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修订版) 湖北新华书店

城乡中国(修订版)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其仁 著
图书标签:
  • 城乡发展
  • 中国社会
  • 湖北
  • 新华书店
  • 经济地理
  • 社会地理
  • 区域发展
  • 民生
  • 改革开放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1741
商品编码:1229720511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城乡中国(修订版) 作者 周其仁
定价 72.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71741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350000 页码 558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作者简介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目录

|“城乡中国”开篇的话| VII

|部分|城市的功用|

城市的能耐.003

经济密度甚于人口密度.008

对探查方法的一个交代.013

抑制城市成长的传统原因.018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023

城市化滞后拖累经济转型.028

重工轻城,由来已久.033

城市偏向导致城市化滞后.038

|第二部分|自由乃城市之基|

录以备考的迁徙自由.045

限制迁徙自由的理由.050

“老大哥”的坏榜样.055

制度安排非同小可.060

城乡分割影响深远.065

经济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070

城市化加速的推动.075

政策背后是权利安排.082

抽象的目标很重要.087

用抽象的原则保障具体的自由.092

城市化的权利不平衡.097

|第三部分|地权的演变路向|

土地产权的变化线索.105

“先国有化,再市场化”的由来.110

土地急就章的得与失.116

香港地制另一面.122

民地如何转官地.127

城市土地国有化之谜.132

城市土地国有与全盘土地国有.138

国家权力与国民财产的边界移动.144

城市设立程序与城市边界.149

国家进入居民私产的跳板.154

|第四部分|机制的分叉|

政府主导城镇化呼之欲出.161

征地权是行政主导的利器.166

这又是哪一门“市场竞争”.171

画地为牢的土地资源配置.176

“还权赋能”意义不凡.181

“还权赋能”的由来.186

从放权到还权.191

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196

|第五部分|确权之路|

“确权”何难之有.203

“血战到底”的悬念.209

兰田村的重要一课.214

数目字的城乡差别.220

土地不准流转的由来.225

“土地转包”开了个口子.230

厘不清使用权,何来转让权.235

湄潭的贡献(上).240

湄潭的贡献(下).245

告别苏联特色的集体经济.251

拖泥带水新体制.257

|第六部分|寻找突破口|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265

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270

政产不分,遗祸无穷.276

确权要到户.281

拖延改革,永无宁日.286

宅基地流转后来居上.293

分宅基地的游戏.298

“房地分离”是奇迹.303

超强的土地需要.308

|第七部分|治标分歧路|

土地用途管制的起源.315

土地用途管制的后果.320

制度成本,兹事体大.325

逼出来的“增减挂钩”.330

挂钩主体是怎样产生的.335

政府主导的增减挂钩.340

郫县的佐证.345

土地收益分配与权利的制度安排.351

|第八部分|“挂钩”三岔口|

走出“半拉子”改革工程的步.359

市场版的“挂钩”(上).364

市场版的“挂钩”(下).369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出.374

土地的市场流转不可阻挡.379

从产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384

国土部怎么成了“供地部”.390

行政之手不高明.396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402

分权、分责、分利.408

|第九部分|思维的辨析|

辨“土地供求无弹性”.415

辨“给农民权利会损害农民利益”.421

辨“土地涨价要归公”.427

辨“建筑不自由”.433

辨“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440

规划出错催生市场.448

管制不当激活黑市.453

法外行为一分为三.458

“非法”帽子满天飞.463

同地同权的宪法依据.469

农地农房入市,会天下大乱吗.475

农房入市早就发生了.481

收权容易还权难.487

改革要改也要革.493

房转地转,帮衬人转.499

|第十部分|形势比人强|

打开城乡间的市场之门.507

以城带乡“新土改”.512

缘起上海的“三个集中”.518

“地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524

凤凰社区飞凤凰.534

土地入市的路线图.540

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546
   编辑推荐
周其仁《城乡中国》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脉相承。

《城乡中国》是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镇化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

在《城乡中国》一书中,作者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

他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城乡中国》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众。

陈锡文、文贯中、李培林、李铁等各路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文摘

   序言



乡土中国:费孝通的田野调查与现代反思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或其他权威版本) 页数: 约200页(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核心内容概述: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西南联大讲授社会学原理时所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传统中国农村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科学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文化心理以及其在现代化转型中所面临的深层困境与适应机制。全书语言精炼、逻辑清晰,以“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为轴,构建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人伦关系与治理模式的独特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特质——“差序格局”的解剖 本书的基石在于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模式的深刻洞察。他指出,西方社会建立在“团体本位”的基础上,个体与团体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和契约关系;而中国社会则是一种独特的“差序格局”(Segmentary Structure)。 1. 差序格局的内涵: “差序格局”的核心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由内向外层层扩散的同心圆结构。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如同水波荡漾,关系根据距离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最近的圆圈是家庭(血缘),其次是亲族、熟人,再往外是地域上的邻里,最外层才是陌生人。这种结构决定了中国社会关系是“关系化”而非“团体化”的。 2. 差序格局的运作机制: “差”与“序”: 关系中的“差”体现在权力和义务的不对等性,但这种“差”又被“序”所规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这种秩序的体现。 礼治的体现: 这种结构不是靠法律和强制力来维持,而是依赖于“礼”。礼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和社会规范,它指导着人们在不同圈层中应有的行为方式,从而使社会在没有强权干预下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差序”与“团体”的对比: 费孝通强调,中国社会缺乏明确的、超越个人关系的永久性团体。团体是流动的、功能性的,可以根据需要而建立和解散,这与西方社会固定、明确的教会、公司等团体有本质区别。 3. 亲属关系的基础与超越: 家庭和亲属关系是差序格局的原点。父权、夫权是维系家庭内部秩序的关键。然而,费孝通也指出了这种结构的局限性:它强调对内的义务和亲疏,对外则相对保守和排他,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和协作。 第二部分:文化心理与权力运行 费孝通先生并未止步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他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结构如何塑造成了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心理和权力运作模式。 1. 意义的“在场”与“缺席”: 在差序格局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意义并非由其抽象的身份决定,而是由其在特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缺乏明确的、超越个人关系的公共领域,使得人们的行动往往围绕着维护现有的人伦秩序展开。 2. 权力与权威: 传统中国社会中,权力往往与道德声望和长辈身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柔性的、非强制性的“权威”。这种权威依赖于人们对“礼”的认同,一旦脱离了特定关系背景,权威性便会迅速瓦解。这解释了传统乡村精英(如士绅)如何通过道德感召而非行政命令来治理地方。 3. 道德与经济: 本书也触及了道德在传统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社会中,道德规范与经济伦理紧密相连,互助与义利之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人情往来、面子文化等,都是差序格局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射。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社会的出路 《乡土中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忧虑与探索。费孝通先生以清醒的目光审视了“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1.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与联系: 现代工业文明的涌入,首先体现在城市的发展上,城市与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代表了新的组织形式、新的价值观念,但它与乡村之间往往是依附和被剥削的关系,而非平等的交流。这种结构上的分离,阻碍了现代化的均衡发展。 2. 科学精神与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费孝通先生深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超越地方经验的视角。他强调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只有通过系统研究,才能理解传统结构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改造和适应现代化的路径。 3. 现代化:从“个人主义”到“社会合作”: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完全破坏原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基于功能和契约的新的合作体系。他呼唤一种既能保持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又能实现大规模社会协作的“新文化”与“新组织”。现代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要“取缔”或“改造”那些不适应现代性的差序结构,建立起更具开放性和弹性的社会联系。 总结:经典价值 《乡土中国》是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钥匙。它以严谨的社会学视角,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底色,解释了为何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独特的韧性与迟滞。本书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必读经典,更是所有关心中国“三农”问题、理解中国文化性格、探寻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入门之作。它提出的“差序格局”至今仍是解读当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政治生态乃至商业竞争的有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续而深刻的。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城乡现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未来方向的书。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它里面提到的一些尝试和面临的挑战,都非常真实。我亲眼见过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有些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解决根本问题。这本书对此的分析,非常透彻,它让我明白,要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思维和长期的努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它还触及到一些社会公平的问题,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让他们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些都是非常尖锐的问题,但书中并没有回避,而是进行了坦诚的探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它让我认识到,城乡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也让我对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每一次拿起《城乡中国(修订版)》,总能发现一些新的解读和感悟。它就像一面多棱镜,不同角度去观察,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我之前一直认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经济问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其中还涉及到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作者对政策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剖析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执行中的偏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当下的城乡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比如,书中对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差异形成的根源,以及随后的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社会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它也引发了我对未来城乡发展的思考: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乡村的进一步空心化?如何让城市的发展更具包容性?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提出的问题,足够让我深思。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思考的书,这恰恰是我最看重的。

评分

《城乡中国(修订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野。之前,我可能更多地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城乡问题,比如,我在城市工作,父母在农村生活,我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关心回家的路是否便利。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切。它让我看到,城乡之间的联系,远比我想象的要紧密得多,也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交织与碰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他既能冷静地剖析数据和政策,又能敏锐地捕捉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情感波动和生活困境。读到那些关于城乡迁移带来的家庭关系的改变,关于文化认同的焦虑,我能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形态?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还是能够保留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半个月了,终于捧在手里,内心感慨万千。初见这书名,《城乡中国(修订版)》,就觉得它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现实的温度。湖北新华书店的印记,更让我觉得亲切,仿佛是来自家门口的书香。我一直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很感兴趣,特别是城乡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塑造彼此。这本书并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它在宏观叙事中穿插的那些生动案例,它们就像点缀在广袤画卷上的明珠,让冰冷的统计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中国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个“人”的故事,在时代的变迁中,人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是如何悄然改变的。那种城乡差异的鸿沟,既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失落与坚守。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引发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后来又进城打拼,所以对书里描写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切身的体会。那些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进城、城市扩张对乡村侵蚀的论述,简直就像在描写我的成长经历。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田地是家里最宝贵的财富,父亲母亲辛勤耕耘,养活一家人。后来,年轻人纷纷离开土地,去大城市寻找机会,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种变迁,书中都有详细的阐述,它不仅触及了经济层面的因素,更深入到了文化、家庭、情感的各个方面。读到那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片段,我的心总会揪紧,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眼神里,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而城市里,那些快速增长的高楼大厦,也曾让我感到迷失,我在其中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常常感到一种疏离感。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经济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幸福?城乡之间的界限,究竟该如何弥合?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我能将个人的经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