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这批教参的出版创国内中医药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后各类、各版教材的重要参考,含金量颇高。由于时代相隔较长,现在这批经典教参踪迹难觅,很多读者求索无门。
基于此,我社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和专家学者,重刊此系列教参,并以“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为丛书名出版。本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内容精粹,经典实用,原汁原味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中医教学工作实际,同时也反映了老一代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教学经验,对当今中医后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二是文字简洁精练,条理清晰,书中采用了大量图表的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阅读本书,我们还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医老校以及老一代中医大家在教学工作中集思广益、学风严谨、治学朴实、精雕细琢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传承中医、编著岁月精品的崇高精神!
本次重刊的原则,我们除了以简体字版本呈现,并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或体例不当之处给予一一修正,使质量更臻优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参的原貌,不增加或发挥新的知识内容,以彰显原有特色。书中所记载的中药犀角,根据国发(1993)39号、卫药发(1993)59号文,属于禁用之列,书中所述相关内容仅作文献参考,在临证处方时请用相应的代用品。
我们殷切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丛书之后,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也请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地将更多、更好的医著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当时尚无规范的教材可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著成教参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此批教参是国内首部教参,亦是各类教材的参考底本,含金量颇高。目前,这类经典著作甚至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若这批著作因此消失于世,实为可惜。
此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汇集了诸多中医药大家的学术观点,旁征博引,以使读者达到熟读一书而能通晓一门学科的程度。二是20世纪50年代学风严谨,治学朴实,此批著作皆经过反复推敲、集思广益、精雕细琢而成,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可信度高。三是文字简洁精练,书中用了大量线条图、图表等形式把重点进行扼要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早期建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老五所”中医院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如陈亦人、孟澍江、沈凤阁、孟景春等),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有《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内经教学参考资料》《金匮教学参考资料》。目前,这批教参在各大学图书馆都难觅踪迹,读者求索无门。经整理后,这批教参拟丛书名“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重新出版以飨读者,分别为《伤寒论》《温病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四部。
陈亦人,国内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
孟澍江,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专家,是现代温病学的学科创始人。
孟景春,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是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
第一章阴阳五行1
第二章摄生49
第三章藏象70
第四章经络140
第五章病能152
第六章诊法223
第七章论治282
第八章五运六气318
这套“教学参考资料”是我院几年来各个教研组教师的备课笔记。先经我院第一期教研班和各期进修班学员,在课堂学习和备课试教的同时,综合了多方面的意见,加以整理修改,油印成册。1958年,我院第二期教研班也以同样情况进行第二次整理,并由我院各有关教研组加以审阅,作为我院教学上的参考资料。
由于去年第一期教学研究班,曾将《内经备课资料》的一部分发表于1958年6月份《中医杂志》;同年9月,本资料又展出于北京“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因此,有很多兄弟院校,一再来函,建议出版,以适应当前中医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因而不揣谫陋,匆促付印。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在内容上还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诚恳地希望各方面对本资料多多给予批评指正。
这套“教学参考资料”,是根据我院编写出版的各种教材编写而成的,在内容方面是按照我院教学大纲决定的。如其他兄弟院校用为教学参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
南京中医学院
1958年
我之前总以为《黄帝内经》是一本晦涩难懂、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的医学典籍,没想到最近翻开之后,才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更像是对话体,黄帝向岐伯提问,岐伯一一解答,这种问答形式让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部分,它深刻地揭示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比如,思虑过度伤脾,忧愁苦闷伤肺,暴怒伤肝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身体的不适并非完全是外界因素造成的,内心的情绪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学着去疏导负面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套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系统,它不仅仅告诉你生病了该怎么治,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预防生病,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维持身体健康。书中关于“未病先防”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治病不如治未病。这让我开始从源头上去思考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寻求治疗。总而言之,《黄帝内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的养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黄帝内经》这部被誉为“医家之宗”的经典充满了敬畏,但真正翻开它,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以对话的形式,将深奥的医学理论娓娓道来,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我被书中关于“精、气、血、津液”的阐述深深吸引,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理解了它们,就如同抓住了生命的根基。书中对这些物质的生成、运行、相互关系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病因”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六淫”,更深入地探讨了“内伤七情”对身体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疾病的根源,可能就隐藏在我们的情绪波动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去寻找身心失衡的症结所在,并尝试去调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调整身心,如何预防疾病。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的生活指南,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黄帝内经》无疑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这次阅读,彻底刷新了我对中医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讲医学,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四时养生”的章节,它细致地描述了不同季节的养生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和情志。这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顺应自然的规律。读到书中关于“藏象学说”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它将人体的五脏六腑比作自然界的万物,赋予了它们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肝属木,与春季相应,主疏泄,与怒相关;心属火,与夏季相应,主血脉,与喜相关。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生命图景。虽然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但我愿意花这份精力,因为我深信,其中蕴含的智慧,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
评分说实话,拿到《黄帝内经》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是流传千年的古籍,总觉得会非常枯燥,充满艰涩的文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却被书中蕴含的智慧深深吸引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它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防病、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又精辟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经络”的论述感到震撼,它就像是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络,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分,维系着生命的正常运转。书中对经络的详细描述,让我对身体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我总觉得身体是个模糊的概念,但读了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身体内部的脉络,感受到能量的流动。而且,书中关于“五行”和“阴阳”的理论,更是为理解身体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它将人体的各个脏腑、情绪、乃至自然界的万物都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让我意识到,人体的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内外兼顾,方能达到最佳状态。这本书不是那种速成的读物,需要反复品味,但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黄帝内经》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真没想到一本古籍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对中医养生颇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零散的理论难以形成系统。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达到身心平衡。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尤其让我着迷,它提醒我们,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节气,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比如,书中讲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重点,春天要养肝,夏天要养心,秋天要养肺,冬天要养肾。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很多不符合时令的行为,原来都在悄悄地损伤着我的健康。而且,书中对于人体五脏六腑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结构介绍,而是将脏腑的功能、情志变化、病理反应等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去呵护它。虽然书中的一些医学术语初读时会有些晦涩,但我坚持了下来,并且越读越觉得有意思。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食疗方子,感觉效果确实不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刻的生命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