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就像康德的批判哲学一样,其核心是澄清意义的界限,澄清哪些东西是可以思考和言说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思考和言说的,哲学错误的根源在于试图越过这一界限。
——英国著名哲学家 皮特?黑客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中提出了许多形而上学的思想,许多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维特根斯坦在其中不仅仅只提供了一种从语言的实际存在演绎而来的经验的形而上学。
——德国著名思想家 大卫?皮尔斯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的*完美范例。因为他是全才,在很多领域都有造诣,他居住的那栋十分有特色的房子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维特根斯坦是我所知道的*接近先知的人。作为人他像一座高塔,高耸而独立,无所依傍。他独立不羁,不惧怕任何人。
——美国学者 奥特斯?卡欧克?鲍斯玛
内容简介
《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就剑桥大学教授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包括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和《战争笔记》中的精华。《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主要是关于剑桥大学的逻辑思想和逻辑哲学。同时,剑桥大学教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也是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它的诞生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为哲学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以理念阶段划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分为两个部分: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核心。在这两个阶段,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其前、后期哲学观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犹太人,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成员。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
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语言哲学的奠基者,其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启发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哲学学派,前期的思想对逻辑经验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期思想则开日常语言学派之先河。作为用一生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异常丰富且具有无限的延展性。
目录
译者序
上篇:逻辑哲学论
第一章 逻辑命题:破开思想桎梏的利器
1.逻辑思想中的“真”与“假”
2.如何正确表述逻辑形式?
3 基本命题的“花样图解”
4.由一般命题形式引发的命题事件
5.概率与命题的不期而遇
6.命题运算之间的“见招拆招”
第二章 逻辑架构:完美世界是怎样炼成的?
1.逻辑空间中的世界奥义
2.隐藏在事态中的事实本相
3.没有色彩的对象
4.一把衡量实在的标尺
5.思想与逻辑规律
6.跟着节奏走出来的命题
7.写出“生命”的表达式
第三章 逻辑运算:哲学推理的颠覆式演绎
1.真值运算——由“简单”到“丰富”的蜕变之路
2.初始记号和初始概念的精妙缔结
3.“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引起的思考
4.符号与其指谓的同一性
5.逻辑运算中神秘的互消现象
6.概括记号的神奇功用
第四章 命题领域:无处不在的逻辑分身
1.逻辑命题的先验性哲学
2.记号语言的逻辑句法
3.命题的派别之争:逻辑命题VS数学命题
4.左手和右手之间的逻辑规律
5. 逻辑的话匣子——世界、伦理和生死
第五章 逻辑规则:逻辑是怎样兼顾自身的
1.由“击剑”迸出的真理火花
2.解密“Kilo——我一切顺利”
3.如何用简单符号来描述复杂世界?
4.避免重复描述,简化命题结构
5.如何建立事实的模型?
6.人生真谛到底是什么?
下篇:战争哲学笔记
第六章 社交哲思:以自杀为目的的魔鬼士兵
1.初入军营时的各种心态变化
2.怎样与外界保持联系
3.是什么改变了我的心境?
4.与人交往的相处之道
5.恶劣的关系引发自杀的欲望
第七章 海上历险:诸事不谐引发的情感浪潮
1.对于船员无耻行径的愤慨
2.忍耐还是反抗,这是个问题
3.舒适环境激发思索之欲
4.消极情绪来自未改善的态度
5.复杂的环境导致多变的情绪
6.极度后悔当初不理智的决定
第八章 残酷战场:引爆世界哲思的战时笔记
1.注定的失败与相对的安全
2.完全无视外界的困境
3.战败的不祥预感
4.那些被围困而丧失意志的人
5.恶劣的环境激起调岗的渴望
6.内心的怨愤始终无法平息
7.感性之人所拥有的纠结
附录一:维特根斯坦简介
1.哲学天才的传奇人生
2.美丽音符下的家族魔咒
3.一个智性诚实者的养成
4.最后的抉择:航天工程or科学哲学
5.当“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6.燃尽最后的思想之火
附录二:维特根斯的哲学观点
1.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2.“语言游戏”背后的东西
3.蕴含在图像与命题中的原子事实
4.“可说与不可说”的本源释义
5.哲学史上的“百家争鸣”
6.理清逻辑的语言哲学
7.维特根斯坦眼中的美
精彩书摘
1.逻辑思想中的“真”与“假”
我们如何呈现自己的思想呢?这其实是值得商讨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命题的有关内容来解答这个问题,即人们可以利用那些被使用过和被思考过的命题记号来呈现我们的思想。换而言之,思想就是有意义的命题,而将所有的命题相加,就成了我们所说的语言。
人类拥有语言,并有能力构造语言。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身所知道的一切。然而,我们并不会在表达的过程中再去思考每一个词在指谓着什么以及怎样去指谓。同样,我们在语言交流时也不会去思考如何去发声。
随着人类的进化,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机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考范围,甚至能与人的机体本身相媲美。对我们来说,在日常交流中理解语言逻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需要依赖极其复杂的默契。
我们的思想被那些神奇的语言掩饰着,并且达到了无法根据语言来推知思想的程度。语言和思想就像衣服和身体,衣服外观的设计不是为了展示身体的形状,而是需要用于其他目的,语言和思想也具有这种特性。
哲学的大多数命题和疑问,是没有意义的命题,而非真假命题。我们仅知道它们是无意义的,却不能准确地判定它们的真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不懂自己语言的逻辑。
所以,面对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不必感到困惑和奇怪,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我们只需要将哲学看作是一种“语言批判”即可。
罗素认为,命题真正的逻辑形式是否就是其表面的逻辑形式是不能确定的一件事,而他对哲学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观点上。
我们已经知道,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而命题也是实在的一种模型,区别在于后者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图像、实在与命题的关系是:命题是实在的一种图像。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情况却与上述的结论相反。我们书写的音符不像是乐曲的图像,书写的字母也不像我们口语的图像,甚至连一个印在书本上的命题也不像是一个实在的图像。然而有趣的是,记号语言却可以在普遍的情况下证明它是所表现实在的图像。
当我们对“aRb”形式的命题产生图像的印象时,通常是因为我们将命题记号看成了一个被标示者的相像物。从本质上来看,命题是实在图像的事实,它不会因为事物表面的不规则性而发生改变。事实上,即使是这些表面的不规则性也会通过其他方法来图示它们所要表达的东西。
语言和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它们和乐谱、声波、唱片一样都处在一种图示的内在关系之中。一首好听的交响乐可以按照某种投影法则投射到一张乐谱之上,一张写满音符语言的乐谱也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印刻为唱片语言。从表面上来看,交响乐的声波、乐谱和唱片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相同的规则才使得它们具有了内在的相似性。
总体来说,图示的逻辑决定了所有表达方式的图示性质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点,我们不妨去研究一下象形文字,努力去理解它所图示的事实。比如我们可能发现,现代的字母文字还没有失去象形文字那种图示的属性,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命题的本质。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发现它们的本质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可以理解命题记号本身的意义。
我们可以理解命题,因为它们是实在的图像,不需要通过解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想要表述的情况。
命题的意义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表述显示出来,一个真命题可以显示它所表述的事情,并且能对我们宣称事实就是这样的。
命题既是对事态的描述,又是对实在的完全描述,在确定命题所描述的实在时需要用到是或否,并且两者只能取其一。
用命题描述实在与对象的自我描述具有相同的性质,只不过前者是通过实在的外部属性加以描述,后者是通过实在的内部属性加以剖析。
我们可以从真命题中看出逻辑的东西,也可以从假命题中反推出符合逻辑的内容。世界就像一座华丽的大厦,而逻辑就是为了构建这所大厦而建的脚手架。
我们要怎样理解命题呢?第一,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命题的组成部分来理解命题;第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命题为真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来反推命题;第三,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命题为假时应该发生哪些事情来评论命题。
语言的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命题转化成其他命题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一种语言的命题,所以说理解一种语言的前提条件是弄清楚每个简单词汇的指谓。
命题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借助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命题的本质是传达新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命题已有表达式的帮助。
命题的作用是传达情况,这种作用取决于命题与各种情况相互关联的事实。作为各种情况的逻辑图像,命题如果脱离了身为图像的本质就无法称述任何东西。
每一个命题中的情况都是需要相互磨合的,它们彼此试探,并且经过多次的试验才最终组合起来,最终共同构成了命题。我们可以说命题表述了某种情况,却不能说命题表述了某种意义。
不同的命题名称代表了不同的事物,它们相互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事态的动态画卷。
命题的原理是用记号代表对象,这一原理也是判断命题可能性的基础。但我的基本观点是,事实的逻辑不能被某种记号所代表,因此,那些“逻辑常项”就不属于被代表的一列。
一个命题能否成为它所描述情况的图像取决于它的组合是否符合逻辑。命题的各部分与其所描述情况的各部分应该是数量相等并且是可以被区分开来的。同时,这两个部分的逻辑也应该是清晰和对应的,或者说它们具有同样的逻辑多样性。
命题与情况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数学)多样性是不能被进一步图示的,这种多样性随时伴随着图示的过程,永远也不能被其摆脱。
例如,用“Alg?fx”和“f(xa)”来标示“(x)?fx”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既不知道“Alg?fx”中的附标概括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概括记号“a”的范围是什么。
另外,假如将“(x)?fx”用“(A,A)?F(A,A)”来标示,即在主目位置上引入一个标记,那么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些变项的同一性。所以,这样的标示也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命题新的标示方式中没有必要的数学多样性,那么这些标示就是不准确的。
引申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对其他的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唯心主义者认为空间关系的视觉是因为存在着“空间眼镜”,但是这并不能解释空间关系的多样性,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只有将命题与实在相互比较,我们才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若命题与实在相符合,则命题为真;反之,则为假。
命题是独立于现实的,我们不能将命题记号与其标示对象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也不能将命题的真和假简单地看作是对这两者的关系的判断。否则,人们很容易会将“P”看作是真的标示,将“~p”看作是假的标示。因为,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p”规定为真,“p”规定为假,简而言之,命题记号呈现数学多样性,我们不能直接将现实当做数学记号。
我们要重视这样一个事实:“~p”与“p”可以被看成同一种东西。否定的记号“~”不能说明这个命题的意义。当“~p”与“p”同时出现时,我们只能了解到它们对应的是同一个实在的相反意义。
关于命题,讨论最多的无非是相关命题的真和假,那么如何来说明真的概念呢?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喻:一张白纸上存在一个黑斑块,要说明这个斑块的形状,我们只需要指明白纸上每一点是黑还是白即可。如果我们设定白纸上的黑点对应肯定的事实,那么白点就对应否定的事实。
要判定白纸上点的黑与白,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白纸上的点被称为黑或白所对应的情况。比如我们必须规定在什么情况下“p”为真,接下来我们才能称“p”为真,也就是我们在判断“p”的真假之前需要规定“p”对应的命题的意义。
如果必须深究的话,命题关于白纸的比喻是不严谨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白纸上点的黑与白,我们也可以指出白纸上的点。一个命题的真与假必须包含着命题中的动词才能说明所对应的情况,这样命题才具有意义。
否定命题与被否定命题相关,它们具有相对的逻辑位置,其中否定命题的逻辑位置是用被否定命题的逻辑位置来确定的。命题被否定就成了被否定命题,在被否定命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再次否定,之后以此类推。这是说否定命题是一个命题,被否定命题也是一个命题,而不是说被否定命题与否定命题是某个命题的组成部分,其他类推出的命题也遵循同样的规律。简而言之,命题每一次被否定都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命题。
前言/序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辗转加入英国国籍。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和精神哲学等。1911年,维特根斯坦成为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正式拜入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门下;后由于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1939年又被剑桥大学聘请为哲学教授。1947年之前,他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并从事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弗里德里希?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罗素和阿尔弗莱德?怀海特的《数学原理》以及乔治?摩尔的《伦理学理》等思想、著作的影响,其哲学研究的核心是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来解释思想或命题的活动。
人类的思想需要利用语言来表达,语言不仅是哲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所以,《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主要是关于思想和语言的逻辑课。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它的诞生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为哲学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以理念阶段划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分为两个部分: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核心。在这两个阶段,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其前、后期哲学观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的集大成者。起初,在罗素的影响下,维特根斯坦所信奉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后来随着在研究逻辑问题中思想的转变,他的哲学观变成了语言哲学观,后者的主要工作是以分析日常语言的方式来研究哲学。
而无论是坚持逻辑经验主义还是坚持日常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都脱离不开实证主义的帽子,因为两者同属于实证主义哲学。这两种流派的哲学都主张不存在经验之外的认识。
逻辑经验主义所坚持的原则是通过经验证实解决哲学逻辑问题。经验事实决定了其所对应的语言,当命题和经验事实相一致时,哲学就接近了真理。如何证实日常的经验是真理的标准之一。语言哲学需要以分析日常语言为原则,遵从日常语言中所规定的语言规则。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轰动了整个西方哲学界,无论是与他同时代的哲学精英,还是哲学史上的后起之秀,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甚至就连他的老师罗素也在自己的《我的哲学发展》中明确地提出:“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对我有深刻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界的一面旗帜、一座高峰。他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促进了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数理逻辑学、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理逻辑本是弗雷格和罗素所提出,后来维特根斯坦接受、改造并发展了这种数理逻辑,他的大作《逻辑哲学论》就是以数理逻辑分析法而展开的。在这种哲学分析工具的帮助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真值表。
维特根斯坦的祖国奥地利视他为逻辑哲学界的伟人,还曾多次举办以他为主题的国际哲学专题讨论会。西方人士普遍认为,维特根斯坦掀起了西方哲学界由唯心主义转变为分析哲学的变革,他是推进现代哲学方法转折的第一人。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在西方哲学界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在业界的影响之大,造诣之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维特根斯坦独到的逻辑思维和超前的哲学见地令后来者叹为观止,他的革命性思想无论对追随者还是批评者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因为直到今天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将他的理论深入地研究下去。他的逻辑思想虽然具有巨大的跨越性,但又不失之于严谨,所以这就导致喜欢且更容易接受微小改进的人们很难跟上他逻辑思维的脚步。或许更有人会说,我们从弗雷格和罗素那里接受到的东西要远多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会对这样一个极具哲学天赋、富有创造性思想的人敬而远之。
然而,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才真正能发现维特根斯坦的那些哲学思想的魅力。很多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悲观的学说。因为他认为只有那些能用科学和逻辑说清楚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被我们谈论;而那些关于伦理学和美学的东西则是不可说的,但是人们的幸福生活往往要依赖于伦理学和美学的阐述,所以这就违背了大多数人对积极事物的理解,因此虽然人们认为他的哲学是深刻的,但也是令人失望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明知故犯地犯下一些错误,这是他们的思维逻辑上出现了错误,还是他们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呢?我们不需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给出一些提示,就能让大家领会其中的意义;那些所谓的胡思乱想不也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刺激和激动的元素吗?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工作没有为我们解决所有关于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但是他的创造性工作为人们更好地生活带来了诸多灵感是毋容置疑的。
哲学本来就是一门充满逻辑的艺术,它需要逻辑论证,但参与者的逻辑论证常常会走样成强词夺理或诡辩;它需要思维中变化莫测的灵感,但这种灵感有可能成为神秘的、不可说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给我们的思想和逻辑带来了无限可能,他是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者的代表。因此,人们才会赋予他这样的光环——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可以肯定的是,任凭时光的流转,维特根斯坦带给我们的哲学逻辑都不会消亡褪色。在人类哲学史上,他注定会以一种昂扬的姿态,矗立在业界的高峰上。
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传承800年剑桥的哲学思维导图)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剑桥大学教授的逻辑课(传承800年剑桥的哲学思维导图)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