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带你重新思考中国历史,理解中国为建立现代国家和文明所做的各种努力的书。
帝国、民族国家、主权、革命、现代性等主题在书中呈现,解构了中国的独特政治和文化,阐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对中国悬而未决的过去将如何形塑它不可以预测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思考。
内容简介
王赓武教授是世界上*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贡献了一项重要研究,帮助人们观察和理解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将如何受制于它复杂的历史和冲突的民族认同。《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增订版)》这部真正的中国全球化史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充满洞见的完整叙事。中国悬而未决的过去将如何形塑它不可预测的未来?所有期望理解这一点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作者简介
王赓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围立大学东死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精彩书评
在这部历史思想文集中,王赓武教授对中国自早期至当代的崛起作了丰饶的分析。王赓武教授以他一贯的富有洞见的方式,通过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及随之而来的政府形式的变化,阐明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孔飞力(Philip Kuhn),哈佛大学
王赓武教授是世界上*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贡献了一项重要研究,帮助人们观察和理解中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将如何受制于它复杂的历史和冲突的民族认同。在这部真正的中国全球化史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充满洞见的完整叙事。中国悬而未决的过去将如何形塑它不可预测的未来?所有期望理解这一点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乔治·华盛顿大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第二章 另一种民族国家
第三章 主权关系并非绝对
第四章 革命是新的天命
第五章 现代性、国家与文明
附录 天下——境外看中华
民族国家与天下观念
全球化时代反思中国历史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增订版)》:
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从未间断,特别是当问题涉及现代历史的时候。然而直到最近,书写一部从古至今的全球史的努力仍然罕见。一些欧洲学者,如伏尔泰、利奥波德-冯·兰克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尝试过,后来又有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以及其他关注文明道路的人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用了苏联历史学家编写的世界史(其译本也作为他们自己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基础)。80年代,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出现在中国并引起关注。这些书大部分并没有申明他们脱离了欧洲中心的偏见,但是其中一些克服明显偏见的努力可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在这些书当中,不管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更雄心勃勃。作为国际主义的信奉者,他们受到光辉的共产主义未来理念的激励。通过以阶级分析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他们承诺要重新阐述世界史,要将所有种族、所有民族都囊括进朝向更美好世界进发的进步运动之中。今天,这样一种目的论已经噤声,当然不是被拒斥,而是采用了更温和的进步标准。无论如何,乐观主义还在,进步的观念还是很吸引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许诺的将人类从对种族的、民族的、部族的以至阶级的忠诚的镣铐中解放出来的方式。有很多人依旧相信一种为全人类代言的全球观点,并相信终有一天会有历史学家能够忠实地反映这种全球观点。
现在,更多历史学家致力于编撰一部规避任何中心主义或带民族、地方偏见的世界史。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样一种世界史通常都散漫、零碎、烦琐而了无生气,很少引起广泛的关注。人类的状况并不是符合逻辑、始终一致的,从历史来看,人类也并不仅仅满足于爱、真和美。专业的历史学者,如《世界史杂志》(1990年创刊)的编辑们,试图追求对历史各个方面的一种开放性探究。另一些人则表示,即便是使用欧洲语言进行书写,世界史也可能不带欧洲中心论立场。人们可以设想,在中国,除了为中国人书写的中国历史之外,有人还想要读到用中文写的非中国中心论的世界史。写这样一种世界史并不容易,但这种需求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有所进展。
这一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现中国历史最终将如何置于一种新的世界历史中去,毋宁说是要考察中国人对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中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的本质,以及中央政府历经多个世纪创建帝国和民族的努力。同时,这一章也将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文明放在全球视野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正在被用来帮助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那些特征。与此相关的还有,现在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他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让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正日益紧密相联的世界。以此为起点,他们发现用文化的方式来重写世界历史可以给人类历史带来新的启发。这样一种方式与早先的一些尝试相类似,如伏尔泰,他试图描述人们从野蛮状态中脱离出来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全球历史。这种变化的观念在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可以与圣王的古老观念联系起来。
……
前言/序言
中国之成为激辩的焦点,始自清末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试图重新定义中国。辛亥革命之后,帝国(empire)让位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概念,中国人开始寻求他们的现代身份,重新设计政治体系并重新书写历史。革命成为新的领导者在一个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中寻求合法性的源泉。他们很快就发现,要将共和国与他们继承的政治文化协调起来异常困难。他们感到,他们的共和国既不是帝国,也不是民族国家,于是力图通过工业文明和科学,并融合优秀传统,来更新中国。
2008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余英时讲座中提出,这种更新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努力为之奋斗的国家重建过程的核心。从遭遇西方现代民族帝国之后,清帝国的精英们就力图通过革命来抵御外来控制。遭到失败之后,他们转而诉诸传统以保持其作为中国人的意识,同时对那种将中国置于边缘的主流世界历史话语提出挑战。
反思正在进行中的全球化过程,我想起钱穆195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帮助我重新思考中国历史。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中国人如何以中华民国取代了清朝政府,以及为何这一民族主义的大胆尝试出人意外地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结束。1952年,离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仅仅三年,我对此记忆尤深。
余英时当时是钱穆的研究生,因而他应该读过这本书。像他的老师一样,余英时也是一个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从外部省察中国现代化道路之变迁的局内人。他们两人在写作时都怀着今日不复多见的对中国转型的一种感情。在经历了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之后,他们都离开大陆,继续探索是什么使得中国的政治和文明如此独特。
不过,我对中国国家的思考来自一个通常从外部来看待这一主题的华人的视角。大约60年前我去造访钱穆的时候,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康有为和孙中山及其在英属马来亚的经历,以及他们与大量生活工作于殖民环境中的中国人的交往。他们两人都看到了西方在亚洲扩张的一些影响。马来亚提供了一种英帝国的视野,即以在伦敦的英国政府的眼光,或者从航行于各大洋的舰船甲板上来看待世界历史。对于他们的帝国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是远方一片离奇的大陆,处于全球海上强权的边缘。相比之下,中国历史学家们则在调整他们的世界观,以对这一动态系统中的强弱对比作出反应,并使中国找到自己在新的全球话语中的合适位置。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增订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增订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