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中华大典
  • 山川地理
  • 古籍
  • 地理学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地图学
  • 文化典籍
  • 珍稀古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09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84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8
套装数量:2
字数:4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姻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四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校精刻本,优先采用我国建国后文献学和考古学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学派的资料,兼收并蓄。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精选、精编,力求便于检索、准确可信。
  这项工作从开始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为《中华大典》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认真编好中华大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李鹏的题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委员李铁映也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抓紧办理。一九九o年五月,国务院批准《中华大典》为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一九九二年九月,正式成立了《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召开了《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自此,《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由试点转入正式启动,逐步铺开。

目录

山總部
總論部
题解
綜述
直隸部
綜述
分述
京師
順天府
保定府
永平府
河間府
天津府
正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宣化府
承德府
遵化直隸州:
易州直隸州
冀州直隸州
趙州直隸州
定州直隸州
盛京部
綜述
分述
興京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
黑龍江
江蘇部
綜述:
分述
江寧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徐州府
太倉直隸州
海州直隸州
通州直隸州
海門直隸廳
安徽部
羅浮山
雞足山
水總部
總論部
題解
綜述
直隸部
綜述
分述
京師
順天府
保定府
永平府
河間府
天津府
正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宣化府
承德府
遵化直隸州
易州直隸州
冀州直隸州
趟州直隸州
深州直隸州
定州直隸州
盛京部
綜述
分述
興京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
黑龍江
江蘇部
綜述
分述
江寧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徐州府
太倉直隸州
海州直隸州
通州直隸州
海門直隸廳
安徽部
綜述
分述
安慶府
徽州府

精彩书摘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 套装共2册)》:
  岯《广韵》符悲切。《集韵》《韵会》贫悲切。并音邳。《尔雅,释山》:一成,呸。疏:山上更有一山重索者名呸。
  岵《广韵》《正韵》侯古切。《集韵》《韵会》后五切。并音楛。《说文》:山有肿木也。《诗·魏风》:陟彼岵兮。又《尔雅·释山》:多草木,岵。无草木,咳。疏:咳当作屺。按毛《传》: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此异者,当是传写之譌。王肃、许慎俱从《尔雅》。
  咳《广韵》古哀切。《集韵》柯开切。并音垓。《尔雅·释山》:无草木,咳。疏:咳当作屺。又地名。《正字通》:突厥地名有可洛咳。
  峑《广韵》此缘切。《集韵》逡缘切。并音诠。山巅也。
  垣《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胡官切。音桓。《尔雅·释山》:小山岌大山,幅百疏:邢昺曰: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于大山者为岖。又《广韵》《集韵》并胡登切。音恒。义同。《集韵》:或作帆、巁。
  峛《广韵》力纸切。《集韵》辇尔切。并音逦。峛崺,山卑长也。或作逦迤。扬子《法言》:观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巍也。又峛崺,上下之道也。扬雄《甘泉赋》:登降峛施。《正字通》:本作殉。
  岛《唐韵》《广韵》《正韵》都皓切。《集韵》《韵会》都老切。并刀上声。《说文》: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岛。从山,鸟声。《释名》:岛,到也,人所奔到也。《书·禹贡》:岛夷皮服。孔《传》: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木华《海赋》:崇岛巨鳌。又《集韵》:或作隋。张衡《西京赋》:长风激于别队。亦作畴。《集韵》:古通鸟。
  峑《广韵》鱼今切。《集韵》《韵会》《正韵》鱼音切。并音吟。《说文》:山之岑峑也。凡地高险者曰峑。杜甫《上后园山脚》诗:挽葛上崎峑。又张衡《思玄赋》:慕历阪之崟。又通作砼。左思《昊都赋》:礅硷乎敷州之闲,灌注乎天下之半。《集韵》:亦作吟、岭。
  岽【略】又《集韵》《类篇》并多贡切。音冻。山脊也。
  崧《广韵》息弓切。《集韵》《韵会》思融切。《正韵》息中切。并音松。《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疏:崧,竦也,亦高称也。《诗·大雅》:崧高维岳。《传》:岳,四岳也。疏:尧时止有四岳而已,不主中岳。又云:崧,高貌。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不主中岳而言。今之中岳名崧,或取此以立名也。韩愈《送侯参谋》诗: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干层。注:谓嵩山少室也。《说文》:嵩,中岳嵩山也。注:亦从松?《通雅》:孙偭、徐铉合崧、嵩为一字,戴侗非之,泥。
  ……

前言/序言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姻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夫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国务院在关于编纂《中华大典》问题的批覆中指出,编纂《中华大典》“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本书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四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校精刻本,优先采用我国建国后文献学和考古学的优秀成果。对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不同学派的资料,兼收并蓄。运用现代图书分类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精选、精编,力求便于检索、准确可信。
  这项工作从开始起就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为《中华大典》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认真编好中华大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李鹏的题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委员李铁映也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抓紧办理。一九九o年五月,国务院批准《中华大典》为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一九九二年九月,正式成立了《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召开了《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自此,《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由试点转入正式启动,逐步铺开。
  编纂《中华大典》,学术性很强,工作量很大,工程十分艰巨,全赖广大专家学者和全国各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出版单位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大家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心愿,发扬奉献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团结协作,给这部巨大类书的出版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本书的批评与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
中华文明的山河画卷: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史地百科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山川河流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熔炉。它们孕育了无数的王朝兴衰,见证了民族的迁徙融合,承载了代代相传的传说与智慧。而《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勾勒出中华大地壮丽山河与深厚历史脉络的恢弘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工具书,更是一部读懂中国历史、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山河画卷。 编纂严谨,内容海纳百川: 本典籍的编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搜集、系统整理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山川地理的各类文献资料。从古老的《山海经》中奇诡的传说,到历代王朝的地理志,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科学考察数据,凡是能反映中国山川地理特征、历史变迁、文化意蕴的内容,都力求纳入其中。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地理概览与命名渊源: 典籍系统梳理了中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高原、盆地、海岸线等地理单元的基本情况。不仅提供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水文气候等科学数据,更深入考证了这些地理名称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语言学、民俗学、神话传说等多重文化信息。例如,对于黄河的介绍,不仅涵盖其长度、流域面积、泥沙含量等,更会追溯“黄河”名称的由来,探讨与黄河相关的历代治河故事、文学意象,以及它在中国文明史上的象征意义。 山川与历史的交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山川河流始终是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背景与推动者。《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着重展现了中国主要山川与重大历史事件、政治格局、军事战略、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战略要塞与军事重镇: 巍峨的山脉常常成为天然的屏障,重要的关隘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典籍将详细阐述如函谷关、嘉峪关、山海关等著名关隘在历代战争中的作用,分析其地理位置如何影响了军事部署和国家战略。例如,在描述长城时,不仅会介绍其修建的历史,更会分析其沿线地形如何成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关键。 交通枢纽与经济命脉: 流域广阔的河流往往是重要的交通动脉,孕育了繁荣的经济区域。典籍将深入探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水系在古代航运、商业贸易、农业灌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如何支撑起一个个繁华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例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南北经济交流的影响,便是典籍会浓墨重彩描绘的篇章。 王朝兴衰的见证者: 许多山川与特定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例如,秦岭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其地理条件对南北朝时期的对峙、宋朝偏安江南等历史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典籍将通过梳理不同地理区域的历史变迁,来揭示山川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并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更替。 山川与文化的意蕴: 山川从来不仅仅是地理实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重要象征。《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深入挖掘了中国山川文化的多重意涵。 文人寄情与山水诗画: 从屈原的《山鬼》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王维的山水画到苏轼的《赤壁赋》,中国文人对山水的描摹与寄情,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维度。典籍将精选与重要山川相关的经典诗文,分析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展现山水在中华民族情感世界中的地位。 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 许多著名的山脉和河流都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成为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载体。如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的核心地位,五岳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佛教名山如五台山、峨眉山的宗教文化等,都将在典籍中得到详细的阐释,展现山川如何与民族的信仰体系紧密相连。 民俗风情与地方特色: 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域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典籍将通过介绍与特定山川相关的祭祀活动、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展现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例如,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江南水乡的吴越文化,都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理变迁与自然演化: 地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河流改道、山体侵蚀、气候变化等自然力量都在不断塑造着地球的面貌。典籍也关注中国山川的自然演化过程,探讨地质活动、水文变化对人类活动和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借鉴现代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更科学的视角。 结构清晰,编排有序: 本典籍在结构设计上,力求科学合理,便于查阅。通常以地域或行政区划为主线,将全国的山川地理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并在章节内根据重要性、关联性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可以有“燕山长城地带”、“江南水乡”、“西南高原”、“黄土高原”等章节,每个章节又包含具体的山脉、河流、湖泊等的条目。每个条目下,则按照地理信息、历史沿革、文化意蕴、相关传说等维度进行展开。 条目式编纂: 采用标准化的条目式编纂,每个条目清晰明了,包含关键词、定义、详细阐述等要素,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图文并茂: 配合精美的地图、考古出土文物图片、历史绘画、现代摄影等视觉元素,力求使枯燥的地理信息变得生动形象,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索引系统: 完善的名称索引、地名索引、人名索引、事件索引等,为读者提供多维度、便捷的检索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典籍的使用效率。 价值意义,弥足珍贵: 《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的价值,体现在其多方面的意义: 学术研究的宝库: 对于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本典籍提供了极为丰富、系统、权威的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学术参考。 普及知识的启蒙: 对于广大普通读者,它是一部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入门读物,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地理格局的整体认知,理解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传承的载体: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理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朴素道理,感受中华大地的壮美与神奇。 爱国情怀的激发: 了解自己国家的山河地理,是培养爱国情怀的基础。本典籍所展现的中国山川的雄奇壮丽,历史的悠久深远,无不激发读者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 总而言之,《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山川分典)》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山川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的书。它以地理为经,以历史为纬,编织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华文明画卷。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过千山万水,聆听风声雨声,感悟历史的脉络,体会文化的温度,最终,是对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理解与热爱。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结构编排,成为一部值得所有热爱中华文明的读者细细品读、珍藏传阅的传世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没得说,厚重典雅,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本来是冲着“中华大典”这个名头去的,想着能系统地梳理一下中国的地理脉络,没想到它在细节的处理上更是让人惊喜。比如,关于一些古地名的变迁,书里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格局来阐述,读起来就好像在和历史人物对话一样。尤其是关于河流源头和山脉走向的考证,那份严谨和细致,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某条大河改道对周边聚落的影响,光是查阅的史料和地图就得花不少功夫,而这本书直接把这些复杂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做深度研究的人来说,绝对是省去了大量案头工作。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增添了几分。

评分

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不是一般入门级的地理读物可以比拟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立体”的地理观,不再是扁平的地图展示,而是包含了时间维度上的变迁。例如,对古代运河的论述,它不仅讲述了开凿的时间和路线,更深入探讨了泥沙淤积、水位变化对后世交通格局的影响,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把握,着实令人佩服。虽然内容非常专业,但编者在力求严谨的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行话,对于有心求知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你需要深入探索某个领域时,为你铺设好了最坚实的基石。我打算将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翻阅一下,总能从中汲取新的洞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工具书与史学著作的结合体。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山脉时,那种“由古至今”的写法。它不会只停留在现代地理的认知上,而是深入到先秦、汉唐的地理观念里去挖掘,比如古人是如何观测星象来定位山川的,这部分内容非常引人入胜。对于我这种对古代交通、军事地理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详细描绘了古代驿道、渡口的选址逻辑,这些信息在一般的通史著作里是很难找到的如此集中的呈现。唯一可能让初学者感到吃力的是,它对专业术语的解释相对简略,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基础,或者准备一本字典在手边。

评分

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插图和地图索引,虽然不是彩印,但图文的排版处理得非常考究,清晰度也足够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地理关系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九州”体系的梳理,它没有固守某一朝代的划分,而是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认知的演变,展现出中华文明对疆域不断认识和整合的过程。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小切口,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当我对照着现代地图去想象古代的版图时,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而非“记忆”历史地理的方式,让你明白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了历史走向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通常更倾向于阅读叙事性强的历史书,但《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成功地吸引了我,并让我意识到了地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它的叙事方式是“以地为纲,以史为目”,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仿佛被放置在一个精准的地理坐标系上进行审视。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重要关隘的描述,不仅交代了它的战略意义,还详细分析了其周边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如何决定了它的易守难攻。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体现了编撰团队极高的学术水准。全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让我非常满意,感觉是能够传承下去的珍藏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