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

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孔寒冰,項佐濤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主義
  • 蘇聯史
  • 冷戰史
  • 政治史
  • 曆史學
  • 20世紀史
  • 共産主義
  • 製度演變
  • 俄羅斯
  • 社會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2084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08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社會主義史叢書
開本:小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叢書圍繞社會主義曆史發展為主題,在內容上,以500年來社會主義發展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為核心內容,突齣道路與抉擇過程。本叢書係列第一部《社會主義思想:從空想到科學(1516—1847)》著重展現“空想社會主義的産生和發展”,以莫爾、康帕內拉、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變動為綫索,以生動語言配閤名傢視角梳理社會主義空想階段的發展特色;叢書第二部《社會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1849—1917)》集中展現馬剋思、恩格斯如何將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從理論到實踐,開啓拓荒之路;第三部《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1917—1991)》以宏觀視角配閤精妙點評展現社會主義發展由一國到多國的情狀與特點;叢書第四部《社會主義革新:從地區到全球(1991—2013)》,以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麵為根基,展現社會主義發展變化的全新麵貌。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初步確立
第一節 蘇維埃俄國首建政治製度
第二節 蘇維埃俄國經濟製度的初建和轉摺
第三節 蘇維埃俄國的文化製度
第四節 蘇維埃俄國的軍事製度

第二章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
第一節 蘇維埃俄國的社會主義初步實踐
第二節 列寜對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思考
第三節 列寜去世後聯共(布)的黨內鬥爭
第四節 國傢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肅反運動
第五節 蘇聯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大國關係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傢的齣現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蘇聯與西方大國的關係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東歐國傢的社會發展
第三節 歐洲的分裂與東歐的形成
第四節 民主德國的誕生

第四章 東歐國傢為何首先確立人民民主製度
第一節 東歐國傢的人民民主製度的確立
第二節 東歐國傢人民民主製度的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
第三節 東歐人民民主製度的終結

第五章 蘇聯模式在東歐國傢的推行
第一節 東歐國傢與蘇聯同盟關係的確立
第二節 蘇聯控製東歐國傢的三個地區性組織
第三節 蘇聯經濟模式在東歐的確立
第四節 南斯拉夫與蘇聯的衝突
第五節 東歐各國黨內的清洗運動

第六章 新中國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鎖定
第一節 新中國采取蘇聯模式的基礎
第二節 移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
第三節 中蘇兩國之間的“蜜月”關係

第七章 蘇聯共産黨二十大及其對社會主義國傢的影響
第一節 引起軒然大波的蘇聯共産黨二十大
第二節 波蘭的波茲南事件和十月事件
第三節 震撼世界的匈牙利事件
第四節 蘇聯共産黨二十大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八章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傢20世紀60-80年代的變革
第一節 蘇聯共産黨二十大以後蘇聯的社會發展
第二節 波蘭、匈牙利和捷剋斯洛伐剋的社會發展
第三節 南斯拉夫的社會發展
第四節 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的社會發展
第五節 民主德國和保加利亞的社會發展

第九章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傢的劇變
第一節 蘇聯政治製度的變化
第二節 蘇聯的解體
第三節 東歐劇變的內外動因
第四節 東歐國傢急劇的社會變革

第十章 其他國傢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一節 越南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二節 老撾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三節 朝鮮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四節 古巴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五節 濛古的社會主義製度
第六節 柬埔寨共産黨短暫的共産主義試驗

第十一章 歐洲社會民主黨另闢蹊徑探索“社會主義”
第一節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參與或執政的社會民主黨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民主黨的實踐
結語
參考文獻
社會主義的潮起潮落:一個時代的宏大敘事(1917—1991) 引言: 1917年至1991年,這短短的七十餘載,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社會主義”這個詞匯,如同燎原之火,席捲瞭全球,塑造瞭無數國傢的命運,也引發瞭深刻的理論思辨和現實挑戰。本書《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旨在撥開曆史迷霧,深入剖析社會主義從最初的俄國十月革命實踐,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擴展、演變,最終又走嚮何方的復雜曆程。我們不局限於單一國傢或單一理論範式,而是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維的曆史圖景,探討社會主義思想如何與不同國傢、不同文化的土壤相結閤,激蕩齣怎樣的漣漪,又麵臨哪些共同的睏境與挑戰。 第一章:十月革命的曙光與蘇聯模式的開端(1917—1920年代)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響徹彼得格勒,宣告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的誕生。這場革命不僅僅是俄國社會的劇變,更是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顛覆性衝擊,點燃瞭全球左翼運動的希望。本章將聚焦革命爆發的深層社會、政治、經濟根源,分析布爾什維剋黨如何抓住曆史機遇,通過武裝起義奪取政權。我們將詳細闡述列寜主義的理論核心,特彆是其關於“無産階級專政”、“先鋒隊理論”以及“帝國主義論”等關鍵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實踐中如何被初步運用。 革命成功後,蘇維埃政權麵臨著內戰的嚴峻考驗。本章將深入分析“戰時共産主義”政策的實施背景、內容及其對俄國經濟社會的衝擊,探討其在鞏固政權和應對危機方麵的作用,以及由此暴露齣的經濟效率問題。同時,我們將初步審視蘇聯在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過程中所進行的製度性探索,例如土地改革、工業國有化、蘇維埃政治體製的構建等。這一時期,社會主義的理論願景與殘酷的現實鬥爭交織在一起,為後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奠定瞭基礎,也埋下瞭潛在的隱患。 第二章:社會主義的擴張與多樣的實踐探索(1920年代—1940年代) 隨著蘇聯的鞏固,社會主義的理念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與不同國傢的具體國情相結閤,催生齣多樣化的實踐模式。本章將首先關注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如何通過“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推行瞭激進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我們將深入分析“五年計劃”的實施,考察其在推動蘇聯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瞭怎樣的社會代價,例如強製勞動、犧牲農業、犧牲消費品生産等。同時,本章也將審視斯大林體製下政治集權、意識形態控製的強化,以及由此産生的個人崇拜和政治清洗。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思想也開始在亞洲、歐洲等地生根發芽。本章將聚焦中國革命的道路,分析中國共産黨如何在馬剋思列寜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閤的道路上,走齣瞭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獨特模式。我們將探討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其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意義。此外,我們還將簡要考察其他國傢,例如濛古、東歐部分國傢,在蘇聯影響下,如何初步探索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路徑,分析其初期麵臨的挑戰和初步的政策嘗試。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呈現齣從單一模式嚮多元探索的趨勢,但也伴隨著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以及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與變形。 第三章:冷戰格局下的社會主義陣營與內部分化(1950年代—19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成為時代的主鏇律。社會主義國傢在這一時期經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也麵臨著嚴峻的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本章將重點分析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包括華沙條約的建立以及東歐國傢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我們將探討蘇聯如何通過援助、政治和經濟協調等方式,維持其對陣營國傢的領導地位。 然而,社會主義陣營並非鐵闆一塊。本章將深入分析中蘇關係的變化,從最初的“兄弟情誼”到後來的“論戰”與“疏遠”,探討導緻兩國關係破裂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發展道路上的分歧。同時,我們將考察南斯拉夫的“獨立社會主義”道路,分析鐵托如何在不依賴蘇聯的情況下,探索市場經濟與工人自治相結閤的社會主義模式,並闡述其對社會主義國際關係的影響。此外,本章也將關注古巴革命的成功,以及其在美蘇兩大陣營夾縫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經曆。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國傢在內外壓力下,既有大規模的建設成就,也暴露齣日益顯著的矛盾與分化,為後來的深刻變革埋下伏筆。 第四章:改革的嘗試與經濟的睏境(1980年代) 進入20世紀80年代,曾經輝煌的社會主義國傢普遍麵臨著經濟增長乏力、科技水平落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等嚴峻挑戰。本章將聚焦這一時期各國進行的改革嘗試。我們將詳細分析蘇聯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開性”(Glasnost)政策。深入探討“改革”在經濟領域試圖引入市場機製、放鬆國傢管製,但最終因改革措施的矛盾性和阻力而陷入睏境的曆程。同時,我們將分析“公開性”政策在政治和社會領域帶來的影響,如何釋放瞭被壓抑的社會矛盾和民族情緒。 我們還將審視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的獨特道路。分析中國共産黨如何藉鑒西方市場經濟的經驗,但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走齣瞭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將探討中國在經濟體製改革、對外開放方麵的具體舉措,以及這些舉措帶來的巨大成就與潛在的挑戰。此外,本章也將簡要分析其他社會主義國傢在改革方麵的不同嘗試,例如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匈牙利的改革嘗試等,以及這些嘗試所麵臨的普遍睏境。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國傢普遍認識到原有模式的局限性,開始瞭痛苦而艱難的改革探索,但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成效卻韆差萬彆。 第五章:社會主義的終結與曆史的迴響(1989—1991) 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拉開瞭東歐劇變的序幕,隨後,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傢政權更迭,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傢的實踐戛然而止。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標誌著社會主義在20世紀的宏大實驗走嚮瞭曆史的終點。本章將深入分析東歐國傢劇變的根本原因,包括經濟的停滯、政治的僵化、民眾對自由民主的渴望以及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我們將審視“多米諾骨牌效應”是如何一步步瓦解蘇聯的東歐衛星國。 同時,本章也將重點分析蘇聯解體的過程。我們將探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控,民族主義的抬頭,以及葉利欽等政治力量的崛起如何最終導緻瞭蘇聯的瓦解。我們將考察蘇聯解體對世界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包括冷戰的結束、地緣政治的重塑以及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對於那些仍然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國傢,本章也將簡要分析其在這一曆史轉摺點上的應對策略和麵臨的挑戰。盡管社會主義製度在許多國傢走嚮瞭終結,但其在20世紀留下的深刻印記,對世界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的影響,以及其所引發的持續辯論,至今仍在延續。 結語: 《社會主義製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力求通過對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分析,勾勒齣這一宏大曆史進程的內在邏輯與復雜圖景。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思想的起源與傳播,不同國傢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艱難麯摺,以及最終導緻這一曆史時期終結的深層原因。這是一段充滿理想與失落、變革與衝突的時代,也是一段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和汲取經驗的曆史。理解這段曆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下,也為我們展望未來提供重要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書名所暗示的“演進”二字來看,我更看重作者對動態過程的把握能力。社會主義作為一個理論思潮和實踐路徑,其生命力恰恰在於其不斷自我修正與迭代的能力,尤其是在麵對現實的巨大挑戰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劃分這個漫長曆史階段內的關鍵轉摺點的?例如,是否對某一關鍵事件的失敗或成功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如果能有一章專門探討理論如何應對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性矛盾,例如農業集體化與現代化速度之間的取捨,那將是非常精彩的。我希望作者不要僅僅停留在對政治口號的羅列,而是能深入挖掘經濟決策背後的理性與非理性因素。一個理想的論述,應該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不同實踐模式之間的“路徑依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當外部環境(如冷戰格局)發生變化時,這些路徑依賴又如何反過來製約瞭後期的政策轉嚮。這種對“不變”與“變”的辯證分析,纔是一個成熟的曆史研究應有的深度。

評分

這部作品的標題頗具宏大敘事之感,聚焦於二十世紀的全球政治版圖變遷,尤其是那個標誌性的曆史階段——1917年至1991年。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首先被其橫跨近八十年的時間跨度所吸引。通常,講述如此宏大主題的著作,往往容易陷入對特定事件的碎片化敘述,而對深層結構和內在邏輯的挖掘有所欠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梳理齣“一國實踐”如何逐步擴散並最終形成一個多極(或曰陣營化)的全球體係,並在此過程中,探討不同國傢在采納與改造同一意識形態時所産生的關鍵性分野與張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曆史分析絕不應止步於對“發生瞭什麼”的描述,而必須深入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些演變對後世産生瞭哪些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意識形態的本土化過程,比如,當一種理論從其誕生地移植到文化、經濟基礎截然不同的土壤時,其核心要素是如何被重塑、扭麯,或在某些情況下得到某種程度的“激活”。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宏觀的國際關係變遷與微觀的國內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緊密結閤,形成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史學著作。

評分

坦率地說,評估涉及如此敏感和復雜的曆史議題的著作時,我最警惕的是敘事的單嚮性和價值判斷的預設立場。我期望作者能采取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少道德裁決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所謂“從一國到多國”,意味著不同的國傢和地區對同一指導思想的詮釋和應用必然産生瞭巨大的異質性。我想知道,這本書如何處理這種內部的多元性?比如,西歐的“民主社會主義”與東方陣營的“國傢社會主義”之間的差異,是否被充分地展現齣來?如果作者能將分析的觸角伸及到文化、知識分子階層以及普通民眾對這些製度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而非僅僅聚焦於高層政治博弈,那麼這本書的厚度將大大增加。曆史不應是教科書式的教條灌輸,而應是一麵能映照齣人類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復雜性的鏡子,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激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反思的敘事。

評分

最後,這部著作的落點——1991年——具有強烈的終結性意味,這必然要求作者對這段曆史的“遺産”進行嚴肅的總結。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某個政權崩潰的簡單的“蓋棺定論”,而是對那些被實踐者們寄予厚望的社會理想,在曆史的檢驗下,究竟哪些部分是具有持久的普適價值,哪些部分則被證明是特定曆史條件的産物。一個優秀的總結段落,應當能引導讀者思考:當這一特定的“多國體係”瓦解後,原先被壓製或整閤在其中的社會需求和矛盾,是以何種形式在後冷戰時代重新浮現的?這本書如果能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將1991年視為一個階段的結束,而非曆史的終點,並為理解當代全球政治的諸多殘留問題提供一個堅實的分析基礎,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部迴顧性的史學作品,更是一部具有現實洞察力的工具書。

評分

作為一名研究國際體係的讀者,我對這本書在分析“多國”階段時,如何處理國傢間互動和陣營衝突尤為關注。1917年後,一個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性國際體係逐漸形成,這本書如果能將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協調機製、以及它與資本主義陣營的競爭如何塑造瞭全球格局——包括第三世界國傢的選擇——闡述清楚,那將是極大的成功。我希望看到對“經濟互助委員會”與“馬歇爾計劃”在不同層麵的對比分析,以及意識形態輸齣如何成為一種外交工具。這本書如果能避免將整個時期簡單地歸結為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是揭示齣權力結構、資源分配與意識形態宣傳三者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機製,那麼它將超越一般的政治史範疇,觸及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議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