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梅情于深,意于真,以三十八篇散文舒放自如地展示了沿途遇见的风景和土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命轨迹。时令不限,笔触巨细不捐,人间苦乐,兴味酸甜,真率,隽爽,文字间漫溢着生命的芳香,跳荡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更为难得的是,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对自然的和对人的。
叶梅的散文不炫耀文字,不刻意雕琢,将写情、状物、叙事熔为一炉,真切明净,质朴秀润,在自然平实中见真趣。而她又是个擅长叙述的人,三两笔就写活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活画出一条河或一架山的个性,景物、风俗全不相同,令人心向往之,渴望能走进三峡、鄂西恩施、巴东、九畹溪、龙船河以及她笔下描绘过的所有地方。
叶梅,女,1953年出生于湖北三峡,土家族,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一级编剧。1973年开始文艺创作并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共创作小说、报告文学及影视剧本等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著有小说集《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九种声音》《第一种爱》《回到恩施》《妹娃要过河》,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朝发苍梧》《大翔凤》《从小到大》《穿过拉梦的河流》,评论研究《叶梅研究专集》等。多部作品被选载、翻译、获奖。
叶梅在文中的思与悟、情与歌,不突兀,不虚张,却恰到好处地点醒着、打动着那些行旅的人们。——谢有顺(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梅的散文,如水。清澈,明丽,深邃。如一条河流,缓缓流动,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朴实并不华丽的描述语言中,在你有滋有味慢慢咀嚼中,她就把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的关系及来龙去脉给你讲述个透,令人愉悦中充满知识性,也显示出她丰富的人生阅历。——郭雪波(作家、编剧)
叶梅在多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漫步行吟,却能够以个体生存经验穿越民族的历史与当下,凸显出作家的大视野和大情怀。——郭艳(鲁迅文学奖评委)
根河之恋
6月,与大兴安岭的公路同行的,是那条流动的根河,它像一个信心满满的情人,紧紧相依,时而弯曲,时而浩荡,时而又隐入葱茏的绿树丛中,豪迈、率真、娇羞,兼而有之。
让人诧异的是,河水看去竟是黑的,醇厚地放着光,就如皮肤黝黑的青春透着光泽。为什么会是黑色的河呢?当地朋友笑言之,是河两旁茂密的草丛和树林染成的,它们簇拥亲昵着这河,将自己曼妙的身影投入河的怀抱,于是便成了河的一部分。一起涌动在河水里的,还有天上的白云,它们从高高的蓝天俯瞰着大地,根河成为它们美妙的镜子,它们为河水带去流动的光波,还有无比高远的气息。我一度恍惚,这是天在河里,还是河在天上?
不由地,我也很想成为一棵树,或是一朵云,长久的,就这样依偎着,或是不断亲近着这条河,这条名叫根河的河。
如果是春天,根河会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生命力会巨大地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河岸上,那些被严冬萧条了枝干的桦树林和灌木丛刚刚发青,它们与河的亲密还有待时日。它们互相邀约并相守着,等待不久之后的相拥。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就是“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地球上如果没有河流,也就没有人类,人的踪迹总是跟河有关,又总爱把河水比作乳汁,将家乡的河称之为母亲河,给大河小河赋予了生命源泉的意味。在根河境内,有一千五百多条汩汩流动的河流与深浅不一的湖泊,构成了中国北方的大河之源。因为这河,人们寻觅而来。在东北的山岭草原、湖泊河水之间,历史上无数北方族群部落逐河而居,使鹿的鄂温克人便是其中之一。他们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西到额尔古纳河岸,北到恩和哈达和西林吉,东到卡玛兰河口和呼玛尔河上游,南到根河,他们与这些河流相依为命。在千百年的相处之中,萨满与神的对话,留给人们一首歌:
蓝天蓝天你好吗?
还好吗?
我们是天上飞翔的鸟儿啊!
河水河水你好吗?
还好吗?
我们是水里游动的鱼儿啊!
鄂温克人就这样世代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根河目睹了这一切。
鄂温克人像家人一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它长着马头、鹿角、驴身和牛蹄,毛色淡灰或纯白,体态高贵,温顺优雅,唐朝诗人李白曾赋诗:“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乾隆皇帝则大为惊叹:“我闻方蓬海中央,仙人来往骑白鹿。然疑未审今见之,驯良迥异麇麝族。”如今的小孩子会觉得驯鹿眼熟,圣诞老人从天边所至时,就是它昂着漂亮的犄角拉着雪橇奔腾而来的。驯鹿属于童话,它活蹦乱跳时就会有神奇的童话如金豆般诞生。
眼下,这些令诗人和皇帝惊讶不已的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中国也唯独在大兴安岭根河一带幸留着几个饲养点。相比从前的从前,古老的大兴安岭消瘦了许多,为了对生态及动物进行保护,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但驯鹿人的生活仍在继续,所有的人都有理由选择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九十四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们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是在一些画册里见过这位老奶奶的影像,她神色坚毅平静,紧闭着嘴唇,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即使沉默着,也能看出她和鹿群的故事。
……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让人意想不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伏笔和留白,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都可能在后续的情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精心设计的“网”,让我忍不住想要不断深入,去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饱满,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根源,并非凭空出现。我能够理解他们,哪怕他们的选择与我的观念不同。这种理解,源于作者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被不断地引导,去猜测,去评判,去同情,去愤慨,情绪随着故事的起伏而跌宕。然而,当你以为你已经看透了一切的时候,作者总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让你对故事的理解产生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智识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构成了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一个精彩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和思考。书中人物的成长轨迹,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以及最终的释然,都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是我,又会如何应对?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其高明之处。我喜欢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它没有回避黑暗面,却也从未放弃对光明的歌颂。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失落中重拾勇气的力量,让我倍感鼓舞。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生活有新的感悟。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似乎也找到了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不仅仅是一部消遣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成长,让我变得更强大的精神食粮。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从现实世界抽离,带入一个全新的维度。故事的展开并非按部就班,而是如同打翻了的调色盘,各种色彩斑斓的片段交织在一起,却又异常和谐。我时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刚刚读到的句子,思考作者的用意,以及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每一个线索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极为出色,仿佛能让我亲身感受到那里的气候、光影,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息。我能想象到人物在怎样的场景下,说出怎样的话,做出怎样的动作。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在“经历”一个故事,在“生活”一段人生。作者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但这本书的魅力,却是在我一页一页的翻阅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缓缓地渗透进你的心灵。我被书中的那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情感所打动,仿佛能感受到人物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们之间的对话,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了智慧和深情。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态度和习惯,也在字里行间找到了慰藉和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坚韧,来自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它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温和的方式,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心灵天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淡淡的青色背景,远山朦胧,一抹水墨晕染开来,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淌进心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仿佛发生在我的眼前。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名为“根河”的土地,感受着那里特有的风土人情,听着潺潺流水的声音,闻着野花的芬芳。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却又显得如此自然流畅,每一个转折都让我心生期待,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他们有着各自的缺点和挣扎,正是这份真实,让我觉得他们如此生动,仿佛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我被深深地代入了他们的故事,为他们的遭遇而担忧,为他们的幸福而欣慰。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静静地陪伴着我,在每一个闲暇的时刻,都能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那片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里。
评分字很凊晰,是正版
评分一般,符合预期
评分字很凊晰,是正版
评分一般,符合预期
评分字很凊晰,是正版
评分一般,符合预期
评分一般,符合预期
评分一般,符合预期
评分字很凊晰,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