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世華 著
圖書標籤:
  • 傳播政治經濟學
  • 北美傳播
  • 媒介研究
  • 政治傳播
  • 經濟學
  • 國際傳播
  • 文化研究
  • 大眾傳媒
  • 社會學
  • 傳播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61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98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352
字數:3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知識譜係的寫法,對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曆史、範疇、譜係進行梳理,勾勒齣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學科和流派的發展、演變、拓展和繁衍的知識譜係圖,理解其主要視野和解釋傳播的路徑,提煉該學派的理論精髓,思考其對中國傳播業和傳播研究的啓示和可藉鑒之處。

作者簡介

陳世華,1982年生,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贛江青年學者,華中科技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聯閤培養博士。博士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奬,齣版專著《微博參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6),譯著《傳播理論的職業運用》(清華大學齣版社,2014)。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一等奬、三等奬,以及南昌大學青年崗位能手、優秀本科生導師等稱號。

目錄

1 導論/1
  1.1 研究問題、假設和概念界定/2
  1.2 選題意義/4
  1.3 研究綜述/7
  1.4 研究路徑和方法/21
  1.5 難點和創新/31
2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知識譜係和理論發展/37
  2.1 淵源/37
  2.2 奠基/39
  2.3 繁衍/41
  2.4 前沿/49
  結語/52
3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淵源/54
  3.1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路徑/54
  3.2 馬剋思主義的批判旨趣/57
  3.3 多倫多學派的技術批判/62
  3.4 社會學思想傳統和北美新聞傳播研究/63
  3.5 其他社會思潮/67
  結語/68
4 達拉斯·斯麥茲:傳播政策與結構/70
  4.1 斯麥茲的研究曆程和學術軌跡/71
  4.2 傳播政策批判/73
  4.3 傳播技術批判/77
  4.4 受眾商品論/79
  4.5 媒介依附論/82
  結語/84
5 席勒:媒介帝國主義與思想管理/87
  5.1 復閤體和媒介帝國主義/88
  5.2 思想管理者和信息勞動力/91
  5.3 傳播與文化宰製:信息技術和自由流通批判/93
  5.4 信息傳播與社會危機:信息不平等的批判/95
  結語/97
6 電影政治經濟學/100
  6.1 電影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傳承和知識譜係/100
  6.2 電影的本質和功能/102
  6.3 電影工業的拓展/104
  6.4 電影的經濟控製/107
  6.5 電影依附和自治/109
  結語/112
7 媒體政治經濟學/114
  7.1 媒體政治經濟學的代錶人物/114
  7.2 權力代理和宣傳模式:媒體角色和行為的批判/118
  7.3 媒介壟斷和解除管製的批判/122
  7.4 新聞管理和媒介框架:解構客觀性和職業主義/124
  7.5 媒介改革路徑/129
  結語/131
8 信息政治經濟學/133
  8.1 信息和信息技術批判/135
  8.2 信息補貼/138
  8.3 信息和知識勞動力/140
  8.4 個人信息和自治:全景分類/143
  結語/144
9 互聯網政治經濟學/146
  9.1 反商業化:互聯網發展路徑批判/147
  9.2 數字資本主義:互聯網的性質和功能/151
  9.3 教育商業化:互聯網對教育的衝擊/153
  9.4 自由的幻象:互聯網能讓我們自由嗎?/155
  結語/157
10 廣告政治經濟學/159
  10.1 廣告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取嚮/160
  10.2 廣告的性質/162
  10.3 廣告的功能/165
  10.4 廣告中的控製/168
  結語/169
11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跨學科取嚮/171
  11.1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種族研究/171
  11.2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女性主義/173
  11.3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民族誌/175
  11.4 傳播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的爭論與融閤/178
  11.5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反思和修正/181
  結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84
12 “我們不自由的傳播”: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精髓/185
  12.1 我們-不自由-傳播/185
  12.2 為什麼“不自由”/188
  12.3 自由傳播的期待/194
  結語/196
13 傳播即控製: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元理論解析/199
  13.1 何為元理論/200
  13.2 哲學基礎:馬剋思主義/201
  13.3 傳播本體論:傳播即控製/202
  13.4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205
  13.5 現實主義的認識論/208
  13.6 傳播價值觀:公平優先於效率/210
  13.7 傳播人性觀:消極受眾/213
  13.8 實踐觀/214
  13.9 方法論:質量並行/215
  結語/218
14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話語分析/221
  14.1 話語、話語分析和批評性話語分析/221
  14.2 文本嚮度:《盲點》的文本結構和修辭策略/224
  14.3 知識考古:《盲點》思想預設和理論前提/229
  14.4 實踐嚮度:《盲點》的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231
  結語/235
15 再造傳媒: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對中國傳媒的啓示/236
  15.1 公開透明的決策討論/237
  15.2 保障公共性/240
  15.3 反對過度商業化/246
  15.4 堅持新聞專業主義/251
  結語/256
16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對中國傳播研究的啓示/257
  16.1 建構中國傳播研究的主體性/258
  16.2 傳播學者承擔道德責任/261
  16.3 采納政治經濟學路徑/263
  16.4 尋求和告知真相/264
  16.5 獨立的姿態和左翼的批判取嚮/265
  16.6 批判與建言並行/268
  16.7 超越學術的參與/271
  16.8 清晰淺顯的教學和錶達方式/272
  結語/273
附錄1 電影政治經濟學的代錶人物:托馬斯·古巴剋/275
附錄2 批判學派中的批判者和建構者:麥剋切斯尼/283
附錄3 受眾商品論的理論溯源和未來走嚮/290
附錄4 歐洲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傳統與當代特色/302
附錄5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譜係圖/316
參考文獻/317
後 記/336

前言/序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兩韆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發齣的感嘆,於今仍具現實意義。在節奏飛快而功利色彩濃厚的現代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坐定冷闆凳,長夜孤燈,抗拒外在的誘惑?有多少年輕人願意用十年的時光去構思、寫作、修訂一本枯燥的理論書稿?此刻,擺在我麵前這部厚重的書稿《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就是陳世華博士十年磨一劍的産物,對於這份書稿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慰又感慨。
說熟悉,是因為這本書稿我十年前就接觸過。十年前的2007年,世華投入我門下攻讀博士學位,他屬於我剛剛從武漢大學轉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後在華中科技大學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由於具有較好的科研潛質,抱著相同的研究旨趣,他從武大追隨而來,考入華科繼續學業。他讀研期間就錶現齣強烈的理論興趣,我們在多次交流之後,確定瞭“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選題。機緣巧閤的是,世華於2008年9月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所學習,而該所正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誕生地,保存瞭傳播政治經濟學珍貴的文獻資料,為其研究提供瞭絕佳的便利。迴國後,他寫作完成瞭博士論文,並相繼獲得瞭華中科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最終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得到瞭學界的認可。
說陌生,是因為書稿的大部分內容是全新的。世華於2010年博士畢業後,迴到傢鄉南昌大學工作,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並未影響他的理論追求和學術理想。他執著於在國內並不受歡迎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在《國外社會科學》《國際新聞界》等刊物陸續發錶瞭一係列有影響力的成果,多次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並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獲得瞭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經過不斷增補、完善、修訂,書稿從最初的10餘萬字增加到現在即將付梓的30餘萬字,錦上添花,煥然一新,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
作為書稿前身的博士論文,我曾經細讀多次,當時的論文體係健全,條理清晰,觀點鮮明,資料翔實,但是,受製於作者當時的閱曆和積澱,書稿的內容還略顯單薄,對一些觀點、材料的解讀不是很到位,對一些問題的考慮也不夠細緻,闡述不夠深入,語言也較為稚嫩。十年後的今天,再讀這部書稿,確有脫胎換骨之感。這部書稿對原博士論文進行瞭大量修訂、增補、完善,打破瞭傳統學術史書寫的窠臼,采取知識譜係的寫法,追溯瞭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特的學術流派的起源、發展與流變,並追蹤瞭學術前沿和最新進展,加入瞭一些新的資料和章節,勾勒瞭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演變、拓展和繁衍的知識譜係圖,體係更加完備,資料更加豐富,而且增加瞭總結和評述,提升瞭書稿的理論高度。作者在書稿中提齣瞭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判斷,總結瞭傳播政治經濟學獨特的理論範式和學術價值,提煉瞭該學派的理論精髓,並對其進行元理論層麵的深層解讀,史論結閤,入情入理,論證有力,整體圖繪和個案研究並行,人物研究和流派研究並舉,曆史研究和理論研究交叉,西方視野和中國實際交融。該書觀點、視角、資料令人耳目一新,對中國的傳播實踐和傳播研究來說,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是近年來批判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看到世華新修的這部著作,看到他在學術上的進步,我深感欣慰。在這個喧囂的功利社會,他能夠安靜地坐下來,抵禦窗外的種種誘惑,鍥而不捨,專注於學術,實在是難能可貴。當然,學無止境,臻於至善是學人們普遍的追求,可以激勵人們不斷上進。但是真要達到這種境界,卻是非常睏難的。世華的這本著作,有不少創新,精彩紛呈。但也難免白玉微瑕,書稿還有不少值得挖掘和完善之處。書中的某些思想觀點、立論邏輯、語言文字都還有推敲的空間,這些問題可能是作者未來進一步努力的方嚮。
闆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期待世華和廣大青年學人能夠潛心學術,誕生更多紮實而又不乏洞見的學術成果,為繁榮傳播學術做齣更多的貢獻!
是為序!

張昆於喻園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2017年10月10日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本書簡介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深入剖析瞭北美地區(主要涵蓋美國和加拿大)傳播體係的政治經濟學維度,旨在揭示媒體、技術、資本與國傢權力之間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關係。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傳播現象,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理解在北美這個具有特殊曆史、文化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傳播實踐是如何被塑造、被影響,又反過來如何塑造著社會政治與經濟格局的。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廣泛的,既包括傳統的媒體機構(如廣播、電視、報紙),也涵蓋瞭新興的數字媒體平颱、電信行業以及與傳播活動息息相關的文化産業。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這些機構的運作模式和內容生産,更著重於探究其背後的所有權結構、融資機製、商業邏輯、監管政策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著信息的傳播、公眾輿論的形成、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社會的不平等。 研究的視角與理論基礎 本書采取的是一種批判性的政治經濟學視角。這意味著我們不將傳播視為一個中立的、純粹的技術或文化領域,而是將其置於權力、利益和分配的宏觀社會經濟結構中進行考察。我們將藉鑒和整閤馬剋思主義、法蘭剋福學派、文化研究以及當代批判性媒體研究等多元理論資源,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對北美傳播實踐的具體分析中。 我們認為,理解北美傳播的政治經濟學,必須深入探討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所有權與集中化: 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化趨勢如何影響內容的多樣性和批判性?少數巨頭企業如何通過跨媒體、跨國界的控製,塑造公眾議程,並影響政治話語?我們將考察北美媒體所有權的曆史演變、當前的市場格局以及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 資本的邏輯與商品化: 傳播內容和媒體服務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商品,其生産和流通是否遵循資本增值的邏輯?廣告、訂閱、數據變現等收入模式如何驅動媒體的決策?這種商品化是否導緻瞭內容質量的下降,以及對公共利益的忽視? 國傢與監管: 國傢在傳播領域的角色是什麼?是促進信息自由流通的守護者,還是維護特定經濟利益的工具?政府的監管政策(如反壟斷、內容審查、頻譜分配、互聯網治理等)如何影響媒體市場的結構和媒體內容的生産?我們將分析北美不同時期、不同政府在傳播領域的政策取嚮及其深遠影響。 技術創新與權力: 新興技術(如互聯網、社交媒體、人工智能)的齣現,是如何改變傳播的權力結構的?技術本身是否具有中立性?還是它們在設計和應用中就嵌入瞭特定的經濟和政治偏見?我們將探討數字鴻溝、算法偏見、平颱治理等問題。 勞工與生産關係: 在傳播産業中,媒體從業者(記者、編輯、技術人員、內容創作者等)的勞動條件和權力地位如何?勞資關係如何影響信息的生産和傳播的質量?零工經濟、內容農場等新現象又帶來瞭哪些挑戰? 文化多樣性與認同: 傳播機構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立場,如何影響北美地區豐富多樣的文化錶達和少數族裔、邊緣群體的聲音?全球化媒體和本土文化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傳播的政治經濟學與文化身份建構有何關聯? 全球化與地方化: 北美傳播産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北美傳播模式如何影響其他國傢和地區的傳播體係?與此同時,本土的文化和政治經濟因素又如何反作用於北美傳播的內在發展? 本書的結構與內容側重 本書將圍繞上述核心問題,以章節的形式展開深入的分析。每一章節都將聚焦於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某個特定方麵,並結閤具體的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力求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曆史溯源 第一章: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前沿 本章將梳理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脈絡,介紹其核心概念、主要流派以及分析工具。我們將探討權力、資本、意識形態、商品化、全球化等概念在傳播研究中的意義,並為後續章節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第二章:北美傳播體係的曆史變遷與權力結構 本章將迴顧北美傳播業從早期報業、廣播電視時代到數字媒體時代的演變曆程。我們將重點關注所有權結構的變化、技術革命的影響以及國傢監管政策的演進,揭示不同曆史階段權力分配的特點。 第二部分:媒體産業的政治經濟學 第三章:媒體所有權集中與資本控製 本章將聚焦於北美媒體行業的公司並購、集團化經營以及跨國資本的滲透。我們將分析媒體巨頭如何通過控製多個傳播渠道,形成強大的市場影響力,並探討這種集中化對新聞報道的獨立性、信息多樣性以及公眾討論空間的擠壓效應。 第四章:廣告、訂閱與內容商品化 本章將深入研究媒體內容生産的經濟邏輯,分析廣告商、平颱算法以及用戶付費模式如何影響媒體內容的生産、呈現和傳播。我們將探討在以利潤為導嚮的商業模式下,新聞質量、深度報道以及公共服務新聞麵臨的挑戰。 第五章:數字平颱經濟與權力再分配 本章將重點關注互聯網平颱(如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流媒體服務)的興起。我們將分析這些平颱作為新的信息中介和傳播權力中心,如何通過算法、數據收集和內容推薦機製,重塑信息流,影響公眾輿論,並引發關於平颱壟斷、數據隱私和言論自由的爭論。 第三部分:國傢、技術與社會 第六章:國傢監管與傳播政策的演變 本章將係統分析北美各國政府在傳播領域的監管政策,包括反壟斷法、媒體所有權規定、內容審查製度、互聯網治理框架等。我們將評估這些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媒體市場的競爭格局、信息自由以及社會公平。 第七章:技術創新、算法偏見與數字鴻溝 本章將審視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5G)對傳播格局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探討技術設計中潛在的偏見,算法如何影響信息的可及性和可見性,以及數字鴻溝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 第八章:傳播的勞工政治 本章將關注傳播産業的勞動力問題,包括媒體從業者的工作條件、工會力量的變遷、零工經濟的興起以及內容創作的非正規化。我們將分析勞資關係如何影響信息的質量和從業者的權益。 第四部分:文化、認同與全球化 第九章:文化多樣性、認同建構與傳播 本章將考察傳播機構的經濟和政治力量如何影響北美地區豐富多樣的文化錶達和少數族裔、邊緣群體的聲音。我們將分析媒體在塑造國傢認同、性彆認同、種族認同等方麵的作用,以及是否存在文化霸權和文化抵抗的現象。 第十章:北美傳播的全球影響與本土迴應 本章將探討北美傳播産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分析其傳播模式、內容産品和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世界其他地區。同時,我們將考察不同國傢和地區如何對北美傳播的文化和經濟影響做齣迴應,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交流與衝突。 本書的價值與貢獻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齣版,旨在為理解北美傳播體係提供一個更為深入、更為批判性的視角。我們相信,通過對傳播活動背後經濟力量、政治意圖和社會結構的細緻梳理,讀者將能更好地認識到: 信息不再是簡單的“事實”: 信息的生産、分發和消費,都深受經濟利益和權力關係的驅動。 技術並非中立: 新技術的齣現和應用,往往伴隨著特定的社會經濟邏輯和潛在的權力分配。 媒體不僅僅是“窗口”: 傳播機構在構建公眾認知、塑造社會價值觀和影響政治進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理解傳播,就是理解權力: 深刻理解北美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是洞察當代社會權力運作的關鍵。 本書適閤於新聞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者、研究者、學生,以及所有關注媒體發展、信息自由和社會公平的公眾。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分析,能夠啓發更廣泛的討論,促進對北美傳播體係的更深刻反思,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多元和負責任的傳播環境提供有益的啓示。 本書的研究方法將側重於文獻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分析以及理論構建。我們將引用大量學術文獻、行業報告、官方數據以及具體的媒體案例,力求研究的嚴謹性和說服力。 結論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是一項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學術探索。我們緻力於揭示北美傳播領域深層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並通過紮實的分析,為理解當代社會提供一個更為深刻的視角。本書的寫作過程,充滿瞭對復雜社會現象的求索,以及對傳播力量的審慎思考。我們相信,它將為相關研究領域貢獻新的見解,並激發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傳遞齣的嚴謹學術氣息所吸引。那種深沉的書名,仿佛一種無聲的號召,邀請我深入北美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去探索傳播領域深層的經濟與政治肌理。我個人對於信息是如何被生産、分配以及最終影響社會思潮的過程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而“政治經濟學”這一理論框架,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可能帶來的深刻洞見。我預想,作者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審視北美地區媒體産業的結構性特徵,分析不同所有權模式、市場競爭狀況以及政府規製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的影響。我期待它能詳細闡述,例如,大型媒體集團如何通過垂直整閤和橫嚮並購來鞏固其市場地位,數字平颱又是如何利用算法和用戶數據來驅動商業模式並影響信息流動的。同時,我也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政治”的維度融入分析,比如,媒體在塑造公共輿論、影響選舉結果,乃至推動或阻礙社會變革中的作用。這本書,我想象它是一次對北美傳播生態係統的深度體檢,它不會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會試圖探究那些驅動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本性力量,為我們理解信息時代社會的復雜性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

書的標題《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本身就給我一種厚重感和探索欲。我一直認為,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信息,絕非簡單的客觀呈現,而是被諸多力量塑造的結果,而“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恰恰能揭示這種塑造過程中的核心驅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北美地區傳播體係的運作邏輯,不僅僅是描述媒體現象,更能去探究其背後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如何交織。我設想,它可能會詳細分析在北美,大型媒體公司是如何通過資本運作和行業整閤來影響信息生産和傳播的,以及這些公司的決策又如何與政府政策、社會階層等政治因素發生關聯。我尤其好奇,在數字時代,新的傳播技術和平颱(例如社交媒體、流媒體服務等)是如何進一步重塑瞭傳播的政治經濟格局,它們是如何既帶來機遇,又可能加劇不平等。這本書,我覺得它應該像一本偵探小說,帶領讀者一步步解開謎團,揭示那些隱藏在媒體錶麵之下的真實權力運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分析工具,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在接收信息時,所處的環境是多麼復雜,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應對這些信息。

評分

剛看到《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很可能是一部極具深度和前瞻性的學術著作。書名中的“北美”限定瞭地域範圍,而“傳播政治經濟學”則明確瞭研究的理論取嚮,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名關注社會發展和信息傳播的普通讀者,我總覺得,理解傳播的本質,離不開對其背後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的深入剖析。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梳理北美地區傳播産業的發展脈絡,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經濟結構和政治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瞭傳播媒介的形態和功能。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例如,媒體所有權的集中化趨勢、廣告收入模式的演變、以及政府在傳播領域的監管政策等,是如何影響信息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我特彆期待它能揭示,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技術革新(如互聯網、社交媒體)是如何與資本主義的邏輯相結閤,從而對信息的內容、可及性以及公眾的話語權産生深遠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北美傳播業的一次學術考察,更可能是一次對信息時代權力運作機製的深刻反思,它會幫助我理解,我們如何在這個被信息洪流裹挾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批判性的視角。

評分

當我第一次瞥見《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信息自由、媒體權力以及數字鴻溝的討論。我一直覺得,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並非天然存在,而是經過精心構建和選擇的産物。這本書的書名,精確地捕捉瞭我長期以來想要探究的核心問題——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傳播活動是如何與政治和經濟力量深度捆綁在一起的?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傳播媒介的運作機製有著深刻洞察的學者。我期望它能深入剖析那些看似獨立的媒體機構,實際上是如何在資本的驅動下,服務於特定的商業利益,甚至影響著政治議程的製定。同時,“政治經濟學”這個關鍵詞,也讓我聯想到對權力分配、資源壟斷以及社會不平等等議題的探討。我想象著書中會對那些掌握著信息傳播命脈的巨頭進行細緻的解剖,分析它們如何通過技術、內容和資本的多重力量,構建起一個信息傳播的“帝國”。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幫助我理解這些力量如何影響著公眾的認知,塑造著社會輿論,甚至左右著民主進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把解構信息迷霧的銳利工具,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媒體光鮮外錶下的真實運作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種沉靜而略帶思辨的色彩搭配,淡雅的藍色和深邃的灰色交織,仿佛預示著一種深入的學術探討。書名“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本身就充滿瞭專業性和深度,讓人期待一場關於信息如何被生産、傳播,以及其背後經濟力量與政治意圖的係統性剖析。作為一個對媒介發展和社會影響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於這類能夠揭示錶象之下運作機製的著作總是充滿瞭好奇。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北美大陸復雜的傳播圖景,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日常信息獲取方式的隱形力量。或許它會從曆史的角度齣發,梳理北美傳播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變,分析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如何促成瞭如今的格局。又或許,它會聚焦於當下,深入探究大型媒體集團的擴張、數字平颱的壟斷、以及技術創新在傳播領域的角色。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運用“政治經濟學”這個視角,將經濟利益、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的交織關係,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媒體現象,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時代我們所處的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