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從猛獁象時代開始講述的垃圾曆史書,
一次讓人嘆為觀止的垃圾發現之旅!
從史前人類生活殘留物到種類數以萬計的現代垃圾。
認真瞭解垃圾,你將看到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和未來!
這是一段從史前到現代的垃圾發現之旅。從雅典無序的垃圾傾倒到羅馬有序的馬剋西姆下水道;從腐臭的垃圾及中世紀的瘟疫溫床,直到現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導緻的霧霾和不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山……你將會發現其實垃圾管理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不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緻力於發明各種辦法來解決垃圾的問題。
書中講述瞭人類垃圾産生的原因、過程及垃圾處理給人類社會和生活造成的不同影響,科普垃圾分類和科學對待垃圾的方式和理念。
[意]麥剋?馬瑟裏
插畫傢、幽默作傢,齣生並生活在在帕多瓦南麵的小山村。在超過20年的寫作過程中,他創作瞭大約300幅故事連環畫和無數的插畫和漫畫。對曆史的熱情和生態學傢的社會精神,激勵他創作齣瞭這本書。
文錚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曾在意大利佩魯賈外國人大學進修,現為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多年從事意大利語基礎教學工作,並先後在中國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教授意大利語語音課程。主要著作有:《卡而維諾文集》(譯者之一,藝林齣版)、《利馬竇全集》(編譯者之一,商務印書館)。長期為《牛頓科學》雜誌擔任編譯工作。
垃圾的循環 6
這段曆史真臭! 8
古代的垃圾 10
城市垃圾 12
帕特農神廟下的垃圾 14
不太乾淨的城邦 16
建立在下水道上的帝國 18
我來,我看見……廁所! 23
帝國的垃圾場 25
中世紀的垃圾 26
從整潔的街區到骯髒的城市 28
宮殿和破屋子 30
我該把垃圾扔哪兒呢? 31
城市裏的糞便 34
惡臭之旅 35
一個陌生的詞語——衛生 36
衛生法令 38
跳蚤瘟疫 40
誰汙染,誰打掃 42
近代的垃圾 44
名人的鼻子 47
不止是瘟疫 48
能逃就逃 49
城市衛生大比拼 50
米蘭的掏糞車 50
巴黎的“翻鬥車” 51
羅馬的大掃除 52
倫敦的“清道夫” 53
下水道的將來 54
新倫敦 55
垃圾革命 56
舊世界的東西 58
近代垃圾和古代習慣 60
當代的垃圾 62
大戰垃圾 64
分解垃圾! 66
垃圾工業 68
垃圾的世界 70
歐洲的垃圾循環 72
麵臨選擇 74
詞匯錶 76
垃圾的循環
很久以前,太空發生瞭一次爆炸,許多美麗的星體碎片落到瞭銀河裏,其中一片就是地球。
在地球上,每種生物都會産生廢棄物,智慧的大自然把這些廢棄物進行循環,從而創造齣新的生命,這就是生態平衡的規律。這個規律統治著地球,適用於所有的生物。我們甚至可以說,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廢棄物”。
如果沒有廢棄物的循環,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比如,動物靠吸入氧氣生存,而氧氣恰恰是植物産生的一種廢棄物;反過來,植物又靠動物呼齣的二氧化碳生存、成長,它們吸收養分,然後再産生新的氧氣。
廢棄物的循環還是食物鏈形成的基礎:動物吃植物,也吃其他動物,吃完後它們把消化不瞭的東西排齣體外。我們會在這本書裏經常提到它們排齣來的這種廢棄物。為瞭讓大傢讀得舒服點兒,我們會用它的科學名稱“有機垃圾”,但它其實就是——屎,也就是糞便。不過動物的屎非常有用,可以給土地施肥、滋養植物,而植物又會讓動物填飽肚子,免於挨餓……
總之,廢棄物的循環就像一個愉快的轉圈遊戲!
但也可能齣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個物種繁殖得太快,産生的廢棄物太多瞭,就算其他生物拼盡全力也吸收不完。這些廢棄物不僅會妨礙其他生物的生長,還會抑製這個物種自身的繁殖。比如在一個湖泊裏,如果一種藻類繁殖得太快,産生的廢棄物太多,那這些廢棄物就會毒害湖裏的其他生物,從而導緻生態失衡。
這種失衡會讓原本有用的廢棄物變成有毒的垃圾。這就跟曾經在地球上發生過的事情是一個道理:早期人類——智人飛快地繁衍後代,與此同時,他們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欲望越來越大,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開始製造大量的垃圾,而大自然並沒有做好給他們擦屁股的準備(不好意思,這裏一定要用“擦屁股”)!
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不斷惡化,人類社會越“文明”,産生的垃圾就越多。
不過還好,人們逐漸意識到瞭垃圾問題,並且在著手解決:從遠古時期到現在,從第一條下水道的發明到最新式的垃圾循環處理係統,人類的曆史就是垃圾的曆史,也是人類如何麵對垃圾問題的曆史。
我是一個對時間綫索有著強迫癥的讀者,通常看曆史書都得拿著一張時間軸對照著看,生怕自己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岔瞭方嚮。然而,這本“垃圾曆史書”徹底解放瞭我。它的結構簡直像一團亂麻,完全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順序推進,讀起來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堆滿瞭各種奇珍異寶的跳蚤市場裏閑逛。今天可能還在講古羅馬的下水道工程,下一頁就跳到瞭工業革命時期某個工廠工人的午餐食譜。這種跳躍性,起初非常令人抓狂,但適應之後,我發現它反而帶來瞭一種奇特的沉浸感——曆史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一個充滿瞭各種平行事件的復雜網絡。書裏對一些“失敗的發明”的著墨比成功案例還多,那些被曆史淘汰的工具、被遺忘的哲學思潮,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獲得瞭生命。我讀到瞭一段關於某個文藝復興時期畫傢失敗的透視畫嘗試,那種努力想要突破界限卻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記錄,比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更讓人感到震撼。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厚度,恰恰是由這些“走錯的路”共同構成的。如果你期待一個清晰的、梳理好的曆史脈絡,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失望,但如果你享受迷失在曆史的岔路口,那它就是你的寶藏。
評分購買這本書純屬偶然,我當時隻是被它那古怪的書名吸引,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以為不過是網上那些零散的野史段子拼湊起來的玩意。然而,它在史料引用的深度上,卻齣乎意料地紮實。盡管主題是“垃圾”,但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地方誌甚至是一些已經殘破的私人信件片段,這些細碎的資料被精心地縫閤在一起,構建齣一個個微觀的曆史場景。例如,書中有一段關於十八世紀倫敦貧民窟中“假冒僞劣食品”的記載,作者不僅列舉瞭當時政府頒布的取締條例,還通過分析當時的司法記錄,推斷齣這些食品之所以泛濫的原因與農業歉收、物價飛漲之間的復雜聯係。這種將社會經濟學、法律史與日常飲食文化交叉對比的研究方法,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這絕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那些晦澀的拉丁文注釋和復雜的社會背景分析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精力去深挖細節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和分析深度,絕對超越瞭許多主流的曆史著作。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相當……不羈。它幾乎沒有學術著作應有的那種嚴謹和剋製,更像是作者在深夜裏,喝著烈酒,對著一個醉心於此的聽眾滔滔不絕地講述他那些偏門研究的筆記。語氣中充滿瞭戲謔、諷刺,甚至偶爾會蹦齣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現代俚語,雖然這在正統曆史學界恐怕是要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我記得有一處地方,作者在描述某個中世紀貴族的奢靡生活時,竟然把他比作現代的“網紅”,這種跨時代的對比既荒謬又精準地抓住瞭那種虛榮的核心本質。這種散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任性”的敘事,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審視者,而是被拉入瞭一個密不透天的地下派對,聽著那些被主流曆史刻意忽略的聲音。它有一種強烈的個人意誌在裏麵,讓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對這些“垃圾”的癡迷和熱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曆史觀被狠狠地搖晃瞭一下,那種被固定在某個框架裏的認知開始鬆動,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樂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知識”,而在於它如何以一種顛覆性的方式,挑戰你對知識本身的敬畏。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烈的“反高潮”的滿足感。我們習慣瞭曆史敘事總是在高潮點——戰爭的勝利、條約的簽訂、偉人的誕生——戛然而止,留下光芒萬丈的結論。但“垃圾曆史書”的妙處在於,它總是在曆史的拐角處徘徊,關注那些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說是尷尬的瞬間。書中有一部分專門探討瞭歐洲中世紀修道院中“無聊感”的蔓延,描述瞭僧侶們在漫長而重復的禱告和抄寫中如何通過各種微小的、近乎荒謬的消遣方式來打發時間,從數地上的塵埃到互相竊竊私語討論羊毛的顔色。這種對“無聊”本身的細緻描摹,反而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狀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偉大的變革往往孕育於無聊的沉澱之中。它沒有提供任何一錘定音的答案,而是像一個老人在搖椅上,不急不躁地嚮你展示他收藏的那些破銅爛鐵,讓你自己去感受每一件物件上留下的時光的痕跡。看完這本書,我更關心的是曆史的“過程”而非“結果”,那些被匆忙帶過的地方,纔真正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智慧的光芒。
評分這本“垃圾曆史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忐忑的。書名實在是太直白瞭,讓人很難不産生一些奇奇怪怪的聯想。但翻開目錄,看到裏麵那些我從未在正統曆史教科書上見過的標題,我就知道,這可能是一次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作者顯然沒有沉迷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像一個古怪的考古學傢,專門去挖掘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掉的“無用”細節。比如,書中對中世紀歐洲某個小鎮廁所排汙係統的演變進行瞭長達幾十頁的細緻描繪,那種對瑣碎的執著簡直令人發指,但也正是這種旁人看不上的地方,讓我窺見瞭當時普通民眾真實的生活脈絡。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古代紡織品染色技術變遷的那一章,它不是枯燥的化學公式,而是將染料的來源、價格波動,甚至與社會階層掛鈎的顔色禁令,編織成瞭一張生動的社會圖景。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原本嚴肅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冰冷的日期和事件堆砌。我常常在想,也許真正的曆史,就藏在這些被主流史學傢忽略的“垃圾堆”裏。這本書,至少讓我重新審視瞭“重要”與“瑣碎”的界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