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上助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
  • 中医药
  • 用量
  • 作用
  • 临床
  • 研究
  • 探讨
  • 传统医学
  • 药物学
  • 剂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98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4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从中药用量和作用的关系方面来讨论单味中药的用量与作用关系,并介绍了作者在临床上用之得心应手、以不同用量求不同作用的一些药物,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应用。

作者简介

  林上助,男,浙江温州人。1975年开始拜师学习中医,1977年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1982年毕业。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中医临床人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委,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温州市中医药学会肝胆脾胃病分会主委。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中药的用量与作用的关系
第二节 讨论中药的用量与作用的意义

第二章 影响中药用量的有关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第二节 患者因素
第三节 季节、地域差异因素
第四节 用药方法因素
第五节 其他因素

第三章 药物的剂量和功效关系
第一节 使用不同的用量治病的依据
第二节 剂量和功效的关系
第三节 如何确定药物的用量

第四章 关于加大中药剂量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有时要增大中药的用量
第二节 加大剂量的作用
第三节 为什么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
第四节 增大剂量的根据
第五节 增大剂量减少副作用的方法
第六节 增大剂量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百味中药超常量参考表

第六章 名词解释

第七章 刍谈几种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
第一节 益母草
第二节 荠菜
第三节 半夏
第四节 槟榔
第五节 金樱子
第六节 夏枯草
第七节 杞子
第八节 白术
第九节 川芎
第十节 附子
第十一节 柴胡
第十二节 败酱草
第十三节 黄芪
第十四节 黄连
第十五节 细辛
第十六节 桂枝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
  日本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用量”。古人说:“治病用药,犹宜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配伍固然重要,而其用量孰轻孰重亦是疗效的关键。正如《医经小学》说:“若以执古方以治今人,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少差也”。对于中药的用量问题,大多是根据《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应用,但是在临床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根据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对某种药物有时得轻用才能达到某种作用,有时得重用才能达到某种作用,如《伤寒杂病论》即有“桂枝三两解表和营,桂枝五两平冲降逆”“附子一枚回阳救逆,大者一枚破阴回阳”;《吴鞠通医案》亦有“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催眠”之说。有些药如需用大剂量时反用小,则不能发挥该药应起的作用;如该用小剂量时反用大剂量,则必现其不良反应或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柴胡用于升提阳气,要轻用,如重用则不能达到升的作用,反而具有降的作用。有时当中药用量决定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如杞子常规用量时无止血作用,当用量加至60g时就有止血作用。中药突破常规用量而取效者也屡见不鲜,正如孙台石在《简明医彀》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清代张锡纯也曾言:“用药当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如大家都知道川芎是治疗头痛的要药,但治疗顽固性头痛,往往要重用(30-60g)才能取效,一般用量无效。
  在临证中常有这样的误区:用药剂量越大作用越强,其实不加辨证而大剂量、长期应用,往往会发生毒性反应。中药的用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用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用量过大则伤正气,甚者出现毒性反应,无论是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疾病带来不良的后果,清代王清任曾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药物的剂量决定着临床疗效。
  中药的用量与作用是个值得探讨和摸索的问题,开展方药中量效关系的研究可为中医用药规范、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也为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必将为中医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

前言/序言

  岳美中教授曾指出:“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这其实是很多临床中医的共识,也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中医中药用量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方剂配伍中各种药之间的比例,也体现在单味中药的用量,不同的量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治疗目的要用不同的量。
  本书主要根据本人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阐述中药在特殊功效和特殊用法方面的用量,而对常见功效和普通用法方面不予讨论。因中药用量有轻重之分,在重用时,若远远超过《药典》规定的,应加以注意,用药绝非重用以获得疗效,而是做到有的放矢,在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因考虑到用药的安全性,本人在对用量和药效的关系方面从具备丰富经验的中药中仅挑选16味中药,在本书中加以阐述。在写具体药物应用时,先列出《药典》所介绍的性味、功效和规定的用量,再描述历代医家和现代专家对这些药应用的经验,后将本人在临床应用中的自身见解、经验在评论中加以阐述。对临床验案的摘录,以他人医案优先的原则:本人及其他名医均在用的,优先选用其他名医的医案。这样做则更能对本人的观点加以验证,但其他名医医案中的用量与本人的用量会有出入,本人均会在评述中说明。
  本书旨在分享本人临床上对中药用量体会经验,也期待各位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沟通交流,使中药的用量从“秘而不传”变成发扬光大,以造福人类。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 一本关于精准用药的深度探索 在中国传统医药的浩瀚星辰中,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历经千年而不衰。然而,如何准确把握中药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始终是临床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且充满挑战的课题。《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正是这样一本立足于此,对中药用量与作用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度探讨与理性分析的学术著作。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之谈,而是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这一核心问题,旨在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指导。 本书的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历代本草文献、经典医方以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整合。他们深知,中药的疗效并非一成不变,其背后隐藏着药物本身的特性、人体的生理状态、疾病的病理演变以及炮制、配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用量,恰恰是连接这些因素,并最终决定疗效的关键节点。因此,《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并非简单罗列药物的剂量范围,而是着力于揭示“为何如此用量”以及“用量变化如何影响作用”的深层逻辑。 一、理论基石:从中医“君臣佐使”到剂量平衡的再认识 本书开篇,作者便将读者带回到中医理论的核心——“君臣佐使”。这不仅仅是一种配伍原则,更蕴含着剂量平衡的智慧。君药的用量,决定了方剂的主导作用;臣药的用量,协同君药,增强疗效或纠正偏性;佐药和使药,则分别起辅助治疗和引导、调和的作用。作者在本书中,并非仅仅复述这一经典理论,而是将其与现代药理学中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巧妙的对照与融合。他们认为,中医的“君臣佐使”并非模糊的概括,而是对不同药物在复方中“作用强度”和“功能侧重”的精妙把握,而这种把握,必然与用量息息相关。 例如,对于某一味药物,在不同的方剂中,其发挥君、臣、佐、使作用的用量必然有所差异。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与案例分析,阐释了如何根据疾病的虚实、病位的深浅、患者的体质等因素,灵活调整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从而达到“审证求因,随证用药”的至高境界。本书强调,脱离了具体证候和配伍关系的单纯剂量讨论,是片面且危险的。只有将剂量置于整体方剂的框架下,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妙之处。 二、药理纵深:剂量与药效、毒性的双向考察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我们对中药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并未回避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而是将其作为佐证和深化中医理论的重要工具。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特别是关于剂量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其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与用量直接相关,而达到治疗窗口的浓度,是发挥疗效的前提。 然而,中药的用量并非越多越好。过量使用,往往会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显现。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对“剂量决定毒性”这一药学基本原理在中药用量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刻剖析。作者梳理了不同药物的毒性剂量、中毒表现以及解救措施,并重点探讨了“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他们认为,对于许多中药而言,存在一个“安全有效剂量范围”,一旦超出,不仅疗效不增,反而可能招致不良反应。因此,准确把握这一范围,并在临床中做到“以小剂量而获大疗效”,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最高追求。 作者还引入了“治疗窗”的概念,并将其与中药的临床应用相结合。治疗窗狭窄的药物,其剂量调整需要格外谨慎;治疗窗宽广的药物,则相对更容易掌握。本书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根据不同药物的治疗窗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三、临床实践:剂量调整的智慧与艺术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临床实践。《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的价值,更在于其对临床用量调整智慧的深度挖掘。作者认识到,临床用量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的反应进行动态调整的艺术。 书中重点阐述了影响中药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 患者因素: 年龄(儿童、老年)、性别、体质强弱、脏腑功能、病情轻重缓急等,都是决定剂量的关键。例如,儿童用药量需根据年龄、体重折算;体弱者需谨慎使用峻猛药物,剂量宜小;重症患者则需酌情加大剂量,但仍需在安全范围内。 病因病机: 疾病的寒热虚实,病位的浅深,病程的长短,都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例如,实证、热证、病位浅的,剂量可相对较大;虚证、寒证、病位深的,剂量则需慎重,且多宜温和。 药物特性: 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毒烈程度,决定了其基础用量。例如,攻下药、毒性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滋补药、平和药,用量可相对灵活。 炮制与配伍: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药物的药性、药力和毒性,从而影响用量。例如,经过炮制的药物,其毒性可能降低,用量可以适当调整。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单味药物的实际用量。 本书通过大量典型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精确的剂量调整。作者强调,“少则不效,多则有害”是中药用量的基本原则,而“得效即止,切勿过量”则是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他们鼓励读者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服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做到“药随证变,量随证调”。 四、炮制与剂型:用量背后的工艺考量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还深入探讨了中药炮制和剂型对用量影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炮制并非简单的“加工”过程,而是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调整其药性、药力,甚至消除或降低其毒性,从而影响其临床用量。例如,经过“炼、炒、炙、煨”等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后的药物,其功效和用量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 同样,剂型的选择也与用量息息相关。例如,汤剂煎煮的浓度、含药量,丸剂的每丸重量、服用丸数,散剂的粉碎程度和服用量,膏剂的浓缩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实际用量。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剂型下同一药物的用量差异,揭示了剂型选择在实现精确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一些不宜大剂量服用的药物,通过制成散剂或研末吞服,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单次用量,减少胃肠道刺激,提高吸收效率。 五、结语:迈向中药精准用药的新时代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一书,以其理论的严谨性、研究的深度性、实践的指导性,为我们揭示了中药用量与作用之间精妙而复杂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作者对中药事业发展的一份深切期许。通过对中药用量科学性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唤醒临床医生对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视,鼓励他们以更加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味药物的剂量,从而真正发挥中药的临床优势,造福广大患者。 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它标志着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已经从宏观的经验总结,迈向了微观的剂量-效应关系解析,以及更精细的个体化用药指导。对于所有热爱、研究和运用中医药的同仁来说,《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常备之作,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中药用药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药的奥秘充满好奇,特别是“用量”这个细节,在我看来,它往往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常常听到老中医强调“剂量决定毒性,也决定疗效”,这句话总让我反复琢磨。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这个核心问题,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中药的剂量,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何需要这样的剂量,以及剂量变化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因为它触及了药物学最本质的原理。很多关于中药的书籍,可能更多地侧重于药材的性味归经,或者某个方剂的临床应用,但很少有专门深入剖析“用量”与“作用”之间精妙关系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种药物在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人群中,用量上的细微差别是如何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的。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药理学研究成果,或者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那就更完美了。我预感,这本书将为我理解中药的运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是“照方抓药”,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药物的精髓。

评分

作为一个多年的中医药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我临床认知水平的读物。《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这个书名,立刻让我眼前一亮。它所提出的“用量与作用的关系”,这正是许多初学者乃至一些有经验的医生都感到困惑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辨证论治,但如何根据证情、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来精确调整药物的剂量,使其发挥最佳疗效,同时避免不良反应,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似乎就是这样一本旨在拨开迷雾,深入浅出地阐释这一复杂问题的著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具体的病案,详细解析主治医生是如何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的反应,一步步调整药量的,以及调整药量后,病情是如何随之变化的。这种“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论述方式,对我这样渴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在临床上进行辨证施治,更加精准地把握药物的剂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深度,又带着一丝探索的意味。我一直觉得,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它的精微之处,而“用量”恰恰是这精微之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人在学习中药时,往往被各种药方的固定剂量所局限,但真正掌握中药的人,都懂得“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道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不同药物的炮制、性味、归经等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有效剂量。比如,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大剂量才能达到疗效,而有些却需要小剂量才能发挥“以小制大”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代医家在剂量运用上的智慧,比如“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如何影响剂量调整?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理论依据,比如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解读,来解释中药剂量与作用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毒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剂量来规避或减轻毒副作用的讨论,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让我在第一时间就联想到无数次在学习中药时遇到的困惑。“药少则不效,药多则有毒”,这句古训在中医药领域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却是一门极其精深的学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这个“度”的由来和运用。它是否会从药材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分析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从而解释为何在特定剂量下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实际的临床案例来展示剂量调整的艺术,比如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如何通过“以量取胜”或“以巧破局”的方式来达到临床目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剂量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讨论,比如联合用药时,不同药物的剂量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在中医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承诺将为我揭示中药用量背后深邃的智慧。

评分

《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刍谈》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医药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中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它的辨证论治,更在于其背后精妙的用药之道,而“用量”无疑是这用药之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同样的药材,不同的用量,可能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从治疗变成“致病”。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惑。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体弱的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中药的用量应该如何调整?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药物的疗效是否也会受到用量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系统的梳理,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本书的“刍谈”二字,也暗示着它可能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鼓励读者深入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