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历史书

垃圾历史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麦克·马瑟里 著,王金霄,文铮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冷知识
  • 趣味
  • 吐槽
  • 反传统
  • 颠覆认知
  • 另类视角
  • 文化
  • 幽默
  • 大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2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5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疯狂的垃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从猛犸象时代开始讲述的垃圾历史书,

一次让人叹为观止的垃圾发现之旅!

从史前人类生活残留物到种类数以万计的现代垃圾。

认真了解垃圾,你将看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和未来!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从史前到现代的垃圾发现之旅。从雅典无序的垃圾倾倒到罗马有序的马克西姆下水道;从腐臭的垃圾及中世纪的瘟疫温床,直到现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雾霾和不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山……你将会发现其实垃圾管理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不过,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发明各种办法来解决垃圾的问题。

书中讲述了人类垃圾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垃圾处理给人类社会和生活造成的不同影响,科普垃圾分类和科学对待垃圾的方式和理念。


作者简介

[意]麦克?马瑟里

插画家、幽默作家,出生并生活在在帕多瓦南面的小山村。在超过20年的写作过程中,他创作了大约300幅故事连环画和无数的插画和漫画。对历史的热情和生态学家的社会精神,激励他创作出了这本书。

文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曾在意大利佩鲁贾外国人大学进修,现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意大利语基础教学工作,并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意大利语语音课程。主要著作有:《卡而维诺文集》(译者之一,艺林出版)、《利马窦全集》(编译者之一,商务印书馆)。长期为《牛顿科学》杂志担任编译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垃圾的循环 6

这段历史真臭! 8

古代的垃圾 10

城市垃圾 12

帕特农神庙下的垃圾 14

不太干净的城邦 16

建立在下水道上的帝国 18

我来,我看见……厕所! 23

帝国的垃圾场 25

中世纪的垃圾 26

从整洁的街区到肮脏的城市 28

宫殿和破屋子 30

我该把垃圾扔哪儿呢? 31

城市里的粪便 34

恶臭之旅 35

一个陌生的词语——卫生 36

卫生法令 38

跳蚤瘟疫 40

谁污染,谁打扫 42

近代的垃圾 44

名人的鼻子 47

不止是瘟疫 48

能逃就逃 49

城市卫生大比拼 50

米兰的掏粪车 50

巴黎的“翻斗车” 51

罗马的大扫除 52

伦敦的“清道夫” 53

下水道的将来 54

新伦敦 55

垃圾革命 56

旧世界的东西 58

近代垃圾和古代习惯 60

当代的垃圾 62

大战垃圾 64

分解垃圾! 66

垃圾工业 68

垃圾的世界 70

欧洲的垃圾循环 72

面临选择 74

词汇表 76


精彩书摘

垃圾的循环

很久以前,太空发生了一次爆炸,许多美丽的星体碎片落到了银河里,其中一片就是地球。

在地球上,每种生物都会产生废弃物,智慧的大自然把这些废弃物进行循环,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规律。这个规律统治着地球,适用于所有的生物。我们甚至可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废弃物”。

如果没有废弃物的循环,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比如,动物靠吸入氧气生存,而氧气恰恰是植物产生的一种废弃物;反过来,植物又靠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生存、成长,它们吸收养分,然后再产生新的氧气。

废弃物的循环还是食物链形成的基础:动物吃植物,也吃其他动物,吃完后它们把消化不了的东西排出体外。我们会在这本书里经常提到它们排出来的这种废弃物。为了让大家读得舒服点儿,我们会用它的科学名称“有机垃圾”,但它其实就是——屎,也就是粪便。不过动物的屎非常有用,可以给土地施肥、滋养植物,而植物又会让动物填饱肚子,免于挨饿……

总之,废弃物的循环就像一个愉快的转圈游戏!

但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物种繁殖得太快,产生的废弃物太多了,就算其他生物拼尽全力也吸收不完。这些废弃物不仅会妨碍其他生物的生长,还会抑制这个物种自身的繁殖。比如在一个湖泊里,如果一种藻类繁殖得太快,产生的废弃物太多,那这些废弃物就会毒害湖里的其他生物,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这种失衡会让原本有用的废弃物变成有毒的垃圾。这就跟曾经在地球上发生过的事情是一个道理:早期人类——智人飞快地繁衍后代,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欲望越来越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开始制造大量的垃圾,而大自然并没有做好给他们擦屁股的准备(不好意思,这里一定要用“擦屁股”)!

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不断恶化,人类社会越“文明”,产生的垃圾就越多。

不过还好,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垃圾问题,并且在着手解决: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从第一条下水道的发明到最新式的垃圾循环处理系统,人类的历史就是垃圾的历史,也是人类如何面对垃圾问题的历史。



《尘封的记忆:一段未曾记录的往事》 序章:时间的洪流与被遗忘的低语 我们的世界,是由无数细微的瞬间汇聚而成,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文明,都留下过它的印记。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清晰可见,许多故事,许多人物,许多深刻的变革,都如同沙漏中的细沙,悄然滑落,最终被时间的巨浪所掩埋。它们并非不存在,只是它们的存在,未能被主流的笔墨所记载,被荣耀的石碑所铭记。它们是沉默的叙事者,是无声的参与者,是构成我们宏大历史画卷却未曾被仔细描绘的背景。 《尘封的记忆:一段未曾记录的往事》正是这样一本书,它试图从那些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挖掘出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或印证着时代变迁的零碎片段。它不是一部梳理宏观历史脉络的著作,不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线,更不会去评判某种制度的优劣,或某场战争的胜败。相反,它将目光投向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细节,那些在宏大历史事件的缝隙中悄然发生,却同样具有深刻意义的片段。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对“被遗忘”这一概念的长久思索。我们习惯了记住那些显赫的帝王、辉煌的战役、伟大的发明,但历史真正的厚重,或许更在于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默默无闻的努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前行的个体。正是这些个体,构成了历史的肌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渺小与伟大,共同谱写了人类跌宕起伏的篇章。 因此,《尘封的记忆》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特别的旅程,一段不循着既定轨迹,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旅程。我们将潜入那些被忽略的维度,去聆听那些未被记载的低语,去触摸那些被遗忘的温度。这不是一部“正史”,也不是一部“野史”,它介于两者之间,更像是一份份散落在时光深处的“人性手札”,一份份来自“无名者”的“时代证词”。 第一部分:微观的轨迹:日常生活的隐秘角落 历史,最终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当我们翻阅厚重的史书,常常会感到一种疏离感,那些遥远的时代,仿佛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依然在以自己独特的节奏向前滚动。 在这部分,我们将走进那些不曾被史官青睐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在某个战乱年代,一个普通的农妇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中,用双手和智慧,重建家园,养活家人,将生命的希望延续下去的。她或许没有参加过任何抵抗运动,她的名字也不会出现在任何英雄榜上,但她的坚韧,她的勇气,她的对生命的执着,却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最真实的写照。她的故事,是无数普通人在苦难中求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顽强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再比如,在某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一个手艺人是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自己的技艺打磨到极致。他或许创造出精美的器物,但他的名字,也仅仅是属于那些知晓他的人。他的工作,是那个城市经济繁荣背后,无数个勤恳的劳作者之一。他的技艺,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社会分工细致的体现。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步,同样离不开无数个默默耕耘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还将探访那些曾经热闹非凡,如今却人去楼空的市井街巷。那些街头巷尾的传说,那些口耳相传的轶事,那些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特有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都可能被历史的巨轮碾过,化为尘埃。然而,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基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它们是历史的“细节”,是理解一个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尘封的记忆》不会以说教的口吻,去评判古代生活的艰辛或美好,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还原那些被忽略的“真实”。它将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朴素情感,将在这个空间里得以舒展,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人性中的共鸣。 第二部分:被遗忘的角落:思想的火花与边缘的变革 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主流的意识形态所主导。在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一些边缘化的思想,一些不被主流所接受的尝试,一些默默孕育却可能在日后产生深远影响的萌芽。这些“边缘的变革”,往往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却同样是构成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分,我们将挖掘那些曾经闪烁过的思想火花,但它们或许因为生不逢时,或许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而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比如,在某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可能已经有人提出了超越时代的科学设想,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理论基础,这些设想最终被搁置,未能成为历史的“发现”。他们的远见,是人类探索未知边界的早期尝试,即使失败,也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潜在的启示。 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特定群体中流传的思想,比如某个少数民族独特的哲学观,某个民间组织的宗教信仰,或者某个非主流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这些思想,或许在主流历史叙事中不值一提,但在它们所处的社群中,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是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证据,是认识人类思想多样性的重要窗口。 《尘封的记忆》还将探讨那些曾经试图挑战现有秩序,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运动或思潮。它们的失败,并非意味着它们的价值完全被否定。许多失败的尝试,往往包含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警,包含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它们如同警钟,提醒着人们注意那些潜在的危机,也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的探索,本书希望揭示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思想演进的曲折性。它表明,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分岔、试错与偶然。那些被埋没的思想,那些不被主流所接纳的尝试,同样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第三部分:无声的见证: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时代的回响 历史的宏大叙事,常常以国家、民族、阶级为单位进行概括,而个体,则往往被简化为符号,成为某种集体行动的代表。然而,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无数个体的命运沉浮,他们的个人经历,是时代变迁最直接、最真切的印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一些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改变历史走向的伟业,但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出时代的侧影,传递出深刻的人性信息。比如,一位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某些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普通人。他的流离失所,他的思念故土,他的生存挣扎,以及他在异乡的所见所闻,都将成为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现象的生动注脚。他的故事,是无数个在时代洪流中被卷走的个体的缩影,是历史残酷性的具体体现。 又比如,一位曾经身居高位,却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最终归于平淡的文人或官员。他的失意,他的反思,他对世事的看法,以及他在晚年的生活状态,都将成为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气候和权力运作的重要线索。他的个人命运,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个人化写照,是权力更迭背后,个体价值的失落与挣扎。 《尘封的记忆》还将关注那些在历史的夹缝中,努力维系生活,追求平凡幸福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是某个小镇的手艺人,或许是某个乡村的教师,又或许是某个家庭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构成了历史温暖而真实的一面。 本书旨在通过这些“无声的见证”,提醒读者,历史并非只属于英雄和伟人,它同样属于每一个普通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感受,都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关注这些个体命运的沉浮,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变迁,更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伟大。这些故事,或许不曾被载入史册,但它们在个体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了时代最真实的“回响”。 结语:寻找失落的连接 《尘封的记忆:一段未曾记录的往事》是一场对遗忘的致敬,一次对被忽视的搜寻。它不是要填补某个历史空白,也不是要改写既定的事实,而是希望通过对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被边缘的思想、被淹没的个体的关注,来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维度。 我们相信,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那些被清晰记载的宏大叙事,更在于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低语,隐藏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光芒,隐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故事。这些“尘封的记忆”,是构成我们宏大历史画卷的肌理,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阅读这本书,或许不能让你成为历史学家,但它能够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所处的世界,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体会人性的厚重。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去聆听,去连接那些曾经失落的部分,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尘埃,也曾经是构成星辰的一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不羁。它几乎没有学术著作应有的那种严谨和克制,更像是作者在深夜里,喝着烈酒,对着一个醉心于此的听众滔滔不绝地讲述他那些偏门研究的笔记。语气中充满了戏谑、讽刺,甚至偶尔会蹦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现代俚语,虽然这在正统历史学界恐怕是要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我记得有一处地方,作者在描述某个中世纪贵族的奢靡生活时,竟然把他比作现代的“网红”,这种跨时代的对比既荒谬又精准地抓住了那种虚荣的核心本质。这种散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任性”的叙事,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而是被拉入了一个密不透天的地下派对,听着那些被主流历史刻意忽略的声音。它有一种强烈的个人意志在里面,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对这些“垃圾”的痴迷和热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狠狠地摇晃了一下,那种被固定在某个框架里的认知开始松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识”,而在于它如何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挑战你对知识本身的敬畏。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烈的“反高潮”的满足感。我们习惯了历史叙事总是在高潮点——战争的胜利、条约的签订、伟人的诞生——戛然而止,留下光芒万丈的结论。但“垃圾历史书”的妙处在于,它总是在历史的拐角处徘徊,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说是尴尬的瞬间。书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欧洲中世纪修道院中“无聊感”的蔓延,描述了僧侣们在漫长而重复的祷告和抄写中如何通过各种微小的、近乎荒谬的消遣方式来打发时间,从数地上的尘埃到互相窃窃私语讨论羊毛的颜色。这种对“无聊”本身的细致描摹,反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伟大的变革往往孕育于无聊的沉淀之中。它没有提供任何一锤定音的答案,而是像一个老人在摇椅上,不急不躁地向你展示他收藏的那些破铜烂铁,让你自己去感受每一件物件上留下的时光的痕迹。看完这本书,我更关心的是历史的“过程”而非“结果”,那些被匆忙带过的地方,才真正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光芒。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属偶然,我当时只是被它那古怪的书名吸引,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不过是网上那些零散的野史段子拼凑起来的玩意。然而,它在史料引用的深度上,却出乎意料地扎实。尽管主题是“垃圾”,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地方志甚至是一些已经残破的私人信件片段,这些细碎的资料被精心地缝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个微观的历史场景。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十八世纪伦敦贫民窟中“假冒伪劣食品”的记载,作者不仅列举了当时政府颁布的取缔条例,还通过分析当时的司法记录,推断出这些食品之所以泛滥的原因与农业歉收、物价飞涨之间的复杂联系。这种将社会经济学、法律史与日常饮食文化交叉对比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那些晦涩的拉丁文注释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分析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精力去深挖细节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分析深度,绝对超越了许多主流的历史著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时间线索有着强迫症的读者,通常看历史书都得拿着一张时间轴对照着看,生怕自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岔了方向。然而,这本“垃圾历史书”彻底解放了我。它的结构简直像一团乱麻,完全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推进,读起来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跳蚤市场里闲逛。今天可能还在讲古罗马的下水道工程,下一页就跳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某个工厂工人的午餐食谱。这种跳跃性,起初非常令人抓狂,但适应之后,我发现它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沉浸感——历史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平行事件的复杂网络。书里对一些“失败的发明”的着墨比成功案例还多,那些被历史淘汰的工具、被遗忘的哲学思潮,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生命。我读到了一段关于某个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失败的透视画尝试,那种努力想要突破界限却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记录,比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更让人感到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恰恰是由这些“走错的路”共同构成的。如果你期待一个清晰的、梳理好的历史脉络,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享受迷失在历史的岔路口,那它就是你的宝藏。

评分

这本“垃圾历史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书名实在是太直白了,让人很难不产生一些奇奇怪怪的联想。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那些我从未在正统历史教科书上见过的标题,我就知道,这可能是一次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作者显然没有沉迷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个古怪的考古学家,专门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掉的“无用”细节。比如,书中对中世纪欧洲某个小镇厕所排污系统的演变进行了长达几十页的细致描绘,那种对琐碎的执着简直令人发指,但也正是这种旁人看不上的地方,让我窥见了当时普通民众真实的生活脉络。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纺织品染色技术变迁的那一章,它不是枯燥的化学公式,而是将染料的来源、价格波动,甚至与社会阶层挂钩的颜色禁令,编织成了一张生动的社会图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日期和事件堆砌。我常常在想,也许真正的历史,就藏在这些被主流史学家忽略的“垃圾堆”里。这本书,至少让我重新审视了“重要”与“琐碎”的界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