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在SDN时代的应用

MPLS在SDN时代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班牙] 安东尼奥,桑切斯-蒙曰(Antonio Sanchez-Monge),[匈牙利] 克日什托夫,格热戈日,扎科维奇(Krzysztof ... 著,孙余强,王涛 译
图书标签:
  • MPLS
  • SDN
  • 网络架构
  • 软件定义网络
  • 数据通信
  • 网络技术
  • 路由与交换
  • 网络协议
  • 电信技术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984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775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7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当今复杂的网络中,如何让来自多个厂商的服务设备平稳运行?本书从实用角度讲解了如何在这样的网络中部署各种MPLS服务,而且涵盖了具体的配置细节。通过本书,你将得知Juniper公司的Junos设备、Cisco公司的IOS XR设备,以及OpenContrail之间进行互操作的宜与忌。
本书作者是Juniper公司的网络和云技术专家,他们讲解了各种MPLS技术和应用如何借助于以太网VP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无缝MPLS、出站保护、外部路径计算等服务和体系结构得以快速发展。本书旨在竭力呈现不同厂商网络设备间互操作的场景,其所含内容均与让网络以****方式运行相关,不会对任何厂商有所偏袒。
本书涵盖以下主题:
MPLS和SDN简介;
MPLS四巨头(LDP、RSVP-TE、IGP SPRING和BGP);
第三层单播和多播MPLS服务、第二层VPN服务、VPLS和以太网VPN服务;
域间MPLS服务;
底层和覆盖层体系结构:数据中心、NVO和NFV;
集中式流量工程和TE带宽预留;
如何让MPLS流量传输和服务更具可扩展性;
基于IGP和RSVP-TE的穿越流量快速恢复;
针对流量快速恢复的FIB优化以及出站服务流量快速恢复。

内容简介

如何在由多厂商设备构成的复杂网络中部署各种服务并让服务平稳运行,一直是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和运维人员上下求索的主题。
本书从实用角度讲解了在由Juniper设备和Cisco设备构成的网络环境中配置、部署MPLS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竭力呈现在不同厂商网络设备间进行互操作的场景,以便让多厂商设备构成的网络以****方式运行。本书共分为21章,其内容涵盖了MPLS和SDN的简介、MPLS中4种*重要的信令协议、第3层单播MPLS服务、借助MPLS网络传播Internet多播流量、多播VPN、点对点第2层VPN、虚拟专用LAN服务、以太网VPN、域间MPLS服务、底层和覆盖层体系结构、网络虚拟化覆盖、网络功能虚拟化、流量工程简介、TE带宽预留、集中式流量工程、扩展MPLS流量传输和无缝MPLS、扩展MPLS服务、基于IGP的穿越流量快速恢复、基于RSVP-TE的穿越流量快速恢复、针对流量快速恢复的FIB优化、出站服务流量快速恢复等。
本书篇幅宏大,内容实用,涵盖了MPLS相关的所有主题。本书适合有一定经验的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和运维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Antonio Sánchez-Monge,Juniper公司高级工程师,刚从服务团队调任SDN解决方案工程团队。他拥有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双硕士学位。他在IP/MPLS网络行业有16年的经验,首先就职于Cisco公司的合作伙伴HP公司,过去的11年里,他一直效力于Juniper公司,主要与SP客户打交道。Ato可以流利使用3种语言,握有Cisco(CCIE R&S #13098[荣誉])认证和Juniper(JNCIE-SP #222)认证。他为Juniper Networks Day One Library写了好几本书,主持了Junos Cup 2014。他天天都在接触MPLS,从高级设计到技术细节都亲自参与,他是Juniper公司的技术大牛,精通多种技术,包括多播VPN。Ato与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居住在郊区。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喜欢听好听的音乐。
Krzysztof Grzegorz Szarkowicz,Juniper公司高级专业服务顾问,拥有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他在业界有20年的经验,曾就职于HP实验室、Telia Research公司、爱立信公司、Cisco公司,在过去的9年里,一直效力于Juniper公司,担任过研究员、项目经理、培训讲师和顾问等各种职位。Krzysztof能熟练运用4种语言,拥有Cisco(CCIE-SP #14550[荣誉])认证和Juniper(JNCIE-SP #400)认证。在Juniper公司,他是公认的MPLS专家,在诸如无缝MPLS移动回程等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并多次主持大型网络项目的实施。他与Junos MPLS开发团队联系紧密。Krzysztof与妻子和4个孩子居住在一所乡间村舍。在闲暇时间,他喜欢在山间徒步旅行,并酷爱弹吉他。

目录

第1章 MPLS和SDN简介 1
1.1 互联网(The Internet) 1
1.2 ISP示例拓扑 4
1.2.1 服务提供商使用的路由器的
类型 5
1.2.2 BGP配置 7
1.2.3 BGP路由的信令和冗余 11
1.2.4 未启用BGP的核心网内的
数据包转发 16
1.3 MPLS 17
1.3.1 MPLS实例 17
1.3.2 MPLS包头 19
1.3.3 MPLS配置及转发平面 21
1.3.4 转发等价类 26
1.3.5 再问,什么是MPLS 27
1.4 OpenFlow 27
1.4.1 OpenFlow—基于流的转发 28
1.4.2 OpenFlow:Openness
(开放性)和P4 29
1.5 SDN 30
1.5.1 控制和转发平面相分离 30
1.5.2 SDN和协议 32
1.6 SDN时代 32
第2章 MPLS“四巨头” 37
2.1 LDP 38
2.1.1 LDP发现和LDP会话 39
2.1.2 LDP标签映射 41
2.1.3 LDP和多条等价转发路径
(Equal-Cost Multipath) 48
2.1.4 LDP实现细节 52
2.1.5 区域间LDP 56
2.1.6 防止LDP网络中的流量黑洞 56
2.2 RSVP-TE 59
2.2.1 RSVP-TE LSP基础 61
2.2.2 RSVP-TE示例 68
2.2.3 受RSVP约束的路径(RSVP-
Constrained Path)和ECMP 75
2.2.4 区域间(Inter-Area)RSVP-
TE LSP 79
2.2.5 RSVP自动隧道
(Auto Tunnel) 80
2.3 IGP和SPRING 81
2.3.1 SPRING示例 82
2.3.2 SPRING概念 88
2.3.3 SPRING邻接段
(Adjacency Segment) 90
2.3.4 LDP、RSVP-TE和SPRING
之比较 91
2.4 带标签的BGP单播路由
(BGP-Labeled Unicast) 92
2.4.1 不运行IGP(IGP-Free)的
大型数据中心网络 93
2.4.2 BGP-LU配置 96
2.4.3 在不运行IGP的数据中心网络
中VM接入服务的配置 102
2.4.4 BGP-LU—信令和转发
平面 106
2.4.5 BGP-LU—SPRING扩展 108
第3章 第3层单播MPLS服务 110
3.1 6PE:用IPv4/MPLS核心网络
传输IPv6流量 111
3.1.1 6PE—骨干网相关配置
(PE设备) 112
3.1.2 6PE—RR配置 113
3.1.3 6PE—PE路由器上与接入
(CE)有关的配置 113
3.1.4 6PE—信令 116
3.1.5 6PE—转发平面 117
3.2 BGP/MPLS IP虚拟专用
网络 121
3.2.1 附接电路和接入虚拟化 122
3.2.2 L3VPN简介 123
3.2.3 L3VPN—信令 124
3.2.4 L3VPN—转发平面 128
3.2.5 L3VPN—PE上的骨干网
相关配置 130
3.2.6 L3VPN—RR配置 131
3.2.7 L3VPN—PE的VRF
配置 132
3.2.8 L3VPN—Junos路由器的
路由表 135
3.2.9 L3VPN—服务标签分配 137
3.2.10 L3VPN—拓扑结构 138
3.2.11 L3VPN—环路避免 143
3.2.12 在VRF内访问公网
(Internet) 145
3.3 路由目标约束 146
3.3.1 RTC—信令 147
3.3.2 RTC-RR配置 148
3.3.3 RTC—PE的配置 149
3.4 把MPLS服务与数据传输
平面绑定 149
3.4.1 在默认实例中配置多个
loopback IP 150
3.4.2 建立通往不同loopback IP
地址的LSP 151
3.4.3 改写BGP服务路由的
下一跳 154
第4章 借助MPLS网络传播
Internet多播流量 156
4.1 IP多播 157
4.1.1 IP多播协议 158
4.1.2 IP多播模式 158
4.2 经典的Internet多播 159
4.2.1 开启多播源主机和接收
主机 159
4.2.2 构造多播树 161
4.2.3 经典的Ineternet多播—
跨核心网络互连多播孤岛 165
4.3 在远程PE之间通告PIM join
消息 168
4.3.1 运营商IP多播套餐 168
4.3.2 PE间直通模式—用单播
IP隧道来建立PE间的PIM
邻接关系 169
4.3.3 PE间直通模式—用多播
IP隧道来建立PE间的PIM
邻接关系 170
4.3.4 PE间直通模式—通过
MPLS LSP来建立PE间的
PIM邻接关系 173
4.3.5 超越PE间的直通模式—不建立PE间的PIM邻接关系 174
4.4 在启用带内多点LDP信令机制
的MPLS网络内传播Internet
多播流量(Internet Multicast
over MPLS with In-Band
Multipoint LDP Signaling) 175
4.4.1 多点LDP 175
4.4.2 带内信令 177
4.4.3 C-多播数据包在MLDP P2MP
LSP上的转发过程 183
4.4.4 CE多宿主 188
4.4.5 mLDP带内和PIM ASM 191
4.4.6 其他几种基于MPLS的
公网多播服务套餐 191
第5章 多播VPN 192
5.1 mLDP+BGP VPN多播流量
传输模式 193
5.1.1 MVPN地址家族 193
5.1.2 配置BGP MVPN 196
5.1.3 MVPN站点AD 198
5.1.4 用BGP发布C-多播(S,G)
Join状态信息 200
5.1.5 用BGP和PMSI属性建立
P-Tunnel 206
5.1.6 用多点LDP建立传输多播
流量的提供商隧道
(P-Tunnel) 211
5.2 RSVP-TE P2MP+BGP VPN
多播流量传输模式 217
5.2.1 通告包容PMSI—RSVP-
TE P2MP 218
5.2.2 通告选择PMSI—RSVP-
TE P2MP 220
5.2.3 用RSVP-TE P2MP建立
P-Tunnel 221
5.3 启用入站复制的BGP多播
VPN 226
5.3.1 包容PMSI—IR 227
5.3.2 选择PMSI-IR 228
5.3.3 用其他类型的P-Tunnel配搭
BGP传播多播VPN流量 229
5.4 BGP多播VPN网络环境中的
CE多宿主 229
5.4.1 出站PE冗余 229
5.4.2 入站PE冗余 229
5.4.3 制定最佳RD方案 230
5.5 C-PIM ASM模式下的BGP
多播VPN 231
5.5.1 ASM模式 232
5.5.2 C聚合点—PE和CE的
配置 234
5.5.3 C-多播信令—在ASM模式下
让PE行使C-RP功能 235
5.6 不一致的C-单播和C-多播 236
第6章 点对点第2层VPN 238
6.1 L2VPN简介 238
6.1.1 L2VPN使用案例 239
6.1.2 L2VPN拓扑分类 241
6.1.3 L2VPN信令和传输 242
6.1.4 P2P L2VPN各种接入技术 242
6.1.5 本书涵盖的L2VPN的类型 244
6.2 用BGP发布VPWS 245
6.2.1 BGP L2VPN地址家族 245
6.2.2 PE的BGP VPWS配置 246
6.2.3 BGP VPWS信令 249
6.2.4 L2VPN转发平面 253
6.2.5 BGP VPWS—CE以多宿主
方式连接到多台PE 255
6.2.6 以太网OAM
(802.3ah,802.1ag) 260
6.2.7 BGP VPWS—VLAN标记
复用 260
6.2.8 BGP VPWS—VLAN标记的
转换及操纵 263
6.2.9 BGP VPWS—PW首端
(PW Head-End,PWHE) 265
6.2.10 BGP VPWS负载均衡 268
6.3 用LDP发布VPWS 269
6.3.1 PE的LDP VPWS配置 269
6.3.2 LDP VPWS信令及转发
平面 270
6.3.3 LDP VPWS—CE多宿主和
PW冗余 272
6.3.4 LDP VPWS-VLAN标记
复用 273
6.3.5 LDP VPWS—VLAN标记
转换及操纵 274
6.3.6 LDP VPWS—PWHE 275
6.3.7 LDP VPWS-FAT 276
第7章 虚拟专用LAN服务 277
7.1 VPLS简介 277
7.2 用BGP发布VPLS 280
7.2.1 BGP VPLS配置 280
7.2.2 BGP VPLS信令 281
7.2.3 BGP VPLS—高效BUM
复制 283
7.3 用LDP发布VPLS 285
7.3.1 LDP VPLS配置 285
7.3.2 LDP VPLS信令 287
7.3.3 LDP VPLS—通过BGP来
自动发现 288
7.4 VPLS网络环境里的VLAN和
学习域(learning domain) 291
7.4.1 默认VLAN模式下的
VPLS 291
7.4.2 Junos VPLS实例—规范化
VLAN模式 292
7.4.3 Junos VPLS实例—无VLAN
模式 293
7.4.4 Junos VPLS实例—VLAN感知
(VLAN-Aware)模式 294
7.4.5 Junos虚拟交换机 294
7.5 VPLS网络环境内的集成路由
和桥接 295
7.5.1 Junos VPLS实例内的IRB
配置 296
7.5.2 Junos虚拟交换机内的IRB
配置 297
7.5.3 IRB的IOS XR配置 297
7.5.4 VPLS—IRB冗余及长号状
流量转发 298
7.6 分层型VPLS
(Hierarchical VPLS) 301
7.6.1 LDP信令H-VPLS模式 301
7.6.2 用BGP来执行自动发现和
信令功能的H-VPLS模式 302
第8章 以太网VPN 304
8.1 用MPLS传输流量的
EVPN 304
8.1.1 EVPN VS.VPLS 304
8.1.2 EVPN的实现 305
8.1.3 EVPN—本书的拓扑 306
8.1.4 BGP EVPN地址家族 306
8.1.5 用MPLS传输流量的
EVPN—Junos配置 307
8.1.6 EVPN MPLS—包容隧道和
自动发现 308
8.1.7 用MPLS传输流量的
EVPN—通告MAC地址 310
8.1.8 用MPLS传输流量的
EVPN—VLAN内桥接 311
8.1.9 用MPLS传输流量的EVPN—
VLAN间的流量转发 312
8.1.10 用MPLS传输流量的
EVPN—全活(All-
Active)多宿主 318
8.2 用VXLAN传输流量的
EVPN 325
8.2.1 数据中心面临的难题 325
8.2.2 VXLAN 326
8.2.3 用VXLAN传输流量的
EVPN—动机 328
8.2.4 用VXLAN传输流量的
EVPN—转发平面 329
8.2.5 用VXLAN传输流量的
EVPN—Junos配置 330
8.2.6 用VXLAN传输流量的
EVPN—信令机制 330
8.3 提供商骨干网桥接EVPN 331
8.3.1 PBB简介 332
8.3.2 PBB EVPN简介 333
8.3.3 PBB EVPN实现 333
8.3.4 PBB EVPN示例 333
8.3.5 PBB EVPN配置 337
8.3.6 PBB EVPN信令 340
第9章 域间MPLS服务 342
9.1 域间体系结构 342
9.2 Inter-AS的类型 344
9.3 Inter-AS选项A 345
9.4 Inter-AS选项B 347
9.4.1 Inter-AS选项B—信令和
转发 347
9.4.2 Inter-AS选项B—Junos
配置 352
9.4.3 Inter-AS选项B—IOS XR
配置 354
9.4.4 Inter-AS选项B—在ASBR上
创建本地VRF(Inter- AS Option
B with Local VRF) 355
9.5 Inter-AS选项C 358
9.5.1 Inter-AS选项C部署模式下的
BGP会话 359
9.5.2 Inter-AS选项C—信令和
转发 360
9.5.3 Inter-AS选项C—配置 363
9.6 运营商支撑运营商(Carrier
Supporting Carrier) 367
9.7 域间RSVP-TE LSP 368
第10章 底层和覆盖层体系结构 370
10.1 覆盖层和底层 370
10.1.1 覆盖层和底层是相对的
概念 371
10.1.2 其他的基本概念 371
10.2 多转发器网络设备 372
10.2.1 单机箱网络设备—转发
平面 372
10.2.2 单机箱网络设备—控制
平面 374
10.3 多机箱网络设备 378
10.4 传统的数据中心连网方式 379
10.4.1 L2桥接式网络面临的难题 379
10.4.2 现代化数据中心网络的
底层 381
10.4.3 现代化数据中心的
覆盖层 381
10.5 数据中心底层—fabric 383
10.5.1 IP fabric—转发平面 384
10.5.2 含纯分布式控制平面的IP fabric
(IP fabrics with Distributed-Only
Control Plane) 387
10.5.3 含混合控制平面的IP farbic
(IP fabrics with Hybrid Control
Plane) 388
10.6 网络虚拟化覆盖 390
10.6.1 计算控制器 391
10.6.2 虚拟网络控制器 392
10.6.3 NVO—控制数据包的
传输 392
10.6.4 NVO代理 393
第11章 网络虚拟化覆盖 394
11.1 OpenContrail简介 395
11.1.1 OpenContrail控制器 395
11.1.2 计算、网关及服务节点 396
11.2 案例研究:私有云 398
11.2.1 vRouter-VM链路编址 400
11.2.2 初始化vNIC—XMPP
作为类DHCP协议 402
11.2.3 互连VMs—XMPP
作为类BGP协议 405
11.2.4 将用户与云VM互连 409
11.3 虚拟网络间的通信 411
11.4 网络虚拟化覆盖:L2_L3
模式 412
11.4.1 重温VXLAN 412
11.4.2 子网内(L2)和子网间(L3)
流量 413
11.4.3 互连VM—用VXLAN
传输子网内流量 415
11.4.4 vRouter和网关节点—L2_L3
模式 417
11.5 将传统的L2网络集成进
NVO 419
11.5.1 L2网关和OVSDB 419
11.5.2 ToR服务节点 420
11.5.3 将物理服务器与覆盖层
绑定 421
11.5.4 用OVSDB学习MAC
地址 425
11.5.5 物理服务器和OVSDB—
转发平面 427
第12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 428
12.1 软件定义网络时代下的
NFV 429
12.1.1 虚拟还是物理 429
12.1.2 将NFV应用于服务
提供商 431
12.2 NFV的实际使用案例 432
12.3 NFV转发平面 433
12.4 NFV—VRF布局模式 435
12.4.1 传统的VRF布局—穿越
VN模式 436
12.4.2 现代化VRF布局—双VN
模式 438
12.5 NFV—“长途旅行”的
数据包 440
12.6 NFV控制平面 442
12.7 NFV的扩容和冗余 444
12.8 服务实例的类型 446
12.8.1 In-Network服务实例 447
12.8.2 In-Network-NAT模式服务
实例 447
12.8.3 transparent(透明)模式服务
实例 447
12.8.4 VM或container之外的网络
服务功能 448
第13章 流量工程入门 449
13.1 TE协议 450
13.2 TE信息发布 451
13.2.1 通过OSPF发布TE 452
13.2.2 通过IS-IS发布TE信息 456
13.2.3 TED 458
13.3 TE静态约束 459
13.3.1 TE metric 459
13.3.2 链路着色—管理组 462
13.3.3 经过扩展的管理组 467
13.3.4 风险共担链路组 467
13.4 出站对等工程 475
第14章 TE带宽预留 478
14.1 TE静态带宽约束 478
14.1.1 TE带宽属性 478
14.1.2 默认TE接口带宽 479
14.1.3 RSVP-TE带宽预留的基本
机制 480
14.1.4 LSP优先级和抢占 483
14.1.5 流量计量和监管 485
14.2 TE自动带宽(Auto-
Bandwidth) 487
14.2.1 自动带宽入门 487
14.2.2 自动带宽示例 490
14.2.3 自动带宽配置 492
14.2.4 自动带宽功能部署考量 493
14.3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 494
14.3.1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的
配置 495
14.3.2 动态入站LSP拆分/合并
示例 496
第15章 集中式流量工程 498
15.1 BGP链路状态 499
15.2 PCEP 500
15.2.1 PCE的实现 500
15.2.2 PCE和PCC间的交互 501
15.2.3 由PCE发起的RSVP-
TE LSP 502
15.2.4 由PCC发起的RSVP-
TE LSP 504
15.3 PCC标签交换路径信令 505
15.3.1 RSVP-TE LSP 505
15.3.2 SPRING (IGP) TE LSP 505
15.3.3 BGP LSP 506
15.4 PCC配置 507
15.4.1 由PCE发起的LSP的PCC
配置模板 508
15.4.2 将PCC发起的LSP委托给
PCE 509
15.5 PCE使用案例 510
15.5.1 扩展链路属性“调色板” 510
15.5.2 增强的LSP抢占逻辑 511
15.5.3 不同的主、备路径 512
第16章 扩展MPLS流量传输和
无缝MPLS 514
16.1 扩展IGP域 515
16.1.1 扩展IGP—OSPF 516
16.1.2 扩展IGP—IS-IS 517
16.1.3 扩展IGP-MPLS协议 517
16.2 扩展RSVP-TE 518
16.3 域内分层型LSP 521
16.3.1 RSVP-TE LSP“隧穿”
RSVP-TE LSP 522
16.3.2 LDP LSP“隧穿”
RSVP-TE LSP 522
16.3.3 SPRING LSP“隧穿”
RSVP-TE LSP 527
16.4 扩展域间流量传输 528
16.4.1 域间不分层型隧道 529
16.4.2 域间分层型隧道(无缝
MPLS[Seamless MPLS]) 530
16.5 在不运行IGP的网络中扩展
流量传输 551
16.5.1 分层型BGP-LU 551
16.5.2 支持MPLS功能的服务器和
静态标签 557
第17章 扩展MPLS服务 560
17.1 分层型L3VPN 560
17.1.1 默认路由L3VPN部署
模式 562
17.1.2 默认路由+本地路由L3VPN
部署模式 581
17.1.3 伪线首端终结(Head-End
Termination)L3VPN部署
模式 584
第18章 基于IGP的穿越流量
快速恢复 587
18.1 快速恢复概念 587
18.1.1 入站/穿越/出站(Ingress/
Transit/Egress)流量传输
保护概念 587
18.1.2 全局修复(Global Repair)
概念 588
18.1.3 本地修复概念 589
18.2 无环备选 589
18.2.1 每链路LFA 591
18.2.2 每前缀LFA 596
18.3 提高LFA备用覆盖率 607
18.3.1 通过LDP自动建立为LFA
所用的备用隧道
(远程LFA) 607
18.3.2 手动建立为RLFA所用的
RSVP-TE备用隧道 613
18.3.3 拓扑无关快速重路由 617
18.3.4 修改默认的LFA决策算法 620
18.3.5 拓扑无关LFA 630
18.4 最高冗余树 639
第19章 基于RSVP-TE的穿越
流量快速恢复 645
19.1 RSVP-TE路径保护 645
19.2 RSVP-TE设施(节点+链路)
保护 656
19.2.1 手动链路保护旁路(Manual
Link Protection Bypass) 657
19.2.2 手动节点+链路保护旁路 666
19.2.3 设施保护示例 669
19.2.4 自动保护旁路 674
19.3 RSVP-TE一对一保护 678
19.4 穿越流量快速恢复总结 683
第20章 针对流量快速恢复的
FIB优化 684
20.1 分层型下一跳 684
20.1.1 第20章和第21章所使用的
网络拓扑 685
20.1.2 平面型下一跳结构 686
20.1.3 间接下一跳(Junos) 687
20.1.4 链式复合下一跳(Junos) 692
20.1.5 BGP PIC核心(IOS XR) 695
20.2 预先安装通往多台出站PE的
下一跳(PIC边界) 698
20.2.1 通往出站PE的主、备用
下一跳 700
20.2.2 通往出站PE的双活
下一跳 703
20.2.3 BGP最优外部故障切换 705
第21章 出站服务流量快速
恢复 707
21.1 服务镜像(Mirroring)保护
概念 707
21.2 保护/备用出站PE合并
模式 710
21.3 (集中式)保护节点与备用
出站PE分离模式 718
21.4 上下文ID的通告方法 728
21.4.1 Stub别名通告方法 729
21.4.2 Stub代理通告方法 731
21.5 L3VPN PE→CE出站链路
保护 736
21.6 第二层VPN服务镜像 740
21.6.1 基于BGP的L2VPN服务
镜像 741
21.6.2 基于LDP的L2VPN服务
镜像 745
21.7 出站对等工程保护 753
21.8 无缝MPLS体系结构中的
保护 757
21.8.1 AS边界(ASBR-ASBR)
链路保护 758
21.8.2 边界节点(ABR或ASBR)
保护 759
21.9 总结 767
《精进:如何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确保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始终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潮流?《精进:如何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一书,将为你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方法论,帮助你深入剖析自我,洞察趋势,最终构建起难以被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本书并非提供某一特定领域的“速成秘籍”,而是聚焦于那些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岗位、任何年龄段的通用能力和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理论阐述和实践指导,引导读者跳出“术”的层面,深入理解“道”的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的韧性。 第一部分:认清“我”——深度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 在一切行动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是谁?”以及“我能提供什么价值?”。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打破思维定势,挖掘潜藏的优势,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价值链中的独特位置。 认知地图的重塑: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认知地图”。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限制你成长的固有观念、偏见和假设。通过“好奇心回路”的激活,鼓励读者主动去接触新信息,挑战旧认知,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地图,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理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优势的识别与放大: 许多人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短板,并花费大量精力去弥补。然而,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不显眼的优势。《精进》将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帮助你识别那些让你在他人之上、自然而然就能做得出色的领域。这包括对过往成功经历的拆解,对兴趣和热情源头的追溯,以及通过他人的反馈来佐证。一旦优势被确认,本书将指导你如何系统地投入资源,将这些优势放大,使其成为你独一无二的“杀手锏”。 价值的定义与量化: 在职场中,价值的体现往往是多维度的。本书将引导你思考,你为他人(同事、客户、组织)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提升?这种价值是可衡量的吗?你如何将那些看不见的努力转化为可被认可的成果?我们将学习如何从“任务完成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关注影响而非忙碌。通过“价值链思维”,你将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整个链条中的作用,并找到提升价值的关键节点。 第二部分:洞察“趋势”——把握时代脉搏与前沿动态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固守原地等于后退。《精进》将为你打开一扇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让你学会如何精准地捕捉信息,辨别趋势,并提前布局。 信息洪流的筛选与导航: 我们每天都被海量信息淹没,如何从中淘出金子,而不是被沙子掩埋?本书将提供过滤信息、识别噪音的实用技巧,包括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获取系统,区分可靠来源与传播谬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熵”的概念来管理信息摄入。你将学会成为一个“信息生产者”的伙伴,而非仅仅是“信息消费者”。 前沿动态的深度解读: 仅仅知道有哪些新技术、新概念是不够的。本书将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这些趋势背后的驱动力、潜在影响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宏观的经济、社会、科技层面去审视事物,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从而具备“预见性”。这包括对“技术奇点”、“范式转移”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它们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 如今,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和领域的交叉点上。《精进》将鼓励你打破专业壁垒,主动学习和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你将学会如何从一个领域迁移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到另一个领域,从而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和视角。这种“跨界学习”将极大地拓宽你的思维边界,让你在复杂问题面前拥有更灵活的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构建“核心”——系统化能力提升与持续进化 认识了自己,洞察了趋势,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指导你如何构建起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 “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真正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造出来的。《精进》强调“知行合一”,指导你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迭代优化。我们将学习“精益创业”的思维模式,如何在小步快跑中测试想法,收集反馈,并快速调整方向。 “复利效应”的投资策略: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本书将引导你运用“复利思维”来投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你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够产生持续回报的领域,比如深度学习、关键技能的打磨、人脉网络的构建等。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进步,在时间的复利作用下,都将转化为惊人的成长。 “学习型组织”的个人实践: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同样可以打造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以及如何与他人协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将学会如何从每一次经验中提炼出可迁移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融入到下一次的实践中,形成一个良性的成长闭环。 “情商与韧性”的内在驱动: 即使拥有再强的技术能力,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也难以在复杂环境中持久发展。《精进》将触及情商的重要性,教会你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以及如何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保持韧性,并从中汲取力量。这些内在的驱动力,将是你持续精进的坚实后盾。 结语 《精进:如何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本写给每一个渴望成长、寻求突破的读者的书。它不是提供一个虚幻的终点,而是为你指明了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通过系统地学习本书的理念和方法,你将能够: 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发现并放大你的独特优势。 更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预测并适应未来的变化。 更系统地构建你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你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自我革新的契机。请跟随本书的指引,开始你的精进之旅,成为那个在不确定性时代中,依然能稳健前行、不断创造价值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MPLS视为一个过时的技术,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网络架构的中心,探讨其如何被SDN赋能以适应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需求。作者对T-MPLS(Timing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和传统MPLS在传输层面的差异化处理,以及如何利用MPLS标签栈来承载SRv6等新协议的混合部署策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性极强,从基础概念的再梳理,到高级控制平面的集成,再到最终的运维与自动化实践,层层递进,令人信服。对于希望在不推倒重来的前提下,对现有MPLS骨干网进行智能化升级的技术团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深入剖析了MPLS技术在SDN架构下的演变与融合。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MPLS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利用SDN的集中控制和可编程性来优化和增强MPLS的应用场景。我特别欣赏其中对L3VPN和TE(Traffic Engineering)在SDN环境下的具体实现路径的探讨,这对于正在进行网络架构升级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Overlay和Underlay网络的协同工作机制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利用SDN控制器来动态管理MPLS标签分发和路径选择,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路由协议。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未来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方向,非常适合希望将现有MPLS网络平滑迁移到更现代化、更灵活的架构中的技术人员。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是技术的讲解,更像是一份实用的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老练,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网络架构师在与你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痛点。例如,书中对MPLS网络在多云环境下的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基于SDN的统一策略管理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故障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的章节,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SDN的全局视野来快速检测和绕过网络中断,相较于传统网络的收敛时间,这种基于策略的快速重路由机制展示了巨大的优势。这本书对于中高层网络管理者而言,提供了一个从战略层面理解MPLS演进方向的绝佳视角,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关于网络敏捷性的思考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一开始我以为它会聚焦于SDN如何“取代”MPLS,但实际内容却展现了两者如何“协同作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BGP-LS和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PCE) 协议在SDN/MPLS集成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对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对Segment Routing(SR)如何利用MPLS基础设施实现更精细的流量工程的论述非常到位,它不仅解释了SR的工作原理,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SR-MPLS实现服务的快速部署和故障隔离。阅读完后,我对如何利用现有硬件资源,通过软件定义的控制逻辑,最大化MPLS隧道的效率和弹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复杂的概念被作者分解得非常清晰,配图也极具说服力。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解释诸如EVPN-VXLAN与MPLS L2VPN的对比时,展现了极高的客观性和平衡性。作者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详尽地比较了它们在扩展性、运维复杂度和性能指标上的差异,这对于需要在不同技术路线间做决策的决策者非常重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将MPLS基础设施作为SDN底层承载网(Underlay)进行统一资源池化管理的讨论,这使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如何通过PCEP实现实时的带宽预留和按需路径计算,这对于高带宽、低延迟的金融或媒体行业应用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完后,我对网络自动化和可编程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还不错,推荐,还不错,推荐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评分

超级牛逼的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内容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大部头,还没看

评分

学习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