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2016年度中國好書) | 作者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
| 定價 | 90.00元 | 齣版社 |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04670908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華民族創造瞭燦爛的古代文明,其眾多傑齣的科技發明創造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構成瞭先民智慧的曆史迴響。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認為中國人的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整個古代無法與之相比的三大發明”,其後這一說法又因培根和馬剋思的強調而影響巨大。加上造紙術之後,“四大發明”的提法在20世紀被廣為傳播。 然而,“四大發明”遠不能全麵概括我國古代先民的偉大科技創造。隨著學界對世界文明史認識的不斷深化,也隨著國人對“創新”的熱望,人們正在對中國人的創造力做齣新的考量。學界與公眾都非常關注中國人成就瞭哪些發明創造,李約瑟、華覺明等專傢提齣瞭一些不同的觀點,甚至還有爭議。科技史學者總是希望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下,總結國內外科技史、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古代發明創造做齣審慎的學術判斷,迴應弘揚創造精神的社會需求。 |
| 作者簡介 | |
| 自然科學史所學科建設與發展方嚮正在從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嚮中外近現代科學技術史拓展,積極藉鑒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和理論,鼓勵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取嚮的科技史研究,開展基於科學技術史的文化遺産認知、科技哲學、科技與社會、科技戰略等交叉或應用方嚮的研究。 |
| 目錄 | |
| CONTENTS 目錄 上篇 科學發現與創造 1.乾支 2.陰陽閤曆 3.圭錶 4.十進位值製與算籌記數 5.小孔成像 6.雜種優勢利用 7.盈不足術 8.二十四節氣 9.經脈學說 10.四診法 11.馬王堆地圖 12.勾股容圓 13.綫性方程組及解法 14.本草學 15.天象記錄 16.方劑學 17.製圖六體 18.律管管口校正 19.敦煌星圖 20.潮汐錶 21.中國珠算 22.增乘開方法 23.垛積術 24.天元術 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 26.法醫學體係 27.四元術 28.十二等程律 29.《本草綱目》分類體係 30.係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中篇 技術發明 31.水稻栽培 32.豬的馴化 33.含酒精飲品的釀造 34.髹漆 35.粟的栽培 36.琢玉 37.養蠶 38.繅絲 39.大豆栽培 40.塊範法 41.竹子的栽培與綜閤利用 42.茶樹栽培 43.柑橘栽培 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45.分行栽培(壟作法) 46.青銅弩機 47.疊鑄法 48.多熟種植 49.針灸 50.造紙術 51.胸帶式係駕法 52.溫室栽培 53.提花機 54.指南車 55.水碓 56.新莽銅卡尺 57.扇車 58.地動儀 59.翻車(龍骨車) 60.水排 61.瓷器 62.馬鐙 63.雕版印刷術 64.轉軸舵 65.水密艙壁 66.火藥 67.羅盤(指南針) 68.頓鑽(井鹽深鑽及汲製技藝) 69.活字印刷術 70.水運儀象颱 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 72.大風車 73.火箭 74.火銃 75.人痘接種術 下篇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編鍾 77.都江堰 78.長城 79.靈渠 80.秦陵銅車馬 81.安濟橋 82.大運河 83.布達拉宮 84.蘇州園林 85.滄州鐵獅 86.應縣木塔 87.紫禁城 88.鄭和航海 附錄.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總錶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每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從中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民族自豪感。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科技發明的書籍,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智慧的頌歌。作者以一種旁徵博引、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閃耀在曆史長河中的科技之光,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在論述指南針的時候,書中不隻是提及它的發明,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在鄭和下西洋時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對當時全球航海事業的深遠影響。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一項偉大的發明,往往能夠改變曆史的進程。書中對算學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古人嚴謹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那些精妙的數學公式和算法,至今仍是重要的數學基礎。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讓科技的演變過程變得生動而富有戲劇性。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增長知識,更是在接受一種曆史的熏陶,一種智慧的啓迪。它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燦爛文明,也更加激發瞭我對未來科技創新的熱情。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部凝固的史詩,將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技發明,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展現在我們眼前。作者的敘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生動的細節描繪。在講述古代機械製造時,書中不僅僅是介紹各種工具和器械,更深入地描繪瞭工匠們在製作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精湛技藝和嚴謹態度。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水利工程的描述所吸引,那些曆經韆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堤壩和水渠,無不展現著古人的智慧與毅力。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偉大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介紹,更是關於人類智慧的傳承與發展。它讓我認識到,偉大的文明,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而科技的進步,又離不開無數先人的辛勤付齣和不懈探索。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知識,受到新的啓發。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它帶來的驚喜,就像是在一片沉寂的古老殿堂中,忽然點亮瞭一盞盞明燈,照亮瞭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智慧火花。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僅僅是講述“是什麼”,更著重於“為什麼”和“怎麼樣”。比如,在介紹絲綢之路上的科技交流時,書中生動地描繪瞭東方的造紙術如何一步步西傳,沿途遇到的阻礙,以及最終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的過程。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科技的全球影響力,也讓我對古代中國的開放與包容有瞭更深的理解。關於農業技術的發展,書中對水利工程的詳述,讓我對古人的治水智慧嘆為觀止。那些橫跨韆年、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堤壩和運河,無不彰顯著他們卓越的工程能力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把握。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復雜的科學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科技的魅力。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那些古代工匠的身影,他們用雙手和智慧,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科技史,不如說是在“體驗”一段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那些冰冷的技術名詞,描繪得熱血沸騰,充滿人性的光輝。讀到關於活字印刷術的那一部分,我仿佛能聽到鉛字在匠人手中叮當作響,看到油墨在紙上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這本書沒有迴避那個時代技術的局限性,反而通過對失敗案例的講述,更加凸顯瞭發明傢們的堅韌與毅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關鍵人物的刻畫,他們不再是遙遠曆史中的模糊身影,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個體。比如,當讀到一位古代天文學傢夜以繼日地觀測星象,隻為推算齣更精確的曆法時,我會被深深地震撼,感受到那種為瞭真理而甘願付齣的精神。書中對火藥的論述,也並非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麵,而是拓展到瞭其在采礦、工程建設等方麵的應用,展現瞭這項發明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麵的多麵性。每一次翻閱,我都會發現新的細節,新的思考角度。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越是深入挖掘,越能發現其內在的價值和深厚的底蘊。它不僅僅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科技的窗戶,更是讓我重新審視瞭“創新”的意義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盛宴!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古老世界。從造紙術的誕生,到指南針的指引方嚮,再到火藥的改變戰爭格局,每一個發明都仿佛擁有瞭生命,在我腦海中鮮活地跳躍。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這些偉大的成就,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産生的曆史背景、技術原理以及對當時社會和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描繪,比如關於造紙術,不僅介紹瞭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還詳細描述瞭當時所使用的材料、工藝流程,以及這種新材料如何逐漸取代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絲帛,極大地推動瞭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對於指南針,作者更是花瞭大量篇幅闡述其從原始的司南到現代羅盤的演變,以及它在航海、軍事、地理測繪等領域的關鍵作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憑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創造齣如此偉大的發明。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技的羅列,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創新精神和曆史進程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更清晰的認識。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激發我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看”書,不如說是在“對話”。作者以一種平實而充滿智慧的語言,與讀者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探討中國古代那些令人驚嘆的科技發明。他並沒有一味地贊美,而是客觀地分析瞭這些發明的優點與不足,以及它們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例如,在討論古代武器的發展時,書中不僅介紹瞭火器的威力,也分析瞭其在當時戰爭中的局限性。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曆史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隱形”科技的介紹,比如古代的軍事防禦體係,以及一些巧妙的工程技術,這些往往被大眾所忽視,但卻對當時的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科技的發明與創造,不僅僅在於那些顯而易見的偉大成就,更在於那些默默無聞、卻支撐起整個文明運轉的基石。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識,更加立體和豐滿,也讓我對“智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個時間膠囊,將中國古代那些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完好地保存並展現在我們眼前。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他不僅僅停留在對發明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發明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傳承以及社會變遷。例如,在探討中醫的經絡理論時,書中不僅僅是介紹其原理,還將其與當時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相結閤,展現瞭中國古代醫學的整體性思維。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對“創新”的重新認知。書中反復強調,古代的科技發明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建立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觀察、實踐、總結和改進。這種漸進式的創新模式,與當下強調顛覆式創新的思潮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比,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視角。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小”發明,卻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介紹,比如筷子的發明,看似簡單,卻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飲食習慣,並對東亞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科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以及它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厚積薄發”的含義,它所展現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漫長歲月,無數代人的積纍與創造。書中對古代天文曆法體係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古人對宇宙的敬畏與探索,以及他們如何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觀測體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度量衡製度的演變及其統一過程的描述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成就,更是對國傢統一和社會秩序構建的重要貢獻。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技術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造船技術的進步如何促進瞭海上貿易的繁榮,陶瓷技術的成熟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讓我對古代科技的社會功能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將抽象的技術原理具象化,讓理解更加直觀。我常常會一邊閱讀文字,一邊對照圖錶,仿佛親眼見證瞭這些偉大發明的誕生過程。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科技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機器和公式,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明進步的驅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古代科技成就的記錄,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思考。作者以一種非常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探討瞭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既強調瞭其獨特性,也承認瞭其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與融閤。比如,在介紹古代冶金技術時,書中不僅講述瞭銅器、鐵器的製造工藝,還探討瞭不同時期社會需求對冶金技術發展的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實用性”的強調,中國古代的許多發明,都緊密地圍繞著當時的社會生産生活需求展開,體現瞭“科技為民”的理念。讀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科技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社會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迴應。書中對古代數學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古人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那些精妙的計算方法和幾何圖形,至今仍是數學領域的重要基石。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知,從簡單的“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和“怎麼做”,也讓我對“創新”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每次閱讀這本書,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將宏大的科技史與個體人物的命運緊密結閤,讓那些冰冷的科學理論瞬間變得有溫度、有人情味。例如,在介紹古代天文學傢們如何觀測日食月食時,書中不僅描述瞭他們觀測的方法和儀器,還穿插瞭他們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們為瞭追求天象的準確性所付齣的艱辛努力。這種“以人為本”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科技發明背後的艱辛與不易。書中對四大發明的詳細解讀,更是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影響世界曆史的。造紙術的傳播,極大地促進瞭歐洲的文藝復興;指南針的應用,開啓瞭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火藥的齣現,改變瞭戰爭的模式;活字印刷,更是為知識的普及奠定瞭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的知識普及,更是在講述一個民族如何用智慧和創造力,影響和塑造著世界文明的進程。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激發瞭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