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亲自审定全新散文集,精美装帧的权wei选本
当代散文大师余光中亲自审定篇目,50年散文精选。全彩印刷,图文结合,设计淡雅简洁,烫黑工艺,配以精美书签。
★收录必读篇目,体验文学经典
收录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散文名篇,用四大主题内容讲述人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富含人生哲思,每个人都会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旅行、阅读、思考,体验生命的爱与孤独,感人至深,启人深思。
余光中亲选全新散文集,书中包涵四大主题:生命的爱与孤独;生活的智慧和意趣;文化的美和体悟,在路上的思考。
余光中文风不拘一格,其散文能带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本书里作者回顾一生的爱与孤独、记忆与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生命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余光中(1928—2017)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两岸三地广受欢迎的散文大师之一。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
第一章 江湖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假如我有九条命/002
我的四个假想敌/007
四月,在古战场/016
焚鹤人/024
失帽记/037
日不落家/041
金陵子弟江湖客/052
第二章 逍遥游
烦恼因分担而减轻。比起新来的受难者,我们受之已久,久而能安,简直有几分优越感了。
听听那冷雨/070
逍遥游/079
花鸟/088
沙田山居/096
萤火山庄/101
牛蛙记/111
第三章 缪斯
我不是指出声的自言自语,而是指自我的沉思默想。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需要性格的力量。
开卷如开芝麻门/122
如何谋杀名作家/133
凡·高的向日葵/142
夜读叔本华/149
娓娓与喋喋/153
猛虎和蔷薇/158
阿拉伯的劳伦斯/163
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171
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194
第四章 逆旅
看不厌堤上的榆树,树外的近桥和远桥,过桥的双层红巴士,游河的白艇。
山盟/202
高速的联想/215
塔/223
不朽,是一堆顽石/233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249
隔水呼渡/260
古堡与黑塔/266
假如我有九条命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苦命的丹麦王子说过: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能塞满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外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这时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须弥纳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两个字——“天堂”。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倾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门,只能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儿子、儿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断腿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力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的朦胧之人。她原是我的姨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职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务,做这件事不过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却是专职。女人填表,可以自称“主妇”(housewife),却从未见过男人自称“主夫”(househusband)。一个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这样的神恩应该细加体会,切勿视为当然。我觉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称职一点,原因正是有个好太太。做母亲的既然那么能干而又负责,做父亲的也就乐得“垂拱而治”了。所以我家实行的是“总理制”,我只是合照上那位俨然的元首。四个女儿天各一方,负责通信、打电话的是母亲,做父亲的总是在忙别的事情,只在心底默默怀念着她们。
一条命,用来做朋友。中国的“旧男人”做丈夫虽然只是兼职,但是做起朋友来却是专职。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让他仗义疏财,去做一个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称小孟尝”,便能赢得贤名。这种有友无妻的作风,“新男人”当然不取。不过新男人也不能遗世独立,不交朋友。要表现得“够朋友”,就得有闲、有钱,才能近悦远来。又穷又忙的人怎敢放手去交游?
我不算太穷,却穷于时间,在“够朋友”上只敢维持低姿态,大半仅是应战。跟身边的朋友打完消耗战,再无余力和远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维持庞大的通信网了。演成近交而不远攻的局面,虽云目光如豆,却也鞭长莫及。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书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放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
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的作家极少是专业的,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不过艺术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主位。
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在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呢。”鲁本斯答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陆游诗云:“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认为杜甫之才应立功,而不应仅仅立言,看法和鲁本斯正好相反。我赞成鲁本斯的看法,认为立言已足自豪。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在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优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两人正好互做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这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远行。我通常很少轻易去评价一本书,但这次,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触动。当我翻开第一页,就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旁,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生的百转千回,那些不经意的起伏,那些无法预料的转折,都被他捕捉得那么真实,那么深刻。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只是用一种平静却极具力量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坚持”的描写,不是那种口号式的呐喊,而是融入在微小细节中的坚韧,比如在寒风中依然倔强绽放的花朵,比如在困境中依然咬牙前行的身影。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刻,似乎都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可以释怀的理由。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它就像一场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而我们,都不过是这场旅途中的匆匆过客,但正因如此,沿途的风景,遇到的风景,以及我们如何应对风雨,才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即使前方是未知,也要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去探索,去感受,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这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带给我的冲击力,绝对是意想不到的。起初,我只是被书名所吸引,觉得颇有几分诗意,没想到内容如此厚重,又如此贴近现实。作者在处理“选择”这个主题时,展现出了极其老练的笔法。他并没有试图去告诉读者哪种选择是“正确”的,而是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抉择,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遗憾”的描述,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种释怀的力量,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又能感受到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勇气。这本书里的许多段落,都让我反复咀嚼,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洞察人心的智慧。它不像一本说教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渴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中的许多困惑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启迪”。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个句子,某个场景。作者在阐述“放下”时,运用了一种极其巧妙的叙事手法。他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出他们如何从执念中解脱出来,又如何获得新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平静”的描绘,那种不是麻木,而是真正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安宁。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觉得自己 estaba 坐在咖啡馆里,和作者一同品味人生的况味。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放下”的真正含义,它不是遗忘,不是逃避,而是智慧地告别,然后带着更轻盈的步伐前行。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而我们,都是这场旅行中,最独特的风景。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来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
评分我得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觉醒”的盛宴。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哲理但可能略显空洞的书,然而,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怎么形容呢?就像一位老友在午后的阳光下,轻轻地和你聊着人生。他不会给你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点点地剥开你内心的防备,让你看到那些你可能已经遗忘,或者刻意回避的真相。我特别佩服他对于“放下”的理解,那种不是被迫的接受,而是发自内心的释然。当我读到某个情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某个角落被触动,那种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执念,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羁绊,现在看来,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它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行人”的身份,恰恰赋予了我们一种更轻盈、更洒脱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我不再害怕失去,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失去,也可能意味着新的开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意义深远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我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本书深深地折服了。它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心灵。作者在探讨“面对”这个主题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绝。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冲突,而是选择了一种极其平和的方式,将那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放大,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命,也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和解”的描写,那种不是妥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和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与某些人和事之间的隔阂,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时候,需要的不过是一颗愿意去理解的心。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徒步,沿途的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步伐。它让我不再畏惧前方的风雨,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迎接。
评分正版书籍,质量很好,小孩喜欢。
评分美学系列
评分非常
评分ok……………………
评分满300减200,还行吧,打折下来十来块一本书
评分满300减200,还行吧,打折下来十来块一本书
评分不错 还没读完 但感觉很好? 后面还想看其它的书
评分棒呆了
评分想看余老先生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