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

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毓秀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郑毓秀
  • 民国史
  • 女性史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个人经历
  • 旧金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0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1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郑毓秀,从小即为小佣人主持公道;反抗裹脚;自己写信退婚;为革命党人运送炸药;参与刺杀袁世凯;巴黎和会前夕,以玫瑰枝伪装成枪,阻止“凡尔赛合约”的签署……

这是一部法律人的传记,一部传奇女性的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是郑毓秀女士的自传,附录部分是胡晓进老师写的《自传之外的郑毓秀》。

作者简介

郑毓秀(1891—1959),是中国历史上D一位女性博士,D一位女性律师,D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 D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目录

一、为自由而战的第一场抗争 — 001

二、亲自退婚 — 015

三、儿皇帝的统治 — 029

四、终成革命党员 — 037

五、偷运弹药惊魂记 — 051

六、暗杀袁世凯和良弼 — 059

七、被袁世凯盯上 — 067

八、宋教仁被杀 — 075

九、命悬一线 — 079

十、一场斗智比赛 — 085

十一、出租车上前线 — 095

十二、祖母的丧礼 — 103

十三、中国的耶路撒冷 — 107

十四、玫瑰代枪 — 113

十五、“绑架”女学生 — 119

十六、魏道明博士 — 131

十七、第一桩离婚案 — 137

十八、结婚与公职 — 149

十九、好友撒手尘寰 — 153

二十、起草“民法” — 159

二十一、一九三七年七月 — 163

二十二、军人的幽默与情操 — 169

二十三、冒死穿越战区 — 177

二十四、轰炸南京 — 187

二十五、日、德的诡计 — 195

二十六、全国女性总动员 — 203

二十七、重庆的天空与地洞 — 209

二十八、同舟共济的时代 — 217

附录:自传之外的郑毓秀/胡晓进 — 223


精彩书摘

对于郑毓秀这个名字,今天的绝大多数读者,大约都会感到陌生;但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法律界,郑毓秀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名字,因为她开创了民国法律界的多项第一:第一个留法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女法院院长(审判厅厅长)……而且,她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出身广东新安(今天的深圳市宝安区)官宦家庭,祖父郑姚从贫苦木工打拼成为香港早期著名地产商,父亲郑秉义长期在晚清政府户部为官。年幼的郑毓秀聪明好学,但是天性倔强,具有反抗精神,从小不愿缠足;十几岁时,反对父母的包办婚约,主动退婚,离家出走,去天津教会学校读书。随后,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为革命党人运送炸药,参与刺杀晚清政要的活动。辛亥革命之后、南北议和之际,他又协助革命党人刺杀袁世凯和良弼,以美女刺客的形象名震京师。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正在法国留学的郑毓秀,与一帮中国爱国青年,包围中国谈判代表陆徵祥的驻地,以玫瑰枝干冒充手枪,阻止陆徵祥等人在合约上签字,一时间名扬海外,成为女中豪杰。玫瑰枪事件是郑毓秀精彩人生中最引以为傲的亮点,她十分乐意向别人讲述这段经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做大使夫人时,她还以此为书名,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也就是诸位读者手中拿到的这本书。

1926年,从法国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郑毓秀回到上海,与后来的夫君、留法同学魏道明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从此开启了自己在民国法律界多姿多彩的人生传奇。在上海担任律师和法院法院期间,她经手处理过不少大案,声名鹊起,获利丰厚。而且,比她整整小十岁的丈夫魏道明,也是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经担任过司法行政部部长,南京特别市市长、行政院秘书长、驻法大使、驻美大使、台湾省政府主席、外交部长等职。两人相知相守三十余载,成为民国政坛的一段佳话。

在这部自传中,传主郑毓秀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着墨不多,主要集中于自己早期的革命壮举和后来的律师生涯。本文利用现有的郑毓秀传记材料,结合民国时期的报刊报道评论,添加了郑毓秀一生中三个关键而负面的争议性事件,供读者参考。


前言/序言

谈到民国的女人,第一时间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林徽因”,就在策划出版本书时,也有不同意见提出,郑毓秀是谁?!为什么要出她的自传?

郑毓秀,她有诸多噱头十足的身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第一位女审判厅厅长(法院院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的女性……

不仅开创了诸多第一,她的人生经历简直就是传奇——从小即为小佣人主持公道;反抗裹脚;自己写信退婚;为革命党人运送炸药;参与刺杀袁世凯;乃至巴黎和会期前夕,以玫瑰枝伪装手枪,阻止中国代表在合约上签字……

本书主体部分,即原著“My Revolutionary Years: The Autobiograghy of Madame Wei Tao-Ming”于1943年在纽约出版,基本讲述了以上内容。字里行间足见郑毓秀有胆有识,有勇气,有魄力,有智慧,有追求,乃不同凡响的一位女子。

不过,此次出版的动机与其说是瞻仰一位传奇女性的命运,不如说希望从一个曾经叱咤风云,颇有影响力,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人士身上,发现更多的人性思考、制度信息和时代背景。

于是,在本书主体之外,又特意邀请胡晓进老师写一篇导读,意在对郑毓秀充满争议的地方加以补充,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全面的介绍。胡老师称“没给郑毓秀讲好话”,专讲“不太光彩”的一面,如“郑毓秀的博士论文由王宠惠代笔”,反控林语堂和开明书局诽谤,与后任勾结舞弊遭弹劾,诉《铁报》毁谤等公案。凡此种种,胡老师皆提供了翔实的注释。

因此,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是郑毓秀女士的自传,附录部分是胡晓进老师写的《自传之外的郑毓秀》。策划者的初衷非“粉”,亦非“黑”。人的一生必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也难逃他人的评说,而当主角是赫赫有名之士时,能获得的信息就更加是多元的,至于从本书能读到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由读者自己体味。

此外,有一件与本书有关的好事,是编辑十年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一直坚持要做本书的动力之一。在本书付印之际,忍不住想跟每一位读者分享,就是——您面前这本书是一本红娘之书。当决定要做郑毓秀女士自传的时候,我托在台北的一位朋友帮忙购买此书繁体本,托另外一位朋友帮忙从台北捎回北京。然后,又奇妙又美好的事情是,这二位因交接此书的机会相识,然后相知,相爱。

在纸书总被唱衰的当下,让我们看到一本有形的书籍,无论是阅读,还是赠予,还是传递,真的有种不可替代的魔力,也让我直感慨一本书的可能性永远超过想象。在此书出版之际,祝福这一对以书为缘的有情人,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同时,我们特意随书制作了一枚有爱的书签,读者自用赠人两相宜。



陌上花开:一段关于坚韧、智慧与女性力量的史诗 书名: 陌上花开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与内容相关的笔名] 字数: 约1500字 --- 引言:时光的褶皱与被遗忘的角落 《陌上花开》并非一部聚焦于宏大历史叙事的鸿篇巨制,它更像是一部私人珍藏的古董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光影变幻中,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命轨迹与不屈的灵魂挣扎。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的社会图景,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我定位、构建精神家园的普通人——特别是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中,寻求平衡与出路的女性群体。 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着三条主要的人物群像展开,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共同勾勒出那个躁动不安、充满希望与迷茫的年代的侧面。它不探讨特定的政治风云,而是深入挖掘在这些风云变幻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纠葛、以及对知识、自由与尊严的朴素渴望。 --- 第一部:苔痕上的青砖——传统藩篱下的初醒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相对封闭的江南小镇,时间定格在清末民初。这里是旧秩序的最后堡垒,宗法观念如同坚固的城墙,将女性的视野限制在“内闱”之内。 人物群像: 1. 静娴: 一位出身于没落士绅家庭的女子,她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古典教育,诗词歌赋皆有涉猎,但婚后却发现自己被困于琐碎的家务与无休止的社交应酬中。静娴的精神世界是丰饶的,但她的现实处境却如同一只被精心豢养却无法飞翔的鸟。 核心冲突: 她与一位受过新式教育、具有进步思想的表兄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这段关系充满了克制与隐忍,它并非简单的情爱纠葛,而是一种对“思想伴侣”的追寻。小说细致描绘了他们通过书信、诗句交换对“美”与“真理”的理解,以及在礼教的压力下,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份纯粹的精神联系。 细节描绘: 书中详细描述了旧式闺房的陈设、繁复的茶道礼仪、以及在特定节日中,女性群体私下聚会时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与对外界的好奇。例如,对“刺绣”这一传统技艺的描写,并非赞美其工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无声的、女性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抵抗。 2. “小园听雨”的意象: 这一部分充斥着隐喻。小园是她们可以短暂逃离内室的地方,而雨水则象征着外界世界的冲击与洗礼。书中着墨于静娴如何偷偷阅读被视为“淫书”的白话小说,以及她对母亲辈辈相传的“妇德”教诲所产生的内在质疑。 本部分侧重: 传统社会对个体潜能的压抑,以及知识女性在觉醒初期所经历的巨大精神内耗。 --- 第二部:风起云涌的渡口——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随着时代车轮的转动,战乱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一些有志向的年轻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前往城市或更远的地方求学、工作。本书的第二部分,视角转向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几个新兴的文化中心。 人物群像: 1. 若薇: 一位来自乡村的优秀学生,依靠奖学金进入了当时条件艰苦的师范院校。若薇代表了那一批真正将“解放”视为行动而非口号的女性。她必须同时应对学业的压力、经济的拮据,以及来自保守家庭对于她抛头露面的不解甚至谴责。 职业探索: 若薇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书中着力描写了她在乡村学校的教学场景。她教授的不再只是“三从四德”,而是尝试引入科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的艰难性在于,她不仅要对抗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还要面对同僚中守旧派的排挤。 友谊的构建: 若薇与几位背景迥异的女性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一位是来自富裕家庭、热衷于社会改良的“名媛”;另一位则是早年丧父、为生计奔波的“女工”。她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之上,而非相似的出身。书中对于她们在简陋的宿舍里,秉烛夜谈,讨论社会不公的场景描写得尤为动人。 2. “新女性”的困境: 本部分深刻探讨了“新女性”在追求独立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当她们获得了工作权和教育权,却发现情感依归何处?她们是否必须以牺牲传统家庭价值为代价,才能换取个体的自由?小说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若薇在面对婚姻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展现了这种复杂性。 本部分侧重: 知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实践与困境,以及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磨损与坚守。 --- 第三部:炉火的微光——战火年代的坚守与传承 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大地,城市沦陷,生活的重心被迫转移至更安全、更隐蔽的后方。第三部分的故事围绕着“流亡”和“保存文化火种”的主题展开。 人物群像: 1. 年长的保护者: 这部分聚焦于那些不再年轻,但肩负起保护家族、保护知识与技艺重任的女性。例如,静娴(第一部的角色,此时已是中年)如何利用她旧式的社交手腕和对人性的洞察,在动荡中保障了家人的安全和财产的完整。她不再是那个压抑自我的闺阁女子,而是成为了家庭的实际掌舵者。 文化的抢救: 她们不再是仅仅阅读古籍,而是身体力行地保护它们。书中描绘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场景:为了躲避搜查,几位女性成员如何巧妙地将珍贵的宋版古籍藏匿于日常的腌菜缸和柴火堆中。这里的“智慧”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生存的经验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2. 希望的幼苗: 这一部分也关注了在战乱中成长的下一代,即若薇(第二部角色)的孩子们。他们没有经历过和平年代的安逸,他们的童年充满了物资的匮乏和对父亲(或母亲)行踪的担忧。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学会了韧性与协作。 韧性的教育: 母亲们(包括若薇)不再用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通过身教——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做出最丰盛的食物,如何在最黑暗的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这里的“玫瑰枝”象征着,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和美好的事物依然会努力向上生长。 本部分侧重: 乱世中的女性角色如何超越性别刻板印象,承担起家庭与文化的双重责任,展现出深沉而坚韧的生命力。 --- 结语:陌上花开,无需言表 《陌上花开》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劳动”和“被忽略的智慧”的赞歌。它不渲染宏大的革命场景,也不着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它细腻地捕捉了那些在历史的巨大阴影下,女性如何通过日常的坚持、隐忍的爱、以及对知识和美的守护,完成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读者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潜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如同寂静的田野上,默默绽放的野花,它们不求瞩目,只求在属于自己的时节,完成生命的循环与绽放。这是一部关于韧性、传承与内在富足的,温柔而坚定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所呈现的,远不止于个人回忆录的范畴。郑毓秀先生以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时代洪流的深刻体悟,以及在那股浪潮中,个人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她所经历的,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赋予她的独特印记,从青年时代的理想主义萌芽,到革命征途中的披荆斩棘,再到人生旅途中的起伏跌宕,无一不充满了戏剧性,却又异常真实。书中的叙述,没有强行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段段真挚的感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坚韧与智慧。我尤其欣赏她对于人生选择与命运的理解,她并没有将一切归结于运气或环境,而是强调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以及如何在时代巨变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这本书所传达出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宏大视野,一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生命之美的强大韧性,这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而言,都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

评分

刚翻开《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就有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真实感扑面而来。这不是那种故作深刻、卖弄文采的传记,而是透过郑毓秀先生的眼睛,直观地感受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笔下的文字,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朴实的力量,仿佛你能听到她当年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她眼中不屈的光芒。书里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挣扎、奋斗、闪耀的缩影。从少女时期的懵懂与憧憬,到投身革命的坚定与勇敢,再到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智慧,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人心。读她的自述,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在那个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年代,她是如何打破束缚,活出如此精彩的人生。书中的细节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那些关于革命斗争的场景,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也能感受到现场的紧张与肃穆;又比如对家庭、对战友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让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一本自述,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一份关于勇气、智慧与坚韧的生动教材。

评分

《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郑毓秀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反而有着一种如流水般的自然流畅,但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下,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和深刻的思想。她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最终活出自己的价值。书中所描绘的革命斗争的艰辛与危险,以及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也彰显了她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她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自己的牺牲与付出,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回顾,去反思,这种豁达与智慧,令人受益匪浅。读这本书,仿佛就是与一位长者在促膝长谈,听她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故事,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前进的力量。

评分

《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看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郑毓秀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坦率,同时也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沉静。她不回避自己曾经的困境与挣扎,反而将这些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令人信服。书中对她早年革命经历的描述,充满了青春的热血与理想的光辉,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年轻人投身救国救民事业的澎湃激情。而当她谈及后续的人生道路,尤其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不卑不亢,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是让人敬佩。她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时代变迁的理解,都通过她朴实无华的语言缓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情感的温度。我尤其喜欢她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往往能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轮廓,以及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种种复杂情感。这本书让人明白,即使是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鼓舞。

评分

读完《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郑毓秀先生的叙述方式,如同她的人生轨迹一样,充满了韧性与智慧。她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自己的人生片段,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才显得尤为动人。从她对革命初期的憧憬与投入,到面对复杂局势的判断与抉择,再到晚年对过往的回顾与反思,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量。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不寻常”的解读,这不仅仅是指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更是指她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由、对独立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超凡勇气。她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一部传奇,而是将其融入到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一位女性是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与毅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光环,而是内心的坚定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