人物、金融巨头、实业大王、文化名流先后居住于此。晚清重臣李鸿章、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陈毅、金融奇才周作民、钢铁大王朱垣清、纺织巨头郭棣活、面粉大王孙多森、丝绸翘楚莫觞清、商界女杰董竹君、文学大师巴金、漫画家张乐平、金牌导演汤晓丹、影坛“雄狮”张翼、“电影皇帝”金焰、昆剧泰斗俞振飞……曾在此居住的这些人物,给这片社区的一条条弄堂、一幢幢洋房留下了一个个让人回味的故事,充满戏剧的张力,为湖南路社区赢得了“典雅湖南”和“文化湖南”的美誉。
然而一百多年来,这片宁静的社区也有过无奈和苦涩,穿越历史的尘埃而繁盛起来的街区,见证了人世的沧桑流变,演绎出近现代中国曾经的风云际会,向世人展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如何从沉沦中奋起。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各色外国人纷至沓来,践踏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殖民者的野心无休无止,到1914年法租界第四次扩界(东至沙恩桥,西至徐家汇,南至徐家汇浜,北至大西路一带),覆盖了现在整个湖南路街道区域,使这块土地蒙受了最大的耻辱。一条条马路以洋人名字命名,虽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觉醒的中国人却不能忘记这段沉痛的历史。
这里曾响起救亡的号角。1935年4月聂耳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58号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曲,轰动了整个中国,唱遍了大江南北,吹奏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激昂号角。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存亡,“以笔代戈”不惜牺牲生命。革命烈士郁华、郁达夫兄弟就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代表。
这里还传递过增强国人抗战决心的时代最强音。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英文版从霞飞路1754弄9号经过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美国记者项美丽、翻译家邵洵美翻译成英文而走向世界,不仅让外国友人尽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更鼓舞国人投入持久抗战的勇气,激励国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
这里还留下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的一段秘闻。1945年,蒋介石通过军统设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117号周作民住宅内的秘密电台,电令冈村宁次赴芷江何应钦处接洽投降事宜,有关条款内容以及冈村宁次回复蒋介石的电报等均从此处发收。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
为了这个时刻的到来,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历程。曾居住在这片花园街道的工商业者目睹国家贫弱、民族工业落后的局面,立志实业救国。他们创办各类企业,苦心经营,奋斗多年,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企业家包达三秉持民族气节,拒绝汪伪政府的官职,不顾全家生命安危为新四军捐钱、筹粮、采购药品,支援抗战。出生贫寒的女商人董竹君把以毕生精力创办的锦江饭店,无私地奉献给国家。人称“钢铁大王”的朱恒清,宁愿关厂甚至坐牢也不跟日本人做生意,实现“肉烂了,也要烂在汤里”的诺言。纺织巨头郭棣活为了刚解放的上海的经济发展,不顾个人安危和长辈劝说,毅然决然留在上海,支持国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刘靖基,在上海解放后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带头申请纺织行业公私合营,为全国工商业作出表率。1979年,78岁高龄的他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带动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骨干,以民间集资方式创办爱国建设公司,为中国工商界的继续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沉沦到奋起的历程中,众多文学艺术名流不甘人后。入住于此的他们,抢救历史文献、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社会文明、吸取文化精华,为海派文化从孕育、成长走向进步,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1942年,郑振铎先生为抢救沦陷区中国古代文化珍籍,蛰居高邮路5弄,虽生活清苦,却不遗余力搜寻整理有珍藏价值的历史文献,在战火纷飞中延续中华文脉。
1949年,张元济先生为保住合众图书馆,不顾生命危险,以衰迈之躯,坐镇图书馆大门。
一代文化巨匠巴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回顾个人和民族经历的风风雨雨,挥动如椽巨笔,在武康路113号创作《随想录》《再思录》,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不朽之作,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宝库中一份珍贵的财富。
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用半个多世纪塑造经典艺术形象——翘鼻、嘬嘴、额上飘着三根头发的可爱“三毛”,述说着人世间喜怒哀乐,传递对人生的感慨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引得无数人一起品味世态炎凉,共同寻找和创造新的生活,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散发着璀璨光芒,教育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有人说看三毛的整个故事,就好像是在看一部中国现代史。
翻译家草婴倾20年光阴,译完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成为以一己之力将托翁作品带给中国读者的第一人,完成了我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大壮举。
中国电影一代骄子——电影艺术家郑君里,以独树一帜的艺术实践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戏剧、电影理论的执着探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他和蔡楚生联合执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他那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闪烁在中国银幕上的璀璨明珠。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张瑞芳,始终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她主演的影片《李双双》家喻户晓,轰动全国。
昆剧泰斗、京剧大师俞振飞,数十年如一日,为昆剧的延续和发展殚精竭虑。在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期间,不仅培养了数以百计的昆、京、沪、越、淮等剧种的演员和评弹演员,还培养了戏剧舞台、化妆、音乐、服装、武功等专门人才。
越剧改革先行者袁雪芬,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齐备的艺术机制,为越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他创作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海内外,对抗日救亡歌咏的大规模发展、对社会音乐生活都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是中国电影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经常演唱的曲目。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我们挖掘整理这一批人文历史资料,目的是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核心价值,培养城市精神,增强社区归属。我们认为,优美的环境需要文明的人相协调,温馨的区域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相融合,典雅的地段需要高素质的居民相匹配。我们希望,通过品味跨越世纪浮沉的人物及建筑,体验上海梧桐树下的老房子蕴含的文化积淀,更系统地关注和重视我们的城市历史文脉,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料的工作中,进一步凸现湖南路街道人文环境浓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整个社区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风貌,努力建设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的国际化街道,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
我们的工作微不足道,我们的心意是真诚的。
200031 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1)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200031 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1)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