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海东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原理
  • 图解
  • 机械工程
  • 汽车技术
  • 汽车维修
  • 发动机
  • 底盘
  • 车身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8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3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3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各汽车职业院校(包含新能源专业)师生以及汽车行业维修、销售从业人员学习培训使用,同时也适合广大汽车爱好者、汽车驾驶员等阅读。
用彩色清晰大图“解析”了目前汽车上重点采用的新结构、新技术等内容;书中有相当篇幅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符合市场热点需求。配以简洁的文字,在提升阅读感受的同时,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图解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目前汽车常见的新技术、新结构。发动机部分介绍了宝马i8超级混合动力跑车使用的三缸发动机、宝马的直列六缸发动机以及保时捷、斯巴鲁水平对置发动机和马自达转子发动机。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可变正时技术、可调式机油泵、发动机燃油双喷射、机械增压器等新技术、新结构内容。
底盘部分主要介绍了空气悬架、宝马7系G11/G12主动转向系统、宝马7系G11/G12 Executive Drive Pro(主动防侧倾)等。辅助系统介绍了前部预防碰撞系统、车道保持系统、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盲点监测系统、疲劳检测系统、遥控驻车等系统。
后三分之一篇幅为新能源汽车内容,同样采用图解的方式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宝马、奔驰、奥迪混合动力车型的大小三电系统。旨在让读者通过此部分更好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更好地接受新能源汽车。
本书的特点以彩色高清大图为主,配以画龙点睛式的文字描述,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图片包含的信息。
本书适合各汽车职业院校(包含新能源专业)师生以及汽车行业维修、销售从业人员学习培训使用,同时也适合广大汽车爱好者、汽车驾驶员等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新结构
2.1 发动机构造 006
2.1.1 宝马i8 B38三缸顶级发动机 006
2.1.2 宝马新款B58直列六缸(L6)发动机 014
2.1.3 V型6缸、V型8缸发动机构造图 019
2.1.4 水平对置发动机 021
2.1.5 转子发动机 027
2.2 可变气门技术 029
2.2.1 宝马可变气门(Valvetronic)技术 029
2.2.2 大众、奥迪可变气门升程(AVS) 031
2.2.3 本田i-VTEC可变气门技术 035
2.3 可调节式润滑系统 036
2.3.1 润滑系统剖视图 036
2.3.2 工作原理 037
2.4 发动机燃油系统双喷射 039
2.4.1 EA837双喷射 039
2.4.2 EA888双喷射 041
2.5 增压进气系统 042
2.5.1 废气涡轮增压进气系统 042
2.5.2 机械增压 044
第3章 汽车传动系统新技术
3.1 2017款奥迪A4L新型6速手动变速器 050
3.2 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 054
3.3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056
3.4 差速器 066
3.4.1 大众车系第四代四轮驱动耦合器 066
3.4.2 大众车系全新第五代四轮驱动离合器 070
3.4.3 奥迪车系运动型差速器 072
第4章 汽车底盘新技术
4.1 空气悬架 080
4.2 电动机械转向系统(电控助力转向) 088
4.2.1 基本原理 088
4.2.2 奥迪A7电动机械式转向系统 095
4.3 主动转向系统 098
4.4 Executive Drive Pro(主动防侧倾) 102
4.5 轮胎失压识别系统 105
4.5.1 轮胎失压显示RPA系统 105
4.5.2 轮胎失压监控系统 106
第5章 汽车电气系统新技术
5.1 独立空调 110
5.2 LED大灯 114
5.3 随动大灯 115
5.4 远光灯辅助系统 119
第6章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新技术
6.1 SRS被动安全系统 124
6.1.1 系统组成图 124
6.1.2 传感器 126
6.2 Audi pre sense预碰撞安全系统 129
第7章 汽车辅助系统新技术
7.1 前部预防碰撞系统Front Assist 134
7.2 预碰撞安全系统 135
7.3 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136
7.4 交通拥堵辅助系统 137
7.5 盲点监测系统(含后方交通预警功能) 137
7.6 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138
7.7 疲劳监测系统 139
7.8 DLA智能动态大灯辅助系统 140
7.9 宝马G11/G12(新款宝马7系)遥控驻车系统 142
7.9.1 简介 142
7.9.2 驻车过程 144
第8章 轻量化车身与折叠车顶
8.1 轻量化车身(宝马F18) 150
8.2 折叠车顶(宝马车系) 152
8.2.1 3系E93硬顶折叠敞篷车 152
8.2.2 F12(6系硬顶敞篷跑车) 156
第9章 新能源汽车
9.1 混合动力技术 162
9.2 奥迪Q5混合动力 168
9.2.1 奥迪Q5系统组成 168
9.2.2 功率表 170
9.2.3 高压蓄电池及其冷却 170
9.2.4 电驱动装置的电动机 172
9.2.5 混合动力车系空调系统 176
9.2.6 高压系统 177
9.2.7 12V车载电网系统 183
9.3 奔驰混合动力汽车 184
9.3.1 系统组成 184
9.3.2 工作模式 185
9.3.3 驱动电动机 186
9.3.4 高压蓄电池 190
9.3.5 电力电子模块 192
9.4 宝马i8超级混合动力跑车 194
9.4.1 概览 194
9.4.2 电驱动装置 197
9.4.3 运行策略 203
9.4.4 高压蓄电池 206
9.4.5 电动机电子装置 216
9.4.6 空调压缩机 218
9.4.7 空调电加热系统 220
9.4.8 高压启动发电机 222
9.4.9 12V低压供电系统 227
9.5 宝马i3增程电动车 229
9.5.1 概述 229
9.5.2 动力电机及增程系统 230
9.6 宝马F18 530Le混合动力汽车 243
9.6.1 概述 243
9.6.2 驱动系统组件 243
9.6.3 高压蓄电池 249
9.6.4 电动空调系统 251

前言/序言

在汽车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飞速突破为其带来了更多可能,除了速度界限被不断突破,在实用、科技层面的变革也随着一波又一波的信息革命不断进化。从初解决出行、载物的基本需求,到后来舒适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目前智能化配置的大量使用,汽车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享受。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各国制定的严格的排放法规也不断推动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汽车工业发展变化从未如此迅猛。伴随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群爆发,全球汽车行业驶入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分道而治的分水岭。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轻型车“国六标准”,设置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将分别于2020年7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实施。国六标准是目前世界上严格的排放标准之一。
汽车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随着全球产业生态的重构,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加快产业布局。目前我国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制定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禁售燃油车俨然成了热门的话题,新能源汽车势必将走进我们的生活中。
本书使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采用图解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目前汽车上常见的新技术、新结构。发动机部分介绍了宝马i8超级混合动力跑车上使用的三缸发动机、宝马的直列六缸发动机以及保时捷、斯巴鲁水平对置发动机和马自达转子发动机。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可变正时技术、可调式机油泵、发动机燃油双喷射、机械增压器等新技术、新结构内容。底盘部分主要介绍了空气悬架、宝马7系G11/G12主动转向系统、宝马7系G11/G12 Executive Drive Pro(主动防侧倾)等。辅助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安全、舒适地驾驶汽车,在此部分介绍了宝马、辉昂等高端车型上安装的前部预防碰撞系统、车道保持系统、交通拥堵辅助系统、盲点监测系统、疲劳检测系统、遥控驻车等系统。
本书的后三分之一篇幅为新能源汽车内容,同样采用图解的方式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宝马、奔驰、奥迪混合动力车型以及高端的宝马i8超级混合动力跑车、宝马i3增程式电动车的大小三电系统(大三电:动力电池、驱动电动机、动力控制系统;小三电:电动空调压缩机、电动制动系统、电动转向系统)。旨在让读者通过此部分更好地了解新能源汽车,更好地接受新能源汽车。
本书的特点以彩色高清大图为主,配以简练的画龙点睛式的文字描述,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图片包含的信息。本书适合各汽车职业院校(包含新能源专业)在校师生以及汽车行业维修、销售从业人员学习培训使用,同时也适合广大汽车爱好者、汽车驾驶员等阅读。
本书由于海东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邓家明、廖苏旦、罗文添、邓晓蓉、陈海波、刘青山、杨廷银、王世根、张捷辉、谭强、谭敦才、李杰、于梦莎、邓冬梅、邢磊、廖锦胜、李颖欣、李娟、曾伟、黄峰、何伯中、李德峰、杨莉、李凡。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 者  
《机械之心:探索现代动力之源》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机械、对动力、对工程之美充满好奇的朋友的入门读物。我们常常驾驭着它们,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与速度,但它们内部的精密运转,却鲜少有人去深究。本书将带领你卸下外壳,深入探寻那些驱动着我们生活前进的机械心脏,理解它们如何将简单的能量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运动。 我们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说起,比如杠杆、滑轮、齿轮,这些古老而伟大的发明,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你将了解它们如何被巧妙地组合,构成复杂而高效的传动系统,将微小的输入放大为强大的输出。 gears 的咬合,轴的转动,链条的传递,它们之间精密的配合,宛如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奏响着力量的乐章。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为我们提供动力的“心脏”——发动机。从最初的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更先进的动力单元,每一代技术的进步,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将了解到,燃烧是如何转化为机械功的,活塞的往复运动如何通过曲轴转化为旋转动力。我们将剖析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你将看到燃油如何在高压下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又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系统,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平稳而持久的动力输出。 除了心脏,任何一台复杂的机械都需要一个强大的骨架和灵巧的四肢来支撑和传递动力。因此,我们将深入探讨传动系统。离合器如何实现动力的平滑接纳与切断,变速箱如何根据不同的行驶需求调整齿比,万向节如何适应角度的变化传递动力。你将理解,为什么汽车会有不同的档位,它们又是如何帮助车辆在起步、爬坡、高速行驶时保持最佳效率。传动轴、差速器等部件,也将一一揭开神秘面纱,让你明白它们是如何将发动机的力量精准地分配到车轮上,让车辆能够灵活地转向和行驶。 当然,任何机械的运转都离不开精确的控制。刹车系统,它是保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将探究不同类型的刹车,如鼓式刹车和盘式刹车,它们如何利用摩擦力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缓甚至停止车辆的运动。你将了解到,刹车片的磨损,刹车油的压力传递,以及ABS系统如何通过智能控制,防止车轮抱死,让你在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对车辆的操控。 转向系统,则是车辆的“神经”系统,它赋予了车辆方向感。我们将追溯从方向盘到车轮的整个转向过程,了解齿轮齿条转向机、循环球式转向机等不同机制的巧妙设计。你将明白,为什么转动方向盘后,车轮会准确地指向你想要的方向,以及助力转向系统是如何让你能够轻松地转动方向盘。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机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大型机械臂,农业生产中的收割机,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电器中的微型马达。我们将看到,机械原理是如何跨越不同的行业,以各种形态服务于人类社会,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本书旨在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机械世界的宏观框架。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发你对机械工程的兴趣,让你在下次看到一台运转的机器时,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理解它背后那精妙的设计和深刻的科学原理。我们相信,理解机械的运作,也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作方式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机械之心”的奥秘,感受它们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的轮胎与车轮章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对于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书中从轮胎的结构,包括胎面、胎体、胎圈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分析了不同花纹、不同配方轮胎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抓地力、排水性、耐磨性等方面的差异。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轮胎气压和磨损的研究很感兴趣。它详细解释了不当的轮胎气压会对车辆的操控性、燃油经济性以及轮胎寿命造成怎样的影响,并提供了正确的轮胎充气建议。关于轮胎磨损,书中还分析了不同磨损形态(如偏磨、中央磨损、边缘磨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检查和调整车辆的悬挂和四轮定位来纠正这些问题。此外,书中还对车轮的类型,如钢制轮毂和铝合金轮毂,以及它们的制造工艺和特点进行了对比。这本书让我明白,日常忽略的轮胎和车轮,其实是承载着车辆所有动力和操控的“脚”,它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驾驶体验和安全。

评分

对于汽车的电气点火系统,我一直停留在“火花塞点火”的简单认知。《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从最基础的蓄电池和发电机开始,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为整个汽车的电气系统提供动力的。我了解了蓄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发电机是如何将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点火系统的深入讲解。它从早期的分电器式点火系统,讲到了如今先进的电子点火系统,包括独立点火系统(COPs)和顺序点火系统。通过精美的图解,我看到了点火线圈是如何产生高压电脉冲,以及火花塞是如何在精确的时机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的。书中还对点火提前角(Ignition Timing)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及ECU是如何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实时调整点火提前角,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这本书让我明白,发动机的每一次“轰鸣”,都离不开背后这套精密协调的电气点火系统。

评分

在阅读《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之前,我对汽车的电子电气系统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觉得它就像一个黑盒子,里面充满了各种看不懂的线路和芯片。但这本书的电子电气部分,却将这份神秘感一一揭开。它从最基础的汽车电路原理讲起,比如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以及各种导线、连接器、保险丝的作用。然后,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汽车上的各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如发动机控制单元(ECM)、变速箱控制单元(TCM)、车身控制单元(BCM)等。 书中通过大量的电路图和模块图,展示了这些ECU是如何接收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控制执行器工作的。我尤其惊叹于它对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细致讲解,例如,氧传感器如何测量废气中的氧含量来调整空燃比,节气门执行器如何根据油门踏板信号精确控制进气量,还有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如何监测车轮转速,以及如何通过制动液压力调节器来控制制动压力。这本书还对汽车网络通信技术,如CAN总线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不同ECU之间是如何通过这个“高速公路”进行信息交换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技术。

评分

关于汽车的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这本书,让我彻底理解了它们在发动机健康运转中的“默默奉献”。在润滑系统方面,它详细介绍了机油的作用,不仅仅是润滑,还包括清洁、冷却、密封、防锈等功能。书中对机油泵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清晰的图解,展示了它如何将机油输送到发动机的各个关键部位,如轴承、凸轮轴、活塞等,形成一层油膜,减少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接着,书中还对机油滤清器、油底壳等部件的功能进行了说明。而冷却系统,则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中详细介绍了水冷系统的组成,包括发动机的水套、水泵、散热器、节温器、冷却风扇等。它解释了冷却液是如何在发动机内部循环,带走产生的热量,并通过散热器散发到空气中。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汽车的冷却风扇会频繁启动,以及节温器是如何根据发动机温度,调节冷却液的流量,以保证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如果没有这两大系统的精密运作,发动机将很快“罢工”。

评分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在车身结构与材料部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汽车外观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车身就是金属板焊接起来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工程学和材料学的智慧。它从最基本的车身类型,如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进行讲解,并分析了它们在承载能力、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然后,它深入剖析了现代汽车车身所采用的高强度钢、铝合金,甚至是一些复合材料的应用,以及这些材料是如何通过先进的冲压、焊接、粘合等工艺,形成一个既轻便又坚固的整体。 书中对于碰撞安全设计的部分,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车身溃缩区、生存空间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大量的碰撞模拟图,展示了在不同类型的碰撞中,车身是如何通过吸能和分散冲击力来保护乘员的安全。我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车身线条背后,蕴含着多少对力学和材料的精确计算。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车身的气动性设计,解释了扰流板、扩散器等部件如何通过优化气流来降低风阻,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本书让我对“看得到的”汽车外观,有了“看不到的”深刻理解。

评分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这本书,在安全气囊和安全带这两个被动安全系统的介绍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一直以为安全气囊就是爆炸充气,但这本书却将整个过程分解得无比细致。它解释了碰撞传感器是如何在发生碰撞时,瞬间检测到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控制单元。然后,控制单元会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引爆气囊,以及以何种速度充气。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安全气囊的内部结构,包括气囊织物、点火器、燃气发生器等,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毫秒之间完成充气动作的。对于安全带,书中也深入介绍了预紧器和限力器的工作原理。预紧器能够在碰撞发生时,迅速收紧安全带,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而限力器则能在安全带达到一定拉力后,稍微放松,以避免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安全配置,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妙的工程学设计和对生命的尊重。它不仅仅是填充物,而是经过严谨计算的生命保护装置。

评分

我一直以为汽车的制冷和制热系统,不过就是空调的压缩机和暖风水箱,但《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空调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冷暖气提供,更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书中详细讲解了制冷剂的工作循环,从液态蒸发吸热变成气态,再到气态冷凝放热变成液态,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部件之间协同完成的。 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类型空调系统的对比分析,比如手动空调和自动空调的工作逻辑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传感器检测车内温度、湿度,并自动调节风量、风向和制冷量/制热量的。书中还对车载空气净化系统、车内空气循环以及除霜除雾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汽车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讲解了水冷系统的组成,包括水泵、散热器、节温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将发动机产生的巨大热量有效地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夏天高温天气下,车辆的空调制冷效果会受到影响,以及发动机过热的潜在危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毕竟“图解”这两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内容会比较浅显,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示意图,看不出深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资料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解,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汽车构造探索之旅。书中对于发动机的每一个部件,从气门、活塞到曲轴、凸轮轴,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对燃烧过程的图解,每一个阶段的火焰膨胀、能量释放都清晰可见,甚至还配有不同工况下的压力和温度曲线,这让我这个对内燃机原理一直半知不解的人,仿佛亲眼见证了能量的转化过程。 接着,书中对变速箱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传统观念中,变速箱就是一个复杂的齿轮组合,但这本书却将不同类型的变速箱,比如手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AT)、无级变速箱(CVT)以及双离合变速箱(DCT),都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分析和工作原理阐述。它通过大量的分解图,展示了齿轮啮合、液力变矩器的工作机制,以及CVT的钢带传动和DCT的离合器切换过程。我以前总觉得自动挡换挡平顺是因为“电脑控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背后是多么精妙的液压控制和电子传感器的配合。它甚至还分析了不同变速箱在传动效率、换挡逻辑以及舒适性方面的优劣,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了解汽车性能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

《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中关于汽车燃油供给系统和排气系统的章节,是我之前最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部分,但这本书却将它们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豁然开朗。在燃油供给方面,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油箱和油泵,更是深入到了燃油喷射技术。从早期的化油器,到后来的单点电喷、多点电喷,再到如今先进的缸内直喷(GDI)技术,书中都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说明,展示了燃油是如何被雾化,并精确地喷射到燃烧室的。 我尤其对缸内直喷的优势印象深刻,它如何通过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气缸内,实现更均匀的混合气,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而排气系统,也远不止是排气管那么简单。书中详细介绍了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它是如何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如CO、HC、NOx)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CO2、H2O、N2)。同时,它还解释了氧传感器在监测排气成分,并反馈给ECU进行燃油喷射修正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烧油”和“排气”,背后是多么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以及汽车制造商为了环保和性能所做的努力。

评分

我一直对汽车的底盘系统感到非常好奇,总是觉得它就像汽车的“骨架”,支撑着整个车身,但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就一知半解了。直到我读了《图解汽车构造与原理》中关于底盘的部分,我才真正明白它的重要性。《图解》这本书的底盘章节,不仅仅是将悬挂、转向、制动等系统分开讲解,而是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如麦弗逊式、多连杆式、双叉臂式等,通过大量的工程图纸,我可以看到每一个连杆、每一个衬套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轮的运动轨迹和车辆的操控性。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转向系统的讲解。不仅仅是描述了方向盘如何联动车轮,更深入地解释了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液压助力和电子助力。它甚至还讨论了主动转向系统如何通过改变转向比来提升驾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而制动系统,更是从最基本的液压制动原理,讲到了ABS(防抱损制动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以及ESP(电子稳定程序)等主动安全系统的工作逻辑,通过原理图和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让我清晰地理解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行车安全的。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汽车的底盘系统是如此的复杂而又精妙,是实现安全、舒适、操控性的关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