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善:神學、教會與社會秩序 [The Goodness of God:Theology,the Church,and Social Order]

上帝之善:神學、教會與社會秩序 [The Goodness of God:Theology,the Church,and Social Orde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史蒂芬·朗 著,楊剋勤,花威 編,段素革,李晨旭 譯
圖書標籤:
  • 神學
  • 教會
  • 社會秩序
  • 上帝之善
  • 基督教
  • 倫理學
  • 政治神學
  • 宗教哲學
  • 神學研究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90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24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典與文明
外文名稱:The Goodness of God:Theology,the Church,and Social Order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上帝之善:神學、教會與社會秩序》提齣關於善的各類問題,並從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神學多角度加以迴答,思路新穎,闡釋邏輯性強且生動。
  《上帝之善:神學、教會與社會秩序》共分兩部分。第1部分偏重“理論”,涉及關於善的哲學和神學傳統。它從倫理學角度來闡釋“善”的含義,認為倫理學是對善的追求和對惡的規避。作者通過援引來自哲學、小說、神學及聖經中的各種資源,遵循聖奧古斯丁、阿奎那、康德、尼采等偉大思想傢的思路,認為善與惡之間並不存在一種必然的聯係,善比惡更加基本,因為上帝的創造本身是善的,而惡就似一個無理數,荒謬而無法解釋;與惡相比較,於我們的存在而言,善是基本的,惡至多是善的喪失狀態。但是,僅僅通過倫理學這門哲學學科,我們不能夠解釋善所具有的迷人的魅力,而神學則考慮這種神秘的、迷人的善呼喚我們去追尋它,而不是某種單單通過我們的意誌努力而去實現、定義、創造或解釋的善。基督教神學將這個善稱為“上帝”。第二部分闡述瞭第1部分所提齣的那些思考的實踐意義。在解釋瞭具有一種超齣時空限製的過程之後,既提齣瞭傳統以來基督教對於社會秩序問題的各種迴應,也提齣瞭一些具體的案例,如傢庭、種族、戰爭與和平、經濟、警務等,以此闡釋教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關係。有些問題可能隻限於美國,有些卻是國際範圍的問題。

目錄

導言
1.作為社會建構的道德準則
2.上帝、善以及作為存在之超越屬性的善
3.善與聖靈
4.存在沒有上帝的善嗎
5.存在沒有善的上帝嗎?
6.惡中存有團結嗎
7.善的追尋

第一部分 倫理學從屬於神學
1.超越惡,去追求一種令人著迷的善
1.1 以“催眠之器具”看待善惡
1.2 “被捲入”
1.3 被捲入悲劇性的命運
1.4 超越惡
1.5 嚮著令人著迷的善 被捲入對上帝的追尋
1.6 互競的視野/可供選擇的不同追求
2.康德對宗教的道德革命 追尋自由
2.1 批駁一種狹隘的神學 康德的批判問題的有用性
2.2 “亦此亦彼”的神學
2.3 康德之問 感性對象可以是神學對象嗎?
2.4 康德的迴答及其對宗教的道德革命 上帝隻能通過自由而被思索
2.5 剋服康德哲學之過
2.6 對康德答案的重復 公共神學傢
2.7 馬剋斯.斯塔剋豪斯的普遍道德秩序
2.8 羅納德.蒂曼的教條主義的政治自由主義
2.9 伊斯梅爾·加西亞 《尊嚴:拉丁美洲眼中的倫理學》
2.10 作為公共身份的教會
2.11 倫理學從屬於神學 作為神學傢的托馬斯.阿奎那
2.12 忘掉康德的答案,記住康德的問題
2.13 耶穌 國之善、國之需、國之敵
3 通過神聖性之美來超越惡 真神、真?
3.1.上帝、自由、善惡
3.2 惡的現實存在
3.3 基督論之為人論
3.4 一種天主教教會學的選擇?
3.5 雙重效應 康德哲學的追尋再探
3.6 對象與意圖
3.7 自由僅僅是“彆無可失”的另一種說法
3.8 “你們便如神,能知善惡”
3.9 墮落
3.10 靈知(諾斯替)主義關於善的內在性
3.11 作為非本質屬性的惡
3.12 惡的救贖
4.作為“悔改”的基督教倫理學
4.1 修復的聖職
4.2 正經的悔改
4.3 作為一種德性的悔改
4.4 悔改的丟失
4.5 最低限主義與禮儀書傳統
4.6 這是倫理學嗎

第二部分 教會與其他社會組織
5.教會 欲望的安排
5.1 十二使徒的形成 一次新的創造
5.2 教會的失敗
5.3 以嬰孩洗禮還是成人洗禮來變更統治者呢
5.4 不團結 教會的標誌之
5.5 社會組織的正常秩序及教會的非必要性
5.6 閤理欲望——超自然德性的順從
5.7 諸罪宗
5.8 恩惠與真福
5.9 恩惠的社會組織
5.10 掌控欲望
6.傢庭
6.1 教會的社會再生産
6.2 婚姻之善
6.3 誰是我們要侍奉的主
6.4 作為偶像崇拜以及不閤之根源的傢庭 種族的産生
6.5 一、聖、公、使徒陸的黑人或白人的教會
6.6 另一種可選擇的傢庭生活方式
6.7 忠誠的反對派
6.8 基於公民秩序理由的反對
6.9 福音的再希臘化
6.10 對希臘精神的基督教再改造
6.11 墮胎 人類肉體的商品化
6.12 墮胎 治國術還是教會政治
6.13 死之尊嚴
6.14 按經濟學的語言來講,老齡化是稀缺資源的最優配置
6.15 迫在眉睫的社會保障危機
6.16 按神學的語言來講,死亡是對博愛的參與
6.17 尊敬長者
6.18 處於衝突中的語言
7.市場
7.1 象徵著利益交換的耶穌
7.2 聖餐禮的實現
7.3 角色的反轉
7.4 公有製
7.5 質詢傳統
7.6 資本主義的設計
7.7 普世的教會與普世的市場
7.8 政治(非)現實主義
7.9 一種普世經濟的文化邏輯
7.10 國傢與軍事力量
7.1l 教會
7.12 教會印記與市場創痕
8.城邦
8.1 皇帝的去神聖化
8.2 神性的再現 政教閤權
8.3 刀劍的力量
8.4 上帝與暴力
8.5 作為實踐虔誠之心的戰爭
8.6 從斯巴達到剋勞塞維茨
8.7 暴力的讓與
8.8 作為國傢工程的信仰自由
8.9 現代戰爭
8.10 謙卑的邏輯 把相對的東西變成絕對的,這是引發戰爭的根源嗎
8.11 作為補救的謙卑
8.12 犯罪與懲罰,悔改與和解

結論
簡略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上帝之善:神學、教會與社會秩序》:
  神學與倫理學的關係在現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康德所提齣的問題以及他所給齣的迴答決定的。這包含瞭某種諷刺,因為,在1786年,在馬堡,康德的哲學是被禁止的,因為它被認為威脅到瞭信仰和道德。他對那些關於上帝存在的經院哲學論證的反駁被認為威脅瞭基督教信仰。許多新康德主義者欣賞康德哲學對神學的這個挑戰並沿著正統權威所擔心的方嚮推進它①。到1835年為止,海因裏希·海涅還為法國的一個齣版物寫瞭一篇名為《德意誌的宗教史》(O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n Germany)的文章。他認為,與康德的革命相比,羅伯斯庇爾的革命微不足道。羅伯斯庇爾或許砍掉瞭幾顆皇室的腦袋,但是“康德嚮天堂發起猛攻,他使所有的人都手握刀劍,世界的至高主宰還未證明自己就被自己的血淹沒瞭”②。也許康德的倫理學並沒有達到海涅所宣稱的那個地步,但是它確實導緻神學被排斥到瞭道德的邊緣。倫理學僅需奠基於自由。神學或許與倫理學是相容的,但是對它並不是決定性的。
  然而,上帝在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缺席令人驚訝,因為康德本人也擔心他所堅持的將理性拉下王位會導緻無神論,而無神論將會導緻在道德方麵的“自由主義”③。實際上,康德在努力維護“活生生”的上帝的概念,以對抗他認為斯賓諾莎那種無生命的上帝的概念④。他認為對於上帝的許多證明,如本體論證明、宇宙論證明、自然神學的證明,都不能讓這個“活生生”的上帝變得具有可理解性。
  但是我將論證,不管是康德正統派批評者還是康德反神學辯護者,都錯認瞭康德對神學的威脅和(或)康德反對神學的革命。盡管正統派批評者對他的觀點感到擔憂,盡管反神學辯護者因他的觀點感到欣喜,其實康德對上帝存在的批判對基督教神學的威脅微乎其微。康德僅僅是突齣瞭中世紀晚期哲學論證中的問題,在那裏本體論一直都是以“存在”隻是一個形式的或者模態的斷言這種假定而發展的。
  早在康德之前,“存在”便在形而上學中變成一個哲學上可疑的概念。在這樣一種形而上學中找到的本體論永遠都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而至於一種更加閤理的本體論,比如托馬斯·阿奎那的本體論,這樣的本體論從來不被當作一個“證據”①。海涅的斷言——康德已經毀滅瞭神聖三位一體——是錯誤的。實際上,康德提齣瞭一個有用的神學問題,它有可能潛在地推動瞭哲學走齣中世紀晚期的形而上學。他問道,何種感性的、真實的生活實踐使得神學可被理解?但是康德的迴答是災難性的,因為它使得神學依賴於並且屈從於倫理學。將神學推到道德生活的邊緣的,不是康德對我們關於上帝存在的知識的質疑,而是他從倫理角度對上帝存在之必要性的辯護:上帝的存在是實踐理性的一個公設。康德對上帝存在的“道德證明”造成瞭他對於宗教的道德革命。這是一場已經自我耗盡的革命,盡管許多“神學”倫理學傢還不想承認這一點。因此,我將論證,正統權威在他們對於康德倫理學的懷疑方麵仍然是正確的,但是他們的理由錯瞭。
  ……

前言/序言

  《上帝之善》最初發錶於13年前。當迴顧其中的論證時,我清晰地看到我後來發錶的許多作品都源於它。它的核心論點是:盡管不無睏難,上帝之善仍然為我們所能認識到的所造之物創建瞭一個秩序。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是在基督之中發現上帝之善的,上帝的創造藉由他、為瞭他並且在他之中進行,因此他既是我們存在的源泉,也是我們存在的途徑和目標。我們通過基督之身這個中介來認識他,而這個身體又始終活在教會之中。因此,教會在呈現基督教倫理時扮演著主要角色。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並不是從談論教會開始,而是從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倫理學是什麼?”答案是,倫理學是對善的追求和對惡的規避。當然,這樣的一個答案隻會帶來更多的疑問:什麼是善?我們如何知道它?什麼是惡?它與上帝有何關係?通過援引來自哲學、小說、神學及聖經中的各種資源,我為這些重要的問題提供瞭我自己的答案。我的論證遵循瞭聖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偉大神學傢的思路,認為善與惡之間並不存在一種必然的聯係。我的意思是,在某種悲劇性的辯證關係中——如善惡必定共存,善與惡並不相互依賴。相反,善比惡更加基本,因為上帝的創造本身是善的。而惡就似一個無理數,荒謬而無法解釋,不常被理解,它本來就不應該被理解。與惡相比較,於我們的存在而言,善是基本的。惡至多是(那個)善的喪失狀態——缺乏或有缺陷。但是我的論證不隻是要提供一個關於善惡的描述,還要強調:以我認為最有意義的、構想善的唯一方式是要認識到善不是一個存在於某個形而上領域的獨立理念。創造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上帝是善的而所造之物具有與上帝一樣的形象。因此,神學不應該被置於倫理學之下——似乎容易認為後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性。本書第一部分的核心旨在鼓勵讀者根據神學來思考倫理學而不是相反。
  本書的第二部分闡述瞭第一部分所提齣的那些思考的實踐意義。在這一部分,我援引瞭教會實踐當中的實際現實,這一現實存在於一切時間、空間之中,不受國傢、種族、民族的限製。教會之所以至關重要,是因為它給予我們的東西是其他公共機構或製度不能夠提供的,也就是說悔罪與和解的手段。對基督教信仰來說,倫理生活存在於這樣一個過程中:它起子浸禮——應該終生隻有一次,然後經過認罪和悔過,在聖餐禮中達到頂峰。聖餐將我們結為一體,在其中,上帝和他的被造者通過既是全人又是全神的基督這個中保和諧地居住在一起。悔罪和聖餐不像浸禮,它們是可以重復的,因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朝著上帝在浸禮當中使我們成為的那個人——像基督一樣——轉變。在解釋瞭這個過程之後,我將其應用於眾多的具體問題,如傢庭、種族、戰爭與和平、經濟、警務,等等。有些問題可能隻限於美國,有些卻是國際範圍的問題。我確信第二部分所涉及的這個過程具有一種超越時空限製的有效性,是這個過程維持瞭教會的存在。
  很高興這本書的中譯本就要齣版。我曾在中國教學和旅行,那是一段棒極瞭的經曆。我也曾很榮幸地在馬奎特大學為中國學生開設一門基礎的神學入門課程。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中,16世紀時利瑪竇等人就何為善何為惡的問題進行瞭探討,在和中國學生一起思考這些問題時,我從中學到瞭很多。上次在北京的時候我還有幸參觀瞭利瑪竇的墓地。
  感激中國朋友對此書的翻譯、校對、製作和齣版獻上的心血。最後,我想嚮我的朋友同時也是我的同事楊剋勤教授錶達我的謝意,感謝他給予我和我的工作的支持。沒有他的幫助,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中國具有的那些真善美。
《人類睏境與救贖之路: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尋》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生存本質、追溯個體與集體睏境根源,並由此展開對普遍性救贖可能性的哲學思辨之作。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或空泛的理想,而是邀請讀者踏上一段嚴謹的理性探索之旅,在紛繁復雜的現實圖景中,尋求理解生命、睏境與希望的深刻洞見。 第一部分:生命之問與存在的陰影 本書的開篇,作者以一種審慎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剖析瞭人類麵對生命時所不可避免的根本性睏境。我們被賦予意識,卻也因此被置於存在的懸崖之上,對“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些最古老的問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追問。然而,這些追問往往伴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不安與迷茫。 首先,作者聚焦於“存在的有限性”這一核心命題。個體生命的短暫,時間的無情流逝,以及不可避免的衰老與死亡,構成瞭人類體驗中最為深刻的焦慮源泉。我們試圖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價值、留下痕跡,但最終都將消逝於曆史的長河。這種有限性不僅僅是生理層麵的,更是精神層麵的。我們常常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麵對無法掌控的命運,以及對未知未來的恐懼。 其次,本書深入剖析瞭“痛苦與苦難的普遍性”。無論是生理上的病痛,還是心理上的失落、孤獨、愛而不得,甚至是更宏大的社會性災難,苦難似乎是人類經驗中難以剝離的一部分。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苦難,而是試圖理解其産生的根源。他認為,許多痛苦源於我們內在的欲望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源於我們對完美與永恒的渴望與生命本身的無常之間的衝突。同時,社會結構的缺陷、人際關係的復雜性,也加劇瞭個體的痛苦。 接著,作者著重探討瞭“意義的失落與虛無感的侵襲”。在傳統意義敘事逐漸瓦解的現代社會,許多個體發現自己如同漂浮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錨點。科學的理性主義在解釋世界的同時,也剝離瞭許多超驗的色彩,使得生命在某些時刻顯得蒼白而無意義。虛無感,這種深刻的空虛與價值感的缺失,成為許多人精神世界的陰影。作者認為,尋找和建構生命意義,是人類最根本的精神追求之一。 最後,在對個體睏境的描繪之外,本書也觸及瞭“集體性的失調與社會秩序的危機”。曆史的進程中,人類社會始終在探索如何建立和諧穩定的秩序,然而,衝突、壓迫、不公、以及對自由的壓製,卻屢屢成為集體生活的常態。權力、利益、意識形態之間的角力,使得社會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麵臨著分裂與崩潰的風險。作者試圖追溯這些集體睏境背後的深層原因,例如人性的弱點在群體中的放大效應,以及集體決策的非理性與盲目性。 第二部分:救贖的可能與理性之光 在深刻洞察瞭人類的睏境之後,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綫轉嚮瞭“救贖的可能性”。這裏所說的“救贖”,並非局限於宗教的範疇,而是一種更廣闊意義上的,從睏境中獲得解放、實現生命超越的精神與實踐。作者在這一部分,將圍繞理性、倫理、以及人類內在的潛能展開論述。 首先,作者強調瞭“理性的力量與局限”。理性是人類區彆於其他生物的重要特質,它使我們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本書肯定瞭科學理性在認識自然規律、改善物質生活方麵的巨大貢獻。然而,作者也審慎地指齣瞭理性的局限性,例如理性在處理情感、價值、以及個體獨特經驗時的無力感,以及理性可能被工具化、被意識形態所操縱的危險。理解理性的邊界,是避免陷入絕對主義或虛無主義的關鍵。 其次,本書深入探討瞭“倫理的維度與道德的重建”。在個體與社會都麵臨意義危機之時,重塑一套普適性的倫理原則成為當務之急。作者認為,真正的救贖,必然包含著對道德的迴歸與深化。這並非僅僅是遵守外部的規則,更是對內在道德良知的喚醒與培養。他探討瞭不同倫理思想的流派,並試圖從中提煉齣能夠指引人類共同走嚮善的普適性原則。這包括對同情、尊重、責任、正義等價值的重新審視與肯定。 接著,作者將目光投嚮瞭“個體內在的潛能與精神的成長”。他認為,外部的睏境,往往也摺射齣我們內在的精神狀態。人類並非被動的受害者,而是擁有自我超越和精神成長的巨大潛能。本書鼓勵讀者去發掘和培養自身的意誌力、反思能力、以及感受美好與創造的能力。通過對自身內在世界的探索,個體可以找到應對外部挑戰的力量,並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包括對情緒的管理,對欲望的剋製,以及對自身局限性的接納與超越。 然後,本書將視綫擴展到“社會層麵的良性互動與共同體的構建”。作者認為,個體性的救贖與集體的解放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的。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能夠為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他在此部分,並非直接提齣政治藍圖,而是從哲學層麵探討瞭構建一個更公正、更包容、更具活力的社會秩序的可能性。這涉及到對自由與責任的辯證理解,對差異的尊重與接納,以及對公共利益的共同追求。他強調瞭良性對話、批判性思維以及參與式決策的重要性。 最後,作者嘗試勾勒齣一種“指嚮超越的生命視野”。這種超越,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理解現實的基礎上,找到一種更深刻的生命體驗。它可能是一種對美的感知,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一種對他人的關懷,或者一種對宇宙奧秘的敬畏。作者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和創造超越平庸的時刻,並在對永恒價值的追尋中,獲得生命的意義與慰藉。這種視野,是對個體有限性的一種有力迴應,也是對虛無感的一種積極對抗。 結論:在追問與實踐中前行 《人類睏境與救贖之路》並非為讀者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並引導讀者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審慎的實踐,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答案。本書認為,理解人類的睏境是尋求救贖的第一步,而積極的實踐,包括對真理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美好社會的建設,則是通往救贖之路的必經之途。這本書邀請每一位讀者,在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中,在對自身與世界的深刻反思中,在對更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之道。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初次翻閱時,我曾擔心這又是一部晦澀難懂的“高頭講章”,充斥著隻有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術語迷宮。然而,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瞭。作者的行文風格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它時而如同哲學思辨般嚴密,時而又像是一篇充滿激情和關懷的布道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論述的深度。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教會”這一實體的方式——它既是神聖的理想共同體,也是充滿瞭曆史局限和人性弱點的世俗機構。正是這種對教會復雜性的坦誠,賦予瞭本書極強的可信度。它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在一個日益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社會中,信仰共同體應如何定位其道德和政治角色?它如何避免成為壓迫性的力量,同時又能堅守其對至善的追求?這些探討沒有迴避當代社會政治光譜中的敏感議題,其坦率與深度,使其在同類著作中顯得卓立不群。

評分

從閱讀的體驗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精巧,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它像是一部結構復雜的交響樂,每一樂章(主題)都圍繞著核心的“善”的主題展開,卻又分彆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深入挖掘,最終匯聚成一個宏大而統一的結論。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概念史的梳理能力,他能夠穿梭於奧古斯丁、阿奎那乃至於現代批判理論傢之間,如同穿針引綫般,將看似不相關的思想片段巧妙地整閤進自己的論證框架內。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讓整本書充滿瞭思想的活力。它不是一次簡單的迴顧,而是一次對傳統資源的創造性挪用。對於那些試圖理解信仰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基礎性規範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極為強大的分析工具和理論框架,它迫使我們跳齣日常的政治口水戰,迴到哲學的源頭去探尋我們行為的最終根據。

評分

我必須承認,閱讀過程中,我曾不止一次感到智力上的挑戰,部分篇章的論證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其深層含義。但正是這種“睏難”,反襯齣作者思想的豐沛與獨到。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現代性帶來的巨大挑戰,例如科學的崛起、個人主義的膨脹以及信仰的邊緣化。作者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直麵這些挑戰,並試圖在“上帝之善”這個永恒的基石上,重新構建一個可信賴的社會倫理藍圖。它不是一本旨在提供慰藉的書,毋寜說,它是一份嚴肅的知識挑戰書,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這一古老命題的深刻反思中。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所處的世界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由復雜思考帶來的清晰感,是難以言喻的收獲。

評分

這本新作在諸多方麵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彆是它對傳統神學範疇的重新梳理和闡釋,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與廣闊的視野。我一直覺得當代神學研究常常陷入某種“學院化”的睏境,即理論探討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張力日益增大,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搭建瞭一座橋梁。它不僅僅是在探討上帝的屬性——“善”這個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追蹤瞭這一屬性在教會實踐和世俗社會治理結構中的復雜投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滿足於純粹的教義辯護,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曆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差異,這使得原本抽象的論題變得鮮活而具有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深思,作者對於權力和真理之間關係的論述,尤其是在探討教會權威如何影響社會秩序構建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批判性,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這不是一本容易消化的書,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認知努力,但隨之而來的洞察力提升是值得的。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形而上學思考錨定在瞭日常的倫理抉擇和製度設計之上,完成瞭一次令人信服的學術跨越。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秩序”概念的解構與重構。傳統的政治神學往往將社會秩序視為一種既定的、自上而下的結構,而本書則似乎暗示,真正的、可持續的社會秩序必須內嵌於對“上帝之善”的持續性承諾之中。我感覺作者一直在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信仰的根基是無條件的愛與恩典,那麼這種根基如何能支撐起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法律、規範和等級體係?這種張力在處理教會與國傢關係的部分體現得尤為淋灕盡緻。作者並非簡單地主張政教分離或神權至上,而是提齣瞭一種更為精妙的“功能性張力”模型,即兩者必須在相互的界限內保持一種健康的相互製約。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使得我對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産生瞭新的理解和審視角度,無疑是極具顛覆性的閱讀體驗。

評分

挺好的 晚上看

評分

挺好的 晚上看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評分

挺好的 晚上看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評分

挺好的 晚上看

評分

挺好的 晚上看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