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精讀本基於百科知識深度閱讀的理念,選取瞭小讀者關心、易懂的主題進行選題開發。本書作為其中的一冊,主要關注化學,內容分為從宇宙到原子、化學世界的語言、化學傢的技巧、化學傢的造物、化學與生命、生活中的化學六個部分。全書圖文並茂,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相關的百科知識,附以圖片說明,並增加瞭問答和知識鏈接的部分,以豐富內容,提升趣味性,讓小讀者在饒有興趣地學習知識的同時,不斷拓寬視野。
輕巧便攜、生動有趣,圖片精美,小朋友很喜歡,不知不覺就把一本書看完瞭。
從宇宙到原子
大韆世界的物質 2
不斷變化的物質 3
看不見的空氣 4
懶惰的氣體 5
溶洞:大自然的傑作 6
乙烯:化學王國的“孫悟空” 7
液晶:像液體,又像固體 8
氫:最理想的燃料 9
能“馴服”橡膠的硫 10
隕石:天上掉下來的石頭 11
元素周期錶之謎 12
化學世界的語言
分子與原子:最小的物質 16
化學的語言 18
原子結構:微型“太陽係” 20
同位素:元素的孿生兄弟 21
碳-14:能測知年代的同位素 22
元素組閤中的化閤價 23
相對原子質量:稱量原子的“天平” 24
影響固體“脾性”的晶體結構 25
碳的傢族:同素異形體 28
有機分子結構:奇妙的建築物 31
化學傢的技巧
溶液的酸堿性與pH 試紙 34
鑒定化學反應的指示劑 35
有奇妙作用的催化劑 36
化學傢的“魔棒” 38
純化物質的分離技術 39
分離各式分子的特殊容器 40
離子交換劑 41
神奇的人工膜 42
探知星星中元素的光譜分析技術 43
化學的造物
創造新物質的化學閤成 46
閤成縴維 47
塑料的世界 48
種類繁多的異形縴維 50
遇水變硬的水泥 51
五光十色的塗料與染料 52
化學閤成的藥物 54
高效低毒的農藥 55
玻璃與鏡子的秘密 56
化學與生命
糖與脂肪:人體的燃料 60
具有各種功能的蛋白質 62
核酸:生命的精靈 63
疲倦的化學原理 64
人體內的微量元素 65
膳食縴維:第七營養素 66
臭氧層:人類的天然保護傘 67
動物的外激素 68
植物的化學武器 69
重金屬與健康 70
生活中的化學
麵粉也會爆炸 74
橡膠的剋星 75
能捕捉雜質的活性炭 76
不是糖的甜味劑 77
味道鮮美的味精 78
變色鏡的奧妙 79
糖的妙用 80
鮮牛奶與酸奶 81
霧霾中的化學 82
食品中的防腐劑 83
滅火的原理 84
可燃冰是什麼 85
為什麼醫用酒精濃度是75% 86
高效清潔的鋰離子電池 87
毒跑道究竟毒在哪裏 88
鳴謝 89
分子與原子:最小的物質
把一粒砂糖分成兩半,每一半仍是砂糖;再分成兩半,也還是砂糖。經過多次分割,砂糖粒越分越小,但它總是甜的,其他性質也不變。如果不斷分割下去,有沒有一個限度呢?這是一個古老的難題,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的哲學傢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物質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另一種則相反,認為分割有一個限度,兩派哲學傢誰也無法說服對方。直到兩韆多年後,化學傢提齣瞭分子和原子概念,這個問題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瞭解決。把一粒砂糖不斷地分割,當分割到某種程度時,得到的就是最小的糖,也就不能再分割下去瞭,這個極限就是分子。分子進一步分割就得到瞭原子,原子的性質通常與原物質的性質大相徑庭。
把一滴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可以看到紅顔色不斷嚮四周擴散,很快整杯水都變色瞭;晾著的濕衣服過一段時間就乾瞭;放在衣箱中的樟腦丸會逐漸變小,而箱中的衣物都有它的氣味……這些現象都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原來,水、萘等物質,都是由很小很小的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單位。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有些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的,比如金剛石;還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比如氯化鈉。
分子永遠在不停地運動。染料分子在水中自由擴散,於是水杯中的水都被染色瞭。濕衣服上的液態水分子擴散到瞭空氣中,衣服就乾瞭,這種現象叫蒸發。固體樟腦丸中的萘分子也能一個個飛入空氣中,這種現象叫升華。萘的升華使衛生球越來越小,而揮發的萘分子則充滿瞭衣箱各個角落,使蛀蟲無處藏身。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瞭一個“閱讀為王”的時代。由世界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PISA 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將閱讀能力看作學生進行各科學習的基礎和工具,並將其作為衡量學生綜閤素養的重要標準之一。可以說,沒有紮實的閱讀能力,孩子們在未來社會將寸步難行。
綜觀我國少年兒童目前的閱讀情況,存在如下問題:閱讀時間較短,總體閱讀數量偏低;圖像閱讀多於文字閱讀,淺閱讀多於深閱讀,閱讀質量有所下降;普遍將“閱讀”狹隘地理解成故事性閱讀或文學性閱讀。這些最終導緻孩子們的知識結構失衡。
6—12 歲,是孩子閱讀能力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為解決以上閱讀問題,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閱讀觀念和閱讀結構,倡導綜閤的全學科閱讀。為引導當代少年兒童養成全學科閱讀的習慣,為他們今後的全麵、個性化發展打下基礎,浙江教育齣版社與北京師範大學聯袂打造瞭《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經典版)。為瞭更好地服務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讀者,現在我們又推齣瞭《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精讀本》係列圖書。該係列圖書由林崇德教授掛帥主編,專業團隊編寫;精選瞭七門學科,並且在每門學科中選取瞭學生最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詳細介紹。如果說經典版是為孩子們打下基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那麼精讀本就是給孩子們插上翅膀,讓他們在感興趣的學科中盡情飛翔。
“精讀本”係列共十本,包括《文學群英會》(上、下)、《曆史大觀園》(上、下)、《動物探秘營》(上、下)、《植物小王國》、《數學點綫麵》、《物理萬花筒》、《化學博覽匯》。這些學科都與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強調與時俱進和貼近生活,既有學科內的縱嚮延伸,又有學科間的橫嚮拓展,嚮孩子們展示瞭一個紛繁復雜而又井井有條的百科世界。
高爾基說,為孩子們寫東西,“快活”是必不可少的。與課本上嚴肅的知識比起來,“精讀本”係列洋溢著“快活”的氣息。它兼顧瞭圖文並茂的排版方式和生動有趣的語言風格,主張閱讀功能和工具性並行,且便於攜帶,讓孩子們能隨時閱讀、隨時學習、隨時思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部百科全書精讀本涉及的知識麵廣,工程浩大。由於編寫人員學識水平有限,不妥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我最近讀完瞭《微觀世界的奇遇:我們身體裏的納米機器》,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轉。它把我們身體裏最復雜、最精密的“工廠”——細胞和分子結構,用一種探險故事的方式呈現瞭齣來。我過去對生物學知識的印象還停留在初中課本裏那些扁平化的細胞結構圖,但這本書記載的細節密度太驚人瞭!作者以一個虛擬的“微型潛艇”為載體,帶領讀者潛入血液循環的河流,觀察紅細胞如何像勤勞的快遞員一樣運送氧氣,然後深入細胞核內部,觀看DNA如何像一個巨大的、自我修復的圖書館一樣記錄著生命的藍圖。特彆是講解免疫係統時,那些白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偵查、識彆、攻擊”過程,簡直比任何一部科幻動作片都要精彩和緊張。書中沒有迴避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但它巧妙地使用瞭類比——比如酶是高效的生物催化劑,就像流水綫上的專業技工;綫粒體是能量轉換站,24小時不間斷供電。這種代入感讓我徹底理解瞭生命活動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它讓我對自身的健康和身體機能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人愛上生物學的書,充滿瞭科學的詩意和工程學的完美。
評分這本《中華上下五韆年》讀起來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本來以為曆史書都會是那種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羅列,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仿佛帶著你穿越迴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刻畫,不僅僅是他們的功過是非,更多的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讓人對他們的決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講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書中沒有簡單地贊美或貶低,而是細緻描繪瞭當時社會動蕩、群雄逐鹿的復雜局麵,以及他統一後推行的各項政策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讀完後讓人不禁思考“曆史的必然性”與“個人的選擇”之間的微妙關係。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地圖製作得極其精美,很多曆史場景的還原度很高,讓抽象的曆史變得具體可感。每讀完一個朝代的更迭,都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親曆瞭那些風雲變幻的時刻。這本書的史料考證也做得非常紮實,但它巧妙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融入到大眾易懂的語言中,讀起來毫無壓力,反而充滿樂趣。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極佳的通史入門讀物,它搭建瞭一個清晰可靠的中國曆史框架,讓人對我們民族的根源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現代藝術的解構與重生》這本書,對於我這種藝術欣賞能力比較“初級”的觀眾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過去看很多現代派和抽象派的作品時,常常是站在畫前一頭霧水,覺得“這我孫子也能畫齣來”,帶著一種本能的抵觸心理。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引導性和包容性。它沒有強迫你接受某種美學標準,而是非常耐心地梳理瞭藝術史的脈絡,解釋瞭為什麼在某個時間點,藝術傢們會集體拋棄傳統的寫實主義。書中對印象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解析,都緊密聯係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科學發現(比如攝影術的發明對繪畫的衝擊),以及哲學思潮。作者總是會提齣一些關鍵問題,比如“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真正顛覆瞭什麼?”然後引導讀者從多個維度去思考。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書中對色彩理論和構圖的分析極其到位,它教會我如何去觀察綫條的張力、顔色的衝突與和諧,而不是隻看畫麵的內容。讀完之後,我去美術館再看那些現代作品時,那種“看不懂”的感覺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嘗試去理解藝術傢當時“思考過程”的樂趣。這本書讓我明白,欣賞藝術,更多的是欣賞一種思維方式和時代精神的錶達。
評分我對《宇宙的奧秘:從黑洞到暗物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思維的極限挑戰,同時也是一場無比美妙的感官盛宴。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將復雜物理概念“翻譯”成人類語言的大師。它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拗口的公式,而是從我們日常能觀察到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引導我們進入宏觀和微觀世界的奇妙領域。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時間膨脹的章節,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巧妙的“雙生子悖論”的簡化模型來解釋相對論效應,那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到現在還迴蕩在腦海裏。書中對黑洞的描述更是扣人心弦,仿佛能感受到視界邊緣那無盡的引力漩渦。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介紹前沿理論時,總是會附帶介紹相關的曆史背景——哪些科學傢是如何一步步推導齣這些結論的,他們中間的爭論與閤作,使得科學探索的過程本身也充滿瞭戲劇性。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也極其齣色,那些星係和星雲的彩色照片,配上對它們形成和演化的科學解釋,讓閱讀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更像是一場心靈對宇宙的虔誠仰望。讀完後,感覺自己看待夜空的方式都變得不一樣瞭,充滿瞭敬畏和好奇。
評分《古典文學鑒賞:唐詩宋詞的意境之美》這本書,簡直是為所有熱愛詩詞,卻又苦於無法深入理解其中精髓的人量身定做的“心靈雞湯加專業指導”。我一直很喜歡讀唐詩宋詞,但很多時候隻是停留在“好聽”的層麵,對於“為什麼好聽”、“作者想錶達的深層情感”卻常常感到隔閡。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從“意境”這個核心入手,剖析瞭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審美傾嚮。比如,書中對比瞭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的豪邁與杜甫“感時花濺淚”的沉鬱,不僅分析瞭煉字用詞的精妙,更深挖瞭這些意象背後所承載的儒傢、道傢思想的底蘊,以及作者個人的生命體驗。它教你如何去“感受”而不是“閱讀”一首詩。書中對詞牌、麯牌的講解也非常細緻,讓你明白格律對情感錶達的烘托作用。每分析一首名篇,都會有專門的“賞析要點”總結,非常便於記憶和迴顧。讀完這本書,我嘗試自己去默讀那些熟悉的詩句,突然間,那些模糊的畫麵感清晰瞭起來,仿佛能聞到宋詞中淡淡的脂粉香,能感受到唐詩裏滾滾的馬蹄聲。這不再是死去的文字,而是鮮活的靈魂在與我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