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镇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中国绘画
  • 墨竹
  • 吴镇
  • 艺术史
  • 古代艺术
  • 名家作品
  • 绘画谱
  • 文房四宝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1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7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名绘真赏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收录了吴镇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精彩书摘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
  元吴镇墨竹谱之八
  自识:有竹之地人不俗。而况轩窗对竹开。谁谓墨奴能倒景。一枝栘上纸屏来。梅道人。一日与人写纸屏而作此枝。佛奴索写此诗于谱上。遂为书也。至正庚寅夏五月十三日。竹醉时。钤印:澹中有味。一梅。吴仲圭。
  元吴镇墨竹谱之九
  自识:晴霏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问东华尘。何如北窗风。梅花道人戏墨于醉李春波门。笑俗陋室者。饮冰先生。以樗翁所书笑俗二字木刻示余。揭之陋室。为问俗之移人。而贤者犹不能自免。而况愚者而能免乎。钤印:澹中有味。梅华盒。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
  自识:俗之可笑不可笑。何则。盖习气所积。化之而然也。然而俗之果可移人。而人果不可移俗者乎。使其喜名者而乏寸识。喜利者而尚洋华。皆习俗移人而然焉。问有堕于其中而自觉者。得非心出天赋。人能移俗者至是乎。俗果可笑乎。果不可笑乎。因诵东坡诗。士俗不可医之句。先生乃掀髯大笑。捧腹出门。疾走而去。余遂歌日。我有渊明琴。长年在空屋。客来问宫商。卢胡扪轸足。幸俗不可医。那使积习熟。我懒政欲眠。清风动修竹。孔子适卫。公孙青仆。子在淇周。有风动竹。萧瑟团栾之声。欣然亡味。三月不肉。顾谓青日。人不肉则瘠。不竹则俗。汝知之乎。梅花道人写至此。遂写竹以破俗云。至正庚寅夏五月。时窗雨未霁。笔倦少息。钤印:澹中有味。蘧庐。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一
  自识:晴霏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问东华尘。何如北窗风。梅花道人戏作此纸。时南风初来高卧窗。风到竹边而回。微凉可爱。因有此作。书此以识其美也。至正夏六月。钤印:庚寅。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二
  自识:俯仰元无心。曲直知有节。空山木落时。不改霜雪叶。此悬崖竹如此。玄意可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三
  自识:抱道元无心。凌空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梅花道人。为佛奴戏此竹。书此诗。当此日。有此枝。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写此语相娱嘻。梅老寐语也。钤印:澹中有昧(倒印)。蘧庐。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四
  自识: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梅老戏墨。时客至退而书也。钤印:澹中有味。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五
  自识:竹窗思阒寥。铜博香委曲。胸中有用书。写作湘天绿。蝉声初响。凌霄花开。南风时来。清旦萧萧。爽气如在西山。拈笔偶书至此。佛奴习右军书。读孟子。六月九日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六
  自识:鲜于伯机题高房山墨竹诗云。凉阴生砚池。叶叶秋可数。亭前客梦醒。一片江南雨。至正十年夏六月九日。因雨窗孤坐。拈笔写此纸。以识岁月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七
  自识:梅华翁寄兴于橡下。钤印:澹中有味。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八
  自识:简斋诗。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梅花亲书也。钤印:澹中有味。梅华盒。吴仲圭。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九
  自识: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霪为甘露法雨。此诗息斋道人。画竹于皋羊僧舍。题云。因仿其作。遂书此一石。至正十年夏六月十日。梅沙弥随喜而戏墨也。钤印:庚寅。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
  自识:径深茅屋陋。树倚夕阳斜。行遍青山路。何丘不可家。至正庚寅夏六月。梅花老戏墨也。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一
  自识:轻阴护绿苔。清风翻紫箨。未参玉版师。先放扬州鹤。梅老戏作于度余之东客位。且喫茶戏。钤印: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二
  自识:愁来白发三千丈。戏扫清风五百竿。幸有颖奴知此意。时来纸上弄清寒。梅道人戏墨。时骤雨忽至。清风凉肌。至正庚寅夏六月十五日也。钤印:庚寅。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三
  自识:昔游钱塘吴山之阳。玄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俯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焉。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目云。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四
  自识:董宣之直。严颜之节。口头不屈。疆项风雪。梅花道人。戏作雪竹之法。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

前言/序言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属浙江)人。与黄公望、倪云林、王叔明合称“元四家”。擅山水,尤擅画墨竹,工诗文。吴镇墨竹师承文同,推崇苏轼,在墨竹画科的发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所画竹枝取文同笔法而又化繁为简,竹叶则直接以墨色浓淡分远近,洒脱随意,笔端豪迈,泼墨淋漓,虽似率略,人莫能到。吴镇品格高逸,常以墨竹来寄寓人生品格、节操和情怀,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后人评吴镇,言其“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风神潇洒,无一点尘俗气味”、“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俱备”。明代沈周、文徵明、董其昌,近代黄宾虹、张大干,都曾造访吴镇旧居,仰之甚高。沈周曾至梅花盒扫墓,追拜吴镇为师,写下“梅花盒主是我师”一语;董其昌亦自题“梅花盒”。
  《墨竹谱》凡二十四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册首第一、二页为王一鹏题“万玉藂”,第三、四页为吴镇行草书《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其余二十开系画墨竹诸形态图。竹谱中分别画坡地竹林,悬崖俯竹,老竿新篁,风、雪、晴、雨,四时不同之形态,构图严谨,气韵生动,变化奇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初学墨竹一般应从竹竿、竹枝、竹节、竹叶一步步临习。吴镇此套《墨竹谱》,枝竿为淡墨,竹叶为浓墨,高古脱俗,清晰明了。出竿长叶,笔笔到位,临习时比较容易掌握笔墨的运用。学习墨竹离不开对历代名家佳作的解读临摹,避免误染习气俗尘。吴镇之前的文同、李衍,其墨竹总体枝繁叶茂,清代郑板桥则枝叶瘦简,独成一格。而临习对象风格的繁简对于初学者皆有利弊,繁难人,简难出。吴镇墨竹正处于繁与简之间,疏密有致而风骨尽显。在学习吴镇墨竹技法后,再临摹文同、李衍、夏长卿等人的墨竹,就很容易从简入繁,而再学郑板桥墨竹时又会顿感由繁出简,从而轻松掌控驾驭墨竹的绘画技法了。
  此套《墨竹谱》是吴镇七十一岁时为儿子佛奴习画所作,笔简劲刚,高逸闲致,适合传写授业之用;且每开的题款内容甚丰,涉及墨竹之画情画理,诗、书、画并茂,属吴镇晚年墨竹之精品。此次印制尺寸与原稿相同,是一套学习墨竹技法和心法的传世宝典,是学习墨竹的宝贵摹本。后学者借此能取法乎上,直溯宋元,领略墨竹至高境界的技法精髓。
幽篁瘦影,笔底乾坤:元吴镇墨竹谱真赏 在浩瀚的中国画史长河中,元代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艺术追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元代文人画家中,吴镇以其“梅、兰、竹、石”四君子题材的精湛笔墨,卓然独立,自成一格。其笔下的墨竹,更是承载着文人特有的情怀与寄托,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历代名绘真赏”系列,旨在撷取中国绘画史上的璀璨明珠,为读者呈现那些穿越时空的艺术瑰宝。本册精选元吴镇所绘墨竹,力求通过细致的鉴赏与解读,引领观者深入领略吴镇笔下“苍劲古拙”、“逸气横生”的墨竹艺术,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文人精神与时代印记。 一、 墨竹之风,文人情怀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素来被视为君子的象征,其“未尝有寸竹之心,不以无故而动”的正直,“宁折不弯”的气节,“虚心劲节”的品格,无不契合着文人的理想人格。绘画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文人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墨竹绘画,尤其成为历代文人寄托情操、抒发胸臆的首选题材之一。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蒙元入主,民族矛盾交织,许多汉族文人面临着仕途的断绝和精神的困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绘画成为他们退而求其次,表达民族情感、坚守士人风骨的重要方式。吴镇,作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其艺术创作便深刻烙印着时代的痕迹。他的墨竹,不再仅仅是自然物象的描摹,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孤高傲世、不与世俗同流的写照。 二、 吴镇墨竹,苍劲古拙的独特风貌 吴镇的墨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墨竹史上独树一帜。他不同于前代画家对竹子形态的程式化描绘,而是注重写“意”,强调竹子的精神气质。 1. 笔墨之法,浑厚苍劲 吴镇用笔,以“短促”、“枯柴”为特点,浓墨重彩,力透纸背。他常常以大写意的笔法,将竹节、竹竿、竹叶一气呵成,笔触之间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其浓墨,不仅描绘出竹子的物质形态,更赋予了竹子沉郁顿挫的质感。而那些看似枯瘦的笔触,却蕴含着不屈的筋骨,体现了竹子在严酷环境中的坚韧与顽强。 观赏吴镇的墨竹,我们会发现,他很少画那种亭亭玉立、纤细柔弱的翠竹。他所画的竹,更多是经历了风霜雨露,显得饱经沧桑,甚至略带残缺。然而,正是这种“残缺”之美,更显其精神上的挺拔。正如古人所云:“竹之为物,节高而体直,虚心而有节。” 吴镇的墨竹,正是抓住了竹子这一本质特征,通过苍劲的笔墨,将竹子的“劲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意境之境,孤高幽深 吴镇的墨竹,不仅仅是对笔墨技巧的展示,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他常常将竹子置于荒野、山石之间,或是在风雨交加的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幽的意境。这样的画面,既是他个人生活境遇的写照,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他笔下的竹,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在低语着一份份不被理解的孤傲。这种意境,不是通过华丽的色彩或繁复的构图来营造,而是通过简练的笔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深邃的意境。观者在欣赏时,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雨打竹竿的清凉,甚至能体会到竹子在孤独中绽放的坚韧之美。 三、 赏鉴之道,体悟精神内核 鉴赏吴镇的墨竹,需要我们放下对“形似”的执念,而侧重于“神似”的体悟。 1. 关注笔墨的力度与质感 细致观察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感受墨色的浓淡枯湿。吴镇的笔触,往往带着一种“飞白”,仿佛是老树的枝干,或是饱经风霜的竹竿。这种“飞白”,并非是笔力不逮,而是他有意为之,用以表现竹子的苍劲与韧性。浓墨的运用,则赋予了竹子厚重的质感,使其形象更加饱满有力。 2. 体悟构图的疏密与留白 吴镇的构图,往往简洁而富有张力。他善于运用留白,使画面产生无限的空间感。那些留白之处,并非是空白,而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也暗示着竹子蓬勃的生长之势。疏密有致的竹竿和竹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独立之美,又有整体之势。 3. 探寻画面所传达的情感 每一幅墨竹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吴镇的墨竹,往往透露出一种孤高、淡泊、不屈的精神。在欣赏时,尝试去感受画中竹子的“品格”,体会艺术家通过竹子所表达的志向与情怀。他笔下的竹,是“我”的化身,是“我”精神的寄托。 四、 时代回响,历史的见证 元代吴镇的墨竹,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反映了他们面对动荡时期的生存态度和精神追求。在战乱与纷争中,艺术家们选择以画笔作为武器,以艺术作为慰藉,以高雅的笔墨,守护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吴镇的墨竹,穿越了历史的尘埃,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它的苍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的孤高,是精神的写照;它的意境,是人生的哲思。 结语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的呈现,不仅是对吴镇墨竹艺术的一次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的一次致敬。通过对吴镇墨竹的细致赏鉴,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面貌,体悟一种高远的境界,汲取一份坚韧的力量。愿这册精美的画谱,能引领您一同走进吴镇那幽篁深处,感受那瘦影婆娑中蕴含的乾坤,品味那笔墨淋漓间所蕴藏的千古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严谨性。我一直对中国古代书画史有些涉猎,但不得不说,对于元代文人画,特别是吴镇的墨竹,我之前只停留在比较表面的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展示画作,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幅作品的考证都极为详尽,从画家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到画作的流传、鉴定,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吴镇墨竹的风格演变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的作品归为一类,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吴镇在不同时期,其笔墨技法、构图方式、意境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例如,早期作品的粗犷与后期作品的细腻,或者早期作品的写实倾向与后期作品的写意表现,这些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对吴镇的艺术成长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高清复制品更是无可挑剔,每一个细节都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看到宣纸上的墨色晕染,感受到笔尖的力度。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几幅作品,竹叶的浓淡干湿变化,竹竿的枯润方圆,甚至是背景的留白处理,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功力。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品鉴,不仅仅是看“像不像”,更在于理解其中蕴含的笔墨语言和精神内涵。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吴镇的艺术世界,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略知门道的人。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预设一个非常高的期待值。我对元代绘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泛泛的认知,而“墨竹”这个题材,在我看来,似乎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文人范儿”,我担心自己难以领会其中的深意。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切入艺术分析,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吴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选择隐居生活的原因。这种切入方式,让我感觉更加亲切,也更容易理解他为何会选择以墨竹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书中的画作高清复制,细节之丰富,色彩之还原,让我叹为观止。我特别注意到,许多画作的特写镜头,能清楚地看到笔墨的运行痕迹,竹叶的边缘处理,甚至竹竿上的斑点,都清晰可见。这种细节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更是在进行一种“解构”,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每一笔的精妙之处。而随后的文字解读,更是精彩绝伦。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解读每一幅作品的意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作者结合画作中的留白,阐释了中国画中“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理念,让我对“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在“教”我欣赏艺术,而是在“引”我进入艺术的世界,让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评分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启迪。我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平日里对古代书画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皮毛。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我引入了元代文人画的世界。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进行艺术分析,而是通过描绘吴镇所处的社会环境,他选择隐居的动机,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来构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叙事手法,让我感觉吴镇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位触手可及的朋友。书中的画作,每一张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复,印刷质量极高。我尤其喜欢那些展现竹叶细节的局部放大图,能清晰地看到笔墨的晕染,竹叶的形状,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笔触痕迹。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而更让我赞叹的是,随文的解读。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没有用生硬的术语来解读画作,而是用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会画中的意境。我记得有一段文字,将吴镇的墨竹比作文人的风骨,将竹子的坚韧比作不屈的品格,读后让我对“文人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让我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渐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说实话,我一开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名绘真赏”听起来有点像是泛泛而谈的艺术普及读物,而“元吴镇墨竹谱”又显得过于专精,我担心会读得云里雾里。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被那细腻的印刷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画作,更像是在与吴镇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这里的作者是指图书的编著者,而不是画作的作者吴镇)在介绍吴镇生平时,并没有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着重描绘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作为一名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思潮和个人情感挣扎。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吴镇隐逸生活的片段,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风骨,在墨竹的疏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书中的插图更是令人惊叹,每一幅墨竹都仿佛拥有生命,或挺拔,或飘逸,或遒劲,或秀润,光是看着,就能感受到笔墨在宣纸上流淌的力量。尤其是那些近景特写,竹叶的脉络、竹节的挺直、甚至细微的皴染痕迹,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幅画,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墨竹这一题材,不再只是简单的“画竹子”,而是从中看到了文人的情怀、士人的气节,以及在纷繁世事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智慧。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谈,既受教益,又觉亲切。

评分

对于《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我的感受可以用“惊喜”来形容。我通常不怎么接触专门的画册,总觉得过于学术化,不容易理解。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首先,它的整体设计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色彩的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然后,内容上,作者并没有用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故事化的方式来介绍吴镇和他笔下的墨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吴镇“梅花庵”隐居生活的描写,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让我深深地被吸引。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在那个简陋的庵堂里,面对着窗外的竹林,挥洒笔墨的场景。这本书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学生,而是邀请我一起去感受、去体会。每一幅画都配有详细的解读,但这些解读并非枯燥的分析,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例如,对某幅作品的解读,提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又谈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骨。这些解读让我觉得,吴镇的墨竹不仅仅是画,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竹叶的形状、墨色的浓淡、笔触的起伏,都展现得一清二楚。我甚至能通过图片,揣摩出吴镇下笔时的情绪和力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艺术读物,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拿到《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低调却不失质感的封面设计。翻开扉页,那精美的印刷质量便让我眼前一亮。我平时很少接触到这类专门的艺术画册,总觉得会比较枯燥,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一印象。作者在介绍吴镇生平的时候,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着重于勾勒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作为一名隐逸文人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吴镇“四友”的描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之间在艺术上的交流,让我觉得整个艺术史都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每一幅墨竹作品的呈现,都极为细致。高清的图片复制,让我仿佛能近距离地观察到笔墨在宣纸上流淌的痕迹,竹叶的疏密有致,竹竿的苍劲挺拔,都展露无遗。我反复揣摩过几幅画,试图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是如何组合成如此具有生命力的画面。而随文的解读,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是更注重挖掘画作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怀和人生感悟。例如,对一幅画的解读,提到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宁折不弯”的气节,这些都让我觉得,吴镇的墨竹,不仅仅是绘画,更是他个人精神的写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得到艺术的熏陶。

评分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宁静的竹林,感受着清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我本身对艺术不太懂,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不经意间被吸引。书中没有一开始就上来讲一大堆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描绘吴镇的生活环境,他的心境,来引出他的画。我特别喜欢那种讲述他作为一个隐士,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字。那种“不染尘埃”的生活态度,通过他的墨竹,似乎也传递给了我。书里的画非常清晰,高清印刷让我能看到每一个笔触,每一个墨点的晕染。我反复看了几遍,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是如何勾勒出如此生动的竹子的。作者的解读也很特别,不像那种学术性的分析,而是更像是一种共鸣。他会提到,看到这幅画,就想到竹子的坚韧;看到那幅画,就想到竹子的气节。这些解读让我觉得,艺术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只能被分析的。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没有把吴镇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来呈现。他的孤独,他的追求,他的释然,都通过他的画作和文字,一点点地渗透出来。这本书让我觉得,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美,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拿到《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我最先感觉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匠心”。从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再到整体的装帧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我本身对艺术史了解不多,对元代绘画更是知之甚少,本以为会是一本门槛很高的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书中对于吴镇生平的介绍,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地挖掘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思想情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与周密、赵孟頫等人交往的描写,这种文人之间的互相砥砺和艺术交流,让整个艺术史显得更加鲜活。而书中最让我惊艳的,莫过于对每一幅墨竹画作的呈现。高清复制品几乎能以假乱真,我甚至能感受到笔墨在纸上的晕染,竹叶的疏密,竹竿的挺拔,都栩栩如生。我反复观察了几幅画,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笔触,是如何组合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画面。更令我折服的是,随文的解读。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没有用枯燥的学术理论去分析,而是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解读画作背后的意境。我记得有一段对某幅作品的解读,提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情怀,以及“节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些都让我觉得,吴镇的墨竹,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在元代文人画的世界里,进行了一次深入而愉快的旅行。

评分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我,作为一名读者,则是这场对话的聆听者。我并非专业艺术评论家,对于中国古代绘画,也只是一知半解。然而,这本书的编著者,以一种极其亲切和富有引导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元代文人画世界的大门。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切入画作的分析,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绘吴镇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隐逸文人的生活状态。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书中对每一幅墨竹画作的呈现,都做到了极致的精美。高清晰度的复制,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每一根竹叶的脉络,每一节竹竿的纹理,甚至连笔墨的晕染痕迹都清晰可见。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吴镇的笔墨功力。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随文的解读。作者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意和哲理,他将画作中的意象,与吴镇的人生经历、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解读。我记得其中一段,将竹子的“虚心”与“坚韧”相结合,解读为文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人生态度,读后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任何压力,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每次翻开它,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种感觉,比任何枯燥的艺术理论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莫过于其“沉浸感”。我不是专业艺术研究者,也鲜少接触这类画谱,但这本书的编撰方式,却让我仿佛置身于元代的江南水乡,亲身感受吴镇的生活与创作。书中对吴镇生平的介绍,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画面感的叙述,仿佛能看到他在陋室中挥毫泼墨,在竹林间独步沉思。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我与画家的距离。而书中对墨竹画作的呈现,更是精益求精。每一幅画的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高分辨率的图像让我得以清晰地观察到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竹叶的形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局部细节的放大展示,比如竹节的连接处、竹叶的尖端,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视觉福利。更重要的是,随文的解读并非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情感和联想。作者善于将画作与吴镇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相结合,解读出画中蕴含的深层意涵。我记得其中一幅画,被解读为表现了文人在乱世中的坚韧与不屈,读完后,我再看那幅画,便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在其中涌动。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压力,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书不错,适合临摹,快递小哥的服务必须点赞

评分

印刷清晰,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

书不错,适合临摹,快递小哥的服务必须点赞

评分

非常好的书,物有所值!

评分

活动时候入手的,服务很好,价格也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物有所值!

评分

印刷清晰,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

很棒的书,超赞!强烈推荐!

评分

书不错,适合临摹,快递小哥的服务必须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