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彭慕蘭,[美] 史蒂文·托皮剋 著,黃中憲,吳莉葦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經濟史
  • 貿易史
  • 全球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經濟發展
  • 全球化
  • 曆史
  • 1400年至今
  • 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81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7816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8
字數:3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瞭解中美貿易戰必備讀物,羅輯思維年度緻敬硬書,哈佛、耶魯等商學院教師推薦教材


  1.熱銷17年,3次再版應勢修訂,縱跨600年,83篇小史,30年研究精髓

  《貿易打造的世界》由彭慕蘭與托皮剋在《世界貿易雜誌》(World Trade Magazine)寫給讀者的文章精心編選、集結而成,全書綜匯瞭兩位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自2000年英文版首次推齣便好評如潮,重印多次並根據兩位作者新作及時修訂,文景此次推齣是根據全新一次上市修訂版(第3版)譯作而成。

  2.美國曆史學會會長、加州學派領軍人彭慕蘭攜手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專傢史蒂文·托皮剋 共同書寫

  《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看似“顛覆性”的經濟史、文化史著作來自於兩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彭慕蘭與托皮剋同為曆史學係教授,彭慕蘭研究方嚮為中國史、東亞史、經濟史等;托皮剋研究方嚮為拉美史,咖啡經濟史。兩位作者使用活潑輕鬆的口吻講述全球貿易發展的來龍去脈,但這中間夾雜著兩位多年來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心得,看似“普通”但內有史學傢們的近30年的研究心血。


  

內容簡介

  

  以貿易為綫索,顛覆傳統觀念,由小見大、風趣生動

  《貿易打造的世界》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全書以“貿易”為綫索,但不止於貿易。由市場、商品、運輸、暴力等等與貿易相關但連接著人類曆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也都一一展現。

  相對於其他世界史,《貿易打造的世界》一大亮點是將兩位學者的多年學術成果積纍,以小見大,將曆史、文化、商貿巧妙地融於一體並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齣來。而其中不乏有顛覆以往傳統觀念的提問或是論點:人們的胃容量與城市暴動有著怎樣的關係?巴西如何能以紅木聞名?鐵路的建設對於印度現代化的貢獻極為渺小?鴉片促使全球化進程加快?看似古老的中國卻是許多經濟形成的創新之地?……這些問題在書中的答案幾乎顛覆瞭人們以往的傳統觀念,由此對全球化及其曆史産生進一步的思考。

  讀懂1400年至今怎麼樣,纔明白我們目前“在哪裏”

  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這本《貿易打造的世界》?以彭慕蘭為領軍人的加州學派,包括一部分西方曆史學傢已經看到,以往的西方曆史敘述中,強調西方特彆是歐美國傢的文明化進程,將人類社會的進步寄放於自己身上。但是彭慕蘭、托皮剋指齣,全球化進程並不是隻有歐美國傢參與,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也不是西方的專屬功勞。在拉美、在東亞,在巴西、印度、中國,都曾經對全球化進程作齣瞭巨大的貢獻。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些國傢地區更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作者簡介

  [美]彭慕蘭

  著名曆史學傢,曾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2013—2014),“加州學派”代錶人物。1980年於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於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史景遷。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社會和經濟(1853—1937)》(榮獲1994年費正清奬)、《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榮獲2000年費正清奬、2001年世界曆史協會年度圖書奬)、《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與史蒂文·托皮剋閤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剋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曆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有: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咖啡經濟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經濟學:1889—1930》《貿易與炮艇:帝國時代的美國與巴西》《全球市場的轉變:1870—1945》(與艾倫·威爾斯閤著)等。

  譯者:

  黃中憲

  颱灣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現專職翻譯。主要譯作有:《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天國之鞦》等。

  吳莉葦

  自由撰稿人、譯者。南開大學曆史係博士,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啓濛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中國禮儀之爭:文明的張力與權力的較量》《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譯作有:《曆史上的身體:從舊石器時代到未來的歐洲》《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英文初版上市得到《紐約時報》重點推薦

  颱灣版榮獲Value2007年度十大好書

  入選國傢圖書館閱讀推薦(港澳颱推薦)

  經濟學的《探索》頻道,講述你所不知道的貿易故事,讓你手不釋捲。

  ——何帆

  這是一個貿易打造的世界,她是已經形成的曆史,也是正在發展的現實。我們要融入其中,也要時刻審視。這既是一個知識人的學術立場,也是一個具體的經濟人必要的生活態度。

  ——蘇小和

  從初始充滿血腥的強製貿易,到如今幾乎每一個人都無法自拔,既有落後國傢毀傢紓難式的悲劇,又有新興市場日新月異的改觀,財富的全球化流動,亦從混沌、野蠻之初始,進化到文明、多遠之階段。從商業史角度細緻剖析貿易對世界的改變,此書無疑獨闢蹊徑。

  ——《英纔》雜誌前執行主編 張剛

  彭慕蘭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會心而笑,他試圖跳齣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學術態度,讓我們看到一名真正獨立的學者矢誌不渝的學術立場。

  ——《南方都市報》

  幾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著石油,南美洲的阿茲剋特人也不覺得白銀有什麼作用。隻有到全球化貿易的時期,這些商品進入流通領域,纔變得價值連城,進而改變瞭世界。

  ——《第一財經周刊》

  在這個新版中,兩位作者提齣瞭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廣泛包容性的觀點。他們都捕捉到貿易在過去的600年裏有著其連貫的規律……這本書提供瞭傳統貿易史研究路徑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亞洲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國圖書館重量級期刊 Choice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中,作者闡明,六百年來,世界貿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來越緊密相連,不隻在不同經濟體間,在文化、商業、政府、社會、政治上,也發揮同樣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 甘尼特通訊社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場準則的形成

1.1 福建人貿易網絡

1.2 中國朝貢製度

1.3 濫發通貨,實質增長

1.4 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

1.5 不識好消息

1.6 滄海遺珠:重新發現泉州的黃金時代

(約1000—1400)

1.7 阿茲特剋貿易商

1.8 原始積纍:巴西紅木

1.9 熱帶地區的一名英國貿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買賣

1.11 交易與摺磨:世界貿易與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遊走各地的業務員和收稅員

1.13 拒絕本土化:貿易商侍臣時代的結束與公賬開銷

1.14 本小利大的帝國:加爾各答的英國冒險傢

和印度金融資本傢(1750—1850)

Ⅱ 運輸手段

2.1 木材、風、造船、貨運:中國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聰明還不如交好運

2.3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2.4 倉庫、跨大西洋貿易、開闢北美邊疆地區

2.5 勇於移民的華人!

2.6 說服萊佛士

2.7 貿易、失序、進步:創造上海(1840—1930)

2.8 閤眾為一

2.9 穩賺的生意和部分實現的希望:英屬印度的鐵路建設

2.10 短時間橫跨數百年的發展落差

Ⅲ 緻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

3.1 巧剋力:從貨幣變成商品

3.2 醞釀風暴

3.3 摩卡其實與巧剋力無關

3.4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3.5 美國與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鴉片如何使世界運轉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學如何使好東西

變成壞東西

Ⅳ 移植:世界貿易裏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資源

4.2 橡膠大國的興衰

4.3 得黃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薩特

4.4 加州黃金與世界

4.5 美麗的蟲子

4.6 如何點石成金:鳥糞的短暫風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貿易的混沌效應

4.10 科學農業在中國

4.11 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4.12 可可樹與高壓統治:西非農業中自由勞動力

的進與退

4.13 天然橡膠的百年興衰

Ⅴ 暴力經濟學

5.1 沒人性的買賣,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蘭的海盜業始祖

5.4 魯濱孫的高檔生活

5.5 沒有島嶼在風暴中:或者,中英茶葉貿易如何淹沒

太平洋島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業的粗暴誕生

5.7 西印度群島海盜—當年的企業狙擊手

5.8 奴隸製終結後的解放、契約僕役、殖民地種植園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製帝國主義:埃塞俄比亞與世界經濟

5.11 隻此一次:羅森費爾德傢族傳奇

Ⅵ 打造現代市場

6.1 墨西哥與巴西的白銀黃金

6.2 稱量世界:公製革命

6.3 從宮廷銀行傢到現代世界市場的設計師:羅斯柴爾德傢族

6.4 日趨全球化:國際榖物市場

6.5 時間如何變成那個樣子

6.6 美國如何加入大聯盟

6.7 俱樂部、賭場與崩盤:1820年以來的國傢債務與風險管理

6.8 較新鮮沒有較好

6.9 包裝

6.10 商標:名字算什麼?

6.11 開始覺得不乾淨:全球營銷故事一則

6.12 有瞭紅、白、藍,銷售更上層樓:可口可樂如何徵服歐洲

6.13 搶先者得以生存

6.14 勢所未必然

6.15 地點、地點、地點:在安道爾與巴拿馬,

曆史如何贏過地理

Ⅶ 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7.1蔗糖業:最早的工廠

7.2 值錢縴維:棉花如何成為工業時代的織物

7.3 到全世界尋找棉花

7.4 殺掉金母雞

7.5 甜美成就

7.6 沒有哪座工廠是孤島

7.7 喂蠶吐成長

7.8 化岩石(和局限)為財富:

劣勢如何助新英格蘭早早工業化

7.9 側翼突破與轉型受阻:從煤炭到石油的崎嶇路

(1859—2012)

7.10 美國石油

7.11 石油緻富,沙漠建國

7.12 專注商店,忘掉工廠:“二戰”以來美國的“公平交易”法

與離岸工廠的興起

結語:21世紀的世界經濟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女人如何做買賣

  說到如何讓派赴國外的員工長保工作乾勁,即使在今日,仍常教企業覺得棘手。但眼下,我們要探討一個更早的跨國企業,17、18 世紀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該公司設在印度、東南亞、日本、颱灣地區的分部,地處偏遠,荷蘭女人不願居留;為該公司效力的男性職員,大部分很願意娶當地女人為妻,但這麼做也産生瞭特殊問題。這種異國婚姻帶有文化隔閡,因此,看到男方寫齣的私人信件裏,滿是在抱怨要將這些女人“馴服”成符閤荷蘭標準的賢妻有多難,大概不會太讓人驚訝。反倒是這些女人擁有經商大權,叫東南亞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荷蘭加爾文宗教會、其他歐洲人難以撼動一事,可能還更讓人驚訝。這其中許多女人是靠著自身本事發達緻富的貿易商。

  早在歐洲人來到許久以前,四麵環海的東南亞地區(包括現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就已有蓬勃的長距離貿易。其中許多貿易商是女性。在有些情況下,因為經商被認為是太卑賤的職業,不是上流階級男人所應為,但經商利潤又太誘人,叫上流人傢無法完全割捨,因而給瞭女人經商的機會(有些上層人士鄙視經商更為強烈,認為貴族女人也是地位崇高,不應自貶身份到市場跟人實物交易或到華人聚居區,即許多長距離貿易的交易處,做買賣;但她們並未不屑於督導奴僕代她們執行買賣事宜)。16 世紀的馬來諺語,說明瞭她們極看重教導女兒如何計算、賺錢。

  更普遍可見的是,這些社會通常允許女人掌控自己的財産,讓她們在擇偶上有相當大的發言權,且常相當容忍她們與彆的男人私通。甚至,有些女人因為要離傢遠行,不得不允許她們自主決定要不要生下小孩(當時能用的墮胎方法原始,包括服草藥、從岩石上跳下以緻流産,乃至偶爾殺嬰等)。15 世紀遍及這地區的伊斯蘭傳教士和一百年後跟進到來的基督徒,震驚於這樣的現象,希望管束這種女人。

  但盡管有這種種令人疑懼的事,葡萄牙人(最先在此立足的歐洲人)發覺,若要建立有利可圖且可長可久的殖民地,和這類女人通婚乃是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之一。荷屬東印度公司有時找到願意前來東方的女人,但全來自荷蘭孤兒院乃至妓女戶,而且撮閤這些女人嫁給派駐亞洲的男人,男人也不滿意,最後東印度公司不得不打消引進荷蘭女人的念頭,轉而將目標鎖定更早先葡萄牙人、亞洲人所生的混血女兒。她們至少會一種西方語言,且至少名義上是基督徒。許多這種混血女人也已從母親那兒知道,在這個日益跨國化且常訴諸暴力的貿易世界裏,嫁個歐洲人丈夫,大有助於保護她們的商業利益。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荷屬東印度公司評議會的評議員,就往往是這些女人裏最有錢者特彆中意的婚配對象,因為他們雖然絕大部分不是有錢人,但嫁給他們後,靠著丈夫的職位,極有利於防止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法規和壟斷權乾擾她們的生意。因此,撮閤有權有錢者跨族通婚,相對來講較容易;但要讓如此造就齣的傢庭聽阿姆斯特丹當局的話,也變得更難。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主要目標當然是獲利,而確保獲利的最佳辦法莫過於壟斷各種亞洲貨物(從鬍椒到瓷器)輸迴歐洲的貿易。理論上,這公司還主張(至少斷斷續續主張),有權對參與更大範圍亞洲內部貿易的所有船隻,包括東南亞女貿易商的船隻,發予航海執照、課稅(或擊沉)。但海洋的遼闊,加上有不少競爭對手,這一製度根本無法落實,而且荷屬東印度公司還得應付神通廣大的內賊。該公司大部分職員不久就發現,把貨物走私迴荷蘭風險大且不易,但在亞洲內部從事非法(或半非法)貿易,卻可賺得比死薪水高上好多倍的錢。這時,他們的妻子就成瞭如此發財緻富的絕佳憑藉:她們熟悉當地市場,與當地貿易商有良好關係,往往擁有可觀資本,能將傢族生意時時緊握在手中,不緻遭該公司突然轉移到彆人手中。

  對一些居心特彆不良的荷蘭男人而言,這就給瞭他們利用文化差異從中套利的機會,也就是說利用東南亞女人相對較高的地位大賺其錢,然後可以利用她們在荷蘭法律下較低的地位,將傢産全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然後甚至可以迴荷蘭,娶個“體麵”的老婆,安定下來(荷蘭法律雖對男方有利,但如果女方高明運用她颱麵下的影響力,藏好她的資産,男方未必能順利得手。就有這麼一個例子,男方最終掌握瞭妻子大部分獲利,卻是走瞭十九年的法律訴訟纔如願)。

  但男人有荷蘭法律、教會當強有力的靠山,女人則有地利之便。在印度、東南亞的外國人常壯年早逝,留下有錢的遺孀。這類女人常成為下一批前來之歐洲冒險傢熱切追求的對象,使她們得以在再婚協議時占上風,保住婚後至少部分的自主權;許多女人因丈夫早死,一輩子嫁瞭三四個男人。在巴達維亞,有幸活得久的荷蘭男人非常少,這類男人很有機會在荷屬東印度公司裏爬升到高位,變得非常有錢,離婚再娶。他們所娶的最後一任妻子往往比他們年輕許多(一旦爬升到高位,就不需要再娶個地方關係特彆好或特彆有錢的女人),因此,他們死後,往往留下一小群非常有錢的寡婦。而這些寡婦的放蕩,常叫那些恪守加爾文教義的荷蘭男人驚駭反感。

  從1619 年創立巴達維亞直到19 世紀末期,荷蘭衛道人士和壟斷資本傢不斷在努力“馴服”這些女人,而最終至少有所成;例如,較後幾代女人似乎比前幾代女人更遵守歐洲的兩性道德觀。隨著長距離貿易欲成功需要更大的資本規模,更大範圍的國際往來,歐洲公司和它們的華人、印度人經商夥伴(全是男性),也愈來愈壓縮這些女人做生意的空間。

  最後,隨著19 世紀末期的諸多新發明問世(包括蘇伊士運河、電話、冷凍運送、預防注射等等),歐洲人愈來愈能在東南亞過起道地歐式生活,於是,新一代荷蘭官員上任時選擇帶妻子同行,或打定主意不久就能返國,到時再娶個本國女人。盡管如此,歐亞混血女人所經營的貿易,在地方與地區經濟裏仍舉足輕重,例如許多這類女人從事房地産買賣和放款業務,藉此將丈夫的經商利潤投注於東南亞貿易城市周邊地區的地方發展(叫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們之所以一直保有這利基,有部分是因為許多這類女人的丈夫抱有種族歧視觀念,盡可能不和當地人打交道)。

  直到19、20 世紀之交,這一領域仍未消失,經營該領域的人仍不肯交齣大權。印尼小說傢普拉姆迪亞· 杜爾(Pramoedya Toer),就以深刻有力的筆法刻畫瞭一個這樣的女人。小說中女主人公為瞭保住她所經營多年的生意(和小孩),和半發狂的荷蘭丈夫、丈夫在荷蘭傢鄉的“閤法”傢庭,持續抗爭瞭許久。這個虛構的女人,最後就和現實生活中許多同她一樣處境的人,以失敗收場;但三百年來,就是像她這樣的女人,建造並維係瞭她們丈夫所聲稱歸他們所有的那個世界的一大部分。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今日那些抱怨“大政府”的人,並不在乎其員工住在哪裏:美國國內收入署位於托皮卡(Topeka)的官員,仍屬於“華盛頓特區”的一員。但在未有鐵路的時代,常引發人民抱怨者,乃是首都本身的規模太大。為什麼倫敦或巴黎的成長,引發那麼多暴動,北京、德裏的成長引發的暴動卻少那麼多?

  大部分城市的大小受限於食物、木材的需求。隻有少數農業地區,在農民吃掉自己的農作物後,還有超過兩成的作物可賣。而且陸路運輸糧食的過程要消耗過剩的糧食,因而即使有廣闊的農業腹地,也難以解決城市的需求。舉例來說,帶一群馬走三十多公裏路,馬在途中會吃掉它們所運送的許多榖物,從而使這趟買賣(通常)無利可圖。因此,城市如果成長到太大,糧食價格上漲,工資跟進升高,該城市的産品就失去競爭力,城市隨之停止成長。

  但首都不一樣。它們所提供的是隻此一傢、彆無分號的服務,它們的居民包括瞭可藉頒布敕令提高自己所得以追上較高物價的人。1500—1800 年間,歐洲帝國、軍隊、官僚體係逐步成長,首都也逐步擴大,為鄰近城鎮引來嚴重問題。倫敦周圍環繞著生産力特彆高而有市場導嚮的農田,且有優異的水路運輸,問題沒那麼嚴重;即使如此,倫敦仍得頒行多項新法以引導足夠榖物輸往該市。

  在客觀條件較差的巴黎,這問題就形成災難。附近農民消耗掉的自種農作物一般超過八成,剩下的纔拿到市場賣。因此,如果産量變少,例如少掉一成(常有的事),對榖物市場的衝擊,就如同今日産量掉瞭一半那麼嚴重。貿易商將到更遠的地方搜購榖物,以供應買得起高價榖物的首都居民所需。鄉間的榖物買傢(村中工匠、領工資的工人、種葡萄、亞麻和其他非榖物類作物的農民),因此挨餓。巴黎所掀起的浪濤,可能使他們淹死在原本相當平靜的海裏;他們唯一的自保之道就是暴動,不讓載運榖物的貨車離開。而巴黎還不是歐洲最慘的地方,最慘的是馬德裏。馬德裏雖然擁有大量的美洲白銀,卻坐落在氣候非常乾燥、大部分飼養綿羊的地區。

  鎮壓這些鄉村榖物暴動所付齣的成本,為讓首都窮人買得起而壓低物價所付齣的成本,抑製瞭歐洲各首都的成長。因此隻有少數歐洲城市的人口能超過二十萬,無一能超過五十萬,但為什麼其他社會養得起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這些首都有一些就坐落在糧産豐饒的地區附近,或優異的水路運輸路綫附近,或者附近同時兼具這兩項地利。因此,開羅靠尼羅河三角洲提供糧食,若有需要,還可靠海外進口救急;伊斯坦堡附近有肥沃平原和幾條重要的航運路綫。東京前身的江戶(大概是18 世紀最大的城市),不隻其周遭鄉間的居民幾乎個個都住在沿海附近而得以享有舟楫之利,而且非常幸運的是,其腹地的居民都種植稻米(每畝稻田所能産生的過剩稻米遠多於每畝麥田,而且稻米比小麥更便於貯存、運送)。盡管如此,仍需要廣鋪道路、龐大的貿易網以及(有時)橫徵暴斂,強迫倒黴的農民獻上稻米,纔能喂飽江戶城民。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大概非清朝、莫臥兒王朝的京城莫屬。這兩個帝國都控有遼闊的種稻區,但兩者的首都(北京、德裏)都距種稻區有數百英裏遠,且位在幾無過剩糧産的乾燥平原上。而且兩者都是前工業時代世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那它們為何未麵臨五倍於馬德裏的災難?解決之道就在兩者都建造瞭巧妙而獨特的運輸係統,使首都得以利用遠處過剩的稻米。

  就北京來說,稻米是藉由世上最廣闊的運河網往北輸送,其中包括長兩韆多公裏的工程奇跡大運河,大運河取水自中國幾條大河,將北京與這些大河連成一氣。大運河從7 世紀起一段段開鑿,1420 年全綫完成;18 世紀時,它一年所輸送的稻米至少喂養瞭一百萬人。此外,清朝政府督建一全國性的備荒賑災體係,這體係由國營、民營義倉共同構成,豐年時義倉貯存榖物,荒年時以低於市價賣齣存糧。這套體係很耗成本,但管用,即使在18 世紀歉收最嚴重的時期,中國的榖價幾乎從未上漲超過100%,反觀法國糧價有時上漲300% 或400%。

  莫臥兒王朝既不開鑿運河,也未建許多糧倉,但的確鼓勵首都附近的廟宇和有錢人傢投注巨資鑿井,以使平原較為濕潤,生産力提高。但真正的解決辦法乃是班賈拉(banjara)階級所提供的陸路運輸服務。

  班賈拉人是趕著牲畜四處遷徙的世襲性牧民;韆百年來,他們遊走於村與村之間,將一部分新生的小牛賣給需要牲畜犁田的農傢,一部分老邁的牲畜則殺瞭取其皮販賣。可想而知,他們也很快就從事起運輸行業。他們的牲口隊往往有超過萬頭的閹牛(班賈拉人的閹牛共有約九百萬頭),每頭閹牛能拉運約一百二十五公斤的東西,因而班賈拉人自然成為運送大型笨重貨物的絕佳人選。莫臥兒王朝時期,他們定期受雇運送榖物到首都,還有機會承接鹽、布乃至鑽石(用來贈人疏通事情)這些利潤更大的運送工作。

  此外,班賈拉人的運貨成本低,因為在半乾旱的平原上有許多未開墾、未築圍籬圈住的茅草地,牲畜可沿路就地覓食。在歐洲,駕馭聯畜貨車的人通常得花錢買草料喂拉車的牲畜,但班賈拉人的牲群沿路覓食,不花他們一毛錢。這使班賈拉的牲口隊移動緩慢,在來到此地的歐洲人眼中,更顯怪異,但這套方法管用。如果那些歐洲人原是來自巴黎或馬德裏城外的鐵匠,或許會看齣這種運貨方式的殊勝之處。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言

  很高興看到《貿易打造的世界》在中國齣版。我一開始還擔心寫這樣一本書會乾擾自己研究中國曆史的本職工作,但是,看到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我想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讓我們思考:中國的曆史和世界貿易的曆史已經通過各種途徑交織在一起瞭。

  不久之前,我剛剛訪問瞭大英博物館,在一個小時之內,我在館內的不同陳列區看到瞭兩件文物,它們均有助於闡明這一主題。一件是在非洲館的來自埃塞俄比亞一個基督教堂的聖壇服裝,年代大約為1700 年。這件衣服的料子是中國的絲綢,但是由來自也門的猶太織工織造的。另一件來自關於毛澤東事跡的展覽。那裏展齣瞭一塊墨西哥銀元,鑄造於1896 年。之後,在中國的一個通商口岸,有個中國商人在這塊銀元上打下自己的印記,錶明他以個人的聲譽擔保這塊銀元的重量和成色。又過瞭一段時間,這塊銀元被印上瞭“全世界工人階級聯閤起來”的字樣,變成瞭在中國共産黨早期的一個革命根據地裏流通的貨幣。這兩件文物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都跨越瞭漫長的地理距離且聯結瞭不同的文化背景,更是因為它們所終止的地方也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那不是我們認為是國際貿易樞紐的地方。

  上海人人都知道,但是江西的山區就不是我們能想得到的瞭。

  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嘗試完成的一個目標就是將兩種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曆史聯係在一起。關於世界貿易和國際交往的曆史,過去往往濃墨重彩描述的是著名的偉人們的事跡:馬可· 波羅、鄭和、科恩(Jan Pieterszon Coen)、亨利·福特。但是,在西方的大學裏麵開始流行的“自下而上的曆史”觀念( 史蒂文· 托皮剋和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讀研究生的時候都接受過這種教育),關注的卻是國傢內部、區域內部或社區內部的普通人,當時的學者認為,隻有在非常本土的背景下,纔能理解“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關於全球貿易的曆史往往側重於都市生活,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你想要寫更典型的普通人的生活,需要關注的卻應該是鄉下人,除非你要寫的是在非常接近當代的時期、在某一個小範圍內的人們的生活。盡管這本書也寫到瞭曆史上的大人物( 包括我剛剛提到的那幾位),但是我們在敘述世界貿易的故事時,主要想講那些不怎麼有名的人,看看他們是怎樣影響瞭世界貿易,又是怎樣被世界貿易所影響。

  我們想強調指齣,普通的人們,包括那些窮苦和生活在鄉下的人,並非僅僅對全球的影響逆來順受,事實上,他們是全球貿易的積極參與者。當他們選擇移民、選擇新的農作物或布料縴維的時候,當他們抵製新的礦山或種植園侵占瞭他們的農田或清潔水源的時候,他們都改變瞭曆史發展的結果。這些結果並非總是如人所願。即使是當事人經過奮鬥獲得瞭成功,最後的結果卻可能還是對其不利。比如,當長江和黃河流域的農民把森林砍掉,種上從美洲引進的農作物時,固然讓他們有所收成,但是卻帶來瞭嚴重的環境惡化。凡人的努力可能事與願違,偉人們也一樣常乾傻事。我們承認,很多人曾經經曆瞭,而且很多人至今仍然在遭受著殘酷的剝削,人們的選擇往往難以齣於己願,而是麵臨著比彆人更為苛刻的約束。我們在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說明,在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的財富創造,卻會帶來其他地方的改變,讓那裏的人們生活狀況惡化。但是我們要記住,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所有的地方,人們都在進行著積極主動的活動。在20 世紀60—80 年代,有一些學者提齣瞭“依附理論”。他們非常正確地指齣,某些地區的經濟不發達狀態是由於和強橫的外來者交往造成的,而不是被現代經濟增長所遺忘纔難以發展。但是,這些理論的錯誤之處在於,“依附”這個概念預示著因果關係隻發生在一個方嚮(好比我們在數學中所說的因變量一樣)。

  由於我們強調世界各地的人們的活動,因此我們也強調在其他關於世界貿易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視的三個方麵:第一,我們認為,市場並非總是自然形成的。市場的齣現依賴於社會習俗的形成,社會習俗有可能是由外部力量強加給某一人群的,也可能是由於在曆史的某一特定時刻齣現的偶然事件帶來瞭深遠的影響。而且,社會習俗既會齣現,也會消亡,尤其是當大部分參與者認為習俗對其利益有損的時候。

  當代的狂熱的“全球主義分子”應該牢牢記住這一事實。第二點,我們認為文化是起作用的。文化總是能改變特定人群想要的東西,並且會讓某一事物在不同地方的價值韆差萬彆。這種差彆會讓那些能夠跨越文化差異的商人獲利不菲,也會讓人們常常睏惑不已:為什麼自己鍾愛的事物在彆人那裏卻不被賞識。在有些緻命的誤解中,感到睏惑的人會訴諸武力。英國商人以為,如果中國能夠“開放”,就肯定會從他們那裏購買大量的製造品,他們因此想藉助武力迫使中國開放。那些殖民主義者也總是覺得,凡是不想得到掙工資的機會,不買新的消費品的“土著”,都是“非理性的”“迷信的”。在另外一些案例中,文化也是能夠被改變的,比如通過移民、農作物的傳播、法律改革和廣告等。有時候,這種機製也會朝著相反的方嚮發生作用,比如統治者常常發現,他們最終不得不接受被統治的人們的習俗,最初他們本是想徹底摧毀本地習俗的,但最後卻發現,為瞭讓被統治的社會運轉順利,不得不改邪歸正。

  第三點,在製度和信念中凝結的因文化而異的偏好,和地理因素一起,創造齣瞭不同的地區(region)。有時候,人們認為所謂的地區,隻不過是通嚮一個真正“全球化”的世界的跳闆,但是否如此,我們並不清楚。不同的地區過去一直是,而且現在也仍然是重要的紐帶,聯結瞭不同的社會和整個世界。比如說,在19 世紀之前,東南亞的人口分布一直相當分散,因此對鬆散人口的控製,要比對廣袤土地的控製更為重要,這一特徵使得東南亞的戰爭策略、政治體係、農耕方式、手工技藝等與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傢差異極大,其盈利方式也非常不同( 從某些方麵來看,東南亞其實和非洲國傢更相似,而不像東亞國傢)。但是,在東南亞國傢的旁邊齣現瞭高度發達的中國文明,齣現瞭來自中國的奢侈品(如絲綢、瓷器和書籍等),齣現瞭中國市場對東南亞珍奇木材和食物( 魚翅、海參)的需求,中國的皇帝樂於廣為散發琳琅滿目的禮品,以顯示天朝大國對化外之民的統治,這一體製形成瞭“朝貢”形式的政府間貿易體係,後來又促進瞭規模更大的私人貿易,私人貿易得益於“朝貢體係”帶來的信息和逐漸培育齣來的共同的偏好。這些貿易網絡後來對想要將貿易擴展到這一地區的歐洲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和馬來商人經常在東南亞以不賺錢的低價銷售英國的機器製造的衣物,換取更多的當地貨物,以便從東南亞的港口運到廣州,獲得非常可觀的利潤。不過,這種傳統的貿易網絡對歐洲人也是一個壁壘。荷蘭人和英國人發現,如果不是通過西方的武力使得競爭的平颱變得不平等,他們可能無法競爭過這些當地商人。然而,當荷蘭人過分依賴武力之後,他們發現,曾經讓巴達維亞繁華一時的貿易卻會突然凋零。到瞭19 世紀末期和20 世紀初期,東亞貿易體係又齣現瞭新的角色,日本的企業傢以及後來的一些中國沿海地區的企業傢發現,他們對這一貿易體係更為熟悉,而且對當地的消費偏好更加瞭解,因此即使他們在技術上落後於歐洲,而且他們的國傢缺乏製定關稅的自主權( 東南亞國傢更缺乏對關稅的控製權),但是,這些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他們占領本地區的輕工業産品市場。和市場的習俗一樣,地區的形成,不僅僅是地理的結果,它們是曆史演進的産物。然而,一旦它們形成瞭,就不會在一夜之間變得麵目全非,盡管技術的進步能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盡管軍事力量會企圖強行撕破不閤乎強權利益的舊的網絡體係。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地區的概念仍然有著相當的現實意義。從錶麵上看,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功似乎說明地區是不重要的。中國的齣口大部分是銷往西方市場,中國對能源以及其他重要的原材料的需求,不是僅僅集中在鄰近的地區,而是已經擴散到澳大利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盡管中國在幾韆年的曆史上一直是一個農業國傢,其統治者始終不熱衷於遠洋貿易,但如今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其對外貿易占GDP 的比重已經達到大約80%。過去,能達到這樣高比例的國傢,要麼是像比利時、荷蘭或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要麼是主要依賴於一兩種關鍵資源的齣口的國傢,如沙特阿拉伯,或19 世紀末20世紀初期一些東南亞的殖民地。即使是我們認為對外開放程度非常高的大國,如英國和日本,其貿易占GDP 的比重也無非在20% 以下。但是,在中國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絕大部分仍然來自東亞和東南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華人的大量移民,華人移民遍布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引進的外資首先來自於香港( 其中有一部分實際上是中國國內的資本,隻是繞道境外重新進入中國),其次是來自中國颱灣、新加坡、日本和韓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最近幾年東亞地區再度團結的一個方麵,從過去的曆史來看,影響力的傳播是從中國大陸和日本流嚮諸如韓國和颱灣這樣的地區,但不會齣現方嚮相反的文化傳播。如今,韓國和中國颱灣的流行文化已經在上海或東京大行其道)。

  與此同時,中國在製造業方麵的迅速崛起與其在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麵的緩慢進步形成鮮明的對比。從文化的角度打動目標客戶的人心要比讓産品滿足顧客的實際“需求”更重要( 本書的案例中講述瞭土豆的緩慢傳播和可口可樂的迅速流行,就說明瞭這一問題),而且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帶來的利潤空間遠遠大於簡單的産品製造。有一些初步的證據錶明,那些原本針對本國市場的中國企業,比嚮國外銷售大部分産品的中國企業更容易在産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麵上手。這和當年日本企業的經驗頗為相似,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其實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們應該一方麵盡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掌握較新的技術,同時要發揮自己對本土知識的瞭解,以便完成甚至推廣這一必需的轉變。

  當然,我們的主要意圖不是為瞭藉古諷今。我們主要想說明,研究曆史可以從多種視角齣發。本書的有些章節講述的某種商品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比如白銀、橡膠、花生、煙草等,我們試圖解釋它們是如何傳播,並在不同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體係中是如何演變的。另一些章節試圖討論一些在全球貿易中令人們非常睏惑的話題:我如何纔能確保我在海外的代理商能夠如實執行我的指示?如果一個地方有潛在的盈利機會,但是其解決衝突的體製卻令我無法信任,我該如何是好?這些問題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方一直睏惑著人們。我們還試圖挑戰現有的迷思,有的社會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總是”按照一種方式行為,一些大傢普遍接受的規則,其起源也並非是如今人們習慣所認為的。我們研究瞭不同的職業的形成或不同的網絡體係的演變:印度洋上的波斯金融傢、東南亞的福建企業傢等。本書還有一些內容是關於一些常被忽視的創新或奇怪的癖好是如何改變曆史潮流的:為什麼倉儲業的改變會使得在北美洲定居變得有利可圖;季風是如何幫助從南海到東非的貿易的;為什麼讓蠶推遲三個月孵化( 這樣養蠶就可以和農忙時間錯開) 的創新對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化十分重要等等。

  通過提供觀察全球經濟增長的多重視角,我們希望能夠讓過去的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更加容易被人理解:為什麼並不愚蠢的人們會找不到在我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法? 為什麼人們會那麼相信對我們來說是完全荒唐的事情?同時,我們也想讓一些大傢習以為常的事物顯得更加新奇:那些時常被認為是符閤邏輯甚至是自然發生的現代社會的慣例或關係,其實很容易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現在亦然。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的世界有著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但是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收入不平等,暴力依然充斥著這個世界,而且人與人的聯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比過去更加脆弱。貿易打造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思維都無法置身其外,但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想要使得全球貿易能為更多人的福祉服務,我們會更加迫切地需要從外部審視這一世界。在這一背景之下,我們將提供來自其他時間和地域的多重視角。

  彭慕蘭

  2008 年8 月於美國加州大學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好的書籍,值得好好閱讀。

評分

很好的書,重點好好閱讀。

評分

第二,如果你膽子小,等第一波拉升到位後,再強勁迴踩的過程中買入,當然,單純看日K綫是看不齣來的,那麼你就盯著30分鍾,15分鍾K綫,在完成B反C殺之後買進,往往可以一擊得手!在我們金鼎必殺技體係中叫金鼎必殺技之迴馬槍!

評分

很好的書籍,值得好好閱讀。

評分

物流挺快,包裝不錯,還沒有用,不知道效果咋樣。看著是挺好

評分

經濟類的看的較少,學習一下貿易如何推動現代社會的發展

評分

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好書 很好看 對學習也有所幫助

評分

由彭慕蘭與托皮剋在《世界貿易雜誌》(World Trade Magazine)寫給讀者的文章精心編選、集結而成,全書綜匯瞭兩位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自2000年英文版首次推齣便好評如潮,重印多次並根據兩位作者新作及時修訂,文景此次推齣是根據全新一次上市修訂版(第3版)譯作而成。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