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明安,刘永青 著,瞿明安,何明 编
图书标签:
  • 西部民族
  • 婚姻家庭
  • 文化通志
  • 民族文化
  • 社会学
  • 民俗学
  • 中国西部
  • 文化研究
  • 家庭研究
  • 婚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56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0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坚持民族学的广义文化概念,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构成要素划分为33个方面,相应形成了哲学卷、伦理卷、心理卷、宗教卷、政治卷、历史卷、古籍卷、法律卷、社会卷、妇女卷、婚姻家庭卷、游牧卷、农耕卷、建筑卷、交通卷、贸易卷、科技卷、生态卷、教育卷、饮食卷、服饰卷、体育卷、娱乐卷、旅游卷、节日卷、礼仪卷、禁忌卷、文学卷、艺术卷、影视卷、工艺美术卷、傩文化卷、吉祥物卷等33个分卷,几乎涵盖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一个宏大而多元的文化体系。除了从总体上将西部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现象划分为以上不同的构成要素以外,各个分卷的专题民族文化志则更进一步地将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解。通过这种层层深人的描述和解析,使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鲜明特点得以充分地显现出来,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了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提供系统翔实的文本资料。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是“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丛书的分卷之一。

目录

导论
一、西部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价值和功能
(一)婚姻家庭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
(二)婚姻家庭与西部少数民族的休闲方式
(三)婚姻家庭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会关系
(四)婚姻家庭与西部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
(五)婚姻家庭与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二、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一)改变先人为主的古典进化论思维模式
(二)对微观的个案开展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
(三)从宏观的角度开展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四)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下有所创新
(五)加强对当代社会中婚姻家庭变迁的研究
第一章 恋爱交往方式
第一节 恋爱交往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一、恋爱交往活动的空间场所
二、恋爱交往活动的时间安排
第二节 恋爱交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一、形式多样的恋爱交往活动
二、恋爱中的非语言信息传递
第三节 恋爱交往活动的过程和规范
一、恋爱中的人际互动关系
二、恋爱交往中的社会控制机制

第二章 择偶方式
第一节 择偶的主要形式
一、以自由恋爱为主的择偶形式
二、以父母包办为主的择偶形式
三、两种形式并存的择偶形式
第二节 男女双方择偶的重要标准
一、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
二、择偶过程中的占卜形式
第三节 媒妁在缔结婚姻中的作用
一、不同择偶形式中的媒妁
二、媒妁的角色类型和条件
三、媒妁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第三章 聘礼与嫁妆
第一节 婚姻缔结过程中的聘礼
一、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
二、聘礼的类型及社会功能
三、聘礼反映的社会分层现象
四、聘礼运作的规则
第二节 婚姻缔结过程中的嫁妆
一、嫁妆的种类与消费结构
二、嫁妆的意义和价值
三、嫁妆与聘礼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婚姻缔结形式
第一节 具有交换价值的婚姻缔结形式
一、买卖婚
二、招赘婚
三、劳役婚
四、交换婚第二节 带有戏剧色彩的婚姻缔结形式
一、抢婚
二、偷婚
三、逃婚
第三节 带有虚拟性质的婚姻缔结形式
一、童养婚
二、指腹婚
三、戴天头
四、帐房戴头婚
五、勒系腰婚

第五章 婚姻制度
第一节 血缘外婚制
一、乱伦禁忌的规定
二、血缘外婚制的延伸性
三、对违反外婚禁忌的处罚
第二节 血缘近亲属之间的通婚
一、兄弟子女之间的平表婚
二、姑舅子女之间的交表婚
三、实行姨表婚的民族
第三节 姻亲之间的通婚
一、夫亡后的续嫁夫兄弟婚
二、妻亡后的续娶妻姐妹婚
第四节 族际通婚
一、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二、族际通婚的主要类型
三、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
四、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
第五节 其他形式的限制
一、森严的等级内婚制
二、一般的地域内婚制
……
第六章 家庭生活模式
第七章 家庭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
  与对唱情歌密切相关的是青年男女通过吹乐弹琴来表达爱慕之情。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来说,吹乐弹琴与唱情歌一样是青年男女恋爱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技能,能吹奏出优美乐器声的青年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异性的好感。与对唱情歌不同的是,吹乐弹琴不是靠直接的语言交流来传情达意,而是以特殊的声响或优美的旋律来吸引或打动对方,使得所追求的对象从中感受到异性传递的爱情信息。以乐器声响或旋律来传情的方式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男青年通过吹乐弹琴来引起女子的注意或邀约对方到屋外来谈情说爱是青年男女恋爱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唐代南诏“少年子弟慕夜游行间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清代彝族支系阿倮“婚姻悉听男女自择,含口琴,吹唱相悦,即为夫妇”。
  近现代,在西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子通过吹乐弹琴来引起异性注意或邀约女子外出相会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当青年男子来到姑娘家屋外想邀约姑娘出来谈情说爱时,吹奏的乐声或弹奏的琴声往往是向自己属意的姑娘发出的一种特殊信号。姑娘听到男青年吹奏的乐声或弹奏的琴声且有意时,就会溜出家门与男子到屋外约会。耿马佤族小伙子每逢月明星稀的夜晚,便带上心爱的小三弦,去邀约自己心中的姑娘。初次去,小伙子不进姑娘家的竹楼,只是向姑娘住房掷小石子或土块。姑娘若在家,便要出声询问,小伙子在树丛后面躲起来,弹起心爱的小三弦唤姑娘的名字。姑娘听出弦声是唤自己,便借故出屋和小伙子相会。阿昌族青年晚上串姑娘时,小伙子吹着葫芦箫,当姑娘见到自己心爱的人吹着优美动听的箫时,就出来迎接小伙子,将其迎到堂屋火塘边坐下谈情说爱。德昂族青年们来到女方家附近,往往以木叶吹奏“飞歌”曲。姑娘们听到这种信号后就会应声而出。有的苗族青年则在冬季用一种洞箫代替树叶,当地称为“夜箫”。青年男子们吹着夜箫徘徊于姑娘们住所附近,告诉她们客人即将来临。布依族在浪哨时,只要是月明星稀的夜晚,后生们就三五成群地抱着月琴,来到姑娘们的竹楼下,叮叮咚咚地弹起一首首发自心底的动人心曲。姑娘们听到了优美的琴声,知道情人来了,便走出竹楼赴约。达斡尔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是弹奏“木库连”。“木库连”是达斡尔族妇女爱玩的一种民间乐器,它发出的声音似流水潺潺,悠扬悦耳。每当夜晚来临,年轻美丽的姑娘们弹起心爱的木库连,把悠扬的琴声送向寂静的夜空,飘到意中人的耳边。一曲弹罢,钟情的小伙子立即弹奏起木库连,用美妙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姑娘的爱慕之情①。傈僳族青年们在幽静之处用琵琶、口弦琴来向对方倾吐衷肠。澜沧拉枯族小伙子多以吹芦笙、四空箫等向姑娘传递爱意,姑娘串寨则以弹口弦传递爱意。壮族“坐姑娘”的夜晚,青年男子手提琵琶、二胡相邀到女子家,男的弹琵琶、拉二胡,女的唱歌.互相表达爱慕之情。通过相互之间吹乐弹琴,青年男女的心随着音乐的旋律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交恋爱活动中,青年男女通过跳舞来选择恋爱对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果说在青年男女交往的过程中,对唱情歌和吹奏乐器主要是靠听觉来感受异性传递的爱情信息的话,那么跳舞则是通过体态或舞姿来表达爱慕之情。与唱情歌和吹奏乐器不同的是,跳舞是一种近距离的交际方式。在舞场上青年男子与女子既可以手拉手、肩并肩或面对面地跳舞,也可以互相配合着跳舞。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使得青年男女有机会直接观察对方的相貌、个性和能力,并且比较容易感受到异性的火热感情,以便在众多的异性青年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对象。青年男女之间为选择恋爱对象而舞,有时单独跳舞,有时则是唱歌与跳舞同时进行。
  ……

前言/序言

  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西部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推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国发[2000]33号《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规定,中国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统称为西部地区)。根据以上区域划分的原则,在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分布着49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回族、土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锡伯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拉枯族、阿昌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土家族、壮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2001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其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实际工作中比照有关政策措施予以照顾。
  西部大开发分别包括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方面,如何充分有效地认识和发掘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功能,使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应用民族学的角度来看,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包括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出发对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方式、民族贸易、民族旅游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也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对民族政治、民族法律、民族道德、民族宗教、民族心理等社会结构及文化要素的调适、引导和传承,还有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出发对民族教育、民族科技、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古籍等传统知识及文化要素进行的传承、改造和创新。在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突出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与关注社会效益的保护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两者并重.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前所未有的宏伟规划.作为以民族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如何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就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部分民族学研究者就参与了由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随着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启动,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再一次站在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前沿阵地,除了直接参与西部各省区市政府部门有关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以外.为了正确认识把握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继承和弘扬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有不少学者撰写了一些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著作,在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在肯定以上事实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目前有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仍处于零散、单一、粗浅的初期阶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和雄厚的优势.远远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客观现实需要。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我们策划并组织全国的有关学者撰写了这套《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以便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优秀产品,同时也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献上一份厚礼。与国内其他同类的书籍相比。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 内容概述 本书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梳理和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婚姻家庭习俗。从历史演变、社会结构、婚俗礼仪到家庭伦理、亲属关系,本书全方位地剖析了西部民族在婚姻家庭这一核心社会制度上的独特风貌与文化内涵。 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若干章节,依次展开论述: 引言:西部民族婚姻家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阐述中国西部地区民族多样性及其婚姻家庭文化研究的价值。 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法、民族志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及研究范围。 简要概述西部民族婚姻家庭的共性与特性。 第一部分:历史演变与社会背景 古代婚姻制度的遗痕: 探讨早期母系、父系社会对婚姻形态的影响,追溯氏族、部落时代的婚俗特点,如对偶婚、对等的婚姻交换等。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分析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对婚姻家庭模式的塑造。例如,农耕民族重视土地和人口的繁衍,游牧民族则看重劳动力和畜群的延续。 宗教信仰的渗透: 考察藏传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信仰在婚姻家庭观念、婚俗仪式、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如宗教婚姻戒律、神圣化的婚姻仪式等。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的现代化: 梳理近现代社会变迁(如土地改革、民族政策调整、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带来的冲击与重塑。 第二部分:婚姻习俗的多元呈现 求婚与订婚: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详细介绍各地婚姻中媒人的角色、提亲流程、聘礼彩礼的构成与含义。 象征性求婚: 描绘一些民族独特的求婚方式,如赠送信物、传递暗号、姑娘的“定情之物”等。 试婚与自由恋爱: 探讨部分民族存在的婚前试探性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自由恋爱现象。 婚礼仪式: 隆重盛大的庆典: 详尽记录不同民族独特的婚庆习俗,包括选定吉日、净身沐浴、拜天地、敬茶改口、闹洞房、回门等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象征意义。 特殊的婚俗: 介绍如“抢亲”、“背媳妇”、“入赘”、“换亲”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俗。 音乐、舞蹈与美食: 展现婚礼中不可或缺的歌舞表演、宴席安排,以及蕴含地方风味的特色饮食。 婚后生活与家庭构成: 家庭形态: 分析父子连名制、大家庭、小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等不同家庭结构。 财产继承: 探讨父系社会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母系社会中的女性继承权,以及财产分割的原则。 亲属称谓与义务: 深入研究各民族繁复的亲属称谓系统,以及由此衍生的互相扶助、赡养等义务。 第三部分:婚姻家庭的伦理与变迁 爱情观与婚姻目的: 剖析不同民族看待爱情、婚姻的态度,婚姻的功能(繁衍后代、巩固社会关系、传承财产等)。 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 探讨关于孝道、夫妻关系、长幼尊卑、家庭成员间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的传统伦理道德。 婚姻的变迁与挑战: 离婚与再婚: 介绍不同民族的离婚原因、离婚程序以及离婚后的社会接纳度。 晚婚、不婚现象: 分析影响晚婚、不婚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对个体与家庭的影响。 性别角色与权力关系: 考察在婚姻家庭中男女的角色分工、权力分配及其变化。 跨民族婚姻: 探讨跨民族婚姻的兴起、面临的挑战与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西部民族婚姻家庭的趋势: 总结现代社会背景下,西部民族婚姻家庭发展的新特点,如家庭规模小型化、婚姻观念多元化、情感需求提升等。 研究特色 地域广泛: 涵盖了青海、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中国西部的主要省份和自治区。 民族众多: 深入研究了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纳西族、彝族、羌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几十个民族的婚姻家庭习俗。 内容详实: 结合古籍记载、地方史料、民族志研究成果以及作者的实地考察,力求呈现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 视角多元: 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审视和解读西部民族的婚姻家庭文化。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宏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分析基础上,注重微观的个体婚俗事例的呈现。 本书旨在 通过对中国西部民族婚姻家庭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不仅能够丰富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内涵,更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西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比较民族学、社会史、人类学以及对西部地区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阅读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研究成果,它以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西部地区丰富而复杂的人类学图景,特别是在婚姻家庭这一核心社会单元的演变与传承方面。我从中看到了不同民族在面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时,其婚姻家庭观念所经历的阵痛与调整。书中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在婚姻制度上的创新与变通,比如在改革开放后,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逻辑清晰,能够将极其繁杂的民族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读这本书,我仿佛化身为一位民族文化的探索者,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亲历了西部人民的婚恋生活。书中对那些即将消逝的传统婚姻家庭习俗的记录,更增添了一份紧迫感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唤。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婚姻家庭模式,都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研究、去保护。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西部丰富多元的婚姻家庭习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作者深入田野,扎根民间,用朴实而又不失学术深度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从西北地区的蒙古族、藏族、回族,到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白族、彝族,各个民族在婚姻缔结、家庭构成、亲属关系、育儿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与变迁。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习俗,更着重于探讨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功能,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适应。例如,书中对于一些特定民族的“换亲”习俗的细腻描写,既展现了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与社会考量,也揭示了其在代际传承中面临的观念冲突。又比如,对于西南地区一些母系或女系家庭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于主流父权社会结构的家庭运作模式,以及女性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民俗汇编,而是一部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民族文化、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学术著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那些看似微小的仪式、谚语、歌谣,都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智慧和历史积淀。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令人惊叹,尤其是对中国西部地区那些鲜为人知、却又饱含深情的婚姻家庭习俗的细致呈现。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耐心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她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带有争议的传统,而是以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将它们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特定民族在订婚、结婚、生育、丧葬过程中所遵循的复杂仪式,这些仪式不仅是形式,更是情感、伦理、信仰的载体。书中对于不同民族在家庭内部权力结构、财产继承、长幼尊卑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功能的多元化。例如,对于一些游牧民族在家庭财产继承上与定居民族的显著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如何影响了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结构的形成。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坚守和传承着自己文化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评价五 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国西部民族婚姻家庭习俗的全面记录,更在于其对这些习俗背后深层文化意涵的深刻解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积极追溯历史渊源,探究社会功能,分析文化内涵,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完整的民族家庭图景。我对于书中关于一些民族在婚姻缔结中对“血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考量,以及这些考量如何影响家庭结构和亲属关系的研究,印象尤为深刻。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以及各民族在应对这些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书中对一些跨民族婚姻、返乡婚姻等新现象的探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西部民族家庭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西部民族文化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中国,家庭的形态和功能是如此丰富多彩,而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

评分

评价二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婚姻家庭卷》之前,我对西部民族的婚姻家庭形态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碎片化的印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并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西部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对西部多个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姻形式的探讨,比如在一些地区存在的“走婚”习俗,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形式,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性别关系以及对个体生命史的影响。同时,书中也展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这些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与实践所经历的冲击与重塑,这使得本书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西部民族那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图景,看到了他们如何用独特的方式繁衍后代、维系家族、传承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能够唤醒我们对多元文化珍视与尊重的文化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在同一片土地上,竟然存在着如此多样的人生轨迹和价值体系,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家”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