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通信網規劃理論與實務》主要講述通信網規劃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並結閤通信網規劃實務對傳輸網規劃、接入網規劃、業務網規劃以及支撐網規劃進行詳細地闡述。全麵地介紹瞭通信網規劃的基本原理、規劃方法及具體應用案例。
《通信網規劃理論與實務》共12章。第1章和第2章從電信網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紹電信網規劃的基礎工作;第3章至第7章對通信網規劃中涉及的理論方法進行瞭詳細研究,介紹瞭圖論、隨機過程、統計分析、多方案評估等常用的規劃方法;第8章至第11章詳細介紹瞭傳輸網、接入網、業務網、支撐網的相關技術及規劃方法;第12章以移動通信網規劃為例,介紹瞭網絡規劃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
《通信網規劃理論與實務》可作為通信管理、通信工程、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管理工程等專業本科生教材或相關專業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通信工程設計專業高職高專教材,是通信管理人員、通信工程設計人員、通信網絡的工程技術人員從事通信管理、通信規劃、通信網可行性研究、通信係統設計的實用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篇 電信網規劃理論
第1章 電信網基礎
1.1 電信網的概念與分類
1.1.1 電信係統的概念
1.1.2 電信網的概念
1.1.3 電信網的分層結構
1.1.4 電信網的分類
1.2 電信網的結構
1.2.1 電信網的基本結構形式
1.2.2 電信網的非基本結構形式
1.2.3 分級網與無級網
1.3 電信網的主要技術基礎
1.3.1 傳送網
1.3.2 業務網
1.3.3 應用層
1.3.4 支撐網
1.4 電信網絡與技術發展趨勢
1.4.1 電信技術發展趨勢
1.4.2 三網融閤
1.4.3 下一代網絡
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電信網規劃基礎
2.1 電信網規劃概述
2.1.1 電信網規劃的概念
2.1.2 電信網規劃的分類
2.1.3 電信網規劃的任務和步驟
2.1.4 電信網規劃的總體原則
2.2 電信網規劃的內容體係
2.3 電信網規劃的基礎工作
2.4 新形勢對電信網規劃的影響
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圖論基本理論及其在電信網規劃中的應用
3.1 引言
3.2 圖與網路分析
3.2.1 圖與網路的定義
3.2.2 圖與網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3.3 網絡中各端點的最短連接方法
3.3.1 樹圖的概念和性質
3.3.2 圖的生成樹
3.3.3 如何找到生成樹
3.3.4 最小生成樹的算法
3.4 電信網中局、站間最短路的算法
3.4.1 狄剋斯特拉算法(Dijkstra算法)
3.4.2 求解最短路問題的Bellman方程
3.4.3 Warshall—Floyd算法
3.4.4 最短路問題算法總結
3.5 網路流及其算法
3.5.1 網路的最大流
3.5.2 確定網路最大流的算法——標號法
3.5.3 最小費用最大流算法
3.5.4 網路流的歸並問題
3.6 電信網的可靠性
3.6.1 與電信網可靠性有關的兩個概念
3.6.2 可靠性R(£)的計算方法
3.6.3 多元件係統可靠性的計算
3.6.4 工程中采用的可靠性指標——有效度
小結
思考題
第4章 排隊論
4.1 隨機服務係統
4.1.1 隨機服務係統的基本概念
……
第2篇 通信網規劃實務
第3篇 通信網規劃實例
前言/序言
本書共分3篇,第1篇詳細介紹瞭通信網規劃中常用的理論與方法,從電信網的基本概念入手,首先為讀者建立起通信網規劃的整體架構,然後逐一介紹圖論、隨機過程、統計分析、多方案評估等通信網規劃中常用的分析理論方法;第2篇以傳輸網、接入網、業務網、支撐網規劃等實務為對象,詳細地闡述瞭實際通信網規劃的原理、規範及方法,講述瞭相應的技術及應用;第3篇利用移動通信網規劃案例,演示並說明瞭網絡規劃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方法。由於電信技術發展很快,規劃理論層齣不窮,本書在內容上盡量選用最新的資料。
學習本書所需要的準備
學習本書需要具備現代通信技術和工程數學的基礎知識。對現代通信技術有一定瞭解的讀者都會在本書中得到有益的知識。
本書的風格
本書力圖編排成為一本通信網規劃的學習指南,內容包括瞭通信網規劃的基本理論和常用方法、各類通信網規劃的方法、通信網規劃的實務及案例分析。本書含有大量的圖錶、數據、例證和插圖,以達到深入淺齣。通信網規劃涉及內容比較復雜,而且不少內容有前後的關聯性,本書盡可能用形象的圖錶及實例來解釋和描述,為讀者建立清晰而完整的體係框架。
在每章的開始明確本章的學習重點及難點,引導讀者深入學習。
本書的結構
第1章從電信網的基本概念入手,概括介紹瞭電信網的結構及主要技術基礎。
第2章介紹瞭電信網規劃的原則、基本內容及基礎工作。
第3章從圖論的應用角度介紹瞭最短路、最大流等網絡規劃常見問題的計算方法。
第4章利用排隊論的思想,講述瞭規劃求解電信網絡中電路數、服務水平等指標的方法。
紙上烽煙,博弈乾坤:一部深度解析古代軍事策略與戰術的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淺嘗輒止地羅列古今戰役,更非空泛地描繪戰場畫捲。它是一部深入骨髓、抽絲剝繭般的軍事學史詩,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從宏觀戰略到微觀戰術,從陣型布置到士氣鼓舞,全麵而深刻地剖析瞭中國古代卓越軍事傢們的智慧結晶,旨在揭示那些足以影響曆史進程的軍事思想與實踐精髓。本書的視角獨特,不以單純的敘事為目的,而是著重於挖掘潛藏在戰爭背後,驅動勝負的關鍵要素,以及那些曆經歲月沉澱,至今仍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戰略原則。 全書共分為五個宏大的章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為讀者構建起一座立體的古代軍事思想博物館。 第一章:戰略為骨,運籌帷幄——大局觀下的製勝之道 本章聚焦於古代軍事行動的最高層麵——戰略。我們將探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戰略基礎,分析為何“仁義之師”在古代戰爭中並非一句空話,而是關乎民心嚮背、士氣凝聚的關鍵。我們將深入剖析“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內涵,理解軍事勝利並非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人心、意誌和道義的較量。書中將細緻闡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通過諸多曆史案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策略,說明如何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在開戰前或戰爭的初期,便瓦解敵人的抵抗意誌,實現戰略上的不戰而勝。 此外,本章還將重點解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偵察與情報戰略。我們將還原古代諜報體係的運作模式,分析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偵察,掌握敵人的兵力、地形、士氣、後勤等關鍵信息,並將其轉化為製定作戰計劃的依據。書中將探討“勢”在戰略中的重要性,即如何通過戰略部署、戰場選擇、後勤保障等方式,為己方創造齣有利的軍事態勢,迫使敵人陷入被動。我們將分析“圍魏救趙”等經典戰略的精妙之處,理解為何在某些時刻,放棄眼前的利益,迂迴打擊敵人的根基,纔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最後,本章將觸及“持久戰”與“速決戰”的戰略選擇,以及如何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第二章:戰術之妙,變化無窮——臨陣破敵的藝術 相較於戰略的宏觀性,本章將筆鋒轉嚮更具象化的戰術層麵。我們將係統梳理古代主流的作戰陣型,如“方陣”、“圓形陣”、“雁行陣”、“錐形陣”等,並詳細分析它們在不同地形、不同兵種配閤下的優勢與劣勢。書中將通過大量的圖示與文字描述,生動還原古代將領如何根據戰場環境,靈活變幻陣型,以應對敵人的進攻或發起反擊。 本章還將深入探討古代兵種的運用與協同。從驍勇善戰的騎兵,到堅守陣地的步兵,再到遠程攻擊的弓弩兵,以及特殊的工兵、斥候等,我們將逐一分析其在戰場上的功能定位,以及如何通過精妙的配閤,發揮齣最大的戰鬥效能。例如,我們將分析騎兵如何利用其速度與衝擊力,撕裂敵人的陣綫,步兵如何通過嚴密的隊形抵擋敵人的猛攻,弓弩兵如何進行遠程火力壓製,以及工兵在攻城、破防中的關鍵作用。 “兵貴神速”並非一句空話,本章將重點解析古代軍隊的行軍、宿營與布防策略。我們將還原古代軍隊長途跋涉的艱辛,以及如何在不利條件下,保持部隊的戰鬥力。同時,還將探討如何通過精心的宿營選擇與布防,最大限度地保障軍隊的安全,並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深入研究古代作戰中的“伏兵”與“誘敵”戰術。從草船藉箭的智謀,到空城計的膽識,我們將揭示這些經典戰例背後,對於敵人心理的精準把握,以及如何利用戰場信息的不對稱,實現以少勝多。 第三章:將帥之道,決勝韆裏——領導力與決策的智慧 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戰術的精妙,更取決於將帥個人的能力與品格。本章將聚焦於古代卓越軍事將領的素質與修養,探討他們是如何煉就“決勝韆裏之外”的膽識與魄力。我們將從“文治”與“武功”兩個維度,分析古代名將的綜閤素質。所謂“文治”,是指將領的戰略眼光、政治智慧、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等非軍事能力;所謂“武功”,則是指其精通兵法、善於練兵、勇於衝鋒、臨危不亂等軍事技能。 書中將通過對孫子、吳起、韓信、嶽飛等一代名將的案例分析,提煉齣他們各自獨特的領導風格與決策模式。例如,我們將分析孫子“兵者,國之大事”的審慎態度,吳起“治軍嚴明,戰必勝”的鐵腕手段,韓信“胯下之辱,終成大業”的隱忍與果敢,以及嶽飛“精忠報國,以身殉職”的愛國情懷。我們將探討“知兵”與“用兵”的辯證關係,以及將領如何通過觀察士兵的言行舉止,判斷其士氣與戰意。 此外,本章還將深入解析古代將領在戰場上的心理博弈。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鼓舞士氣”來激發士兵的戰鬥潛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軍隊的軍心穩定。書中將分析“賞罰分明”在維係軍紀、提升戰鬥力中的關鍵作用,並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賞罰製度,揭示其背後蘊含的軍事哲學。最後,本章還將探討“軍令如山”與“靈活變通”之間的平衡,以及將領如何在堅守原則的同時,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果斷做齣調整。 第四章:後勤為基,糧草先行——戰爭的血脈與生命綫 任何輝煌的戰役,都離不開強大的後勤保障。本章將目光投嚮被戰爭史略微忽視,但卻至關重要的後勤領域。我們將詳細分析古代軍隊的糧草供應體係,從糧食的生産、運輸、儲存,到軍需物資的調配,全麵展現後勤工作的復雜性與重要性。書中將通過對不同朝代、不同戰役的後勤案例研究,揭示後勤保障的瓶頸是如何成為限製軍事行動的關鍵因素,以及為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們將探討古代戰爭中的“運輸戰”概念,即通過切斷敵人的糧草供應綫,使其不戰自潰的策略。例如,我們將分析“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等戰術,是如何與後勤戰略緊密結閤,以達到癱瘓敵人作戰能力的目的。書中還將深入研究古代的“屯田”製度,分析其在保障長期作戰、維持邊疆穩定中的積極作用。 此外,本章還將觸及戰爭中的“軍醫”與“醫療保障”體係。我們將還原古代軍隊的醫療條件,探討在缺乏現代醫療手段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草藥、針灸、心理疏導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並讓傷兵盡快恢復戰鬥力。本章的重點在於強調,後勤並非簡單的物質供應,而是支撐整個戰爭機器運轉的生命綫,其重要性不亞於前綫的衝鋒陷陣。 第五章:古往今來,智慧傳承——曆史的迴響與啓示 作為全書的總結與升華,本章將帶領讀者超越曆史的局限,審視古代軍事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將精選曆代軍事思想中的精華,如孫子兵法的“道、天、地、將、法”五要素,吳子兵法的“五德”理論,以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智慧閃光點,並嘗試將其與現代軍事理論、商業競爭、危機管理等領域進行對比與融閤。 例如,我們將探討“知己知彼”的戰略思想,如何應用於現代商業市場分析,理解競爭對手的優劣勢。我們將分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如何在外交、談判、品牌營銷等領域發揮作用。我們還將思考“圍而不攻”的策略,在現代城市管理、危機應對等方麵是否存在可藉鑒之處。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古代軍事知識的梳理與解讀,更在於它所傳遞的普適性智慧。它告訴我們,戰爭的本質並非簡單的殺戮,而是意誌、智慧、策略與資源的綜閤較量。而那些曆經韆百年考驗的軍事思想,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能夠啓迪我們在麵對人生、事業中的種種挑戰時,更加從容、更加睿智。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拋磚引玉,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對古代軍事智慧的探索,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製勝之道。 本書適閤讀者群體: 對中國古代軍事史、兵法謀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領略古代戰爭的宏偉畫捲,感受先賢的智慧魅力。 軍事愛好者及研究者: 提供係統、深入的分析,為研究古代軍事思想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曆史學、哲學、管理學等相關專業學生: 拓寬學術視野,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聯係。 希望提升戰略思維、決策能力和領導力的人士: 從古代軍事智慧中汲取養分,應用於個人和職業發展。 本書特色: 視角獨特,深度解析: 並非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對軍事思想的本質進行深入挖掘。 體係完整,邏輯清晰: 從戰略到戰術,從將帥到後勤,構建完整的軍事學框架。 案例豐富,圖文並茂: 引用大量經典戰例,配閤詳盡的圖示,增強閱讀的趣味性與理解性。 啓示性強,學以緻用: 強調古代智慧的現代價值,鼓勵讀者將所學應用於實際。 在翻開本書的刹那,您將穿越時空的界限,與那些偉大的軍事傢們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共同探尋戰爭的藝術,感悟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