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正定民俗文化诸事项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变迁出发,分析其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分析了正定民俗文化中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的物质民俗的历史变迁,研究了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岁时节日、民间游艺等民俗事象的变化。正定的民间习俗保留着古老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潮流。正定的民俗生活体现着民俗文化特定的文化功能意义,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维系着传统、沉淀着历史记忆。冀中南的区位特征、燕赵的文化生态、城市化的强力冲击,使正定的民俗样态呈现出了神奇的韵致和魅力。本书展现了一幅正定庶民的社会生活画卷,激活了正定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
赵志强(1970—),河北衡水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教学》《河北大学学报》《农村经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河北省软科学课题20余项。
柳敏和(1959—),河北灵寿人,石家庄学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位,曾任《太行学刊》《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石家庄学院学报》编委,现任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河北省历史学会理事,石家庄市西柏坡精神研究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国国史》《社会学概论》和《文化资源学》教学与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和近现代文化方面有较为深厚的积淀。曾先后在《历史教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正定民俗文化研究的整理与研究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正定民俗文化的地域空间
第一节 正定的地理环境
一 正定地域的历史变迁
二 正定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正定民俗的历史文化空间
一 正定的历史源流
二 正定的历史经济
三 正定的历史生活
第二章 正定物质生产民俗文化
第一节 正定的农业生产民俗
一 正定农业生产区域
二 农作物种类
三 农业工具
四 耕作习俗
五 农业灌溉
六 正定农村养殖习俗
七 农业谚语
第二节 民间贸易民俗
一 集市
二 商业民俗
第三章 正定的物质生活民俗文化
第一节 正定的服饰
一 服装原料
二 衣服款式
三 鞋袜
四 帽子、 头巾
五 发型、 首饰
第二节 正定的饮食民俗文化
一 正定的日常饮食
二 正定的饮食种类
三 正定的特色饮食
第三节 正定的居住民俗
一 居住地的选择
二 村落规模
三 房屋式样
四 房屋建筑
五 房屋的装修和功能
六 公益文化设施
七 居住观念的变化
八 正定的旧式民居街门民俗
九 正定的四合院
十 正定民居习俗
十一 家居用具
第四章 正定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民俗
一 春节
二 龙头节
三 清明节与寒食节
四 端午节
五 乞巧节
六 中秋节
七 重阳节
八 寒衣节
九 腊八
第二节 庙会
一 正定城隍庙会
二 蟠桃庙会
三 新城铺庙会
四 七月初七正定太平庄庙会
五 四月初八正定北门里庙会
六 韩通庙会
七 北孙庙会
八 吴兴庙会
九 南化庙会
十 曲阳桥庙会
十一 正定春节庙会
第五章 正定的语言民俗
第一节 正定俗语
第二节 正定歌谣
一 劳动类
二 仪式类
三 时政类
四 生活类
五 爱情类
六 儿歌
第三节 正定的民间传说
一 人物传说
二 史事传说
三 地方风物传说
第六章 正定的人生礼仪民俗
第一节 生育习俗
第二节 婚嫁礼俗
一 传统婚俗
二 婚姻陋俗
三 正定婚俗的变迁
第三节 正定的丧葬习俗
第七章 正定的民间游艺民俗
第一节 民间花会
一 落子
二 布龙
三 高跷
四 竹马
五 高照
六 春牛斗虎
七 车子、 旱船
八 跑驴
九 狮子舞
十 常山战鼓
十一 花叉
十二 腊会
十三 拉耩耧
十四 秧歌
第二节 民间游艺
一 身体对抗类
二 运动对抗类
三 运动竞技类
四 脑力对抗类
五 物品对抗类
六 物品赚亏类
七 休闲类
八 自娱自乐类
参考文献
后记
一本新书的出现总是令人期待,尤其是当它将目光投向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传承时。《正定民俗文化研究》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扎实、深入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印记充满好奇。我们常常在古籍中寻觅历史的痕迹,却忽略了身边的故事,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那些世代相袭的习俗,它们同样是构成我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正定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去感受那些古老的仪式中蕴含的情感,去理解那些传统技艺背后凝结的心血,去品味那些节日庆典中散发出的淳朴喜悦。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关于“我是谁”的课程。我渴望从书中读到那些关于家庭、关于邻里、关于信仰的细致描绘,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灵魂的基石。
评分阅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如同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对话。我希望《正定民俗文化研究》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这样一次深度交流的体验。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民俗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对其背后的成因、演变过程及其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关于正定地区的民间艺术,如绘画、雕塑、戏曲、音乐等,这本书是否能够对其发展脉络、艺术特色以及在民间的传播方式进行一番梳理?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的,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正定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此外,如果书中能够对正定地区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或者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在民间的流传情况有所涉及,那将会使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正定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评分在阅读各类书籍时,我最喜欢那些能够带我“身临其境”的作品。那些文字,如果能够像电影的镜头一样,将我拉入书中的世界,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听到,甚至闻到,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如果《正定民俗文化研究》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会非常喜欢。我期待它能够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正定地区的自然风光,那些山川河流,那些田野村庄,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细致地描绘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劳作场景,他们的娱乐活动,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我希望能够从书中读到关于正定地区独特节庆活动的细节,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当地的居民是如何庆祝的,有什么独特的仪式和习俗,这些活动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如果书中还能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片,那就更好了,那将是帮助我理解和欣赏这些民俗文化最直观的方式。
评分最近偶然翻开一本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书籍,虽然并非我惯常阅读的类型,但其中的某些章节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社会结构变迁与民间信仰之间相互影响的探讨。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的社会关系正在瓦解,而古老的信仰体系也在经历着挑战与重塑。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正定地区的历史变迁,比如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当地的宗族制度、社区组织以及人们的精神寄托是如何演变的,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很好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定的先民们是如何应对社会变革的,他们是如何在动荡中寻找安宁,又是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个村落的社会组织演变,或者某种地方神祇信仰在不同时期的兴衰,那将更能展现出民俗文化研究的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出,在看似静态的民间信仰背后,其实蕴含着动态的社会力量,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不懈挣扎与适应。
评分我对书籍的要求,向来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题材,但总会被那些触及人性深处、探索人类情感的作品所吸引。《正定民俗文化研究》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偏向学术,但我总觉得,民俗文化研究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集体记忆和情感的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正定地区人们的情感世界,那些关于爱恨情仇,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希望与失落的故事。我很好奇,在正定地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是如何体现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那些代代相传的谚语和俗语,又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时,正定人民是如何寻求慰藉和支持的,比如在婚嫁、生育、丧葬等人生礼仪中,当地的民俗习俗是如何帮助人们处理复杂情感,维系社会关系的。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即使是在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