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小曼 著
图书标签:
  • 徐志摩
  • 陆小曼
  • 近代史
  • 回忆录
  • 文学
  • 爱情
  • 民国
  • 传记
  • 诗歌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4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4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主要是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的文章,以及日记、书信和访谈等。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内容包括《小曼日记》《悼志摩挽联》《哭摩》,更收录了徐志摩的《眉轩琐语》《爱眉小札·日记》,以及稀见文献《陆小曼女士访问记》(载1932年《世界画报》,徐志摩辞世次年)和徐志摩、陆小曼两人的义女何灵琰所撰长文一篇,是当事人说当时事,实属难得。以上文字对于读者了解其人其事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简介

陆小曼(1903—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靠前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有名近代人物。

目录

辑一

小曼日记(1925年3月11日-7月17日)

辑二

悼志摩挽联(1931年11月)

哭摩

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1933年)

中秋夜感

泰戈尔在我家

泰戈尔在我家做客——兼忆志摩

遗文编就答君心——记《志摩全集》编排经过

《云游》序

《爱眉小札》序(一)

《爱眉小札》序(二)

《爱眉小札》桂林重排本序

《志摩日记》序

《志摩诗选》序(1957年)

辑三

致徐志摩书信(四通)

致胡适谈志摩(五通)

致卞之琳谈志摩遗稿(1957年)

致陈从周谈《志摩全集》(时间不详)

附录

眉轩琐语

徐志摩 爱眉小札·日记

徐志摩 陆小曼女士访问记

大哀 访问 我的义父母:徐志摩和陆小曼

何灵琰

精彩书摘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
  一个月之前我就动了写日记的心,因为听得“先生”们讲各国大文豪写日记的趣事,我心里就决定来写一本玩玩,可是我不记气候,不写每日身体的动作,我只把我每天的内心感想,不敢向人说的,不能对人讲的,借着一支笔和几张纸来留一点痕迹。不过想了许久老没有实行,一直到昨天摩叫我当信一样地写,将我心里所想的,不要遗漏一字地都写了上去,我才决心如此地做了,等摩回来时再给他当信看,这一下我倒有了生路了。本来我心里的痛苦同愁闷一向逼闷在心里的,有时候逼得真难受,说又没有地方去说;这以后好了,我真感谢你,借你的力量我可以一泄我的冤恨,松一松我的胸襟了。以后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反正写出来也不碍事,不给别人看就是了。本来人的思想往往是一会儿就跑去的,想过就完,现在我可要留住它了,不论什么事想着就写,只要认定一个真字,以前的一切我都感觉到假,为什么一个人先要以假对人呢?大约为的是有许多真的话说出来反而要受人的讥笑,招人的批评,所以吓得一般人都迎着假往前走,结果真纯的思想反让假的给赶走了。我若再不遇着摩,我自问也要变成那样的,自从我认识了你的真,摩,我自己羞愧死了,从此我也要走上真的路了。希望你能帮助我,志摩。
  昨天志摩出国,我本不想去车站送他,可是又不能不去,在人群中又不能流露出十分难受的样子,还只是笑嘻嘻地谈话,恍惚满不在意似的。在许多人的目光之下,又不能容我们单独地讲几句话。这时候我又感觉到假的可恶,为什么要顾虑这许多,为什么不能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呢?我几次想离开众人,过去说几句真话,可是说也惭愧,平时的勇气和决心,不知都往哪里跑了,只会泪汪汪地看着他,连话都说不出口来。自己急得骂我自己,再不过去说话,车可要开了;那时我却盼望他能过来带我走出众人眼光之下,说几句最后的话,谁知他也是一样的没有勇气。一双泪汪汪的眼睛只对着我发怔,我明知道他要安慰我,要我知道他为什么才弃我远去,他有许多许多真话,真的意思,都让社会的假给碰回去了,便只好大家用假话来敷衍。那时他还走过来握我的手,我也只能苦笑着对他说:“一路顺风。”我低头不敢向他看,也不敢向别人看,一直到车开,我还看见他站在车头上向我们送手吻。(我知道一定是给我一个人的。)我直着眼看,只见他的人影一点一点糊涂起来,我眼前好像有一层东西隔着,慢慢地连人影都不见了,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味儿,好像一点知觉都没有了似的,一直等到耳边有人对我说:“不要看了,车走远了。”我才像梦醒似的回头看见人家都在向着我笑,我才很无味地回头就走。走进车子才知道我身旁还有一个人坐着。他冷冷对我说:“为什么你眼睛红了?哭么?”咳!他明知道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还要假意儿问我,怄我;我知道他乐了,走了我的知己,他还不乐?
  回家走进了屋子,四面都露出一种清冷的静,好像连钟都不走了似的,一切都无声无息了。我坐到书桌上,看见他给我的信,东西,日记,我拿在手里发怔,也不敢去看,也不想开口,只是呆坐着,也不知道自己要做点什么才好。在这静默空气里我反觉得很有趣起来,我希望永远不要有人来打断我的静,让我永远这样地静坐下去。
  昨天家里在广济寺做佛事,全家都去的,我当然是不能少的了,可是这几天我心里正在说不出的难过,还要我去应酬那些亲友们,叫我怎能忍受?没有法子,得一个机会我一个人躲到后边大院里去清静一下。走进大院看见一片如白画的月光,照得栏杆、花、木、石桌,样样清清楚楚,静悄悄一个人都没,可爱极了。那一片的静,真使人能忘却了一切的一切,我那时也不觉得怕了,一个人走过石桥在栏杆上坐着,耳边一阵阵送过别院的经声,钟声,禅声,那一种音调真凄凉极了。我到那个时光,几天要流不敢流的眼泪便像潮水般地涌了出来,我哭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哭的什么,心里也如同一把乱麻,无从说起。
  ……
芳踪逝水,墨痕留香:民国风华录 导语: 当历史的尘烟缓缓散去,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即便光芒微弱,也足以指引后世探寻。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文化变革的先行者,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有限的时间内燃烧出了璀璨的光芒,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回忆,而是试图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民国文坛群像图,通过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侧写,勾勒出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风貌、情感纠葛与家国情怀。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年代,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探索与定格。 第一章:风起青萍——时代背景与知识分子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拨回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十字路口。我们审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肌理如何重塑,军阀混战的阴影如何笼罩着知识分子对新文化的渴盼。 新思潮的涌入与传播: 详细剖析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如何通过留学生群体和新式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学堂等,渗透并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重点描绘以陈独秀、胡适、蔡元培为代表的先驱者,是如何致力于“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推动思想启蒙的艰巨过程。 教育机构的变迁与精神高地: 聚焦于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探讨它们如何成为孕育新思想的温床。从校园的辩论声到学生社团的成立,再到早期进步刊物的创办,力求还原知识分子最初的理想主义色彩。 社会氛围的压抑与反思: 描述在政治动荡下,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困境的挣扎。他们既要追求形而上的真理与美,又要应对生计与社会责任的压力。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底色。 第二章:文坛群星——多维度的创作浪潮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爆发期,各种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书将从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创作主题等多个维度,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 文学革命的实践者: 深入探讨白话文运动的具体实践,分析早期小说、新诗歌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着重介绍那些勇于尝试新形式的文学先驱,他们如何平衡文学的“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 京派与海派的地理分野与风格差异: 梳理以北京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京派)的沉郁、写实风格,与以上海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海派)的摩登、都市化、兼收并蓄的风格之间的对比。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差异,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南北方不同的步伐。 文学与社会议题的深度绑定: 分析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以及文学作品如何直接介入社会批判、阶级矛盾和女性解放等尖锐议题。文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游戏,而是投向社会的匕首与火炬。 第三章:情感的迷宫——知识分子的爱情观与家庭伦理 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婚姻制度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知识分子对个体情感和两性关系的探索,构成了民国风情中最为动人和复杂的一面。 新式婚姻的尝试与困境: 探讨“自由恋爱”的理念如何在现实中落地。分析那些冲破包办婚姻、追求精神契合的结合,同时也揭示了“知音”关系在柴米油盐面前所遭遇的幻灭与考验。 女性角色的觉醒与挣扎: 聚焦于民国时期涌现出的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寻求自我定位,她们在事业、家庭、婚姻中的抉择与牺牲,体现了女性解放进程的艰难。 友谊、师生情与精神联盟: 民国文人之间有着超越普通友谊的紧密联系。本书将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特别是师生之间、同侪之间如何形成互相砥砺、互相扶持的精神联盟。这种非血缘关系的依傍,是他们在动荡时代中获取力量的重要来源。 第四章: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断裂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文化保守与激进革新之间的张力,以及知识分子在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上的努力。 古籍的整理与现代性的嫁接: 在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同时,也有学者致力于整理和研究古代典籍,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描述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在学术上的开创性工作,展现传统学问如何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细阐述翻译文学在普及西方思想和拓宽国人视野中的关键作用。分析早期翻译家们在语言转换和概念移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以及翻译作品对本土文学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流亡与坚守: 随着时局的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得不背井离乡,或在战火中坚守岗位。他们的境遇,是那个时代文化精英命运的缩影,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使命的终极承诺。 结语: 透过对民国文坛群像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展示一个既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又饱含现实主义挣扎的时代侧面。那些文人墨客,他们或许有过激烈的争吵,有过深刻的迷茫,有过热烈的爱情,但他们共同铸就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定义“知识分子良知”的永恒探讨。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依据大量私人信件、日记、早期报刊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 视角独特: 摒弃单一的人物传记叙事,采用宏观的时代切片,将个人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察。 人文关怀: 重点关注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情感抉择,深入挖掘其精神世界,让历史人物“活”在读者眼前。

用户评价

评分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这个书名,就已经勾勒出了一个朦胧而美好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峦,听着一位女子娓娓道来她与一位诗人之间缠绵悱恻的故事。陆小曼,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而她对徐志摩的回忆,必定充满了温情与怀念。徐志摩,永远的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浪漫、才情、以及那场悲剧性的结局联系在一起。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他们爱情的窗口,一个理解这位诗人灵魂深处的机会。我渴望知道,在陆小曼的笔下,那个我们熟知的徐志摩,是否会有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一面。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徐志摩诞辰120周年,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再次聆听那份属于过去的深情。

评分

这本《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的书名,就自带一种淡淡的诗意和一丝丝难以言说的忧伤,让人一拿到手里就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陆小曼,作为徐志摩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视角,无疑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我一直对徐志摩的诗歌和他的生平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打开这扇门最温柔的钥匙。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是如何相遇,如何相爱,又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沉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份情感的传承,是对一段伟大爱情的纪念。我期待着,通过陆小曼的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去品味那种深沉的情感,去理解徐志摩身上那种永恒的浪漫与忧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股淡淡的怀旧气息,书名《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想象一下,陆小曼,这位民国时期的传奇女子,用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她与才子徐志摩之间那些动人心魄的岁月,光是这个画面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心生好奇,而徐志摩更是那个时代不可绕过的一个名字。他的诗歌,他的爱情,他的英年早逝,都为他的人生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陆小曼作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的回忆录,自然是我们窥探这位诗人内心世界、了解他生平最直接也最宝贵的窗口。这本书选择在徐志摩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更增添了一份纪念的意义,仿佛跨越时空,让我们与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去理解那份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与遗憾。

评分

从书名《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中,我嗅到了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息,仿佛能听到悠扬的箫声,看到飘逸的长衫。陆小曼,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高贵与不羁,而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更是那个时代一曲荡气回肠的恋歌。想象一下,在那个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年代,两位才子佳人如何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又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中寻找属于彼此的宁静港湾。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徐志摩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一群鲜活生命的回响。我期待着,通过陆小曼的眼睛,去重新认识那个我所熟知的徐志摩,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诗歌之外的、更加真实的他。也许,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次对过往的追溯,对爱情的解读,对那个时代的深情回望。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走近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份属于文人的骄傲与伤感。

评分

《云游:陆小曼回忆徐志摩》这个书名,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诗意与传奇的年代。陆小曼,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的回忆,必然是带着浓烈的情感色彩。徐志摩,那位永远年轻的诗人,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的想象。这本书,是陆小曼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回顾,也是对一段刻骨铭心爱情的追忆。我期待着,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他们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羁绊。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至亲至爱的人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伟大的灵魂。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充满温情,也一定会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如同那秋日里的落叶,美丽而又带着无法挽回的宿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