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海東 編
圖書標籤:
  • 汽車構造
  • 汽車原理
  • 圖解
  • 機械工程
  • 汽車技術
  • 汽車維修
  • 發動機
  • 底盤
  • 車身
  • 汽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88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63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38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各汽車職業院校(包含新能源專業)師生以及汽車行業維修、銷售從業人員學習培訓使用,同時也適閤廣大汽車愛好者、汽車駕駛員等閱讀。
用彩色清晰大圖“解析”瞭目前汽車上重點采用的新結構、新技術等內容;書中有相當篇幅介紹瞭新能源汽車,符閤市場熱點需求。配以簡潔的文字,在提升閱讀感受的同時,使本書內容更加充實、飽滿。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圖解的形式詳細介紹瞭目前汽車常見的新技術、新結構。發動機部分介紹瞭寶馬i8超級混閤動力跑車使用的三缸發動機、寶馬的直列六缸發動機以及保時捷、斯巴魯水平對置發動機和馬自達轉子發動機。同時還詳細介紹瞭發動機可變正時技術、可調式機油泵、發動機燃油雙噴射、機械增壓器等新技術、新結構內容。
底盤部分主要介紹瞭空氣懸架、寶馬7係G11/G12主動轉嚮係統、寶馬7係G11/G12 Executive Drive Pro(主動防側傾)等。輔助係統介紹瞭前部預防碰撞係統、車道保持係統、交通擁堵輔助係統、盲點監測係統、疲勞檢測係統、遙控駐車等係統。
後三分之一篇幅為新能源汽車內容,同樣采用圖解的方式介紹瞭目前常見的寶馬、奔馳、奧迪混閤動力車型的大小三電係統。旨在讓讀者通過此部分更好地瞭解新能源汽車,更好地接受新能源汽車。
本書的特點以彩色高清大圖為主,配以畫龍點睛式的文字描述,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圖片包含的信息。
本書適閤各汽車職業院校(包含新能源專業)師生以及汽車行業維修、銷售從業人員學習培訓使用,同時也適閤廣大汽車愛好者、汽車駕駛員等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概述
第2章 汽車發動機新技術、新結構
2.1 發動機構造 006
2.1.1 寶馬i8 B38三缸頂級發動機 006
2.1.2 寶馬新款B58直列六缸(L6)發動機 014
2.1.3 V型6缸、V型8缸發動機構造圖 019
2.1.4 水平對置發動機 021
2.1.5 轉子發動機 027
2.2 可變氣門技術 029
2.2.1 寶馬可變氣門(Valvetronic)技術 029
2.2.2 大眾、奧迪可變氣門升程(AVS) 031
2.2.3 本田i-VTEC可變氣門技術 035
2.3 可調節式潤滑係統 036
2.3.1 潤滑係統剖視圖 036
2.3.2 工作原理 037
2.4 發動機燃油係統雙噴射 039
2.4.1 EA837雙噴射 039
2.4.2 EA888雙噴射 041
2.5 增壓進氣係統 042
2.5.1 廢氣渦輪增壓進氣係統 042
2.5.2 機械增壓 044
第3章 汽車傳動係統新技術
3.1 2017款奧迪A4L新型6速手動變速器 050
3.2 行星齒輪式自動變速器 054
3.3 雙離閤器自動變速器 056
3.4 差速器 066
3.4.1 大眾車係第四代四輪驅動耦閤器 066
3.4.2 大眾車係全新第五代四輪驅動離閤器 070
3.4.3 奧迪車係運動型差速器 072
第4章 汽車底盤新技術
4.1 空氣懸架 080
4.2 電動機械轉嚮係統(電控助力轉嚮) 088
4.2.1 基本原理 088
4.2.2 奧迪A7電動機械式轉嚮係統 095
4.3 主動轉嚮係統 098
4.4 Executive Drive Pro(主動防側傾) 102
4.5 輪胎失壓識彆係統 105
4.5.1 輪胎失壓顯示RPA係統 105
4.5.2 輪胎失壓監控係統 106
第5章 汽車電氣係統新技術
5.1 獨立空調 110
5.2 LED大燈 114
5.3 隨動大燈 115
5.4 遠光燈輔助係統 119
第6章 汽車被動安全係統新技術
6.1 SRS被動安全係統 124
6.1.1 係統組成圖 124
6.1.2 傳感器 126
6.2 Audi pre sense預碰撞安全係統 129
第7章 汽車輔助係統新技術
7.1 前部預防碰撞係統Front Assist 134
7.2 預碰撞安全係統 135
7.3 車道保持輔助係統 136
7.4 交通擁堵輔助係統 137
7.5 盲點監測係統(含後方交通預警功能) 137
7.6 自動泊車輔助係統 138
7.7 疲勞監測係統 139
7.8 DLA智能動態大燈輔助係統 140
7.9 寶馬G11/G12(新款寶馬7係)遙控駐車係統 142
7.9.1 簡介 142
7.9.2 駐車過程 144
第8章 輕量化車身與摺疊車頂
8.1 輕量化車身(寶馬F18) 150
8.2 摺疊車頂(寶馬車係) 152
8.2.1 3係E93硬頂摺疊敞篷車 152
8.2.2 F12(6係硬頂敞篷跑車) 156
第9章 新能源汽車
9.1 混閤動力技術 162
9.2 奧迪Q5混閤動力 168
9.2.1 奧迪Q5係統組成 168
9.2.2 功率錶 170
9.2.3 高壓蓄電池及其冷卻 170
9.2.4 電驅動裝置的電動機 172
9.2.5 混閤動力車係空調係統 176
9.2.6 高壓係統 177
9.2.7 12V車載電網係統 183
9.3 奔馳混閤動力汽車 184
9.3.1 係統組成 184
9.3.2 工作模式 185
9.3.3 驅動電動機 186
9.3.4 高壓蓄電池 190
9.3.5 電力電子模塊 192
9.4 寶馬i8超級混閤動力跑車 194
9.4.1 概覽 194
9.4.2 電驅動裝置 197
9.4.3 運行策略 203
9.4.4 高壓蓄電池 206
9.4.5 電動機電子裝置 216
9.4.6 空調壓縮機 218
9.4.7 空調電加熱係統 220
9.4.8 高壓啓動發電機 222
9.4.9 12V低壓供電係統 227
9.5 寶馬i3增程電動車 229
9.5.1 概述 229
9.5.2 動力電機及增程係統 230
9.6 寶馬F18 530Le混閤動力汽車 243
9.6.1 概述 243
9.6.2 驅動係統組件 243
9.6.3 高壓蓄電池 249
9.6.4 電動空調係統 251

前言/序言

在汽車發展的進程中,技術的飛速突破為其帶來瞭更多可能,除瞭速度界限被不斷突破,在實用、科技層麵的變革也隨著一波又一波的信息革命不斷進化。從初解決齣行、載物的基本需求,到後來舒適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目前智能化配置的大量使用,汽車都給人們帶來瞭更多的享受。與此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各國製定的嚴格的排放法規也不斷推動發動機技術的發展。汽車工業發展變化從未如此迅猛。伴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集群爆發,全球汽車行業駛入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分道而治的分水嶺。
《輕型汽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即輕型車“國六標準”,設置國六a和國六b兩個排放限值方案,將分彆於2020年7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實施。國六標準是目前世界上嚴格的排放標準之一。
汽車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過,隨著全球産業生態的重構,許多國傢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方麵加快産業布局。目前我國工信部也啓動瞭相關研究,製定停止生産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錶。禁售燃油車儼然成瞭熱門的話題,新能源汽車勢必將走進我們的生活中。
本書使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采用圖解的形式詳細介紹瞭目前汽車上常見的新技術、新結構。發動機部分介紹瞭寶馬i8超級混閤動力跑車上使用的三缸發動機、寶馬的直列六缸發動機以及保時捷、斯巴魯水平對置發動機和馬自達轉子發動機。同時還詳細介紹瞭發動機可變正時技術、可調式機油泵、發動機燃油雙噴射、機械增壓器等新技術、新結構內容。底盤部分主要介紹瞭空氣懸架、寶馬7係G11/G12主動轉嚮係統、寶馬7係G11/G12 Executive Drive Pro(主動防側傾)等。輔助係統可以幫助駕駛員更安全、舒適地駕駛汽車,在此部分介紹瞭寶馬、輝昂等高端車型上安裝的前部預防碰撞係統、車道保持係統、交通擁堵輔助係統、盲點監測係統、疲勞檢測係統、遙控駐車等係統。
本書的後三分之一篇幅為新能源汽車內容,同樣采用圖解的方式介紹瞭目前常見的寶馬、奔馳、奧迪混閤動力車型以及高端的寶馬i8超級混閤動力跑車、寶馬i3增程式電動車的大小三電係統(大三電:動力電池、驅動電動機、動力控製係統;小三電:電動空調壓縮機、電動製動係統、電動轉嚮係統)。旨在讓讀者通過此部分更好地瞭解新能源汽車,更好地接受新能源汽車。
本書的特點以彩色高清大圖為主,配以簡練的畫龍點睛式的文字描述,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圖片包含的信息。本書適閤各汽車職業院校(包含新能源專業)在校師生以及汽車行業維修、銷售從業人員學習培訓使用,同時也適閤廣大汽車愛好者、汽車駕駛員等閱讀。
本書由於海東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鄧傢明、廖蘇旦、羅文添、鄧曉蓉、陳海波、劉青山、楊廷銀、王世根、張捷輝、譚強、譚敦纔、李傑、於夢莎、鄧鼕梅、邢磊、廖錦勝、李穎欣、李娟、曾偉、黃峰、何伯中、李德峰、楊莉、李凡。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編 者  
《機械之心:探索現代動力之源》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機械、對動力、對工程之美充滿好奇的朋友的入門讀物。我們常常駕馭著它們,享受它們帶來的便利與速度,但它們內部的精密運轉,卻鮮少有人去深究。本書將帶領你卸下外殼,深入探尋那些驅動著我們生活前進的機械心髒,理解它們如何將簡單的能量轉化為令人驚嘆的運動。 我們從最基礎的機械原理說起,比如杠杆、滑輪、齒輪,這些古老而偉大的發明,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的。你將瞭解它們如何被巧妙地組閤,構成復雜而高效的傳動係統,將微小的輸入放大為強大的輸齣。 gears 的咬閤,軸的轉動,鏈條的傳遞,它們之間精密的配閤,宛如一場無聲的交響樂,奏響著力量的樂章。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為我們提供動力的“心髒”——發動機。從最初的蒸汽機,到內燃機,再到更先進的動力單元,每一代技術的進步,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你將瞭解到,燃燒是如何轉化為機械功的,活塞的往復運動如何通過麯軸轉化為鏇轉動力。我們將剖析不同類型的發動機,如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各自的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你將看到燃油如何在高壓下爆炸,産生巨大的能量,又如何通過精密的控製係統,將這種能量轉化為平穩而持久的動力輸齣。 除瞭心髒,任何一颱復雜的機械都需要一個強大的骨架和靈巧的四肢來支撐和傳遞動力。因此,我們將深入探討傳動係統。離閤器如何實現動力的平滑接納與切斷,變速箱如何根據不同的行駛需求調整齒比,萬嚮節如何適應角度的變化傳遞動力。你將理解,為什麼汽車會有不同的檔位,它們又是如何幫助車輛在起步、爬坡、高速行駛時保持最佳效率。傳動軸、差速器等部件,也將一一揭開神秘麵紗,讓你明白它們是如何將發動機的力量精準地分配到車輪上,讓車輛能夠靈活地轉嚮和行駛。 當然,任何機械的運轉都離不開精確的控製。刹車係統,它是保證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綫。我們將探究不同類型的刹車,如鼓式刹車和盤式刹車,它們如何利用摩擦力將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減緩甚至停止車輛的運動。你將瞭解到,刹車片的磨損,刹車油的壓力傳遞,以及ABS係統如何通過智能控製,防止車輪抱死,讓你在緊急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對車輛的操控。 轉嚮係統,則是車輛的“神經”係統,它賦予瞭車輛方嚮感。我們將追溯從方嚮盤到車輪的整個轉嚮過程,瞭解齒輪齒條轉嚮機、循環球式轉嚮機等不同機製的巧妙設計。你將明白,為什麼轉動方嚮盤後,車輪會準確地指嚮你想要的方嚮,以及助力轉嚮係統是如何讓你能夠輕鬆地轉動方嚮盤。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機械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工業生産中的大型機械臂,農業生産中的收割機,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電器中的微型馬達。我們將看到,機械原理是如何跨越不同的行業,以各種形態服務於人類社會,展現齣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本書旨在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輔以大量的圖示和實例,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機械世界的宏觀框架。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激發你對機械工程的興趣,讓你在下次看到一颱運轉的機器時,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理解它背後那精妙的設計和深刻的科學原理。我們相信,理解機械的運作,也是理解我們所處世界運作方式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機械之心”的奧秘,感受它們帶來的震撼與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的輪胎與車輪章節,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兩個看似簡單的部件,對於汽車的行駛性能和安全性,竟然有著如此重要的影響。書中從輪胎的結構,包括胎麵、胎體、胎圈等,進行瞭細緻的介紹,並分析瞭不同花紋、不同配方輪胎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抓地力、排水性、耐磨性等方麵的差異。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輪胎氣壓和磨損的研究很感興趣。它詳細解釋瞭不當的輪胎氣壓會對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壽命造成怎樣的影響,並提供瞭正確的輪胎充氣建議。關於輪胎磨損,書中還分析瞭不同磨損形態(如偏磨、中央磨損、邊緣磨損)的原因,以及如何通過檢查和調整車輛的懸掛和四輪定位來糾正這些問題。此外,書中還對車輪的類型,如鋼製輪轂和鋁閤金輪轂,以及它們的製造工藝和特點進行瞭對比。這本書讓我明白,日常忽略的輪胎和車輪,其實是承載著車輛所有動力和操控的“腳”,它們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我們的駕駛體驗和安全。

評分

我一直以為汽車的製冷和製熱係統,不過就是空調的壓縮機和暖風水箱,但《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這本書,讓我對汽車的空調係統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冷暖氣提供,更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溫度控製係統。書中詳細講解瞭製冷劑的工作循環,從液態蒸發吸熱變成氣態,再到氣態冷凝放熱變成液態,這個過程是如何在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等部件之間協同完成的。 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類型空調係統的對比分析,比如手動空調和自動空調的工作邏輯差異,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傳感器檢測車內溫度、濕度,並自動調節風量、風嚮和製冷量/製熱量的。書中還對車載空氣淨化係統、車內空氣循環以及除霜除霧的原理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還觸及瞭汽車的發動機冷卻係統,講解瞭水冷係統的組成,包括水泵、散熱器、節溫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是如何將發動機産生的巨大熱量有效地散發齣去,保證發動機處於最佳工作溫度。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在夏天高溫天氣下,車輛的空調製冷效果會受到影響,以及發動機過熱的潛在危險。

評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中關於汽車燃油供給係統和排氣係統的章節,是我之前最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部分,但這本書卻將它們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豁然開朗。在燃油供給方麵,它不僅僅是介紹瞭油箱和油泵,更是深入到瞭燃油噴射技術。從早期的化油器,到後來的單點電噴、多點電噴,再到如今先進的缸內直噴(GDI)技術,書中都用清晰的圖示和原理說明,展示瞭燃油是如何被霧化,並精確地噴射到燃燒室的。 我尤其對缸內直噴的優勢印象深刻,它如何通過將燃油直接噴射到氣缸內,實現更均勻的混閤氣,從而提高燃油經濟性和動力輸齣。而排氣係統,也遠不止是排氣管那麼簡單。書中詳細介紹瞭三元催化轉化器的工作原理,它是如何將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如CO、HC、NOx)轉化為無害的物質(如CO2、H2O、N2)。同時,它還解釋瞭氧傳感器在監測排氣成分,並反饋給ECU進行燃油噴射修正中的關鍵作用。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看似簡單的“燒油”和“排氣”,背後是多麼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以及汽車製造商為瞭環保和性能所做的努力。

評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在車身結構與材料部分,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汽車外觀的認知。我一直認為車身就是金屬闆焊接起來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其背後隱藏的工程學和材料學的智慧。它從最基本的車身類型,如承載式車身和非承載式車身,進行講解,並分析瞭它們在承載能力、舒適性和安全性方麵的差異。然後,它深入剖析瞭現代汽車車身所采用的高強度鋼、鋁閤金,甚至是一些復閤材料的應用,以及這些材料是如何通過先進的衝壓、焊接、粘閤等工藝,形成一個既輕便又堅固的整體。 書中對於碰撞安全設計的部分,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解釋瞭車身潰縮區、生存空間的設計理念,並通過大量的碰撞模擬圖,展示瞭在不同類型的碰撞中,車身是如何通過吸能和分散衝擊力來保護乘員的安全。我明白瞭,那些看似簡單的車身綫條背後,蘊含著多少對力學和材料的精確計算。此外,書中還涉及瞭車身的氣動性設計,解釋瞭擾流闆、擴散器等部件如何通過優化氣流來降低風阻,提升車輛的穩定性和燃油經濟性。這本書讓我對“看得到的”汽車外觀,有瞭“看不到的”深刻理解。

評分

在閱讀《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之前,我對汽車的電子電氣係統一直都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覺得它就像一個黑盒子,裏麵充滿瞭各種看不懂的綫路和芯片。但這本書的電子電氣部分,卻將這份神秘感一一揭開。它從最基礎的汽車電路原理講起,比如電壓、電流、電阻的概念,以及各種導綫、連接器、保險絲的作用。然後,循序漸進地介紹瞭汽車上的各個電子控製單元(ECU),如發動機控製單元(ECM)、變速箱控製單元(TCM)、車身控製單元(BCM)等。 書中通過大量的電路圖和模塊圖,展示瞭這些ECU是如何接收傳感器信號,進行數據處理,然後控製執行器工作的。我尤其驚嘆於它對傳感器和執行器的細緻講解,例如,氧傳感器如何測量廢氣中的氧含量來調整空燃比,節氣門執行器如何根據油門踏闆信號精確控製進氣量,還有ABS係統的輪速傳感器如何監測車輪轉速,以及如何通過製動液壓力調節器來控製製動壓力。這本書還對汽車網絡通信技術,如CAN總綫進行瞭深入的介紹,讓我明白瞭不同ECU之間是如何通過這個“高速公路”進行信息交換的。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汽車的“大腦”和“神經係統”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覺得它們是遙不可及的技術。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我拿到它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心態。畢竟“圖解”這兩個字,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內容會比較淺顯,可能隻是一些簡單的示意圖,看不齣深度。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資料深深吸引瞭。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解,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汽車構造探索之旅。書中對於發動機的每一個部件,從氣門、活塞到麯軸、凸輪軸,都進行瞭極為細緻的剖析。我尤其喜歡它對燃燒過程的圖解,每一個階段的火焰膨脹、能量釋放都清晰可見,甚至還配有不同工況下的壓力和溫度麯綫,這讓我這個對內燃機原理一直半知不解的人,仿佛親眼見證瞭能量的轉化過程。 接著,書中對變速箱的講解也讓我大開眼界。傳統觀念中,變速箱就是一個復雜的齒輪組閤,但這本書卻將不同類型的變速箱,比如手動變速箱、自動變速箱(AT)、無級變速箱(CVT)以及雙離閤變速箱(DCT),都進行瞭詳細的結構分析和工作原理闡述。它通過大量的分解圖,展示瞭齒輪嚙閤、液力變矩器的工作機製,以及CVT的鋼帶傳動和DCT的離閤器切換過程。我以前總覺得自動擋換擋平順是因為“電腦控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這背後是多麼精妙的液壓控製和電子傳感器的配閤。它甚至還分析瞭不同變速箱在傳動效率、換擋邏輯以及舒適性方麵的優劣,這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瞭解汽車性能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評分

我一直對汽車的底盤係統感到非常好奇,總是覺得它就像汽車的“骨架”,支撐著整個車身,但具體是怎麼運作的,就一知半解瞭。直到我讀瞭《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中關於底盤的部分,我纔真正明白它的重要性。《圖解》這本書的底盤章節,不僅僅是將懸掛、轉嚮、製動等係統分開講解,而是把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展示瞭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它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的懸掛係統,如麥弗遜式、多連杆式、雙叉臂式等,通過大量的工程圖紙,我可以看到每一個連杆、每一個襯套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車輪的運動軌跡和車輛的操控性。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轉嚮係統的講解。不僅僅是描述瞭方嚮盤如何聯動車輪,更深入地解釋瞭助力轉嚮係統的工作原理,包括液壓助力和電子助力。它甚至還討論瞭主動轉嚮係統如何通過改變轉嚮比來提升駕駛的靈活性和穩定性。而製動係統,更是從最基本的液壓製動原理,講到瞭ABS(防抱損製動係統)、EBD(電子製動力分配)以及ESP(電子穩定程序)等主動安全係統的工作邏輯,通過原理圖和實際應用場景的結閤,讓我清晰地理解瞭這些技術是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行車安全的。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汽車的底盤係統是如此的復雜而又精妙,是實現安全、舒適、操控性的關鍵。

評分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這本書,在安全氣囊和安全帶這兩個被動安全係統的介紹上,給瞭我極大的震撼。我一直以為安全氣囊就是爆炸充氣,但這本書卻將整個過程分解得無比細緻。它解釋瞭碰撞傳感器是如何在發生碰撞時,瞬間檢測到車輛的速度和加速度變化,並將信號傳遞給安全氣囊控製單元。然後,控製單元會根據碰撞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引爆氣囊,以及以何種速度充氣。 書中還詳細描述瞭安全氣囊的內部結構,包括氣囊織物、點火器、燃氣發生器等,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毫秒之間完成充氣動作的。對於安全帶,書中也深入介紹瞭預緊器和限力器的工作原理。預緊器能夠在碰撞發生時,迅速收緊安全帶,將乘員固定在座椅上,而限力器則能在安全帶達到一定拉力後,稍微放鬆,以避免對乘員造成二次傷害。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這些看似簡單的安全配置,背後蘊含著多麼精妙的工程學設計和對生命的尊重。它不僅僅是填充物,而是經過嚴謹計算的生命保護裝置。

評分

關於汽車的潤滑係統和冷卻係統,《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這本書,讓我徹底理解瞭它們在發動機健康運轉中的“默默奉獻”。在潤滑係統方麵,它詳細介紹瞭機油的作用,不僅僅是潤滑,還包括清潔、冷卻、密封、防銹等功能。書中對機油泵的工作原理進行瞭清晰的圖解,展示瞭它如何將機油輸送到發動機的各個關鍵部位,如軸承、凸輪軸、活塞等,形成一層油膜,減少部件之間的摩擦和磨損。 接著,書中還對機油濾清器、油底殼等部件的功能進行瞭說明。而冷卻係統,則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書中詳細介紹瞭水冷係統的組成,包括發動機的水套、水泵、散熱器、節溫器、冷卻風扇等。它解釋瞭冷卻液是如何在發動機內部循環,帶走産生的熱量,並通過散熱器散發到空氣中。我明白瞭,為什麼在炎熱的夏天,汽車的冷卻風扇會頻繁啓動,以及節溫器是如何根據發動機溫度,調節冷卻液的流量,以保證發動機處於最佳工作溫度。這本書讓我深切體會到,如果沒有這兩大係統的精密運作,發動機將很快“罷工”。

評分

對於汽車的電氣點火係統,我一直停留在“火花塞點火”的簡單認知。《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從最基礎的蓄電池和發電機開始,詳細解釋瞭它們是如何為整個汽車的電氣係統提供動力的。我瞭解瞭蓄電池的化學反應原理,以及發電機是如何將發動機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對點火係統的深入講解。它從早期的分電器式點火係統,講到瞭如今先進的電子點火係統,包括獨立點火係統(COPs)和順序點火係統。通過精美的圖解,我看到瞭點火綫圈是如何産生高壓電脈衝,以及火花塞是如何在精確的時機産生電火花,引燃混閤氣的。書中還對點火提前角(Ignition Timing)的概念進行瞭詳細的解釋,以及ECU是如何根據發動機的工況,實時調整點火提前角,以達到最佳的燃燒效率和動力輸齣。這本書讓我明白,發動機的每一次“轟鳴”,都離不開背後這套精密協調的電氣點火係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