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元任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赵元任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语言学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02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碎金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为赵元任先生的早年自传,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叙述前十年之生活片段,第二部分叙述幼年家乡生活及在南京求学情形,第三部分描写在美留学及返国与杨步伟女士结婚经过。第一部分为中文,后两部分原为英文。《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将后两部分,根据赵元任先生独具特色的幽默语言,重新翻译为中文,合为《赵元任早年自传》中译本,收入《碎金文丛》。

内容简介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记述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作者简介

  赵元任(1892.11.3-1982.2.24),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常州,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科学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业余的摄影家。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职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知名院校,撰有《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现代语言学、方言学经典著作,《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等艺术歌曲。
  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目录

书前
关于我的名字
第一部分 早年回忆
一、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二、我的家跟我住的家
三、我小时候儿说的话
四、上学念书
五、变乱跟变故
六、回南边
七、到了常州

第二部分 我的第二个九年
一、介绍
二、老家的生活
三、变故和灾祸
四、苏州一年
五、第一次进学堂
六、南京三年
七、“第二回”停留北京

第三部分 美国十年
一、介绍
二、在康奈尔的日子
三、哈佛研究院
四、风城芝加哥
五、柏克莱的一个学期
六、在康奈尔教物理
七、给罗素做翻译和结婚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
  
  还有一景,我每次碰到月亮好的时候儿就会回想到的。是在冀州,也是在我祖父的衙门里。我记得我跟我大姊、二姊、哥哥,我们四个人在左边儿一个跨院儿里赏月。我说“左边儿”,因为从住的地方儿望外走,那个院子是在左边儿。那么平常衙门的房子照规矩既然都是朝南的,左边儿那个跨院儿当然就是东跨院儿了。我还记得院子当间儿有两个大花台,每个花台当间儿有一棵树,是桂花儿是什么记不清了。我记得最真的就是那天晚上很冷,月亮格外的亮,好像人跟东西都不大有影子似的。照这样算起来那一定是冬天的事情了。可是除了我们四个人站得花台的南边儿赏月,什么事情也不记得了。
  又有一回,是看吕爷种葫芦——吕爷是我们家里的一个男用人。那时候儿我们大概是住在保定。说起种葫芦来,当然总是好几个月,再不横是一夏天的事了。可是这一篱笆的葫芦,从栽子儿到长大,开花儿,结果,我就只记得两幕。一幕是地下一排小绿芽儿,吕爷在那儿给他洒水。再一幕就是满篱笆挂的都是葫芦了。当间儿开的是什么样子的花儿——照理应该是白花儿吧?可是一点儿也不记得了。所以这回事情,虽然占了有好些日子,可是我就光记得里头两景,所以还就是两张画儿似的。
  后来我大了一点儿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就不全是一张一张的西洋景,就成了活动电影了。比方我五岁住保定的时候儿,有一个叫周妈的老妈子,他是看我的老妈子。有一天他在院子里在一个大木盆里洗衣裳。衣裳蘸了水,洗的时候儿一揉,不是常常儿会弄成鼓出来的气泡儿吗?我老喜欢看周妈弄。他要是不弄泡儿了,我就叫他弄,我说:“我要敌动达道!”意思是说:“我要一弄大泡儿!”其实我那时候儿已经会说话了,就是要成心装小,所以要假装儿着说不清楚话似的。那回我还记着周妈蹲得衣裳盆子的东边儿或是东南边儿,我站得盆子的北边儿看——因为北边都是平地,街道跟房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所以我们总记着东南西北是哪儿。这一幕固然已经是活动电影儿了,里头的事情都有点儿变动了,可是前后是跟什么别的事情接起来,就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还有一幕我记得很真的,是有一回动身搬家的前一晚上,好像是预备从祁州搬到保定。大家整天忙着齐行李,捆箱子,到了夜里睡觉的时候儿,除了铺盖没打以外,什么都归置好了,所以到处屋子里都是空空的,都不像个家里似的了。我虽然一小儿跟着家里差不多每一两年就搬一次家,可是看着家里这么变了样子,总觉着有点儿担心。我还记得我跟我妈睡在一间大屋子的东北角儿的大床上,我睡得外边儿,妈睡得里边儿,一盏油灯点着。平常睡觉谁先睡着谁后睡着轧根儿就不觉得。可是那天晚上啊,我一看见妈睡着了,我就大哭起来了。妈被我这么一闹醒了连忙问我说:“什么事?怎么啦?”我说:“妈先睡着了哩!”这个解释现在想想——甭说现在,就是不久以后,也觉着很可笑,可是当时我觉着妈先睡着了就好像全家都走了,把我一人儿给邋了下来了似的,就觉着孤慎的不得了了似的。
  最有意思的一幕回忆是在冀州看月蚀。这回事情是第一回我记得的有年月日的事情。我自然知道我生在天津的紫竹林,我是在光绪十八年九月十四生的(就是西历1892年11月3日)。生的以前他们还预备了针,打算给我扎耳朵眼儿,因为算命的算好了是要生个女孩儿的。赶一下地,旁边儿的人就说:“哎呀,敢情还是个小子呐!”这大概是我生平听见的第一句话。
  可是这些自然都是后来人家告送我的话,哪儿能算我真记得的事情呐?这回在冀州看月蚀啊,那是有真凭实据的日子了。我记得那时候儿我祖父做冀州直隶州的知州。我那时候儿照中国算法是七岁,那么应该是在1898左右。那回的全蚀是在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儿。这就有法子考了。按我的朋友黄授书先生的考据,那次月蚀一定是在阳历12月27日格林维基天文时23时38分,算起来就是在中国28日晚上七点钟左右,跟我记着的时候儿完全符合了。算日子么,该是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六。照那时候儿的规矩,凡是天狗要吃月亮或是要吃太阳了,大家就得拿着锅呀,桶子啊,乓呤乒啷的打,好把那天狗吓的把月亮要不太阳又吐出来了。当地方官的,像我祖父做知州的,又得穿起袍褂来一次一次的行礼,外头挂着许多旗子幔子咧什么的,像过年似的那么热闹。我不记得他们放鞭炮没有,可是记得他们吹号打鼓。我记得清清楚楚的我从家里住的地方儿走到外头祖父坐堂的地方儿,我从右边儿出来往左看,就是往东南看,看见那月亮好像月牙儿似的,可是又不像平常的月牙儿。赶月牙儿越变越小,后来小到应该没了的时候儿,他并没有没,反倒变成了个红红的一个大圆的,看着都怪害怕的。那时候儿自然也没人给我讲什么折光作用把全地球四周的晚霞都射到月亮上,把整个儿月亮照红了。横是那时候儿就是有人讲给我听,我也听不懂的。可是那阵子我对天上的东西总是喜欢看,也喜欢跟人家问。这一次看月蚀的经验自然更是格外清楚。
  ……

前言/序言

  绍唐先生来信说希望把父亲写的“早年回忆”印成一本纪念他的单行本出版,并且要我写个短序。
  这个回忆是父亲写他从小到九岁之间的事,因为本来写了当语言教材用的(Readings in Say able Chinese Part Ⅱ中间的一部分),父亲故意写的是完全地道的口语体裁。有些关于他亲自看到的中国风俗习惯的事,他写得很仔细。这当然对于研究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学生们会特别有兴趣的。
  我自己一边看看也回想到我从小儿就知道父亲喜欢搞很多玩意儿,例如他爱玩风筝。他讲的清明那天,人人都要把风筝的线割断了放走风筝的事,我也记得很清楚,到我们玩风筝的时候,他还是那么办。他喜欢弄光学的东西,所以家里有一大堆他照的立体照片。他对天文总有兴趣,每逢有日蚀、月蚀,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总是把我们全家大大小小都拖了出去看。从他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嗜好是他自己从小就已经养成了。
  父亲讲到他小时在家中读唐诗,这也使我想到他床头总有一本《唐诗三百首》。他在医院的时候,我也给他带了本放在床头上。记得他去世的前一晚,他还在用他那沙沙的嗓子,用常州音读“……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如兰
  一九八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 “吾家本是书香门第,父亲好古,母亲亦雅善诗文。”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位伟大语言学家、音乐家、物理学家赵元任先生,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最初的成长轨迹。这本《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并非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一捧散落的、闪烁着温暖光芒的记忆碎金,拼凑起一个少年天才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它以一种近乎亲切的口吻,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走进那个充满书香、墨韵,也夹杂着时代变革气息的旧日家庭。 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真实与亲切的笔触。赵元任先生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下那些鲜活的瞬间。翻开书页,仿佛能听见旧式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闻到老宅里淡淡的檀香,感受到儿时玩伴间纯真的嬉闹。他没有刻意渲染,没有矫揉造作,只是平静地叙述,那些细小的生活片段,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从江南水乡的童年到京城求学的岁月,赵元任先生的早年生活,是传统文化熏陶与现代教育启蒙交织的产物。他详细描绘了家族的长幼尊卑,邻里之间的往来,以及那个时代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家中的藏书,父亲对古籍的热爱,母亲对诗词的 penchant,无不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这些,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有趣的人物来展现。例如,他笔下那位严谨又不失慈爱的父亲,那位出口成章、充满智慧的母亲,以及形形色色的亲戚长辈,都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家庭肖像。 在本书中,赵元任先生细致地记录了他接触科学的最初时刻。虽然他日后会在语言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的科学启蒙,却是从孩提时代的“玩”开始的。他好奇地观察自然界,对各种现象刨根问底,这种天生的好奇心,为他日后的学术探索埋下了伏笔。例如,他如何被自然界的光影吸引,如何对机械的运作产生兴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一位科学巨匠早期闪耀的智慧火花。 本书的另一大看点在于,它自然地融入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尽管本书的焦点是赵元任先生的个人成长,但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搏。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动荡,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些时代的宏大叙事,并未以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赵元任先生早年生活的点滴,如家人的言谈,同学的讨论,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巧妙地渗透进来。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一幅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画卷。 语言的敏感与独特的观察力,是赵元任先生作为语言学家最显著的特质。在本书中,即使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也处处体现出他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细腻的洞察。他对人物的对话,对词语的运用,对不同地方的口音,都有着敏锐的捕捉。这种对语言的敏感,也延伸到了他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使得本书的文字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对语言有着如此深刻理解的人,是如何看待和记录这个世界的。 本书并未涉及赵元任先生后来的学术成就,也未深入探讨他晚年的生活。它将视角牢牢地聚焦在“早年”。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取舍,使得本书内容更加纯粹,更加聚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懵懂孩童成长为青年学子的过程,是一个纯真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展现出过人天赋的轨迹。这种“聚焦”反而让读者对赵元任先生的早年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也为理解他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没有艰深的学术,只有一位老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顾自己最初的岁月。他记录了童年时的顽皮,少年时的懵懂,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就像是赵元任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温柔的注视,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人最纯粹、最朴素的起点。 对于任何对中国近代史、对语言学、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读物。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一位旷世奇才早期成长的独特经历。阅读本书,仿佛在与赵元任先生面对面地交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感受他少年时代的喜怒哀乐。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伟人的早年生活,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求知精神。赵元任先生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即使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总而言之,《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是一本温暖、真实、充满智慧的著作。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反思我们自己的成长与追求。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与这位伟大的先行者,在人生最初的驿站,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称赞一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视觉平衡都处理得极其到位,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可以连续看上好几个小时,而且感觉精神饱满,这在阅读厚重书籍时是很少有的体验。此外,那些插图和图表的引用也十分精准,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效地辅助理解了文本内容,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学术普及做了一件大好事,它用如此精美的外衣,包裹了如此有价值的内涵,成功地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去接触那些原本可能觉得遥不可及的知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人。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得很有品味,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淡雅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年代的氛围里。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的时候有种沙沙的响声,完全不同于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印刷品。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文字的敬畏。看得出来,编纂者在整理这些文字时是下了大功夫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打算先从那些序言和引言开始读起,感受一下作者早年那种求知若渴的心态。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文献汇编,没想到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特别是那些关于语言学和社会变迁的论述,读起来酣畅淋漓。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的思考。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复杂的理论用最朴素的语言讲明白,让人读起来毫无晦涩感。我尤其欣赏他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那些鲜活的细节,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探险,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启发点。这本书绝对值得我花时间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和朋友们分享我的阅读体验了。这本书里探讨的很多议题,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只是记录了过去,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在文化传承和学术精神上的一些缺失。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继承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尤其喜欢那种穿插其中的幽默感,它让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也显示了作者强大的内心和乐观精神。这种知识与趣味完美结合的作品,在市场上是相当稀缺的,我庆幸自己能以这样的方式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思想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书脊的烫金工艺到内页的留白处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我很少见到如此用心的出版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特别是字体选择上,那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易读性的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对于我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有要求的人来说,拿到手里就舍不得放下。而且,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拿捏得也很好,方便携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笨重。这套书的出版质量,无疑是当代文丛出版的一个标杆,让人对未来的文化产品充满了信心。

评分

看了费孝通先生的作品以后,觉得民国时期中国出了不少好的作品,慢慢搜集一些看看,商务出的这套“碎金”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收来看看,总体感觉还不错,一直喜欢商务出版社出的书,只是感觉这套小书定价稍高。

评分

好书好书,值得一读,耐人寻味。

评分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评分

《碎金文丛:赵元任早年自传》记述了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

评分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评分

很好。很棒!很喜欢!

评分

精装书,双11买到的,10元,非常划算!赵元任是非常有名的大学者,他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非常好,处理的很是及时周到。。。。

评分

了解赵先生的学术人生。还没有翻开,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