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

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斌等 著
图书标签:
  • 煤层气
  • 页岩气
  • 裂缝建模
  • 数值模拟
  • 储层工程
  • 油气藏
  • 地质建模
  • 能源
  • 岩石力学
  • 多孔介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2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5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总结了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精细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与流程,主要包括:建立了煤层气和页岩气纳微米孔隙流动、扩散、解吸附、流固耦合、多组分流动数学模型,形成了煤层气/页岩气基于天然/人工裂缝的裂缝处理技术、复杂裂缝网络分布下的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非结构化网格传导率处理与连通表征技术,建立了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复杂结构井与储层流动耦合模拟方法,形成了煤层气/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考虑不同介质及不同非线性渗流机理的煤层气和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以及模型的离散求解系统,并展示了煤层气和页岩气建模与数值模拟应用的若干实例,对煤层气和页岩气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动态与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和展望。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煤层气和页岩气纳微米孔隙流动数学模型 1
1.1 煤层气和页岩气考虑扩散的纳微米孔隙流动多组分数学模型 1
1.1.1 多孔介质中不同流态的表征机理 1
1.1.2 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程序实现 3
1.1.3 扩散模型 5
1.2 考虑吸附/解吸附的微纳米孔隙流动多组分数学模型 7
1.2.1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7
1.2.2 Freundlich经验公式 8
1.2.3 带参数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 8
1.2.4 BET 模型 8
1.2.5 DR 模型 9
1.2.6 DA 模型 9
1.3 煤层气和页岩气多相流体渗流与岩石应力-应变的全耦合数值模型 9
1.3.1 流动方程 9
1.3.2 气体吸附及扩散方程 11
1.3.3 地质力学耦合模型 11
1.3.4 渗透率及孔隙度变化 11
1.3.5 参数敏感性分析测试 12
1.3.6 煤粉、水、气三相耦合流动模型 19
第2章 基于天然/人工裂缝的裂缝处理技术 28
2.1 网状缝、微细裂缝的连续网格处理技术 28
2.2 大尺度天然/人工裂缝的离散裂缝处理技术 29
第3章 复杂裂缝网络分布下的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 36
3.1 Delaunay网格系统简介 37
3.2 经典Delaunay三角网生成方法 38
3.2.1 Bowyer-Watson 算法 38
3.2.2 阵面推进法 39
3.3 控制子域Delaunay三角化方法 40
3.3.1 控制权因子的确定 41
3.3.2 剖分区域布点 41
第4章 非结构化网格传导率处理与连通表征技术 49
4.1 基质与基质(M-M)的传导率 50
4.2 基质-裂缝(M-F)传导率 51
4.3 裂缝与裂缝(F-F)的传导率 51
4.3.1 相连裂缝网格之间的传导率 52
4.3.2 相交裂缝网格之间的传导率 53
4.4 介质之间的窜流量 54
4.4.1 离散裂缝-基质之间的窜流量 54
4.4.2 全局裂缝-基质之间的窜流量 55
4.4.3 介质与井筒间的井指数 57
第5章 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复杂结构井与储层流动耦合模拟方法 64
5.1 分级多段压裂复杂结构井多段井处理技术 64
5.1.1 分级多段压裂井模型 64
5.1.2 井筒流态分析 66
5.1.3 井段内部多相流模型 68
5.2 分级多段压裂复杂结构井与储层流动耦合处理技术 79
5.2.1 质量守恒方程 79
5.2.2 动量守恒方程(压降方程) 79
5.2.3 井控制方程 80
5.2.4 辅助方程 80
第6章 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方法 84
6.1 水平井产能预测解析法 84
6.1.1 Joshi公式的推导思路 84
6.1.2 Joshi公式的推导过程 85
6.2 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解析法 86
6.2.1 郎兆新方法的推导过程 87
6.2.2 范子菲方法的推导过程 88
6.2.3 苗和平方法的推导过程 91
6.2.4 曲鸿雁方法的推导过程 92
6.3 压裂水平井产量的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96
6.3.1 压裂井水平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96
6.3.2 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比较 97
6.4 多段井条件下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比较 99
6.5 常规井与多段井条件下数值解的比较分析 102
6.6 结论和认识 103
第7章 数值模拟模型及模型的离散求解系统 105
7.1 不同尺度介质自适应的流态识别技术 105
7.2 数值模拟系统控制方程 106
7.3 离散方程及Jacobi矩阵 107
7.3.1 残差 107
7.3.2 流动项 107
7.3.3 累积项 119
7.3.4 源汇项 121
7.3.5 其他问题(注意事项) 124
7.4 考虑不同非线性渗流机理的离散模型 128
7.4.1 滑脱与扩散 128
7.4.2 吸附与解吸 131
7.4.3 高速非达西 133
7.4.4 启动压力梯度 134
7.4.5 压敏效应 136
第8章 煤层气和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应用 140
8.1 煤层气和页岩气藏数值模拟软件 140
8.1.1 软件的基本介绍 140
8.1.2 软件的特色功能 142
8.2 煤层气和页岩气数值模拟软件应用 143
8.2.1 煤层气实际区块数值模拟应用 143
8.2.2 页岩气实际区块数值模拟应用 148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166
9.1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166
9.2 趋势及发展方向 167
参考文献 169

前言/序言

  随着天然气藏开发的深入以及国内外对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增加,煤层气、页岩气作为新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增长了2.3倍,并呈加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930亿立方米,缺口达1000亿立方米以上。中国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类型多、分布广、潜力大,主要盆地的资源量估算约为26万亿立方米,但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核心技术。当前形势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对于缓解我国天然气需求压力、加强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气、页岩气储层描述与模拟的一大难点是储层中同时存在纳微米孔隙和不同尺度的裂缝系统。与常规储层的孔隙介质相比,煤层气、页岩气储层的纳微米孑L隙介质在岩性、储集空间、渗流机理特征与参数不确定性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发过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而另一方面,煤层气、页岩气储层裂缝对煤层气、页岩气藏的开发更是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对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构成的复杂缝网的描述与模拟技术仍是一个重大的技术挑战。
  本书编写组针对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的技术瓶颈,借鉴国内外当前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开展了开发地质、岩石力学、渗流力学、油藏工程以及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建立了煤层气、页岩气纳微米孑L隙流动、扩散、解吸附、流固耦合、多组分流动数学模型,形成了天然与人工复杂缝网处理技术、复杂裂缝网络分布下的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非结构化网格传导率处理与连通表征技术,建立了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复杂结构井与储层流动耦合模拟方法,形成了煤层气、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方法,建立了针对不同介质及不同非线性渗流机理的煤层气和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及模型的离散求解系统。在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精细描述、高分辨率离散裂缝建模、复杂裂缝渗流模型及离散裂缝高效数值模拟等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了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软件系统,这对裂缝型油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全书分为9章:第1章介绍了煤层气/页岩气藏纳微米孑L隙流动的数学模型:第2章介绍了基于天然/人工裂缝的裂缝处理技术:第3章介绍了复杂裂缝网络分布下的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技术;第4章介绍了非结构化网格传导率处理与连通表征技术;第5章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复杂结构井与储层流动耦合模拟方法:第6章介绍了多段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方法;第7章介绍了考虑不同介质及不同非线性渗流机理的煤层气和页岩气数值模拟模型以及模型的离散求解系统;第8章介绍了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的应用:第9章介绍了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性储层的建模和数值模拟方法的总结与展望。
  本书由龚斌教授的组织与指导,分工编写完成。龚斌教授负责全书体系结构的制定和整体布局,主要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陈方方、唐慧莹编写:第2章由李俊超、陈方方编写;第3章由李俊超、刘玄编写;第4章由兰正凯、石欣编写;第5章由张玲毓、兰正凯编写;第6章由方军龄、陈天一编写;第7章由张永宾、赵泽钦编写;第8章由龚斌、唐慧莹编写;第9章由龚斌、李俊超编写。全书由龚斌统稿、定稿。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地球物理公司、北京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参加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课题跟踪专家组给予了严格的技术把关和指导,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庆钻探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对课题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方便与支持,徐凤银、江同文、冉启全、汪志明、尹陈、袁江如、李宁等专家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书中部分图表引用了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并非一本详述具体煤层气或页岩气藏开发案例的书籍。它并非直接告诉你“某某油田”的裂缝是如何形成的,也非罗列“某某项目”的产量预测数据。这本书的重心在于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用于理解和模拟复杂地下储层中的裂缝系统,特别是煤层气和页岩气储层特有的微裂缝、宏裂缝以及它们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裂缝的精细刻画: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裂缝的产生机制和发育规律。它不会简单地说“裂缝存在”,而是追溯这些裂缝是如何在地质构造、应力场、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包括对不同类型裂缝(如构造缝、成因缝、卸压缝)的分类,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征。 紧接着,本书着力于裂缝参数的量化与表征。如何准确地描述一个裂缝?这涉及到裂缝的几何参数(长度、宽度、延伸方向、密度)、力学参数(导流能力、渗透率)、以及非几何参数(如裂缝网络的连通性、复杂性)。书中会详细介绍从不同尺度(宏观、微观)获取这些裂缝信息的方法,例如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等地球物理和地质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三维裂缝模型。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结合。它不会止步于理论上的裂缝描述,而是教你如何将地质认识转化为数值模型可以识别和使用的参数。这为后续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 复杂裂缝系统的建模:构建数值模拟的“骨架” 有了对裂缝的精细刻画,本书便进入了裂缝建模的核心部分。书中会系统介绍不同尺度的裂缝建模技术。对于宏观裂缝,可能会涉及基于断裂力学原理的显式裂缝建模方法,以及如何将离散裂缝网络(DFN)转化为适用于数值模拟的离散单元或网格。 对于页岩气藏和煤层气藏普遍存在的复杂的微裂缝网络,本书会重点介绍基质-裂缝耦合模型。这包括如何有效地模拟裂缝与周围多孔基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例如流体的流动、吸附、解吸、以及应力敏感性等。书中会探讨不同的耦合方式,例如双重介质模型(如双孔双介质模型)和多重介质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此外,本书还会涵盖裂缝网络的连通性分析以及裂缝网络的随机模拟。如何评估一个裂缝网络是否具有良好的连通性,对于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至关重要。而当裂缝信息不完全时,如何通过随机模拟生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裂缝网络,也是本书会涉及的内容。 三、 数值模拟的利器:求解复杂的地下流动方程 在完成裂缝建模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介绍数值模拟在裂缝性储层中的应用。这涉及到适用于裂缝性储层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算法。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在数值模拟中处理裂缝的复杂几何形状和非均质性,以及如何准确地求解在裂缝和基质之间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本书会深入探讨流体流动方程的离散化与求解。这可能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以及适用于复杂裂缝网络的特殊数值方法。书中会重点关注如何处理裂缝中的高渗透性区域以及基质中的低渗透性区域,确保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和精度。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探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的开发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的过程,例如流体流动与应力场的耦合(应力敏感性)、吸附/解吸与流体流动的耦合、以及组分传质等。本书会详细介绍如何建立和求解这些耦合方程组,以更真实地反映储层的动态行为。 四、 模拟结果的解释与应用:指导实际开发决策 最后,本书强调数值模拟结果的解释和实际应用。这并非仅仅停留在输出产量或压力曲线,而是教你如何从模拟结果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 裂缝对储层产能的影响评估: 通过模拟不同裂缝参数组合下的生产情况,量化裂缝对产量和采收率的影响。 压裂效果的预测与优化: 模拟人工裂缝(如水力压裂)的形成和扩展,预测其对储层连通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压裂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生产动态分析与储层参数反演: 利用历史生产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反演储层的关键参数,如裂缝导流能力、基质渗透率、吸附能力等。 开发策略的优化: 基于模拟结果,为井网布局、生产制度、注水/注气等开发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导。 总而言之,《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是一本面向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书籍。它提供的是一种解决复杂地下储层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具箱。它不会直接给出某个储层的开发方案,但会让你掌握如何通过精细的裂缝建模和可靠的数值模拟,去理解、预测和优化任何一个复杂的煤层气或页岩气藏的开发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普适性,能够帮助读者构建属于自己的、针对具体储层问题的分析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石油工程的爱好者,对地下储层和油气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并非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在尝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这本《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以其专业而吸引人的书名,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它似乎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将我之前对油气储层的一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书中关于“煤层气/页岩气藏”的背景介绍,让我对这两个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包括它们的形成环境、赋存状态以及开采的挑战。而“裂缝建模”这个词,更是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地下复杂的地质结构。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些肉眼看不见的裂缝,通过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和量化。书中对各种裂缝形态、尺寸、连通性等参数的刻画,想必会非常详尽。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数值模拟”这一部分。我一直对计算机如何模拟复杂的物理过程感到着迷,而将数值模拟应用于地下储层,对我来说,简直是科幻小说般的场景。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模拟气体的流动、压力变化,甚至预测产量。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科学、更严谨的角度去理解油气开发的过程,也让我认识到,在看似简单的“挖油”背后,蕴含着多少精妙的科学计算和模型构建。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能源工程专业研究生,最近一直在为毕业论文选题而头疼,而“非常规油气”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致的排版所吸引。我翻看了目录,发现其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裂缝形成机理、地质特征描述,到各种建模方法的详细介绍,再到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与案例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尺度裂缝网络建模”的章节充满了好奇,因为我知道,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裂缝网络的尺度不一、形态各异,如何准确地捕捉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书中对不同建模方法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相信能为我的论文选题提供宝贵的参考。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数值模拟”部分的讲解,特别是如何将建立好的裂缝模型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并进行流体流动、压力扩散等过程的模拟。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主流的数值模拟软件,并结合实际案例,演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优化开采方案,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对我未来的科研工作将有巨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理论知识,更能教会我实际操作的方法,让我能够独立地进行一些初步的模拟计算,为我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裂缝形成的地质动力学、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微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宏观的数学模型。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裂缝(如构造裂缝、压裂裂缝、原生裂缝)的成因分析,以及它们对储层渗透率和产能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裂缝建模方法时,不仅仅罗列各种算法,还对其背后的物理假设、适用条件以及各自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样的建模方法,以及在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时,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模型。而到了数值模拟的部分,我更是看到了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书中对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如离散化方法、求解算法等,都有条理的介绍,这让我这个对计算方法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其内在逻辑。通过书中可能穿插的图表和公式,我希望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执行的代码,并通过求解这些方程组,来预测地下气体的流动行为。这种从微观机理到宏观预测的完整链条,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揭示了科学家如何运用科学工具来理解和改造自然,以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而系统。从目录的梳理上,我能够看出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费的心思。它似乎遵循了一个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脉络。我猜想,书中会先从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入手,介绍它们的形成机理、储层性质等,为后续的裂缝建模打下理论基础。接着,重点会放在“裂缝建模”上,这里面可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建模方法,比如基于地质解释的几何模型,基于统计学方法的随机模型,以及更复杂的物理力学模型等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辅以图示,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对不同模型的特点有所理解。而“数值模拟”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实操环节。我希望书中不仅会介绍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更会展示如何在实际的油藏工程中应用这些方法。例如,如何处理复杂的裂缝几何形状,如何考虑多相流的流动规律,如何进行模型的参数化和历史拟合,以及如何利用模拟结果来优化生产方案。这本书的深度,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而是一本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参考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机理的读者来说,必将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名对前沿科学技术抱有极大兴趣的普通读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能源问题的技术。这本书的题目《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恰好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知道煤层气和页岩气是当今重要的能源来源,而“裂缝建模”和“数值模拟”听起来像是解锁这些能源的关键技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释“裂缝”在煤层气和页岩气藏中扮演的角色。是它们天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书中的“裂缝建模”部分,是否会详细介绍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各种数据,比如地震波、测井数据等,来“看见”并“描绘”这些复杂的地下裂缝网络?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地质特征,转化为可以用计算机处理的数字模型。而“数值模拟”,我将其理解为一种“虚拟实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这些模型,在计算机里模拟气体的流动、压力变化,甚至是预测油气的产量。这种通过科学计算来预测和优化能源开采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扇了解现代能源科技如何运作的窗口,它将帮助我理解,人类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技术,来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深处的宝贵能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而专业的范儿。拿到手上,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闻起来有股淡淡的书墨香,这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煤层气/页岩气藏”这个主题的好奇。我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但具体的钻研过程,尤其是如何将其可视化、如何进行科学的模拟,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尽管我不是直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但从书的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它似乎触及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各个层面。我对“裂缝建模”这个概念尤为感兴趣,想象着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将地下那些看不见的、纵横交错的裂缝“雕刻”出来,并在计算机中精确还原。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一种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智慧解读。书中提到的“数值模拟”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了解,当这些裂缝模型构建完成后,如何通过数值计算来预测气体的流动路径、储层产能,甚至评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这背后一定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而这本书,我相信会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呈现出来。它或许不会让我立刻成为领域内的专家,但至少能让我对这个行业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为我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开始我的探索之旅,去感受那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去领略科学家们在能源开发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常年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常年在油田一线与各种地质情况打交道,深知裂缝对于煤层气和页岩气藏产能的重要性,但如何准确地对其进行描述和预测,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书中关于“裂缝建模”的部分,我猜想会包含各种实际应用中的建模方法,例如基于地质解释的建模,基于成像测井数据的建模,以及基于压裂后分析数据的建模等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的油藏条件下,选择并构建适合的裂缝模型。而“数值模拟”的部分,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产决策。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将建立好的裂缝模型,输入到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中,进行气藏动态的预测,例如不同产量下的压力变化,不同井网部署下的采收率估算等等。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模型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的指导,那对我们一线人员来说,将是无价的。毕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生产数据来不断优化模型,以做出更准确的生产决策。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我相信一定会成为我们解决油藏难题的有力武器,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开发这些宝贵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评分

作为一名对能源科学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地下能源的开发方式感到好奇。特别是煤层气和页岩气,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也代表着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时,立刻被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的意味所吸引。我没有想到,在看似简单的“开采天然气”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复杂的“建模”和“模拟”过程。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一步步地揭示这个过程?例如,书中是否会解释,为什么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的开发尤其依赖于裂缝?裂缝又是如何形成的?书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地质过程吗?我更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建模”的部分,是如何将这些看不见的、地下的裂缝,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模型”。是通过复杂的数学公式,还是有直观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而“数值模拟”,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给这些模型赋予了“生命”,让它们能够在计算机里“动”起来,预测未来。我希望书中能够让我明白,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模拟,来预测气体的流动,评估储量的,甚至是设计更有效的开采方案。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地下世界,并“预测”地下活动的指南,这对我来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这本书的题目就自带一种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它点出了现代能源开发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我猜想,书中会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煤层气和页岩气藏的地质特性,特别是那些决定其开采难度的“裂缝”因素。它会如何解释这些裂缝的形成机制?是自然的地质过程,还是人为改造的结果?接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裂缝建模”的方法论,比如如何利用各种勘探数据,将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复杂裂缝系统,用数学和计算机语言描绘出来。我希望书中会提供一些图示,展示不同类型的裂缝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帮助我理解,为什么需要如此精细的模型构建。而“数值模拟”,在我看来,就是赋予这些模型“生命”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数值计算,来模拟气体的流动、压力传递,甚至预测储层的动态变化。这种“虚拟实验”的能力,无疑是现代能源开发的关键。它让我们可以提前预知开采效果,优化方案,从而更高效、更经济地开发这些宝贵的能源。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打开理解现代能源开发背后科学原理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地球物理学研究生,我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油气勘探开发密切相关,因此对储层描述和模拟技术一直非常关注。这本《煤层气/页岩气藏裂缝建模与数值模拟》正好是我近期寻找的学习资料。翻阅其目录,我发现本书内容非常全面,从裂缝的成因机理、类型划分,到各种裂缝表征和建模技术,再到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际应用,覆盖了非常规油气藏裂缝研究的整个流程。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基于地质力学和应力分析的裂缝建模”章节很感兴趣,因为我们知道,储层的应力状态对于裂缝的分布和连通性至关重要,而地质力学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此外,书中对“多尺度裂缝网络建模”的探讨,也正是我目前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建模思路和技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尺度下的裂缝特征。在数值模拟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将复杂的裂缝模型耦合到流体流动模拟中,特别是对于低渗透、双重介质储层的模拟,这其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数学和计算方法。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油田案例,并分析模型在预测产能、优化压裂方案方面的应用效果,那将对我非常有启发,能够帮助我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为我的毕业论文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