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潜艇和反潜作战 [Submarine and Anti-Submarine Warfare]

当代潜艇和反潜作战 [Submarine and Anti-Submarine Warfa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克里斯·查恩特(Chris Chant) 等 著,西风 译
图书标签:
  • 潜艇
  • 反潜作战
  • 海军
  • 军事科技
  • 水下武器
  • 战略战术
  • 现代战争
  • 海洋安全
  • 国防
  • 军事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6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98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ubmarine and Anti-Submarine Warfare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7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洋幽灵,水下狼群,当代潜艇与反潜战。

●潜艇作为仅有的水下突破力量,在当今世界军事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贯穿冷战始终,至今仍是重点的核潜艇给潜艇作战带来了无限想象力。

●潜艇在利用搭载的武器攻击对方水面目标、水下目标和岸上高价值目标,以及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护特种部队渗透行动、执行核威慑任务都有着很高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当代潜艇作战和反潜作战作为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演绎了自二战以来的大洋攻防战!

■数十级别核动力/常规动力潜艇,数百幅全彩高清图片

●全书描述了冷战以来数十级核潜艇、常规动力潜艇,以及直升机反潜、声纳技术、鱼雷技术、信息化潜艇作战的精彩内容。

●数百幅全彩高清画面,详细的潜艇/武器解剖图,给读者呈现高质量的军事阅读体验。

■原版引进、经典著作

●正版授权中文译著,绝非其他抄袭拼凑图书可比。

●“老佛爷出品,必属精品”。作者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博士是国际知名的战略学者、军事装备发展史专家,其论述美国不同军舰类型发展和设计的八卷本著作影响深远,成为军迷收藏必备之作,被军迷亲切称为“老佛爷”。

●专业的军事翻译,严谨校对,流畅的军事历史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当代潜艇的发展,以及各国的反潜作战的应用。

■进行反潜作战的作战平台最初是以水面舰艇主执行,驱逐舰由原先驱逐鱼雷艇的任务转变为对付潜艇之后,成为重要的水面反潜载具。其他类似的舰艇还包括各种巡防舰护卫舰或者是巡逻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反潜机成为专门的新军用航空器,即使机体可能来自于其他机种,也比过去的改良机种具备更高的效率和作战能力。

作者简介

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博士

■国际知名的战略学者、军事装备发展史专家,尤其擅长于综合历史、技术以及战略等诸方面因素全面透彻地分析当代问题。

■在军事研究领域,弗里德曼先生著有33本专著,长年为各类军事学术研究机构、知名军事期刊撰稿,亦多次作为嘉宾参加电视评论节目。

■2001年他所著的有关冷战历史研究的著作《50年战争:冷战时期的冲突和战略》获得当年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评选出的军事历史类威斯敏斯特奖(Westminster Prize);2002年11月,他的另一本着作《作为战略力量的海军》(Seapower as Strategy)亦获得美国海军勋章和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

■他的写作涵盖广泛的现代军事主题,其中包括获奖军事著作《冷战》(Cold War),以及论述以网络为中心进行海军作战的《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不过,他在历史领域影响更为深远的成就可能是那套论述美国不同军舰类型发展和设计的八卷本著作。

克里斯-查恩特(Chris Chant)

■自由撰稿人,先后创作了大量关于海军、航空和军事题材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战中的德国空军》《西线》《希特勒党卫军》《党卫军在西线》。

内页插图

目录

1 游荡在大洋深处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北极星”导弹

其他国家海军

2 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凯旋”(Le Triomphont)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可畏”级和“不屈”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D3/4(Delta Ⅲ / Ⅳ)级弹道导弹潜艇

“帕帕”级和“奥斯卡”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台风”(Typhoon)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前卫”(Vanguard)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敏捷”级攻击型核潜艇

“特拉法加”级攻击型核潜艇

“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

“俄亥俄”(Ohio)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3 核动力攻击潜艇

“红宝石”(Rubis)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V1”级、“V2”级和“V3”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鲨鱼”(Akula)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洛杉矶”(Los Angeles)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海狼”(Seawolf)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4 柴油动力攻击潜艇

“支持者”(Upholder)级和“维多利亚”(Victoria)级巡逻潜艇

“锡舒马尔”(Shishumar)级巡逻潜艇

“科林斯”(Collins)级巡逻潜艇

“海豚”(Dolphin)级巡逻潜艇

“西哥特兰岛”(Vastergotland)级巡逻潜艇

“基洛”(Kilo)级巡逻潜艇

“图皮”(Tupi)级巡逻潜艇

“212A”型潜艇

“214 型”巡逻潜

“夕潮”(Yuushio)级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 “亲潮”(Oyashios)级柴油动力攻击型潜艇

“春潮”级攻击型潜艇

“苍龙”级潜艇

“齿根”(Ula)级巡逻潜艇

“哥特兰岛”(Gotland)级巡逻潜艇

“张保皋”(Chang Bogo)级巡逻潜艇

“圣克鲁兹”级(TR 1700)攻击型潜艇

“鮋鱼”级攻击型潜艇

5 直升机反潜作战

随机投放

制订作战方案

6 海军反潜机

法国 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研制的“海豚”、HH-65A“海豚”以及欧洲直升机公司研制的“美洲豹”多用途海军直升机

“山猫” 多用途海军直升机

“野猫”HMA2 直升机

EH 101/“灰背隼” 反潜直升机

NH90 反潜/ 反舰直升机

卡-27、卡-29 和卡-31“蜗牛” 海军直升机

S-61/H-3“海王” 反潜和多用途直升机

S-70/H-60“海鹰” 反潜和多用途直升机

西科尔斯基公司的S-80/MH-53“海龙” 扫雷直升机

达索公司“大西洋”-2

S-3“北欧海盗”反潜机

P3“猎户座”反潜巡逻机

P-8 反潜巡逻机

7 反潜鱼雷

8  围困潜艇:水下防区外发射武器

发展

苏联导弹

9 现代水雷战

选择性爆炸

标准改装

10 海军反潜武器

“依卡拉”反潜导弹

“博福斯”反潜火箭

RBU 反潜火箭发射器

SS-N-14“石英”反潜导弹

SS-N-15/16“星鱼”和“种马”反潜导弹

11 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水下狼群

美国的水下优势即将终结

水下竞争的演变

水下游戏的改变者

水下竞争的新篇章

12 现代声呐的发展

冷战时期主动声呐的发展

冷战后期的发展

摩尔定律和冷战后的环境

主动声呐及其数字化

现代反潜艇作战

近期反潜侦测技术

13 美国海军传感器和武器

“混合”成本

填补降低的数字

传感器改进

近海作战的新方法

防空作战的发展

潜艇发展

14 潜艇传感器

潜艇探测器和声呐

声呐

15 核猎杀

最糟糕的局面

16 现代和未来鱼雷

鱼雷大小

降噪措施和动力系统

尾流自导鱼雷

冷战后的影响

中段制导

超轻型鱼雷

鱼雷自信息处理能力

火箭推进鱼雷

斯科特斯顿造船厂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45 型驱逐舰项目及其分段建造模式

初始建造方案

最终建造方案

戈万造船厂

基本建设投资

45 型驱逐舰在斯科特斯顿造船厂的分段建造

45 型驱逐舰在戈万造船厂的分段建造

45 型驱逐舰在斯科特斯顿造船厂的舾装

结论

精彩书摘

核猎杀

核动力攻击潜艇能够执行“面防御”任务,通过在某海域的往返巡逻行动,防范其他核动力攻击潜艇和反潜艇艇出入该海域。此外,核动力攻击潜艇还可以在某个具体的“点”进行巡逻,对一支护航运输队、特遣部队或者水面舰船进行保护,从而实现“点防御”的目的。

为了执行这些任务,核动力攻击潜艇可以隐蔽地或者公开地跟踪某一艘目标潜艇。当跟踪目标离开港口或者通过某个“交通枢纽点”时,核动力攻击潜艇与目标取得接触。一旦目标潜艇发现自己遭遇跟踪,将会采取一个U形转弯,同时拖曳一个探测装置来对跟踪者实施反侦察,或者采取投放诱饵等对抗措施,对跟踪者的声呐装置实施干扰。对于跟踪者来说,与目标潜艇保持接触的同时,必须确保自己不被对方发现,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跟踪者能够与目标所保持的距离,以及该采取何种规避动作来躲避对方的对抗措施。

第二种选择就是“公开”跟踪,这就意味着核动力攻击潜艇可以通过常规的声呐脉冲发现和跟踪目标潜艇。如果跟踪者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很短,后者就很难甩掉它的追击者。同样,“公开”跟踪也为目标对跟踪者采取对抗措施提供了便利。一旦目标潜艇认定自己遭遇跟踪,它可以通过集中排放大量的泡沫,或者采取电子对抗手段,对跟踪者的声呐进行干扰。此外,目标潜艇还可以通过呼叫友军潜艇或反潜部队对跟踪者进行袭扰。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海军为各自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部队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条令。苏联海军的核动力攻击潜艇主要负责保护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编队和前沿部署的大型水面战舰。其中,针对苏联海军的核动力攻击潜艇有这样一条命令,要求其在美国海军的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GIUK豁口(格陵兰—冰岛—英国)——位于巴伦支海和北大西洋之间的苏联航道的交通枢纽点——之前将其击毁。这是因为,一旦美国的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巴伦支海,就很容易与苏联海军潜艇相互混淆,这样就很难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和摧毁。这个交通枢纽点给苏联人提供了很大便利,由于任何位于GIUK豁口后方的船只都将被视为敌方船只,这样一来就为苏联海军攻击西方船只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投射距离。此外,苏联人还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诱西方国家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发射鱼雷,从而暴露自己的位置,为苏联反潜部队创造进攻机会。

最糟糕的局面

相反,对于美国海军而言,这样的战术将会导致最糟糕的局面,因为己方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将会被拖入一场难解难分的混战,美国潜艇的静音优势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一种狗咬狗式的混战将使双方实力暴露无遗,而幸运之神却未必会眷顾那些静音性能好的潜艇,相反,更猛烈的火力、更好的灵活性、更强大的反击措施和更优异的抗毁坏能力在此时具有决定意义。

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和两栖部队的安全,同时还负责搜索苏联海军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兵力、布设雷场以及使用巡航导弹攻击海岸目标。到了冷战后期,常年巡弋在大西洋上的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有40~45艘,其中大约12艘负责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安全,9~10艘负责在GIUK豁口这个交通枢纽点执行巡逻任务,大约20艘在前沿海域执行战斗巡逻任务。

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部队的首要任务,是阻止苏联海军从大西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和太平洋沿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突入海洋。苏联海军反潜部队非常清楚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部队的这种战略,于是在港口周围集中部署了非常密集的传感器,迫使美国潜艇不得不向后退缩,在距离海岸线更远的地方巡逻。这种做法,不仅拓宽了苏联潜艇顺畅地进入大洋的通道,同时还大大削弱了美国潜艇的探测能力。


前言/序言


核动力导弹潜艇的发展史贯穿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始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最外围的防线是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用于吓阻或截击敌国特遣部队。

经过 1953 年斯大林去世后的一段混乱时期之后,尼基塔·赫鲁晓夫在 1955 年 2 月上台,随即启动了一项野心勃勃的潜艇发展计划。截至1958 年8月,第一批N级核动力潜艇先后服役,与此同时,如何赋予该级潜艇执行进攻性战略任务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之中。

苏联人最初将 V-2 型导弹放置在潜艇水密箱中进行拖曳,试验未能取得成功。最后,他们决定在潜艇驾驶指挥塔内安装垂直发射管。1956—1958 年,一些Z级潜艇经过改装之后携带2具发射管,每具发射管口径大约2.25米,安装在潜艇水平舵的后部。然而,发射这些导弹时需要潜艇浮出水面才能进行,而射程只有563千米。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在致力于推进更加严谨的潜艇发展计划,他们研发出的第一种潜射战略武器是一种固体燃料、低弹道的巡航导弹。在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学、经济、工程和财政条件支持下,美国海军不到4年就开发出了“北极星”导弹系统。截至1960年,第一艘“乔治·华盛顿”级潜艇服役,装备16枚“北极星”A-1型弹道导弹:使用固体燃料,能够进行水下发射,射程大概2253千米。到了1965年,一支由41艘“华盛顿”级潜艇组成的庞大艇队已经服役。

苏联人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类似战斗力的潜艇,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67年,随着34艘Y级潜艇中的第一艘正式服役,才开始有所改观。据信,这种苏联潜艇是根据从美国剽窃来的方案进行设计的,装备了16枚 SS-N- 6“叶蜂”单级液体燃料导弹,导弹发射管安装在潜艇指挥塔的后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苏两国海军不约而同地集中精力发展更加大型的潜艇,以便携带射程更远的导弹。1980年,苏联人在4艘 D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设计基础上推出了“台风”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艇身长171米,排水量高达4万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吨位最大的潜艇。

在此期间,美国人用“海神”系统取代了“北极星”系统,随后又于 1976年开始建造可装备24枚导弹的“俄亥俄”级潜艇(艇身长170.7 米,排水量18700吨)。与“台风”级相比,“俄亥俄”级体积更小,噪声更低,却更具杀伤力。“俄亥俄”级携带D5“三叉戟”2型导弹,攻击精度不比任何一种陆基导弹逊色。



《深海寂静的较量:历史、技术与未来》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海洋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更是连接陆地文明、驱动贸易往来、塑造地缘政治格局的广袤舞台。而在海洋深邃的未知领域,一种独特而神秘的军事力量——潜艇,以及与之对抗的反潜作战,共同谱写了一曲长达一个多世纪、扣人心弦的“深海寂静的较量”。本书《深海寂静的较量:历史、技术与未来》并非聚焦于某一本具体的著作,而是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这一宏大军事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错综复杂的技术演进以及充满变数的未来图景。 第一章:破晓的潜行者——潜艇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对潜水器械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潜水钟的记载,而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也曾构思过早期的潜水装置。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潜艇,是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则要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末,随着海军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海军开始审视这种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敌方水域、执行侦察、袭扰甚至直接攻击的“水下幽灵”的潜力。从科尼利厄斯·坎布雷·多尔特的“鹦鹉螺号”,到约翰·霍兰德设计的“霍兰德VI号”(最终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服役的潜艇),再到西蒙·莱克改良的“监视者号”,潜艇的设计理念从最初的简陋实验,逐渐演进为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舰艇。这些早期的潜艇,动力系统多依靠蒸汽机或内燃机,水下续航能力有限,且密封性和稳定性存在诸多挑战。然而,它们所展现出的隐蔽性、突袭性等独特优势,足以引起当时海军战略家的警觉与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潜艇作战的真正黎明。德国U型潜艇以其惊人的效率,在北大西洋战场上给协约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无限制潜艇战术甚至一度威胁到英国的生存。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封锁敌方港口方面的巨大威力,同时也催生了对与之对抗的反潜作战的需求,尽管彼时反潜手段相对原始,多依赖于水面舰艇的炮火、炸弹以及简单的声纳探测。 第二章:深海的阴影与反制的利刃——潜艇技术与反潜战的螺旋式进步 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技术与反潜作战技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螺旋时期。 潜艇方面,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和隐蔽性。核动力的出现,更是颠覆了潜艇的发展轨迹。美国海军于1954年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它摆脱了对空气的依赖,能够以极高的速度长时间在水下航行,彻底改变了潜艇的作战模式,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威慑力量。在此基础上,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的出现,更是让潜艇成为二次核打击力量的核心,其隐蔽性和突袭能力使其成为难以被定位和摧毁的“定时炸弹”。攻击型核潜艇(SSN)则以其强大的侦察、反潜和攻击能力,成为海战中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反潜作战技术也紧随其后,不断演进。声纳技术的早期应用,虽然精度有限,但标志着人类开始尝试“倾听”深海的声音。二战期间,反潜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声纳探测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霍普金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声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改进的声纳阵列、声学鱼雷、深水炸弹以及反潜火箭弹等武器装备被广泛应用。雷达技术和空中侦察手段的结合,也为发现和追踪潜艇提供了新的视角。 战后,随着潜艇排水量的不断增大、静音技术的发展、对抗措施的改进(如消声瓦、磁性探测器等),以及新式武器(如线导鱼雷、反潜导弹)的出现,反潜作战变得更加复杂和技术化。各国海军纷纷开发出专门的反潜舰艇(如驱逐舰、护卫舰、巡防舰),装备先进的声纳系统、水下通信设备、反潜直升机以及多样的反潜武器。空中的反潜巡逻机也成为重要的反潜力量,它们能够携带声纳浮标、磁力探测器等设备,扩大搜索范围。 第三章:冷战的深海博弈——战略威慑与战术较量 冷战时期,潜艇和反潜作战成为美苏两大阵营战略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都投入了巨额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潜艇力量和反潜能力。 苏联凭借其庞大的潜艇制造能力,建造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潜艇,包括执行战略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用于袭扰和侦察的攻击型潜艇。美国则以其在核动力技术和声纳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了更为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并建立了强大的反潜作战体系,包括专门的反潜舰艇编队、反潜飞机以及陆基和海基的侦察网络。 这一时期,潜艇和反潜作战的博弈充满了“猫鼠游戏”式的色彩。潜艇努力提升自身的隐蔽性,试图突破反潜网络的封锁;反潜力量则不断改进探测技术和战术,试图锁定并摧毁敌方潜艇。双方都在不懈地探索对方的弱点,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战略。潜艇的静音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反潜的声学探测、非声学探测(如磁性异常探测、尾流探测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潜艇作为战略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冷战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为确保第二次打击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战略平衡。 第四章:新世纪的挑战与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与非传统威胁 进入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潜艇和反潜作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首先,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潜艇和反潜作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先进传感器等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这一领域的未来。新一代潜艇更加注重静音性能、自动化程度以及态势感知能力。无人潜航器(UUV)和水下自主航行器(AUV)的兴起,更是为侦察、监视、通信、反潜乃至攻击等任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它们能够长时间、大范围地执行任务,且不易被察觉。 其次,非传统威胁的出现,也对潜艇和反潜作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网络战、电子战等新兴作战样式,可能对潜艇的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构成威胁。同时,海盗、恐怖主义等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也需要潜艇在海上安全、反恐等方面发挥作用。 未来,潜艇与反潜作战的对抗将更加智能化、体系化。未来的反潜作战将不再是单一舰艇或飞机的局部对抗,而是由多种平台、多种传感器、多种武器系统组成的联合体系化作战。无人系统将成为反潜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协同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态势感知和更精准的打击能力。潜艇方面,也将更加注重隐蔽性、生存能力以及与无人系统的协同作战能力。 此外,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水下目标的隐蔽性以及探测技术的局限性,都将持续推动潜艇和反潜作战技术的创新。对海洋声学、磁学、红外等传播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水下目标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是未来反潜作战的关键。 结语:永恒的深海较量 “深海寂静的较量”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演进,更是人类智慧、勇气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精神的体现。从最初的简陋构想,到如今高度发达的战略威慑工具,潜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而与之伴随的反潜作战,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是技术、战术和智慧的巅峰对决。 本书的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潜艇和反潜作战领域背后丰富的历史内涵、精湛的技术原理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发展。这不仅是对军事科学的考察,更是对人类在挑战极限、探索未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的赞颂。海洋,这片深邃而神秘的疆域,将继续见证这场永恒的“深海寂静的较量”,而它所带来的启示,将远不止于军事领域,更会触及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对生存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但我却从中嗅到了不寻常的深度。我猜测,它并非仅仅列举潜艇和反潜的设备和战术,而是试图去探讨潜艇在现代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反潜作战如何影响着大国的海上力量平衡。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地区冲突和全球战略格局中,潜艇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作为独立的打击力量,还是作为情报搜集和战场侦察的先锋?而反潜作战,又是否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对称”的防御体系,旨在限制对手的战略选择?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潜艇在情报、侦察、监视和侦察(ISR)任务中的作用的阐述,以及它们如何与水面舰艇、航空兵器、卫星系统等协同作战,构建起一张立体的海上防御网络。此外,对于反潜作战中的“攻防转换”以及“主动防御”理念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是否能解答,在信息时代,潜艇的隐匿性是否依然是其最重要的优势?而反潜技术又将如何应对那些更加先进、更加隐蔽的潜艇威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未来的海战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以来海战的演变,特别是潜艇技术和反潜战术的此消彼长充满了浓厚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机会。我尤其想知道,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潜艇与反潜力量是如何展开一场无声的对抗,双方在技术研发、情报收集、战术制定上又有哪些巧妙的博弈?这本书是否会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迫使协约国发展出反潜措施?我期待作者能够梳理清楚,从早期的水雷、炮艇,到后来的声纳、舰载机,再到如今的无人系统,反潜技术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进化史。书中对于潜艇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例如电子对抗、欺骗诱饵、水下通信等方面的探讨,同样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它能否描绘出在广阔的海洋中,潜艇如何在探测和被探测的边缘游走,而反潜力量又如何克服海洋的复杂性,努力捕捉那潜藏在深海中的威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数据支撑,让我对这一领域的军事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立刻联想到的是海洋深处那无声的较量,以及那些隐藏在巨浪之下的智慧与力量。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审视潜艇和反潜作战在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国家发展潜艇力量的动因,以及它们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投射军事力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一些中小国家如何通过发展经济实惠的常规潜艇,来获得一定的“非对称”威慑能力?而大国海军又如何通过发展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舰队,来维持其全球军事影响力?在反潜作战方面,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在复杂多变的海况和水文条件下,反潜力量如何运用其技术优势,克服海洋对声波的干扰和屏蔽,来有效地搜寻、追踪和识别潜艇?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猎潜战术”的详细剖析,以及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了解到,在现代战争中,潜艇和反潜作战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对抗,而是融合了战略、情报、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博弈,一场关乎国家海上安全和全球力量平衡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引人入胜,让我对海洋深处的神秘军事技术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潜艇这种“幽灵”般的武器,与与之对抗的反潜作战这种“追逐”的博弈,进行生动而深入的描绘的。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潜艇的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它们在现代战争中的战术运用。例如,核动力潜艇的续航能力和隐匿性,常规动力潜艇在特定海域的优势,以及新一代无人潜航器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同时,反潜作战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从声纳探测、声学特征分析,到声纳浮标、舰载直升机、反潜巡逻机,再到反潜导弹和深水炸弹等一系列反制手段的详细介绍。这本书是否能细致地剖析每一次成功的反潜猎杀背后所付出的技术、智慧和勇气?它是否能呈现出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技术代差、战场环境等多重因素下的斗智斗勇,就像一场在蓝色疆域上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既科普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军事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故事,让我不仅能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

评分

我被“当代潜艇和反潜作战”这个书名所吸引,因为它暗示着这本书将聚焦于当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军事科技和战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当前全球主要海军强国的潜艇力量发展现状,例如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等国的最新型潜艇,包括它们的性能指标、技术特点、部署区域以及战略意图。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反潜作战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定向能武器等新兴技术,将如何改变潜艇的侦测、追踪和打击方式?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非对称战争和混合战争的背景下,潜艇和反潜作战的运用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认知优势”和“信息战”在潜艇和反潜作战中的作用的分析。它是否能为我揭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掌握和运用信息,来赢得潜艇和反潜的博弈?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现代海战技术和战略的思想盛宴,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海洋军事力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