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骨與關節影像學
原價:248.00元
作者:陳剋敏,陸勇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7823095
字數:
頁碼:61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骨與關節影像學》由我國放射學領域的著名專傢和中青年專傢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和近年來新進展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本書囊括瞭幾乎所有骨與關節疾病的影像學知識,配有2000餘幅黑白照片,重點論述各種骨與關節疾病的病理、臨床、X綫、CT、MRI、造影等綜閤影像的診斷和鑒彆診斷。本書以近10年影像診斷的進展為主要內容,也有作者多年積纍的少見骨與關節疾病的珍貴資料,圖文並茂,為讀者構建瞭清晰的骨與關節疾病診斷思維框架,可為國內進行醫學影像研究、教學及培訓的中青年影像醫務人員提供全麵係統的資料,供放射科、骨科及其他臨床科室醫務人員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骨與關節先天畸形及變異
第三章 骨發育障礙
第四章 骨與軟組織損傷
第五章 關節損傷與退變性疾病
第六章 骨與關節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骨軟骨缺血壞死
第八章 關節軟骨和軟骨病
第九章 內分泌和代謝性骨病
第十章 結締組織病
第十一章 營養性疾病
第十二章 神經源性疾病
第十三章 肌源性疾病
第十四章 血源性疾病
第十五章 地方病
第十六章 骨腫瘤
第十七章 軟組織來源腫瘤
第十八章 介入性診斷和治療
作者介紹
文摘
第一節 緒論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技術和設備進展迅速,隨著多排探測器CT,高場強和功能MRI、超聲造影,PET—CT及屍ETMRI等新的成像設備和技術應用於臨床,其在健康保健、疾病篩查、病變診斷和治療以及療效評估和隨訪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同時伴隨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發展,屍ACS、移動終端和遠程傳輸係統已逐步普及,數字化診療已成為發展趨勢,影像醫學作為綜閤和公共學科平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健康保障和疾病診治提供瞭有力的支持。目前臨床疾病的診治越來越強調多學科閤作、綜閤診斷、綜閤治療和個體化診療,影像學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老齡化以及工作、生活習慣的改變,相關的骨與關節疾病和退行陸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骨與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目前主要依賴於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目前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技術主要包括普通X綫、造影檢查、CT、超聲、MRI和核素掃描,這些成像技術各具優勢和限度,常需聯閤多種技術和進行閤理應用。
普通X綫檢查是X綫發現後最早用於骨與關節診治的影像學檢查,它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以及不同的病理變化對X綫有不同的吸收和衰減的原理而形成X綫影像。人體不同組織密度和厚度差異,X綫衰減不同,正常組織、異常組織和病理組織的衰減不同,可形成不同X綫影像,可應用於疾病的診治。X綫檢查空間分辨率高,覆蓋範圍廣,操作簡便,價格相對低廉,特彆是圖像直觀,較易掌握,目前仍是骨與關節影像學檢查中最常用的檢查方法。特彆是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數字化攝影,增加瞭很多應用的功能和信息量,可以增加窗寬和窗位的調節,提高圖像的質量,可對多種不同密度的組織結構進行觀察和分析,減少X綫劑量。X綫為二維平麵成像,X綫可顯示骨質增生、骨質破壞。普通X綫對軟組織和骨髓腔內顯示具有一定限度,不能顯示關節間隙,軟骨、肌腱、滑膜等結構。應用於骨與關節疾病首選篩查方法。關節造影可顯示關節腔內結構的改變,過去常應用於關節的損傷,但目前應用較少,常規MRI已能夠清楚顯示多數大關節的細微結構,關節造影結閤MRI成像可更好地顯示關節軟骨、韌帶及肩袖的損傷。
同步輻射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X綫,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高純度等特點,不僅能夠清晰顯示高密度骨組織,而且對常規X綫難以顯示的低密度組織如軟骨、肌腱等也可清晰顯示,可應用於骨小梁細微結構顯示、軟骨形態和力學結構分析、腫瘤新生血管成像和定量測定,目前尚處於基礎研究和臨床前期階段,在骨與關節係統成像方麵具有很好的潛在應用價值,已受到相當的關注。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具有對比分辨率高的優點,可顯示外周血管、病竈供血血管,特彆是腫瘤血管範圍和異常動靜脈通道具有一定的價值,並可應用於骨與關節疾病的治療,如腫瘤化療藥物灌注治療,外傷齣血止血和富血供病竈的術前栓塞。近年來,隨著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的發展,探測器的鏇轉速度和範圍增加,在DSA造影檢查過程中可進行多角度成像、斷麵重建和三維重建,替代部分CT和MRI的功能,可更加直觀地顯示骨與關節結構和周圍血管的關係,為骨與關節係統的介入診療提供更多的方便。
……
序言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其價值在於能夠穿越時空,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套《黃帝內經》全集,便是這樣一部讓我深感震撼的著作。從它的裝幀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精裝6冊,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足以稱得上是“珍藏版”的意義。我最看重的是它的文白對照形式,這使得我這個對文言文不太精通的讀者,能夠比較順暢地理解原著的含義。書中的很多觀點,比如“天人閤一”、“情誌緻病”等,都讓我對人體的認識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關於疾病的治療,更是關於如何預防疾病,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達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望、聞、問、切”四診的闡述,以及對脈象的細緻描寫,雖然我無法實際操作,但通過文字的描述,也能感受到中醫診斷的精妙和深度。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人生的百科全書,它教會我如何順應自然,如何平衡身體的陰陽,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感悟,這套書的價值,遠超乎一本醫學書籍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和一種古樸的質感。精裝的設計,每一冊都裁剪得齊整,封麵和書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閃耀著溫潤的光澤,讓人忍不住想細細摩挲。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醫學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源頭活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也零散地看過一些關於它的解讀,但總覺得隔靴搔癢,少瞭些原汁原味。這次看到有這樣一套文白對照的版本,心裏真是癢癢的,很想深入地去理解古人的智慧。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對醫學原理的深入剖析,很多看似簡單的生理現象,在《內經》的闡述下,都變得井然有序,邏輯嚴謹。讀起來,就像是穿越時空,直接與那位偉大的醫聖對話,感受他觀察世界的角度和治病的思路。那些關於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的論述,雖然晦澀,卻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魅力,讓我不禁思考人與自然、與身體之間那微妙而深刻的聯係。這套書不僅是醫學的啓濛,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引導,期待能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對《黃帝內經》這部經典一直心存仰慕。這次入手這套精裝整理珍藏版,更是滿心歡喜。書的裝幀設計堪稱完美,每一冊都厚重而典雅,無論是封麵還是內頁的印刷,都透著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打開第一冊,躍入眼簾的是文白對照的原文,這對於我這種對古文有些畏懼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看著簡潔流暢的白話文翻譯,我仿佛瞬間打通瞭閱讀的壁壘,能夠更加直接地體悟到《黃帝內經》的深刻內涵。書中的內容,不僅僅是對疾病的論述,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展現。它講述的“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對飲食、起居、情誌等方麵的養生指導,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喜歡它對人體不同髒腑功能的精妙闡述,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古代的醫館,與聖賢對話,感受著他們對生命奧秘的探索。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著作,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讓人在閱讀中,不僅增長瞭知識,也升華瞭對生命的認知。
評分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雖然不是科班齣身,但一直以來都對中醫的博大精深充滿敬畏。市麵上關於《黃帝內經》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夠做到“原汁原味”又易於理解的版本卻不多見。這套書的文白對照形式,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白話文的翻譯非常到位,既保留瞭原文的意境,又用現代人的語言解釋清楚瞭那些古老的術語和概念。翻開書,我首先被它的排版所吸引,字跡清晰,頁麵紙張厚實,觸感舒適,作為收藏而言,無疑是非常閤適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疾病成因的分析,常常會追溯到更深層的原因,比如情緒、生活習慣,甚至是季節變化。這與現代醫學的病竈定位有所不同,卻有著更宏觀的視角,強調的是人體的整體性與和諧。我嘗試著對照自己的一些小毛病,用《內經》的理論去思考,竟然也找到瞭些許啓示。這讓我更加堅信,中醫的智慧並非過時,而是以一種更溫和、更根本的方式,指導我們如何去維護身體的健康,如何去順應自然的規律。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一本醫學著作,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生命和健康的方式。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黃帝內經》這部醫學巨著一直充滿好奇。這次有幸入手瞭這套精裝六冊的全集,著實讓我驚喜不已。首先,書籍的裝幀設計就令人贊嘆,沉甸甸的精裝本,封麵設計古樸典雅,燙金的字體更添一份莊重感,無論是作為案頭讀物還是珍藏,都顯得十分有分量。更讓我欣喜的是,它采用瞭文白對照的形式。我一直覺得《黃帝內經》雖然是中醫的根本,但古文的晦澀常常讓人望而卻步。而這套書的白話翻譯,精準且流暢,既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易於現代人理解,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接觸到黃老之學的智慧。書中關於人體運行規律、疾病發生機理的論述,讓我對生命有瞭更宏觀、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病”的,更是關於“生”的。特彆是對於“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起居、情誌來達到身心和諧的養生之道,都讓我受益匪淺。讀著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著他們對生命真諦的深刻洞察。這套書,無疑是我在養生道路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