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Ø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班教师推荐国学教材
Ø 北京大学国学班教师推荐为国学精英教育读本
Ø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威专家担任学术顾问。
原文 以历史上*权*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
注释 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新成果
译文 精致、流畅,严格忠实于原著
导读 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
配图 严谨、恰当,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全书近四千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该书是作者汇集古代优美精辟的文字按韵律编排而成,相当于一本格言警句集。该书通过汇集前人的论述,告诉人们世事的复杂,人性的弱点、处世的对策、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目标。该书通俗易懂、文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填补了以往蒙学读物重知识教育、重行为指导而缺乏说理论证的空白,为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组组长。专著有《道藏选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图说汉字王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传统体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列入北京市重点出版工程,2012年该书的英文版出版)、《图说周易》(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图说论语》(华夏出版社2007年出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周易》(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孙子兵法》(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曾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共60册,80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华大字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曾播出该书的专题节目)等多种书籍,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增广贤文
附录一:增广贤文(原文+拼音)
附录二:民国版《增广贤文》
前言/序言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全书近四千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在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6年)所写的《牡丹亭》第七出“闺塾(shu)”中,有“《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一句,一些学者认为,此《昔氏贤文》即《昔时贤文》,若果真如此,则《增广贤文》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明代。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儒生周希陶对《增广贤文》作了修订,不仅对原书顺序作了调整,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命名为《重订增广》。但因为《重订增广》所增加的内容语句不够精练,内涵不够深刻,其影响力明显不及《增广贤文》。关于《增广贤文》一书的性质,作者在书中的开头有明确的说明“昔时贤文,诲汝谆(zhun)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意即从前优美精辟的文字,恳切地教导着你。汇集有韵律的文句,编成《增广贤文》,以增加人们的见闻。也就是说,该书是作者汇集古代优美精辟的文字按韵律编排而成,相当于一本格言警句集,其中的文句,大多并非作者的原创。
详细考察《增广贤文》所收的文句,可以发现,它主要有以下五个来源:
一是四书五绎,其中引用最多的是《论语》,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出自《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为政》。其次是《孟子》,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出自《孟子·离娄上》。其他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自《礼记·经解》,“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出自《中庸》,“一人有庆,兆民咸赖”出自《尚书·吕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诗经·王风·黍(shu)离》,等等。
二是古代诗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唐宋诗词,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二,“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出自宋代汪洙(zhu)的《神童诗》,“千里送毫毛,礼轻情义重”出自宋代邢俊臣的《临江仙》。其他如“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出自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等等。
润物无声,智慧流长——《增广贤文》:千年家训,古朴智慧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在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中,《增广贤文》无疑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明珠。它不像煌煌巨著那样包罗万象,也不似帝王史书那样波澜壮阔,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贴近生活的道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成为无数家庭世代相传的家训和人生启迪。 《增广贤文》,顾名思义,是对《增广》这一古老智慧的汇集和拓展。它并非出自某一位名家巨匠之手,而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文人墨客、饱学之士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处世之道、人生哲理的集成。它以其精炼的语言,将高深的道理寓于浅显的俗语之中,使得无论男女老少,皆能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部集子,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它经历了漫长的收集、整理和增补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增广贤文》。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到家庭伦理,从社会交往到为官之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弱点;它又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教导我们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身立命,行稳致远。 翻开《增广贤文》,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字一句朴实无华的警句格言。它们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寥寥数语,便道出了环境对人品形成的重要影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激励人们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告诫人们在待人接物时,既要善良,也要保持警惕。这些道理,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增广贤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它高度提炼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个人修养方面,它推崇谦逊、勤奋、节俭、诚信,告诫人们要戒骄戒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家庭关系中,它提倡孝道,强调夫妻和睦,父慈子孝,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社会交往中,它教导人们要以诚待人,宽厚待人,保持君子之风,远离小人之行。 《增广贤文》的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宏大的人生哲理上,更在于它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洞察。它深入剖析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比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也提醒我们要认清人情世故的本质;“宁为君子贱,不为小人贵”,表达了对道德操守的坚守,宁愿贫困潦倒,也要保持清白正直。这些深刻的体悟,来自于作者们对社会现实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充满了真切的感悟。 《增广贤文》的语言风格,是其魅力所在。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堆砌典故,而是以最朴素、最贴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将道理娓娓道来。这种“大巧若拙”的艺术手法,使得《增广贤文》易于理解,易于传播,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老少咸宜的读物。它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真挚的语言,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的人生经验。 此外,《增广贤文》的结构也颇为巧妙。它以短小的句子和段落组成,如同一个个独立的智慧碎片,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翻阅,从中汲取灵感。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使得《增广贤文》能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 从长远来看,《增广贤文》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鸡汤”式的励志读物。它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智慧体系。它教会我们如何审视自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如何构建一个有道德、有秩序的社会。它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窗口。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增广贤文》如同一股清流,能够帮助我们沉淀心灵,找回内心的平静。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真诚、善良、勤奋、担当的品质,永远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部集子,之所以被誉为“增广”,也意味着它并非一成不变。它鼓励后人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去体悟和实践。每一个时代,都可以从中读出新的意义,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启迪。 《增广贤文》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初读,你可能惊叹于其语言的朴实;再读,你可能会被其哲理所折服;细品,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它是一本“无字之书”,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读者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其中的道理,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广贤文》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连接了古往今来无数的灵魂。它就像一棵参天古树,根深叶茂,荫蔽一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渴望智慧的中国人。 当我们阅读《增广贤文》,我们是在与历史对话,是在与先贤交流,是在汲取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最宝贵的智慧。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它以最平凡的视角,洞察了生活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逐一时的辉煌,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于内心的那份从容与智慧。 《增广贤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是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它润物无声,却能滋养万物;它智慧流长,却能启迪永恒。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阅读它,去品味它,去践行它,让这份古朴的智慧,在我们的人生中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