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精读本基于百科知识深度阅读的理念,选取了小读者关心、易懂的主题进行选题开发。本书作为其中的一册,主要关注化学,内容分为从宇宙到原子、化学世界的语言、化学家的技巧、化学家的造物、化学与生命、生活中的化学六个部分。全书图文并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相关的百科知识,附以图片说明,并增加了问答和知识链接的部分,以丰富内容,提升趣味性,让小读者在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
轻巧便携、生动有趣,图片精美,小朋友很喜欢,不知不觉就把一本书看完了。
从宇宙到原子
大千世界的物质 2
不断变化的物质 3
看不见的空气 4
懒惰的气体 5
溶洞:大自然的杰作 6
乙烯:化学王国的“孙悟空” 7
液晶:像液体,又像固体 8
氢:最理想的燃料 9
能“驯服”橡胶的硫 10
陨石:天上掉下来的石头 11
元素周期表之谜 12
化学世界的语言
分子与原子:最小的物质 16
化学的语言 18
原子结构:微型“太阳系” 20
同位素:元素的孪生兄弟 21
碳-14:能测知年代的同位素 22
元素组合中的化合价 23
相对原子质量:称量原子的“天平” 24
影响固体“脾性”的晶体结构 25
碳的家族:同素异形体 28
有机分子结构:奇妙的建筑物 31
化学家的技巧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试纸 34
鉴定化学反应的指示剂 35
有奇妙作用的催化剂 36
化学家的“魔棒” 38
纯化物质的分离技术 39
分离各式分子的特殊容器 40
离子交换剂 41
神奇的人工膜 42
探知星星中元素的光谱分析技术 43
化学的造物
创造新物质的化学合成 46
合成纤维 47
塑料的世界 48
种类繁多的异形纤维 50
遇水变硬的水泥 51
五光十色的涂料与染料 52
化学合成的药物 54
高效低毒的农药 55
玻璃与镜子的秘密 56
化学与生命
糖与脂肪:人体的燃料 60
具有各种功能的蛋白质 62
核酸:生命的精灵 63
疲倦的化学原理 64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 65
膳食纤维:第七营养素 66
臭氧层:人类的天然保护伞 67
动物的外激素 68
植物的化学武器 69
重金属与健康 70
生活中的化学
面粉也会爆炸 74
橡胶的克星 75
能捕捉杂质的活性炭 76
不是糖的甜味剂 77
味道鲜美的味精 78
变色镜的奥妙 79
糖的妙用 80
鲜牛奶与酸奶 81
雾霾中的化学 82
食品中的防腐剂 83
灭火的原理 84
可燃冰是什么 85
为什么医用酒精浓度是75% 86
高效清洁的锂离子电池 87
毒跑道究竟毒在哪里 88
鸣谢 89
分子与原子:最小的物质
把一粒砂糖分成两半,每一半仍是砂糖;再分成两半,也还是砂糖。经过多次分割,砂糖粒越分越小,但它总是甜的,其他性质也不变。如果不断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这是一个古老的难题,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另一种则相反,认为分割有一个限度,两派哲学家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直到两千多年后,化学家提出了分子和原子概念,这个问题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把一粒砂糖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某种程度时,得到的就是最小的糖,也就不能再分割下去了,这个极限就是分子。分子进一步分割就得到了原子,原子的性质通常与原物质的性质大相径庭。
把一滴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可以看到红颜色不断向四周扩散,很快整杯水都变色了;晾着的湿衣服过一段时间就干了;放在衣箱中的樟脑丸会逐渐变小,而箱中的衣物都有它的气味……这些现象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原来,水、萘等物质,都是由很小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比如金刚石;还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比如氯化钠。
分子永远在不停地运动。染料分子在水中自由扩散,于是水杯中的水都被染色了。湿衣服上的液态水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衣服就干了,这种现象叫蒸发。固体樟脑丸中的萘分子也能一个个飞入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升华。萘的升华使卫生球越来越小,而挥发的萘分子则充满了衣箱各个角落,使蛀虫无处藏身。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阅读为王”的时代。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PISA 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将阅读能力看作学生进行各科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没有扎实的阅读能力,孩子们在未来社会将寸步难行。
综观我国少年儿童目前的阅读情况,存在如下问题:阅读时间较短,总体阅读数量偏低;图像阅读多于文字阅读,浅阅读多于深阅读,阅读质量有所下降;普遍将“阅读”狭隘地理解成故事性阅读或文学性阅读。这些最终导致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失衡。
6—12 岁,是孩子阅读能力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为解决以上阅读问题,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阅读观念和阅读结构,倡导综合的全学科阅读。为引导当代少年儿童养成全学科阅读的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联袂打造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经典版)。为了更好地服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读者,现在我们又推出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精读本》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由林崇德教授挂帅主编,专业团队编写;精选了七门学科,并且在每门学科中选取了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如果说经典版是为孩子们打下基础、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精读本就是给孩子们插上翅膀,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学科中尽情飞翔。
“精读本”系列共十本,包括《文学群英会》(上、下)、《历史大观园》(上、下)、《动物探秘营》(上、下)、《植物小王国》、《数学点线面》、《物理万花筒》、《化学博览汇》。这些学科都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与时俱进和贴近生活,既有学科内的纵向延伸,又有学科间的横向拓展,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而又井井有条的百科世界。
高尔基说,为孩子们写东西,“快活”是必不可少的。与课本上严肃的知识比起来,“精读本”系列洋溢着“快活”的气息。它兼顾了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和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主张阅读功能和工具性并行,且便于携带,让孩子们能随时阅读、随时学习、随时思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部百科全书精读本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浩大。由于编写人员学识水平有限,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最近读完了《微观世界的奇遇:我们身体里的纳米机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转。它把我们身体里最复杂、最精密的“工厂”——细胞和分子结构,用一种探险故事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过去对生物学知识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课本里那些扁平化的细胞结构图,但这本书记载的细节密度太惊人了!作者以一个虚拟的“微型潜艇”为载体,带领读者潜入血液循环的河流,观察红细胞如何像勤劳的快递员一样运送氧气,然后深入细胞核内部,观看DNA如何像一个巨大的、自我修复的图书馆一样记录着生命的蓝图。特别是讲解免疫系统时,那些白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侦查、识别、攻击”过程,简直比任何一部科幻动作片都要精彩和紧张。书中没有回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但它巧妙地使用了类比——比如酶是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就像流水线上的专业技工;线粒体是能量转换站,24小时不间断供电。这种代入感让我彻底理解了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精妙性。它让我对自身的健康和身体机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爱上生物学的书,充满了科学的诗意和工程学的完美。
评分《古典文学鉴赏: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热爱诗词,却又苦于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精髓的人量身定做的“心灵鸡汤加专业指导”。我一直很喜欢读唐诗宋词,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好听”的层面,对于“为什么好听”、“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情感”却常常感到隔阂。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从“意境”这个核心入手,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审美倾向。比如,书中对比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与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不仅分析了炼字用词的精妙,更深挖了这些意象背后所承载的儒家、道家思想的底蕴,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它教你如何去“感受”而不是“阅读”一首诗。书中对词牌、曲牌的讲解也非常细致,让你明白格律对情感表达的烘托作用。每分析一首名篇,都会有专门的“赏析要点”总结,非常便于记忆和回顾。读完这本书,我尝试自己去默读那些熟悉的诗句,突然间,那些模糊的画面感清晰了起来,仿佛能闻到宋词中淡淡的脂粉香,能感受到唐诗里滚滚的马蹄声。这不再是死去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灵魂在与我对话。
评分《现代艺术的解构与重生》这本书,对于我这种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初级”的观众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过去看很多现代派和抽象派的作品时,常常是站在画前一头雾水,觉得“这我孙子也能画出来”,带着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包容性。它没有强迫你接受某种美学标准,而是非常耐心地梳理了艺术史的脉络,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个时间点,艺术家们会集体抛弃传统的写实主义。书中对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的解析,都紧密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科学发现(比如摄影术的发明对绘画的冲击),以及哲学思潮。作者总是会提出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真正颠覆了什么?”然后引导读者从多个维度去思考。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色彩理论和构图的分析极其到位,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线条的张力、颜色的冲突与和谐,而不是只看画面的内容。读完之后,我去美术馆再看那些现代作品时,那种“看不懂”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尝试去理解艺术家当时“思考过程”的乐趣。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艺术,更多的是欣赏一种思维方式和时代精神的表达。
评分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读起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历史书都会是那种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罗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带着你穿越回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他们的功过是非,更多的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让人对他们的决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书中没有简单地赞美或贬低,而是细致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群雄逐鹿的复杂局面,以及他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政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完后让人不禁思考“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的选择”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地图制作得极其精美,很多历史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每读完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历了那些风云变幻的时刻。这本书的史料考证也做得非常扎实,但它巧妙地将学术的严谨性融入到大众易懂的语言中,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充满乐趣。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佳的通史入门读物,它搭建了一个清晰可靠的中国历史框架,让人对我们民族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我对《宇宙的奥秘:从黑洞到暗物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挑战,同时也是一场无比美妙的感官盛宴。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将复杂物理概念“翻译”成人类语言的大师。它没有直接丢给你一堆拗口的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能观察到的现象入手,一步步引导我们进入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奇妙领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膨胀的章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双生子悖论”的简化模型来解释相对论效应,那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到现在还回荡在脑海里。书中对黑洞的描述更是扣人心弦,仿佛能感受到视界边缘那无尽的引力漩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前沿理论时,总是会附带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哪些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这些结论的,他们中间的争论与合作,使得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极其出色,那些星系和星云的彩色照片,配上对它们形成和演化的科学解释,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一场心灵对宇宙的虔诚仰望。读完后,感觉自己看待夜空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