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叢書之一,全書挑選瞭楊光斌、張廣生、高翔、張康之、時殷弘、硃雲漢等名傢的十餘篇關於閤法性概念、中西方文化與中國發展道路、政績與地方乾部晉升、國際社會“去中心化”時代的閤作秩序建構、對外政策與中國特性、中西方社會科學、中國在全球秩序重構中的作用等的文章,較為集中地呈現瞭在這些問題上學術界的前沿觀點,對於未來中國社會科學乃至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嚮及它們在世界體係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做齣瞭諸多有益的探索,非常具有啓發意義和學術藉鑒價值。
劉元春,1999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處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 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經濟協會理事,教育部留學迴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評審專傢,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傢。,楊光斌,博士,河南省桐柏縣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政治學理論(製度理論)、當代中國政治、比較政治、中國國內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政治製度研究所所長,兼任政治學係主任。
目錄
目 錄
閤法性概念的濫用與重構 楊光斌(1)
一 還原韋伯的閤法性概念(6)
二 李普塞特的替代性改造:以選舉授權為標準的閤法性政治及其新睏局(9)
三 重返韋伯式國傢主義的亨廷頓:統治能力是衡量閤法性的根本標準(21)
四 探索西方政治閤法性危機的根源:羅爾斯基於正義論的“良序社會冶 (27)
五 重新認識閤法性的來源及其相互關係(39)
六 結語:作為政治秩序觀的閤法性信仰(46)
西方衝擊、儒法傳統與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 張廣生(54)
一 現代西方世界體係的形成及其睏境(56)
二 西方的衝擊與儒法政治文明的危機(63)
三 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72)
四 結語(79)
政績與地方乾部晉升到底是什麼關係?
———基於浙江省市縣黨政負責人問捲調查的研究與發現 鬱建興 蔡爾津 高 翔(80)
一 問題的提齣(81)
二 乾部選拔任用機製已有研究述評(85)
三 研究設計與數據來源(96)
四 研究發現(99)
五 結論與討論(106)
“一帶一路冶倡議:國際社會“去中心化冶時代的閤作 秩序建構 張康之 柳亦博(110)
一 國際社會競爭關係的生成及其後果(112)
二 “一帶一路冶倡議的提齣及其閤作秩序建構的可能性(120)
三 在“去中心化冶時代賦予“一帶一路冶倡議何種意義(127)
四 “一帶一路冶倡議推進過程中的國際閤作秩序建構(135)
中國思想評論(2017)3 傳統內外:對外政策與其中國特性 時殷弘(146)
一 “維護冶:保持中國統一完整並穩定繁榮(147)
二 興衰循環與審慎、憂患感、勤勉和創新精神(149)
三 強調道德與“以義為利冶和義利平衡(150)
四 國內關切優先、 “戰略保守主義冶和堅持和平發展(152)
五 “屈伸異變冶:傳統經驗和當今實踐(上) (155)
六 “屈伸異變冶:傳統經驗和當今實踐(下) (158)
七 偉大復興:傳統的一大主題(161)
八 偉大復興:當代的一大主題(164)
九 “中國特性冶與國際共通; “強大的中國,羸弱的中國冶 (167)
西方社會科學的睏境與中國社會科學的齣路 硃雲漢(170)
一 引子:新古典經濟學的信用危機(171)
二 反思巨變時代中的西方主流社會科學(173)
三 主流社會科學睏境之一:意識形態偏差(182)
四 主流社會科學睏境之二:邏輯實證論的歧途(185)
五 新科學哲學:科學實存論(187)
六 巨變時代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突破與超越(192)
重返“中心冶的中國及其社會科學 楊光斌(195)
中國在21世紀全球秩序重構中的作用 硃雲漢(205)
一 引子:一次劃時代、震撼西方的中東行(207)
二 解讀中國興起的“大曆史觀冶 (210)
三 中國的再興與非西方世界的全麵崛起(214)
四 西方與非西方各自視角下的全球秩序(217)
五 中國崛起帶動全球秩序的重構(220)
六 結束語(226)
附錄:問答選編(227)
“曆史終結論冶底色下的中國政治觀察
———對福山 《關於中國治理的反思》 的迴應 楊光斌(236)
一 “現代政府的三個製度支柱冶:修正版“曆史終結論冶的知識論問題(238)
二 關於中國的曆史與現實(247)
三 中國:路在何方? (253)
附:關於中國治理的反思 弗朗西斯·福山(258)
曆史社會學視野下的政黨和政黨發展 趙鼎新(282)
一 拉幫結派古來有之,政黨政治卻是現代現象(284)
二 世界政黨政治發展的四個曆史階段(290)
中國思想評論(2017)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很多評論文章那樣直白,而是帶著一種詩意的錶達和哲學的韻味。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即使是在探討一些嚴肅的話題時,也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常被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生動的意象所打動。它讓我意識到,思想的錶達也可以如此富有藝術性。書中對中國文化中一些細微之處的捕捉,也讓我感到由衷的贊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光彩。它不僅僅是一本思想評論,更像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情告白。它引導我去關注那些更深層的東西,去體會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含義。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內心充滿瞭寜靜和力量,仿佛重新找迴瞭與生活連接的感覺。它讓我看到瞭,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澄澈,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動力。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它不是那種簡單羅列觀點的學術堆砌,而是將中國思想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化和曆史語境中去審視。作者對當下中國社會現象的洞察力,通過對傳統思想資源的挖掘,呈現齣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鮮活的解讀。讀的過程仿佛在與一位博學而又充滿智慧的朋友對話,他能不動聲色地將古聖先賢的智慧與我們 everyday life 中的睏惑聯係起來,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非簡單地贊美或批評,而是展現瞭一種 nuanced 的理解,認識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復雜性和相互作用。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思維框架,對於理解中國社會正在經曆的深刻轉型,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張力,都有著極大的啓發意義。每次讀完一章,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迴味作者的論述,並試圖將這些思想融入自己的思考體係中。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它成功地打破瞭刻闆印象,呈現瞭一個更加立體、動態的中國思想圖景。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瞭當代中國社會中一些被忽視或被美化的現象。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結閤瞭大量鮮活的案例和數據,揭示瞭潛藏在各種社會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我尤其欣賞它在批判性思維方麵的力度,它鼓勵讀者質疑權威,挑戰既有的敘事,並獨立思考。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時常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挑戰,它迫使我跳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作者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領讀者去探索更復雜的問題,去理解那些矛盾和悖論是如何産生的。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更有價值,因為它激發瞭我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書中的一些觀點,甚至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讓我對一些社會現象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付齣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正是這種挑戰,纔使得閱讀的收獲更加豐厚。它提供瞭一種不迴避問題、直麵現實的分析視角,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當下社會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氣質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嚴肅的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帶著一種人文主義的溫度。作者在探討一些宏大的社會議題時,並沒有脫離普通人的生活體驗,而是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故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讀的時候,常常能從那些個體的敘事中感受到共鳴,仿佛作者筆下的那些人物,就是我身邊熟悉的蕓蕓眾生。這種貼近性,使得書中的思想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提醒我,在宏大的時代洪流中,每一個個體都承受著獨特的經曆和情感。它不僅僅是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更是一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體察。書中對當下社會文化變遷的描繪,也讓我感到非常真實,那些悄然改變的價值觀,那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紮,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對生活有瞭一種更深切的理解,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 nuanced 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看似紛繁復雜的世界裏,那些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樸素的願望,依然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當下的發展軌跡。作者巧妙地將西方的一些理論框架與中國本土的現實情況相結閤,創造齣一種既具有普適性又非常契閤中國國情的分析模型。我尤其喜歡它在理論建構上的嚴謹和在案例選擇上的獨特性。它並非簡單地照搬套用,而是對理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以更好地解釋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這種跨文化的對話和融閤,讓這本書的思想顯得尤為深刻和有啓發性。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分析工具和概念,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一些復雜的問題。書中的論證過程也十分清晰,邏輯嚴密,能夠引導讀者一步步地深入到問題的核心。讀這本書,仿佛經曆瞭一次智識的探險,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頓悟。它讓我看到瞭,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成果的同時,保持獨立自主的思想,並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解釋體係。對於那些對理論思辨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思想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