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法学会201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青年项目“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讨论。总体而言,本书在审视网络虚拟社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的基本关系,在系统分析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的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问题的根源,提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建构的整体构想,并从法律角度对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规则构建、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完善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
常健,男,1976年2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网络法学、金融法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八项,出版著作五部,曾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并有十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先后荣获“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
第一章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基础理论的分析1
第一节 何谓虚拟社会4
一、虚拟社会:概念的厘清4
二、虚拟社会特征:比较的视角8
第二节 我国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13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14
二、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17
第三节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28
一、虚拟社会管理为何需要网络立法28
二、网络立法对虚拟社会秩序的正式控制31
第二章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37
第一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基本模式与法律建构40
一、美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40
二、欧盟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54
三、韩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65
四、日本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71
第二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特点分析76
一、历史积淀同源与理论基础多元76
二、立法保障先行与体系建设完善80
三、立法模式多样与法律原则趋同84
四、网络安全战略化与国家权力扩张性86
五、整体均衡发展与立法数量庞大88
第三节 当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动态与趋势90
一、国际合作日益全面90
二、政府权力不断扩张94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体系日益庞大96
第三章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03
第一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变迁轨迹及其特点106
一、萌芽初创阶段(1986—1993年)108
二、推进发展阶段(1994—1999年)111
三、积极管制阶段(2000—2004年)116
四、全面调整阶段(2005年至今)123
第二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观念到法律之检讨129
一、观念的滞后与偏差130
二、管理机制的错位与不足136
三、网络立法的缺陷与瑕疵141
第三节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建构159
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价值取向160
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原则165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模式选择173
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一个初步构想180
第四章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实名制的法律分析197
第一节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必要性角度的解析199
一、网络虚拟主体的理论分析199
二、完善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正当性203
第二节 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实践:网络实名制的演进与反思205
一、网络实名制的理性溯源与经验借鉴206
二、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路径与特点210
三、我国网络实名制推进:理论争鸣与实践反思216
第三节 我国虚拟主体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224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矛盾的消解224
二、网络实名制的基本规则设计227
第五章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基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分析231
第一节 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阶段性特点的分析234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度设计阶段235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法保护阶段237
三、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全面化阶段239
第二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价值取向的选择248
一、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工具性价值:自由与秩序250
二、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目的性价值:促进社会进步254
第三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257
一、最后手段原则258
二、利益平衡原则259
三、国际合作原则260
四、鼓励技术发展与监管并重原则261
第四节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展望262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与衔接262
二、我国网络犯罪“整体立法”的思路分析265
三、我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基本规则修改分析267
第六章 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分析与规则建构273
第一节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对可能质疑的初步回应276
一、网络舆论是否需要监测276
二、网络舆论监测是否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279
三、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限度282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286
第三节 我国完善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293
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原则293
二、政府主导推进原则295
三、管控最小化原则295
四、程序正义原则296
五、事先通知与事后惩治原则297
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框架与相关制度构建298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298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核心法律制度构建302
第七章 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战略导向与制度完善307
第一节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导向:理论与发展309
一、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理论309
二、伦敦进程311
三、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317
四、我国网络空间战略导向322
第二节 域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设计:以美、德为例326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326
二、德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332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的实现:我国的策略335
一、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335
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响应制度339
三、明确网络安全责任342
四、建设良性网络安全文化345
附录:互联网法律法规汇总34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人,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中国域名总数为422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06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其中“.CN”下网站总数为259万个。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无形性、互动性逐步扩散和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动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社会管理方式、政治运作方式、纠纷解决方式等都发生较大的转变,一种新型的、不同以往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应运而生。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和“映射”,虚拟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其发展方式不仅带来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也使人与社会的发展出现虚实交融的发展趋势,这显然给现代社会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基本要求。2015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虚拟社会管理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吸引人了:《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所有关心网络世界发展和未来社会治理的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如今这个数字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虚拟社会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娱乐到经济活动,再到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然而,伴随着虚拟社会的蓬勃发展,一系列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网络欺凌、虚拟财产纠纷等等,这些都对我们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本书能够聚焦于“强化虚拟社会管理”这一核心议题,并且深入探讨“健全网络立法”,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我特别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虚拟世界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更有效的管理机制,如何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期在保障创新发展的同时,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安全的网络生态。中国法学会的优秀课题成果文库,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研究深度,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洞见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剧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首先,“虚拟社会管理”这个词组,让我联想到了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网络暴力、算法歧视、数据滥用等等。我相信,本书必然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尝试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我特别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界定“虚拟社会”的边界,是仅仅局限于网络平台,还是包含了更广义的数字互动空间?书中对于“强化”管理,是否会侧重于技术手段的应用,还是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而“健全网络立法”,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法律体系往往显得滞后。我期待本书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立法建议,例如如何处理跨境网络犯罪,如何规范平台责任,以及如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作为中国法学会的优秀课题成果,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无疑值得我深入研究和学习。
评分不得不说,《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好奇心。我们每天生活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间里,但对于这个空间的规则,对于如何被管理,以及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常常感到一丝迷茫。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索虚拟社会治理奥秘的道路。我尤其关注“虚拟社会管理”这一部分,因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伦理、道德、社会公平等多方面挑战。例如,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信息内容监管?如何有效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如何保障弱势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权益?这些都是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同时,“健全网络立法”也是我期待的重点,毕竟,法律是维护秩序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网络立法的新思路,比如是否需要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制定专门的法律框架?如何提高立法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以跟上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这部由中国法学会出品的优秀课题成果,想必会在这些问题上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单看这个书名,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和紧迫感。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虚拟社会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比现实社会更加活跃和复杂。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回应了当前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定义和界定“虚拟社会”的范畴的?他们会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审视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强化管理”方面,书中会提出哪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更侧重于技术赋能,还是强调社会共治?抑或是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革新?而“健全网络立法”,更是这个研究的核心。我殷切期盼书中能够对现有网络法律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剖析,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例如,如何界定网络平台的责任边界?如何处理日益增长的虚拟财产纠纷?如何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中构建有效的法律跨境合作?作为中国法学会的优秀课题成果,这部著作无疑承载着推动我国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拿到这本《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极有可能是一部严肃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书名中的“研究”二字,以及“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的后缀,都暗示了其背后严谨的学术研究过程和较高的理论价值。我猜想,本书的作者团队一定对虚拟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网络立法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作为一名对网络治理和法律前沿话题有所关注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界定“虚拟社会”的内涵与外延的,他们是否会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视角进行交叉分析,从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的研究框架。另外,“强化”和“健全”这两个词语,也让我对本书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判断——它并非仅仅是描述现状,而是致力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改革建议。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对当前网络立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精准诊断,并能提出诸如完善数据保护法、明确网络行为规范、界定虚拟财产法律地位等方面的具体立法建议。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治理挑战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