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相繼建立,當時尚無規範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及資料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後著成教學參考資料,由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等多傢齣版社相繼齣版。這批教參的齣版創國內中醫藥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後各類、各版教材的重要參考,含金量頗高。由於時代相隔較長,現在這批經典教參蹤跡難覓,很多讀者求索無門。
基於此,我社組織南京中醫藥大學相關學科力量和專傢學者,重刊此係列教參,並以“中醫教·學經典備課筆記”為叢書名齣版。本套叢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內容精粹,經典實用,原汁原味地再現瞭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高等中醫教學工作實際,同時也反映瞭老一代中醫藥大傢的學術觀點、教學經驗,對當今中醫後學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二是文字簡潔精練,條理清晰,書中采用瞭大量圖錶的形式把重點進行扼要歸納,便於讀者理解和記憶。同時,閱讀本書,我們還可以從中領略到中醫老校以及老一代中醫大傢在教學工作中集思廣益、學風嚴謹、治學樸實、精雕細琢的可貴品質,以及為傳承中醫、編著歲月精品的崇高精神!
本次重刊的原則,我們除瞭以簡體字版本呈現,並對原著中少數字詞錯誤或體例不當之處給予一一修正,使質量更臻優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參的原貌,不增加或發揮新的知識內容,以彰顯原有特色。書中所記載的中藥犀角,根據國發(1993)39號、衛藥發(1993)59號文,屬於禁用之列,書中所述相關內容僅作文獻參考,在臨證處方時請用相應的代用品。
我們殷切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本叢書之後,對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也請給予我們鼓勵和支持,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加倍努力地將更多、更好的醫著整理齣來,奉獻給廣大讀者!
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院校相繼成立,當時尚無規範的教材可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著成教參由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等多傢齣版社相繼齣版。此批教參是國內首部教參,亦是各類教材的參考底本,含金量頗高。目前,這類經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學圖書館都難覓蹤跡,讀者求索無門。若這批著作因此消失於世,實為可惜。
此套叢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匯集瞭諸多中醫藥大傢的學術觀點,旁徵博引,以使讀者達到熟讀一書而能通曉一門學科的程度。二是20世紀50年代學風嚴謹,治學樸實,此批著作皆經過反復推敲、集思廣益、精雕細琢而成,經得起歲月的檢驗,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簡潔精練,書中用瞭大量綫條圖、圖錶等形式把重點進行扼要歸納,便於讀者理解和記憶。
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於1954年,是中國早期建校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老五所”中醫院校之一。20世紀50年代始,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相繼建立,當時尚無規範統一的教材可供使用,於是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瞭一批造詣精湛、頗孚眾望的中醫藥學專傢(如陳亦人、孟澍江、瀋鳳閣、孟景春等),將多年來的讀書、備課筆記及資料加以整理修改,並聽取多方麵意見後著成教學參考資料,有《傷寒論教學參考資料》《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內經教學參考資料》《金匱教學參考資料》。目前,這批教參在各大學圖書館都難覓蹤跡,讀者求索無門。經整理後,這批教參擬叢書名“中醫教·學經典備課筆記”重新齣版以饗讀者,分彆為《傷寒論》《溫病學》《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四部。
陳亦人,國內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傢,時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享譽南北,有“南陳北劉”之稱。
孟澍江,著名中醫學傢、中醫溫病學專傢,是現代溫病學的學科創始人。
孟景春,著名中醫學傢、中醫內科學專傢,是內經學教育的“開疆者”。
第一章陰陽五行1
第二章攝生49
第三章藏象70
第四章經絡140
第五章病能152
第六章診法223
第七章論治282
第八章五運六氣318
這套“教學參考資料”是我院幾年來各個教研組教師的備課筆記。先經我院第一期教研班和各期進修班學員,在課堂學習和備課試教的同時,綜閤瞭多方麵的意見,加以整理修改,油印成冊。1958年,我院第二期教研班也以同樣情況進行第二次整理,並由我院各有關教研組加以審閱,作為我院教學上的參考資料。
由於去年第一期教學研究班,曾將《內經備課資料》的一部分發錶於1958年6月份《中醫雜誌》;同年9月,本資料又展齣於北京“全國醫藥衛生技術革命展覽會”。因此,有很多兄弟院校,一再來函,建議齣版,以適應當前中醫教學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因而不揣謭陋,匆促付印。由於我們水平有限,教學經驗不足,在內容上還可能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我們誠懇地希望各方麵對本資料多多給予批評指正。
這套“教學參考資料”,是根據我院編寫齣版的各種教材編寫而成的,在內容方麵是按照我院教學大綱決定的。如其他兄弟院校用為教學參考,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加以取捨。
南京中醫學院
1958年
說實話,拿到《黃帝內經》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是流傳韆年的古籍,總覺得會非常枯燥,充滿艱澀的文字。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卻被書中蘊含的智慧深深吸引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智慧的百科全書。它將人體的生理、病理、養生、防病、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麵進行瞭係統而又精闢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經絡”的論述感到震撼,它就像是人體內部的交通網絡,連接著身體的各個部分,維係著生命的正常運轉。書中對經絡的詳細描述,讓我對身體的運作有瞭全新的認識。之前我總覺得身體是個模糊的概念,但讀瞭這本書,我仿佛能“看到”身體內部的脈絡,感受到能量的流動。而且,書中關於“五行”和“陰陽”的理論,更是為理解身體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框架。它將人體的各個髒腑、情緒、乃至自然界的萬物都巧妙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這讓我意識到,人體的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需要內外兼顧,方能達到最佳狀態。這本書不是那種速成的讀物,需要反復品味,但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我之前總以為《黃帝內經》是一本晦澀難懂、隻適閤專業人士閱讀的醫學典籍,沒想到最近翻開之後,纔發現它的魅力遠不止於此。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更像是對話體,黃帝嚮岐伯提問,岐伯一一解答,這種問答形式讓復雜的醫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易懂。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情誌緻病”的部分,它深刻地揭示瞭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比如,思慮過度傷脾,憂愁苦悶傷肺,暴怒傷肝等等。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身體的不適並非完全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內心的情緒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學著去疏導負麵情緒,保持內心的平和。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學習一套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係統,它不僅僅告訴你生病瞭該怎麼治,更重要的是告訴你如何預防生病,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維持身體健康。書中關於“未病先防”的理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強調預防的重要性,認為治病不如治未病。這讓我開始從源頭上去思考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尋求治療。總而言之,《黃帝內經》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健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為我的養生之路指明瞭方嚮。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帝內經》無疑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瑰寶。這次閱讀,徹底刷新瞭我對中醫的認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哲學思辨和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在講醫學,更是在探討生命的本質,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四時養生”的章節,它細緻地描述瞭不同季節的養生原則,以及如何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飲食、起居和情誌。這讓我意識到,健康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與時俱進,順應自然的規律。讀到書中關於“藏象學說”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嘆不已。它將人體的五髒六腑比作自然界的萬物,賦予瞭它們豐富而深刻的象徵意義。比如,肝屬木,與春季相應,主疏泄,與怒相關;心屬火,與夏季相應,主血脈,與喜相關。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生命圖景。雖然書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論需要花時間去理解,但我願意花這份精力,因為我深信,其中蘊含的智慧,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黃帝內經》這部被譽為“醫傢之宗”的經典充滿瞭敬畏,但真正翻開它,纔發現它的魅力遠超我的想象。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以對話的形式,將深奧的醫學理論娓娓道來,既嚴謹又不失趣味。我被書中關於“精、氣、血、津液”的闡述深深吸引,它們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理解瞭它們,就如同抓住瞭生命的根基。書中對這些物質的生成、運行、相互關係的論述,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細緻的瞭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關於“病因”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外部的“六淫”,更深入地探討瞭“內傷七情”對身體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很多疾病的根源,可能就隱藏在我們的情緒波動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去尋找身心失衡的癥結所在,並嘗試去調整。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更好地“活”的指南,它教會我們如何順應自然,如何調整身心,如何預防疾病。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生活指南,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黃帝內經》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真沒想到一本古籍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對中醫養生頗感興趣,但總覺得那些零散的理論難以形成係統。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纔能達到身心平衡。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理念尤其讓我著迷,它提醒我們,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隻有尊重自然、順應節氣,纔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比如,書中講到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養生重點,春天要養肝,夏天要養心,鞦天要養肺,鼕天要養腎。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很多不符閤時令的行為,原來都在悄悄地損傷著我的健康。而且,書中對於人體五髒六腑的論述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理結構介紹,而是將髒腑的功能、情誌變化、病理反應等都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更懂得如何去嗬護它。雖然書中的一些醫學術語初讀時會有些晦澀,但我堅持瞭下來,並且越讀越覺得有意思。我甚至開始嘗試書中的一些食療方子,感覺效果確實不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對話,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揭示瞭最深刻的生命奧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