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梅墨生多才多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院、北大等高校客座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协会职务。作者在《中国画艺术十二讲》一书中,品评了八大山人、戴本孝、虚谷、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十二位艺术大师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进而解读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文化。
梅墨生是书画通才,并在史论方面功夫很深,在此之外又涉猎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可谓“有所专”且“游于艺”。本书共收入文章12篇,其中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的独特视角,对戴本孝山水精神的一种探寻挖掘,对海派虚谷艺术风格的评述分析,对吴昌硕的人与艺的演变评述,对齐白石的诗与画,黄宾虹的黑与白,以及对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代表这个大的历史阶段的诸多大家的评介,都能发抒个见,不苟于他人之言。
梅墨生,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目录:
序/1
八大山人山水窥奥/1
别构灵奇———谈戴本孝的山水丘壑/23
虚谷艺术风格评述/33
吴昌硕其人、交游与艺术演变/77
读齐白石四题/125
大雅远去 斯文犹在———读齐白石、黄宾虹 “小品”札记/157
浑厚华滋 精神万古———黄宾虹说/169
“ 沤灭全归海 花开正满枝”———读林风眠山水画( 风景) 五题/2 0 3
气结殷周雪———回视潘天寿艺术的人文精神/221
传统与现代———李可染之再认识/251
论齐门 “二李”/285
三论赖少其/321
后记/339
序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高,文化的发展繁荣被提到议事日程,一百多年来,“简单地用西方标准剪裁中国文化”的时代已经被认为是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强调中国精神,确立中国标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自身所决定的。
国学热重新兴起,有很多具体的事情要做。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自觉地进行深入的重新研究和解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重新解读的结果,往往很有新意,这是我们民族之幸、时代之幸。
梅墨生是书画通才,并在史论方面功夫很深,此外又涉猎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可谓 “有所专”且 “游于艺”。他不但在书法、绘画方面极下功夫,对于美术史的研究和理论的重视以及当代艺术批评的介入,时时表现出其独特的角度和精辟的见解,颇有见地,不落俗套。既不同于当下学院式分科过细的表达,也不同于纯理论逻辑推理、史料文献至上的脱离实践,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言之有据,言之有物。我们从多年来他的书画创作和多方面1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便可得出结论。
《中国画艺术十二讲———从八大山人到赖少其》一书详细解读了10多位中国画大家,其中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的独特视角,对戴本孝山水精神的挖掘探寻,对海派虚谷艺术风格的评述分析,对吴昌硕的人与艺的演变评述,对齐白石的诗与画,黄宾虹的黑与白,以及对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代表这个大的历史阶段的诸多大家的评介,都能发抒己见,不苟同于他人之言。他是怀着对诸家的敬重之心为文的。评价甚为中肯,文虽不长,都能自有见地。其收入自1992年至今25年间的文章计12篇,贯穿核心乃 “传统理念”、“文化价值”与 “艺术成就”、“创造个性”,行文集中于关注对象的 “人与艺”之内在关联,并不简单搬用概念和纯粹逻辑分析,常常于叙述中透露自我思维和理性高度,同时也不做烦琐考据,而是言之有见,言之达意。
老梅不老,只是由于他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久而久之,显得老到而已。近些年他游学于全国各地,以学者型画家身份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同时对理论评论也多有建树,影响甚广。我以为,他在多方面所做的工作都是很有益的,我祝贺他这本专著的出版,并祝愿他的实践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2017年6月29日于荷园
这套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于“墨”的运用和表现力的深度挖掘。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为“水墨画”,可见“墨”的重要性。而作者在这方面,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不仅仅是讲解了墨的浓淡干湿,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不同的墨法,比如“破墨”、“积墨”、“宿墨”等,以及这些墨法在不同画家作品中的运用,是如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记得其中有一讲,是关于如何用“焦墨”来表现山石的苍劲,作者详细分析了焦墨的特性,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笔触和墨色的控制,将这种苍劲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墨”的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意识到,墨不仅仅是颜色,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表达。我甚至觉得,书中所讲的关于“墨”的知识,对于我理解其他绘画形式,甚至是对生活中的光影变化,都有着启发作用。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色彩,如何去“触摸”质感,如何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出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套书情有独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题。中国画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同时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一点体现在了“十二讲”的结构和内容之中。从八大山人这样在传统中寻求突破的大家,到近代和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将西方艺术理念与中国画相结合,再到赖少其先生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创作,这本书展现了中国画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们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部分是在讲如何处理“古法”与“创新”的关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推崇某一方,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他会分析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是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的要求,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种对“传承与创新”的深入探讨,不仅让我理解了中国画的发展规律,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告诉我,真正的艺术,既要根植于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勇于探索。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而这套《中国画艺术十二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每一位画家的解读,都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对艺术技巧的分析,更是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挖掘。我记得在读到关于某位画家的人生经历时,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作品中那种淡淡的忧伤,或者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通过将画家的生平与他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我们更加立体地去认识这位艺术家。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画家的故事而感到共鸣,或者受到鼓舞。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尤其是对于八大山人这样历史人物,作者的解读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书本上的记载,而是能通过他的画,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内心的挣扎和呐喊。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一本缺乏人文关怀的书籍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一个对中国画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迅速地进入到艺术的世界。我之前接触过一些艺术类的书籍,但很多都写得过于学院派,或者过于碎片化,很难形成系统的认识。而这套“十二讲”,以其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讲解,让我觉得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在介绍每一位画家时,都会先简单介绍他们的生平背景,然后重点剖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这种“由点及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对一位画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讲解时,非常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偶尔出现,也会进行详细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友好的事情。我记得有一讲,是关于如何运用“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纹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是作者功力深厚的体现。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画艺术认识的全新大门。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离我很遥远,总感觉是那些古老画卷里静止的风景和人物,难以触摸。但当我翻开这本《中国画艺术十二讲》,尤其是读到关于八大山人的部分,我才真正感受到那种“笔墨精神”的强大力量。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年代和画家生平,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位画家的艺术风格,他们的笔触如何传达情感,构图又如何营造意境。读八大山人,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白眼向天”的孤高身影,而是体会到他笔下那些看似寥寥数笔的鱼鸟,如何饱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那种简洁中的力量,那种孤独中的呐喊,让我为之动容。作者的讲解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创作的动机,去感受他们笔下的灵魂。尤其是对一些意象的解读,比如八大山人画的鸟,那种翻转的白眼,原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写意,更是一种对时代、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这种解读方式,让抽象的艺术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找来八大山人的画作欣赏,越看越觉得书中讲解的精妙之处,仿佛作者早就看穿了画家的心思,将那些隐藏在笔墨之下的奥秘一一揭示。这种阅读体验,是过去我独自欣赏艺术品时从未有过的。我开始意识到,中国画并非只有模仿和传承,更有着强大的创新和表现力,而八大山人,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在接触了这套《中国画艺术十二讲》之后,我感觉自己与中国画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了。书中的讲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艺术技巧层面,而是将艺术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讲到八大山人时,我能从中感受到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以及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思考,那种“遗民”的孤独与坚持,通过他的画作被深刻地表达出来。而讲到赖少其先生,我又看到了中国画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承载着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复兴。这种将艺术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深度。我不再只是欣赏一些漂亮的图案,而是开始理解这些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我甚至觉得,通过这十二讲的学习,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更是在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的审美情趣,学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跨越艺术门类的文化启迪,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书中对于“意境”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中国画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是那种“画外之意”,那种留白带来的无限遐想。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没有简单地解释画面上有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画家是如何通过构图、色彩、笔墨,甚至是他所选择的题材,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我记得其中有一讲,是关于如何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的深邃。作者通过具体画作的例子,生动地讲解了哪些是“实”,也就是画面上具体描绘的景物,哪些是“虚”,也就是通过留白、墨色晕染等方式,暗示的、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种“虚”与“实”的结合,使得画面不仅仅是一个二维的平面,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的三维空间。我常常会为书中对“意境”的描述而驻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山水之间,感受那份宁静、悠远,或者那份壮阔、磅礴。这种能力,是任何一本普通的画册都无法给予我的。它教会我,欣赏中国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那份寄托在笔墨之间的情感和哲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艺术”的指南。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画面上有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去“读懂”一幅画。比如,在解读八大山人的作品时,他会引导我去关注画面的构图、线条的走向,甚至是中国水墨的晕染效果,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际上都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幅山水画时,会详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经营位置”,也就是画面的布局,来营造出一种“气势”或者“意境”。他会指出哪些地方是画家故意留白,哪些地方是用笔最为精妙,这些讲解让我仿佛置身于画家的创作室,与他一同进行构思和创作。我开始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中国画作品,我发现,当带着这种“读懂”的视角去欣赏时,每一幅画都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的生命力和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赞赏,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选取了十二位在中国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成就,来串联起中国画的发展脉络。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高效和有吸引力。我无需记住一大堆枯燥的历史事件,而是能通过每一位艺术家的故事,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突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比如说,从八大山人的孤寂与不羁,到另一位画家的细腻与婉约,再到赖少其先生的时代精神与创新,这种跨越时空和风格的切换,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每讲一位画家,作者都会深入挖掘他们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们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在欣赏画作时,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带着理解和感悟去品味。我甚至会因为某一讲的内容,而去主动搜索这位画家更多的作品,去对照书中的讲解,寻找作者所强调的那些细节。这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从浅层的美学欣赏,上升到了对艺术史、对文化内涵的认知。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笔墨”的探讨,这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在接触这套书之前,我对“笔墨”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写字”的层面,认为就是用毛笔蘸墨画线条。但经过这“十二讲”的学习,我才明白“笔墨”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作者从基础的用笔、用墨讲起,如何使线条产生不同的质感和力量,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到某位画家的作品时,会详细分析他如何运用“飞白”,如何营造“焦墨”的苍劲,如何通过“破墨”产生奇妙的效果。这些专业的术语,在作者的讲解下,不再是晦涩难懂的门槛,反而变得生动有趣,如同探寻一个艺术的宝藏。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形状,更是它们在光影下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这些变化。书中列举的许多例子,比如某位画家如何用“枯笔”表现老树的沧桑,如何用“湿笔”渲染出山间的烟雨朦胧,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甚至觉得,这些关于“笔墨”的讲解,不仅仅适用于中国画,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甚至是对生活中的观察,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
评分书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书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好书
评分物品好!物流快!服务更佳!
评分好书
评分行文集中于关注对象的“人与艺”之内在关联,并不简单搬用概念和纯粹逻辑分析,常常于叙述中透露自我思维和理性高度,同时也不做烦琐考据,而是言之有见,言之达意。
评分好书
评分物品好!物流快!服务更佳!
评分书很好快递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