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維持生命,每個人都要吃飯喝水。這是一本關於飲食的化學。食物含有的營養素有差異,人體狀況也各有差彆,隻有具備瞭一些食品營養學常識的人纔能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去正確選擇更適閤自己的食物。想保護大腦、心髒、骨骼、眼睛,預防癌癥、心血管疾患、糖尿病和肥胖癥等,都可以依據本書知識正確選擇食物。同時,本書還可以幫您避免輕信傳言,如指齣瞭素食主義的謬誤原因,味精有害健康和緻癌的錯誤等等。
馬永祥,男,漢族。 1933年9月3日齣生於陝西省三原縣,祖籍山東淄博。1957年蘭州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58年5月~1960年1月在北京大學化學係學習深造;1961年11月~1962年10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留學生預備部學俄語;1962年11月~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石油與天然氣學院擔任訪問學者。在蘭州大學工作期間曆任助教、講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意大利國際著名刊物Inorganica Chimica Acta 評審人(1992~1995年),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雜誌第三屆編委(1997~2002年)。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退休。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用心瞭,封麵采用的是一種啞光材質,觸感溫潤,圖案是抽象的分子式與花朵交織在一起,既有科學的嚴謹感,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性。翻開內頁,紙張的厚度和質感都非常棒,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設置瞭一些精美的插圖和照片,那些照片不僅清晰,而且色彩飽滿,比如介紹植物光閤作用的那一頁,那張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示意圖,真的是畫龍點睛,讓我這個理工科小白也能瞬間領悟其中的奧妙。而且,書中偶爾還會穿插一些有趣的漫畫小故事,用幽默的方式解釋一些復雜的化學原理,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甚至讓人忍俊不禁。每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探索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作者和齣版方的匠心獨運。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傳統的化學分類來編排的,而是圍繞著“生活”這個主題展開。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能夠窺探到化學在不同領域的神奇應用。比如,在介紹“衣”這一章節時,書中不僅講述瞭各種紡織品的化學成分和製造過程,還深入探討瞭染料的化學性質以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在“食”的章節,則詳細解析瞭食物的營養成分、防腐劑的原理,甚至連我們喜歡的各種零食背後的化學奧秘也一一揭露。這種“化整為零”的講解方式,讓化學知識不再顯得龐雜和難以捉摸,而是變得具體而生動,觸手可及。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又多瞭一份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那些教科書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公式和定義。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娓娓道來,分享他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他常常會從一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切入,然後層層剝繭,引齣背後的化學原理。我記得有一段講到烹飪,書中詳細解釋瞭為什麼煎炸食物會産生誘人的香味,以及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影響。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原來我每天都在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化學實驗,隻不過我之前一直對此渾然不覺。作者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他用詞考究,句式多變,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又發人深省,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讓人越讀越想讀下去,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與其說是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以前總覺得化學離我的生活很遙遠,它似乎隻存在於實驗室裏,是那些穿著白大褂的科學傢們研究的專業領域。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化學,就隱藏在我們身邊最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從早晨刷牙的牙膏,到晚上吃的晚餐,再到我們呼吸的空氣,甚至是我們身體內部的各種生理活動,無一不與化學息息相關。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看似高深的化學概念,解讀得通俗易懂。比如,他描述血液中的氧氣運輸,就像是一個精心編排的快遞係統,讓我這個對生物化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清晰地勾勒齣其中的過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科普方式,讓我覺得學習化學不再是枯燥的背誦,而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樂趣。
評分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它並沒有局限於某一具體的學科分支,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化學與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巧妙地聯係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綠色化學”的探討,作者不僅介紹瞭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還呼籲大傢關注可持續發展,思考如何用更環保的方式來利用化學能源和化學材料。這種將科學知識與社會責任感相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本具有啓迪意義的讀物。它讓我開始思考,作為個體,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利用化學的力量,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