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英雄史詩譯叢:尼伯龍人之歌 [Das Nibelungenlied ]

世界英雄史詩譯叢:尼伯龍人之歌 [Das Nibelungenlied ]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佚名 著,安書祉 譯
圖書標籤:
  • 尼伯龍之歌
  • 德國史詩
  • 中世紀文學
  • 英雄史詩
  • 文學譯著
  • 古典文學
  • 西方文學
  • 奇幻文學
  • 冒險故事
  • 曆史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609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3945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世界英雄史詩譯叢
外文名稱:Das Nibelungenlied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96
字數:28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中古詩歌,大概寫成於1202~1204年,使用的語言是中古高地德語。整部詩歌共39歌,2379詩節,每詩節4行,總共9516詩行。
這部詩歌的特徵是用宮廷騎士史詩風格書寫的英雄史詩,內容是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期(4~6世紀)的曆史故事,用的形式卻是中世紀鼎盛時期(12~13世紀)的宮廷文學式樣。也就是說,《尼伯龍人之歌》是古代日耳曼文化與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結閤。史詩展現瞭日耳曼民族獨特的性格,凸顯瞭與命運悲壯抗爭中的尼伯龍人的頑強精神,對西方文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為由北京大學德文老教授安書祉高品質譯介,屢次精心修訂。

內容簡介

第1歌至第19歌為第1部分,以法蘭剋或尼德蘭傳說為基礎,講的是西格夫裏特的故事。尼德蘭王子西格夫裏特從小生活在父王的宮廷,成年時晉升為騎士。後來與勃艮第國公主剋裏姆希爾德結婚,婚後登基加冕,成為一位強大的國王,占有尼伯龍寶物。十年後,應勃艮第國王恭特和王後布倫希爾德邀請,西格夫裏特攜妻子剋裏姆希爾德去沃爾姆斯省親。由於兩位王後的爭吵,引起布倫希爾德的仇恨,忠臣哈根為王後報仇,殺死瞭西格夫裏特,隨後奪走瞭尼伯龍寶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為史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以勃艮第傳說為基礎,內容講的是剋裏姆希爾德的復仇或稱勃艮第王國的覆滅。剋裏姆希爾德在沃爾姆斯宮廷寡居十三年之後,遠嫁匈奴國王艾柴爾。又過瞭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國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裏的外國王侯將帥都順從瞭她的統治,認為復仇的時機已到。她說服艾柴爾邀請勃艮第國親人來匈奴國赴宴。客人到達後,剋裏姆希爾德首先索要尼伯龍寶物,後來又下令焚燒大廳,從而引起匈奴人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大殺戮。剋裏姆希爾德要求哈根說齣寶物存放在何處,哈根不說。她於是下令砍下恭特的頭顱,並親自殺死哈根。老帥希爾德勃蘭特看見一位勇士慘死在一名婦人手裏,不忍漠視,當即殺死剋裏姆希爾德。全部故事就此以眾英雄同歸於盡而告終。

精彩書評

《尼伯龍人之歌》是可以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的。

——歌德

《尼伯龍人之歌》是我創作歌劇《尼伯龍族的指環》的養料。

——瓦格納

史詩《尼伯龍人之歌》作為中古時期的優秀騎士文學作品,描述瞭古代歐洲列國的戰爭、聯姻等一係列事件。  

——《豆瓣讀書》


目錄

譯者前言 1��
第一歌 1��
第二歌說一說西格夫裏特 6��
第三歌西格夫裏特來到沃爾姆斯 12��
第四歌西格夫裏特大戰薩剋遜人 31��
第五歌西格夫裏特初逢剋裏姆希爾德 57��
第六歌恭特赴冰島國嚮布倫希爾德求婚 69��
第七歌恭特智勝布倫希爾德 82��
第八歌西格夫裏特迴去調集援兵 101��
第九歌西格夫裏特受遣先迴沃爾姆斯 111��
第十歌沃爾姆斯傾城迎接布倫希爾德 121��
第十一歌 西格夫裏特攜妻子迴國 144��
第十二歌 恭特邀請西格夫裏特前來赴宴 151��
第十三歌 西格夫裏特攜妻子應邀赴宴 162��
第十四歌 兩位王後的爭吵 170��
第十五歌 西格夫裏特被齣賣 184��
第十六歌 西格夫裏特被害 192��
第十七歌 哭悼和安葬西格夫裏特 210��
第十八歌 西格濛特迴國 224��
第十九歌 尼伯龍寶物被運迴沃爾姆斯 230��
第二十歌 艾柴爾國王遣使勃艮第國�は蚩死錟廢6�德求婚 239��
第二十一歌剋裏姆希爾德前往匈奴國 267��
第二十二歌艾柴爾喜迎剋裏姆希爾德 277��
第二十三歌兄弟們前來匈奴國參加慶典,剋裏姆希爾德的願望實現289��
第二十四歌維爾伯和斯韋美爾受主上之命前去送信 297��
第二十五歌尼伯龍人前往匈奴國 314��
第二十六歌旦剋瓦特手斬蓋爾夫拉特 330��
第二十七歌勃艮第人來到貝希拉恩 343��
第二十八歌勃艮第人來到匈奴國 357��
第二十九歌哈根拒不起立,剋裏姆希爾德嚴厲痛斥 367��
第三十歌 哈根和伏爾凱站崗守望 379��
第三十一歌勃艮第的勇士們前往教堂 386��
第三十二歌旦剋瓦特手斬布洛德爾 401��
第三十三歌勃艮第勇士大戰匈奴人 407��
第三十四歌匈奴人的屍首被扔齣大廳 420��
第三十五歌伊林被殺 424��
第三十六歌王後令人焚燒大廳 435��
第三十七歌呂狄格殉難 446��
第三十八歌狄特裏希的勇士全軍覆沒 465��
第三十九歌狄特裏希大王大戰恭特和哈根 482��
後記 495

精彩書摘

第一歌��

這一歌介紹勃艮第王族(恭特、蓋爾諾特、吉賽海爾、烏特母後)和他們的宮廷。中心人物是剋裏姆希爾德。剋裏姆希爾德做瞭一個夢,夢見兩隻大鷲啄死瞭她馴養的那隻野鷹。母親解釋說,這隻野鷹是一位可愛的男子,他必定短命。剋裏姆希爾德斷然放棄一切愛情的念頭。

古代傳說告訴我們的事跡多麼扣人心弦:

有赫赫有名的英雄,有騎士們的刻苦修煉,

有歡樂,有慶典,也有哭泣和哀嘆,

還有勇士的鬥爭,現在請聽我講這些事跡。

從前在勃艮第國有一位高貴的少女,

她的名字叫剋裏姆希爾德,天生俏麗,

後來她成為一位絕世的美貌婦人,

因為她的緣故,許多英雄將生命失去。

這位高貴的少女非常可愛,妖嬈嫵媚,

英雄們都韆方百計地想要獲得她的恩惠。

她風姿綽約,她的容顔清秀俊美,

天資和門第賦予她的氣質更為巾幗增輝。

這位少女由三位高貴而強大的國王保護,

恭特和蓋爾諾特二位騎士,他們英勇無畏,

年輕的英雄吉賽海爾也齣類拔萃。

他們是少女的監護人,保護這位同胞姐妹。

三位國王齣身名門,是貴族的後裔,

他們都很慷慨好施,且具有非凡的膂力。

他們在萊茵河畔建立的國傢號稱勃艮第國,

後來在艾柴爾國中建立瞭驚人的業績。

他們的宮廷設在萊茵河畔的沃爾姆斯城,

有全國雄赳赳的騎士維護尊嚴和聲名。

他們一生都有屬國的封臣為之盡忠效勞,

後來,隻因兩位婦女不和而悲慘喪命。

他們的母後名叫烏特,擁有很大權勢,

他們的父王旦剋拉特,一生剛勇豪邁。

早在青年時代,他就享有崇高聲望,

臨終時把土地和財産留給瞭他的後代。

如我前麵所述,這三位國王都很強大,

有一批最傑齣的勇士聚集在他們周圍。

相傳,這些勇士都是堅強而勇敢的英雄,

在最艱苦的戰鬥中也從不畏難後退。

這些勇士當中,有來自特羅尼的哈根,

他的弟弟旦剋瓦特和來自美茨的奧特文。

還有兩位邊塞方伯蓋萊和艾剋瓦特,

還有從阿爾采來的伏爾凱,他膂力過人。

禦膳司廚魯摩爾特是一位卓越的英雄,

辛多爾特、鬍諾爾特和他都是國王的侍從。

他們把宮廷裏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此外還有許多勇士,我說不全他們的姓名。

勇敢的旦剋瓦特,他擔任馬廄總管,

他的內侄奧特文的職務是宮廷司酒。

英雄辛多爾特,他是國王的酒水督察,

鬍諾爾特為宮廷總管;他們個個忠於職守。

關於這座宮廷的意義和它的顯赫的權勢,

關於國王的尊嚴和他威震四海的聲望,

關於他們榮華富貴,歡樂幸福的騎士生活,

沒有一位吟遊藝人能夠對你們全部敘說。

剋裏姆希爾德就在這座宮廷裏長大。

一天夜裏,她夢見她馴養的那隻野鷹,

眼看著被兩隻大鷲啄死,自己無能為力。

她平生從未經曆過這樣令她傷心的事情。

剋裏姆希爾德把她做的夢講給母後烏特聽,

母後對她解釋說,這個夢很不吉利。

“你夢中的那隻野鷹乃是一位高貴的男子,

因為沒有天主保佑,你纔很快將他失去。”

“為什麼要提到男子,親愛的母後?

我一生一世絕不接受男子的愛情。

我要至死保持我的清白之身和美麗顔容,

因為任何男子的愛情總是帶來不幸。”

母後說道:“你現在可不要這麼嘴硬,

你要活得幸福,不可沒有男子的愛情。

但願天主賜你一名騎士做你的夫君,

讓你成為一位高貴的婦人,受世人尊重。”

剋裏姆希爾德說道:“請不要再說此事,

母後陛下!眾多婦人的命運錶明,

世上的愛情到頭來總是以痛苦告終。

我寜願不要愛情和痛苦,求得一生平靜。”

她以純真的情懷斷掉一切愛的思念,

深居閨房,度過多年恬靜的時光。

然而,她把許多值得愛的人通通拒絕之後,

終於選中一位高貴的騎士做瞭她的情郎。

正如母後釋夢時所做的預言那樣,

這位騎士就是她夢中馴養的那隻野鷹。

後來,她的近親把這位騎士殺害,

她為一人復仇,奪去無數勇士的性命。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尼伯龍人之歌》(Das Nibelungenlied)這部史詩已經有中文譯本,關心中世紀德語文學的讀者可能早已熟悉。以往將書名譯為《尼伯龍根之歌》,但從字麵上看,“尼伯龍根"指的是人還是物,是城市還是河流,並不明確。在北歐冰島歌謠集《埃達》(Edda)裏記載,古代勃艮第國有一個王族稱尼伯龍(Nibelunge),相傳,他們確實擁有一大批寶物。後來有人將這個傳說與在北方流傳的另外一個關於尼德蘭英雄西格夫裏特打敗尼伯龍和希爾伯兩個王子占有其全部寶物的傳說融閤在一起,創作瞭這部史詩Das Nibelungenlied。在中古德語中尼伯龍人稱der Nibelunc,復數加詞尾e,即die Nibelunge。按照通常習慣,像這樣名詞的復數詞尾是不需要翻譯的,也很難翻譯,譬如der Deutsche德意誌人,復數是die Deutschen,翻譯成中文時依然是“德意誌人"。同樣,尼伯龍人一詞的復數即die Nibelunge翻譯成中文時也不需要將其詞尾翻譯齣來,譯為“尼伯龍人"為宜。根據構詞法的要求,das Nibelungenlied是現代德語的Nibelungen加lied組成的復閤詞,以往所譯的根字隻是音節gen的譯音。此外,在這部史詩中雖然“尼伯龍人"不再僅僅指勃艮第國的王族,而是寶物掌握在誰手裏,誰便是“尼伯龍人",但作品的內容講的都是這些“尼伯龍人"從興盛到衰亡的故事。因此從內容上看也可以說,這部史詩就是一首對於這些“尼伯龍人"悲壯命運的頌歌。齣於上述考慮,我將這個譯本改名為《尼伯龍人之歌》。�お�

《尼伯龍人之歌》又稱《尼伯龍人的厄運》,大約寫成於一二�《�至一二�∷哪曛�間。作者可能是奧地利人,齣生於帕騷與維也納之間的多瑙河流域,姓名不詳。關於他的身世沒有文字記載,作者的職業也是眾說紛紜,從作品的基本思想和所描述的社會內容來看,可能是下層騎士,曾在帕騷大主教手下或附近的尼德恩寺院供職,有一定文化修養,對法律、宮廷禮儀以及騎士生活很熟悉。
《尼伯龍人之歌》的原文是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全詩有三十九歌,2379詩節,每詩節四行,共9516行。故事情節取材於歐洲古代英雄傳說,可分為兩大組成部分。第一歌至第十九歌為第一部分,以法蘭剋或尼德蘭傳說為基礎,講的是西格夫裏特的故事。尼德蘭王子西格夫裏特從小生活在父王的宮廷,成年時晉升為騎士。後來與勃艮第國公主剋裏姆希爾德結婚,婚後登基加冕,成為一位強大的國王,占有尼伯龍寶物。十年後,應勃艮第國王恭特和王後布倫希爾德邀請,西格夫裏特攜妻子剋裏姆希爾德去沃爾姆斯省親。由於兩位王後的爭吵,引起布倫希爾德的仇恨,忠臣哈根為王後報仇,殺死瞭西格夫裏特,隨後奪走瞭尼伯龍寶物。第二十歌至第三十九歌為史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以勃艮第傳說為基礎,內容講的是剋裏姆希爾德的復仇或稱勃艮第王國的覆滅。剋裏姆希爾德在沃爾姆斯宮廷寡居十三年之後,遠嫁匈奴國王艾柴爾。又過瞭十三年,她看到匈奴國的臣民以及聚集在那裏的外國王侯將帥都順從瞭她的統治,認為復仇的時機已到。她說服艾柴爾邀請勃艮第國親人來匈奴國赴宴。客人到達後,剋裏姆希爾德首先索要尼伯龍寶物,後來又下令焚燒大廳,從而引起奄奴人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大殺戮。剋裏姆希爾德要求哈根說齣寶物存放在何處,哈根不說。她於是下令砍下恭特的頭顱,並親自殺死哈根。老帥希爾德勃蘭特看見一位勇士慘死在一名婦人手裏,不忍漠視,當即殺死剋裏姆希爾德。全部故事就此以眾英雄同歸於盡而告終。
如前所述,《尼伯龍人之歌》是在古代尼德蘭傳說係統和勃艮第傳說係統的基礎上創作
而成的。這兩個傳說係統都是形成於公元三七六至六oo年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年代。它們經過後來幾百年的口口相傳,發展演變,到瞭十三世紀,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已經基本定型。《尼伯龍人之歌》作者的主要功績在於,他把這兩個彼此獨立的傳說組織成為一個首尾連貫、總體統一的故事,從而藉助古代日耳曼人的英雄形象錶現十三世紀的社會生活和騎士理想。因為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都是十三世紀的,所以這部史詩已經不屬於古代英雄文學的範疇,而是一部以古代英雄故事為題材的宮廷騎士史詩。它的人物的思想、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都是十三世紀的。
在《尼伯龍人之歌》中,一個中心衝突是爭奪尼伯龍寶物。尼伯龍寶物是一批巨大的財
富。在封建社會,財富是封建宮廷賴以生存的條件,也是封建統治的基礎。財富意味著權勢,有財富纔有權勢,失去財富就失去權勢。所以,尼伯龍寶物就成瞭權勢的象徵,貫穿全詩的爭奪尼伯龍寶物的鬥爭實際上就是封建王侯爭奪權勢的鬥爭。起初,西格夫裏特占有尼伯龍寶物,他的國傢被稱為尼伯龍國。當時的尼德蘭繁榮昌盛,是一個強大的封建王國。勃艮第國位於萊茵河中遊,剋裏姆希爾德是勃艮第國王恭特的妹妹。西格夫裏特與剋裏姆希爾德的婚姻將這兩個國傢連接為姻親鄰邦。後來,剋裏姆希爾德傷害瞭勃艮第國王後布倫希爾德,忠臣哈根為瞭給王後報仇,殺死瞭西格夫裏特。然而,哈根並不善罷甘休,他深知財富的重要性,於是處心積慮地慫恿恭特國王說服剋裏姆希爾德同意將她的尼伯龍寶物從尼德蘭運迴勃艮第國(1107節,1-4行)。剋裏姆希爾德在丈夫死後一直寡居在沃爾姆斯宮廷,她拿到寶物之後,廣泛布施,取悅人心,培植自己的勢力。哈根看到她有可能作為西格夫裏特的遺孀與勃艮第國分庭抗禮(1128節,3-4行;1130節,1-4行),於是搶走全部寶物,使之成為勃艮第國的財富。史詩至此,尼德蘭王國銷聲匿跡,勃艮第國代之而起,被稱為尼伯龍國,勃艮第人也被稱為尼伯龍人。後來剋裏姆希爾德遠嫁匈奴,錶麵上是為瞭尋找時機給亡夫西格夫裏特復仇,實際上也是為瞭找迴失去的寶物。當她的勃艮第親人應邀來匈奴宮廷做客時,她見麵第一句話就是索要寶物(1741節,1-4行);在匈奴宮廷,匈奴人與勃艮第人展開大殺戮,她知道是哈根殺死瞭西格夫裏特,然而,在哈根被生擒後,她並不急於嚮他討還血債,而是要他說齣寶物藏在何處,甚至許諾,隻要他肯交齣從前從她手裏奪走的財産,就可以不把他殺掉(2367節,2-4行)。哈根斷然拒絕她的要求。剋裏姆希爾德看到收迴寶物的希望已不復存在,她復闢天下的夢想徹底破滅,於是置血緣紐帶於不顧,令人殺死恭特,後來又親斬哈根,同時也結束瞭自己的復仇生涯。兩位王後的爭吵是全詩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性轉摺,後來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都是從這裏開始的。布倫希爾德感到自己受瞭傷害,於是授意哈根謀殺西格夫裏特;剋裏姆希爾德為瞭復仇策劃瞭在匈奴宮廷的血腥屠殺,結果是眾英雄同歸於盡,勃艮第王國徹底覆滅。而兩位王後爭吵的原因都是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君君臣臣,其界限不得逾越,是天經地義的戒律,有瞭地位纔有尊嚴,而要維護尊嚴必須維護地位。封建君主靠尊嚴和地位維係其統治,因此視尊嚴與地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布倫希爾德納悶,既然西格夫裏特是國王的一名封臣(420節,2行;423節,1行),為什麼長期不來嚮國王進貢?剋裏姆希爾德作為一名封臣的妻子為什麼敢於同她平起平坐?她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挑釁,於是韆方百計地貶低西格夫裏特,欲將西格夫裏特置於恭特之下,她堅持說,“恭特纔是真正的王中之王"(818節,3-4行)。剋裏姆希爾德竭力反抗這種企圖,她反駁說,“他(西格夫裏特)的門第和等級與恭特完全一樣"(819節,3-4行),因此她理應是堂堂正正的王後,把她置於封臣之妻的位置無疑貶低瞭她的地位。一個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一個要爭得同樣的尊嚴和地位,這就是兩位王後爭吵的實質。��
騎士階級也和古代英雄一樣,把勇敢和忠誠奉為崇高的榮譽和理想的品德。但是他們的
勇敢和忠誠的涵義已經發生變化,注入瞭新的價值觀念。首先,《尼伯龍人之歌》中的人物都是勇敢的,充滿英雄氣概。但是,《尼伯龍人之歌》的作者作為霍亨斯陶芬王朝興盛時期的詩人雖然也讓他的人物保持瞭古代英雄的勇敢精神,但他所理解的勇敢精神已經不僅僅錶現為披堅執銳和浴血奮戰,他筆下的英雄還必須經受痛苦,要迎接命運的挑戰,而且最後都不可避免地走嚮死亡,從而捍衛自己的人格和信念,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剋裏姆希爾德本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少女,後來命運使她成為一名瘋狂的復仇者。為瞭復仇,她不惜犧牲親生兒子的性命點燃戰鬥的導火綫(1961節),也是為瞭達到復仇的目的,她讓成韆上萬的勇士,包括自己的兄弟殘酷廝殺,最後自己也與他們一起在血泊中倒下。哈根作為恭特的忠臣和心腹,他看齣剋裏姆希爾德邀請他的主人去匈奴赴宴是一種陰謀,起初竭力警告主人前去十分危險。可是,當他看到匈奴之行不可避免的時候,為瞭證明自己的勇氣和膽量,毅然決然隨同前往(1513節,1-3行)。多瑙河上的女仙們對他預言這次旅行有去無返,麵對死亡的厄運,他將擺渡他們過河的木船砸碎,切斷迴頭之路,錶現瞭絕不因害怕而逃跑的大無畏精神(1583節,1-4行)。後來在艾柴爾的宮廷裏,他麵對憤怒的剋裏姆希爾德,對殺死西格夫裏特的罪行供認不諱(1790節,2-3行),也是因為他相信,任何一種否認或迴避都意味著怯懦,而任何一點怯懦都有失英雄本色,損害英雄的榮譽。因此,他絕不屈服,視死如歸。��
同樣,忠誠的涵義也有新的發展,注入瞭十三世紀騎士階級的思想。這一點主要錶現在
哈根和呂狄格這兩個人物的心理變化上麵。哈根是勃艮第國的忠臣,為瞭宮廷的榮譽和國王的權益一嚮捨生忘死,忠貞不渝。可是在史詩的最後,勃艮第國的全體勇士被圍睏在匈奴人的大廳裏,當他們看見全副武裝的呂狄格走來,一場殺戮不可避免的時候,他們本以為,哈根會挺身而齣,同呂狄格浴血奮戰,然而,這位一嚮作為忠誠倡導者和忠誠美德化身的哈根卻齣人意料地懇求呂狄格把盾牌送給他,並且保證,“我的手在戰鬥中決不碰你一下"(2201節,3行)。國王的忠臣,在這最後一瞬間通過對“敵人"的懇求和承諾,背叛瞭自己的主人,同時也背棄瞭自己一貫恪守的忠誠的原則。這不能不說他的忠誠觀念在發生變化。而呂狄格所經受的內心衝突則進一步顯示,在《尼伯龍人之歌》中,忠誠已經不再是惟一的至高無上的行為準則。呂狄格是匈奴國王的一名邊塞方伯,他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財産都是國王恩賜的,因此忠於國王是他應盡的義務。另一方麵,也是他親自將勃艮第人接到匈奴國,請他們到傢中做客,並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年輕的吉賽海爾國王的,因此,保護這些客人的安全又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後來在匈奴人和勃艮第人展開血戰的時候,他陷入瞭激烈的內心衝突,因為“不管我站在這一邊,還是那一邊,我的行為都有失偏頗,有損騎士的尊嚴。如果我雙方都棄之不顧,又要遭世人責難"(2154節,1-3行)。在忠誠與情意之間他無法做齣抉擇,最後隻好以死消除自己心靈的痛苦,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呂狄格的“靈魂悲劇"打破瞭隻有對於君主的忠誠纔是至高無上的觀念,它嚮我們展示瞭一種新的騎士的人道主義思想,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君臣關係之外,還有親屬關係和朋友關係,而這些關係也同樣是重要的。
真實性是這部史詩在創作上的最大特點。作者著眼描寫現實生活,他把他的人物放在一
個真實的世界。譬如,《尼伯龍人之歌》的故事就發生在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這裏的大路和小徑、城市和河流都是真實的,甚至像帕騷大主教彼爾格林這個人物在曆史上也確有其人。
既然是現實生活,就有歡樂和痛苦。作者認為,生活就是對歡樂和痛苦的體驗,而且歡樂總是在痛苦中結束。因此,樂而生悲,福以禍終是這部史詩的又一主導思想。剋裏姆希爾德從許多婦人的經曆中看到,“世上的愛情到頭來總是以痛苦告終"(17節,3行),因此她決定終身不嫁。可是她後來還是接受瞭西格夫裏特的愛情,從此災禍接踵而來。先是丈夫西格夫裏特被殺害,接著尼伯龍寶物被奪走,直到後來自己也在匈奴宮廷的大屠殺中與勃艮第國一起滅亡。慶典本是宮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歡樂的高潮。在《尼伯龍人之歌》中作者描述瞭四次慶典,但每次慶典都是下一次不幸的開始。西格夫裏特幫助恭特打敗薩剋遜人勝利而歸,在慶功會上與剋裏姆希爾德訂下終身,這就為她後來一係列痛苦埋下禍根;布倫希爾德在沃爾姆斯舉行的婚宴上流淚,新婚之夜不讓恭特與她親近,緻使恭特非請西格夫裏特來床上行騙不可,布倫希爾德的腰帶和戒指因此失竊;西格夫裏特夫婦來沃爾姆斯參加慶典,慶典上兩位王後發生爭吵,剋裏姆希爾德齣示腰帶和戒指,引發布倫希爾德的仇恨,結果招來西格夫裏特的殺身之禍;最後在匈奴宮廷舉行的盛宴釀成匈奴人與勃艮第人的大殺戮,各路英雄,也包括剋裏姆希爾德在內,通通壯烈犧牲,勃艮第王國就此覆滅。此外,甚至一嚮作為王宮貴族消遣娛樂的齣遊狩獵也被利用,成為殺害無辜的陰謀,使這次消遣娛樂以西格夫裏特之死而告終。因此,在全詩結尾時,作者這樣說道:“國王舉行的慶典就此以痛苦收場,世界上的歡樂,到頭來總是變成悲傷(2378節,3-4行)。”“以後發生的事情,我也不能告訴你們,我隻知道,人們看見許多騎士和婦人,還有高貴的侍從,他們都為失去親友而傷心。故事到此結束,這就是《尼伯龍人的厄運》(2379節,1-4行)。”
《尼伯龍人之歌》是一種口頭文學,主要是講給人聽的,而不是寫給人讀的。這一點作
者一開頭就交代得很清楚:“現在請聽我講這些事跡(1節,4行)。”因為這些故事是直接講給
人聽的,所以具有如下特點:��
一、故事以剋裏姆希爾德為中心,情節首尾連貫,總體統一。從她夢見一隻野鷹被兩隻大鷲啄死到她被希爾德勃蘭特殺死是全部故事的框架,在這中間發生的一係列事情都與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係。但講述時有的放在前麵,有的放在後麵,有時由近及遠,有時由遠及近,
因而結構不夠嚴密。��
二、在總的框架之內,各個故事相對獨立,自成一體,有人把這種結構形式稱做“段落
結構"。從西格夫裏特在沃爾姆斯齣現到他攜妻子剋裏姆希爾德返迴尼德蘭為第一“段落";從西格夫裏特和剋裏姆希爾德應邀來沃爾姆斯到西格夫裏特之死為第二“段落";從呂狄格替匈奴國王艾柴爾嚮剋裏姆希爾德求婚到剋裏姆希爾德成為匈奴王後為第三“段落";從勃艮第人應邀赴匈奴宮廷到故事結束為第四“段落"。從局部來看,“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緊密的聯係,間隔的時間空隙甚大,譬如,從第一“段落"結束到第二“段落"開始經過瞭十年,從第二“段落"結束到第三“段落"開始經過瞭十三年,從第三“段落"結束到第四“段落"開始又經過十三年。在這三十六年的時間裏都發生過什麼事情,作品中沒有記載。用近代小說的標準衡量,這是布局上的一大缺陷,但是,對於《尼伯龍人之歌》來說,卻是自然的,因為對於聽眾最重要的是每次所聽的故事要有頭有尾,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至於這次聽的故事與下次聽的故事相距多長時間,這並不重要。時間僅僅起著劃分“段落"的作用,對於人物和事件的發展沒有影響,故事中許多人物,雖然經過近四十年的歲月,年齡始終未變。此外,《尼伯龍人之歌》不僅可以分為四大“段落",而且每一大“段落"又可分為若乾小段故事,每一小段故事都獨立完整,扣人心弦。這正是《尼伯龍人之歌》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
三、人物的行為方式僅僅與他所處的環境相吻閤,人物缺乏統一性格。西格夫裏特初
到沃爾姆斯的時候,猶如一個來自深山的野人,蠻橫無理,十分魯莽。他迫不及待地嚮恭特宣戰,企圖訴諸武力獲得剋裏姆希爾德。但不久他又變成一名溫順的、十分耐心的求婚者,願意接受一切考驗。作者沒有交代他內心的變化,因為他的任務是講故事,人物的行為方式是根據具體故事的特定環境而設計的,隻要符閤環境的需要,人物就完成瞭角色的使命。這種情況,在剋裏姆希爾德這個中心人物身上可以看得更清楚。剋裏姆希爾德本來是一位溫柔善良的少女,深得眾人厚愛。可是後來,她變成瞭一名殘暴成性的劊子手,為瞭挑起匈奴人與勃艮第人之間的大屠殺,她甚至故意挑動哈根殺死自己親生的幼子;為瞭奪迴尼伯龍寶物,她不僅令人殺死長兄恭特,還手提恭特的首級逼迫哈根說齣寶物藏在哪裏,哈根不從,她又親手殺死瞭哈根。剋裏姆希爾德性格上的這一巨大變化,使她前後判若兩人。對此作者也沒有做任何交代。作者隻著眼於講故事,並不著眼於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完美的人物性格。他隻須講述一個人物在一個特定的故事環境中做瞭些什麼,無須講述他為什麼這樣做。就人物而言,他隻須講他們的狀態,無須講他們的發展。在布倫希爾德身上也體現瞭作者“講故事"的意圖。布倫希爾德本是冰島國的一位女王,專橫跋扈,所嚮無敵。可是和恭特結婚以後,她突然變成瞭一個愛虛榮、好嫉妒、心胸狹窄的普通婦人。她不能容忍剋裏姆希爾德對她的冒犯,於是指使侍從給她報仇,成為史詩中一係列陰謀的肇始者。她隻在史詩的第一部分齣現,到瞭第二部分,作者講的故事與她無關,這個人物也就銷聲匿跡。��
四、《尼伯龍人之歌》是用詩體寫成,詩文采用瞭特殊的尼伯龍詩節(Nibelungenstrophe),即每一詩節有四個長行,每一長行又分為兩個短行,中間有一個停頓。前三個長行中每一
行的第一個短行有四個揚音,第二個短行有三個揚音,隻有第四長行的兩個短行各有四個
揚音。尼伯龍詩節聽起來有強烈的節奏感,便於口頭傳誦。
《尼伯龍人之歌》中的故事最初隻是靠口頭講述,沒有寫成文字。十三世紀初被記錄下
來並寫成這部史詩以後,深受眾人喜愛,廣泛流傳,不斷有人傳抄。從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齣現瞭許多手抄本,僅現在搜集到的就有三十種之多,其中十種是完整的。最早的手抄本産
生於十三世紀初,即在這部作品問世不久,可惜沒有完整保存下來,隻剩下一些斷篇。最晚
的手抄本見於十六世紀初。在這十種完整的手抄本中,有三種比較重要,它們分彆被稱為手抄本A,手抄本B和手抄本C。普遍認為,手抄本B最接近原詩的正本,手抄本A是後來從手抄本B派生齣來的,比手抄本B簡短。手抄本C經過瞭仔細加工,被看做是原詩的修訂版,但肯定不是齣自作者之手,産生於一二二年前後。由於這些手抄本的最後一句話各異,因此又分為not本(das ist der Nibelunge not:這就是尼伯龍人的厄運)和liet本(das ist der Nibelunge liet:這就是尼伯龍人之歌)兩種,手抄本A和手抄本B屬not本,手抄本C屬liet本。《尼伯龍人之歌》産生後不久,即有一個續篇問世,稱為《哀訴》(Die Klage)。經多方考證,續篇《哀訴》與原詩正本確有不少聯係,但兩部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都相去甚遠。��
從十六世紀開始,《尼伯龍人之歌》逐漸被遺忘,到瞭十七世紀上半葉則完全被湮沒在
故紙堆裏。是瑞士學者、文藝理論傢約翰?雅可布?波德默(Johann Jakob Bodmer 1698—178
3) 於一七四八年首先發現瞭這部作品,並於一七五八年第一次印刷齣版。此後,各種手抄
本被陸續發現,一七八二年瑞士學者剋裏斯朵夫?海因裏希?米勒(Christoph Heinrich Müller 1740—1807)編訂瞭第一個完整的版本。但是,這一努力在十八世紀並沒能引起學術界和文學界對這部作品的重視。真正認真研究這部作品並認識到它的偉大意義的是十九世紀初的德國浪漫派。一八二七年卡爾?約瑟夫?西姆洛剋(Karl Joseph Simrock 1802—1876)齣版瞭《尼伯龍人之歌》的現代德語譯本,從此這部史詩纔重新被廣大讀者所接受。詩人歌德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重視這部作品的。他為西姆洛剋的現代德語譯本寫瞭書評,並且在同艾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1792—1854)談話時,把這部史詩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給予它很高評價。��
自十九世紀以來,不僅研究《尼伯龍人之歌》的論著與日俱增,而且利用《尼伯龍人之
歌》的題材進行創作和改寫的作品也層齣不窮,如十九世紀初葉弗利德裏希?赫伯爾(Fried
rich Hebbel 1813—1863)改寫的三部麯《尼伯龍人》(Die Nibelungen 1861),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利用這一題材創作的歌劇《尼伯龍人的戒指》(Der Ring der Nibelungen 1851—1852),等等。直到最近研究和改寫《尼伯龍人之歌》的興趣仍方興未艾
,各種校勘本、翻譯本、改寫本以及研究專著不斷齣現。對《尼伯龍人之歌》的研究重點
也從作品本身發展到對作品的接受史方麵。��
在我國,錢春綺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就將這部作品譯成瞭中文。從那時起,《尼伯龍人之
歌》這部德國中世紀的著名史詩便為中國的外國語言文學工作者所熟悉。近年來,《尼伯龍人之歌》的故事又不斷散見於各種外國古代故事的中譯本中,成為中國讀者,尤其是兒童讀者最喜愛的歐洲古代故事之一。��
譯者��
一九九八年九月於北京


風起雲湧的北方傳說:冰與火交織的古老戰歌 在遙遠的北方,當冰雪覆蓋的群山沉默,當黑夜吞噬瞭太陽,古老的故事便開始在篝火旁低語,在酒館裏迴蕩。這是一個關於英雄、龍、寶藏、誓言與背叛的傳奇,一個深深烙印在北歐民族靈魂深處的史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童話,也不是一個輕飄飄的愛情故事,而是一麯蕩氣迴腸的戰歌,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它以最原始、最粗獷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代人類的勇氣、榮耀、貪婪與宿命。 想象一下,那是一個英雄輩齣的年代,他們身披堅固的鎖子甲,手持閃耀的寶劍,在戰場上所嚮披靡,他們的名字如同雷霆般響徹四方,他們的事跡被吟遊詩人在篝火邊傳唱。然而,即使是最強大的英雄,也難以逃脫命運的擺布,他們的榮耀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犧牲與痛苦。 故事的開端,是一場關於榮譽與財富的紛爭。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隱藏著一份無價的寶藏,它承載著古老的詛咒,也象徵著無盡的力量。覬覦這份寶藏的不僅僅是凡人,還有更為古老、更為強大的存在。於是,一場席捲天地的浩劫悄然拉開序幕。 在這場浩劫中,我們將會邂逅一位位性格鮮明、命運多舛的英雄。有的是英勇無畏的戰士,他們的名字代錶著力量與忠誠;有的是睿智狡猾的策略傢,他們在亂世中運籌帷幄,決定著戰局的走嚮;更有甚者,他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能夠與神靈並肩,或是在深淵中與惡龍搏鬥。他們的故事,並非孤立的傳說,而是緊密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張錯綜復雜的命運之網。 故事的核心,往往圍繞著一個至關重要的“物品”展開。它可能是被詛咒的寶劍,揮舞它的人將獲得無敵的力量,但也可能因此招緻毀滅;它可能是神秘的符文石,其中蘊含著古老的魔法,能夠改變世界的格局;又或者,它是一枚象徵著權力與地位的王冠,無數英雄為之傾倒,踏上瞭血腥的徵程。這份“物品”不僅是情節發展的催化劑,更是角色內心欲望與衝突的具象化。 我們的英雄們,他們的旅程充滿瞭艱難險阻。他們需要跨越冰封的河流,穿越荒涼的沙漠,潛入黑暗的地牢,與形形色色的敵人搏鬥。這些敵人,有的擁有矯健的身手,有的掌握著詭異的法術,有的甚至擁有足以毀天滅地的力量。每一次的戰鬥,都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每一次的勝利,都伴隨著沉重的代價。 然而,最令人心悸的,往往並非外在的敵人,而是潛藏在人心深處的黑暗。猜忌、嫉妒、野心、仇恨,這些比任何實體怪物都更具破壞力的力量,足以摧毀最堅固的聯盟,扭麯最純潔的靈魂。英雄們在追逐榮耀與真相的道路上,不得不麵對來自同伴的背叛,來自親人的誤解,甚至是對自身信念的懷疑。 愛情,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也並非總是甜蜜與溫馨。有時,它會成為英雄的軟肋,被敵人利用,成為陰謀的犧牲品;有時,它會點燃復仇的怒火,讓原本善良的人變得冷酷無情;有時,它又是支撐著英雄走過黑暗的唯一光明,即使麵對死亡,也能燃起最後的希望。 當然,在這宏大的史詩中,自然少不瞭那些神話般的生物。巨龍,它們吐息著烈焰,守護著古老的寶藏,是力量與恐懼的象徵;巨人,它們身材魁梧,擁有撼動山嶽的力量,是自然界最原始的威嚴;甚至還有那些遊蕩在人間的幽靈與惡魔,它們帶來死亡與絕望,是英雄們必須戰勝的黑暗勢力。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英雄主義,更是關於整個民族的命運。英雄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勝利與失敗,都深刻地影響著他們所處的時代,甚至為後世的傳奇奠定瞭基礎。它講述瞭一個民族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我們將會看到,誓言的力量可以有多麼強大,它能讓英雄甘願赴湯蹈火,也能讓背叛者身敗名裂。我們將會體會,復仇的火焰可以有多麼熾熱,它能讓一個人燃盡自己,也能讓整個世界陷入戰火。我們將會領悟,即使是最強大的英雄,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他們的故事,最終都將匯入曆史的洪流,成為永恒的傳說。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扇通往古老北方的窗口,一個能夠讓你親身感受那個英雄輩齣、神話與現實交織的時代的入口。它將帶領你深入英雄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掙紮與榮耀,見證他們的愛恨情仇,理解他們為何會做齣那些令人扼腕的決定。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旅程中,你將會被那些鮮活的人物所吸引,為他們的命運而擔憂,為他們的犧牲而感動。你將會被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所震撼,被那些驚心動魄的打鬥所吸引。你將會被那些深邃的主題所思考,關於勇氣、榮譽、忠誠、背叛、命運與人性的永恒追問。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熱愛史詩、熱愛傳說、熱愛人類內心深處最原始情感的讀者去探索的宏大世界。它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讓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它不僅僅是一部消遣讀物,更是一次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人類精神的深刻洗禮。 在這個故事裏,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隻有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動機,都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你將會發現,即使是最偉大的英雄,也可能犯下緻命的錯誤;即使是最卑劣的敵人,也可能有著令人同情的過去。這種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這個故事更加引人入勝,更加令人迴味。 準備好迎接一場史詩般的冒險瞭嗎?準備好傾聽那來自北方的古老戰歌瞭嗎?準備好與那些偉大的英雄們一同踏上徵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與他們一同麵對生死考驗瞭嗎?那麼,請翻開這頁,讓古老的傳說,在你的心中,再次蘇醒。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的《尼伯龍人之歌》的介紹,我的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對那些關於勇氣、榮譽、背叛與復仇的宏大敘事總是難以抗拒,仿佛能從中窺探到人性最原始的衝動和最深沉的情感。想象一下,在那個刀光劍影、魔法橫飛的時代,那些身披鎧甲的英雄們,為瞭傢族的榮耀,為瞭愛情的誓言,為瞭復仇的火焰,付齣瞭怎樣驚心動魄的代價。我想象著那些古老的城堡、幽暗的森林、以及在戰場上揮灑的熱血,這一切都充滿瞭傳奇色彩。更何況是《尼伯龍人之歌》這樣在西方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作品,它所蘊含的深刻主題和藝術魅力,一直是我非常嚮往的。我特彆欣賞這套譯叢的選材,能夠將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産呈現在我們麵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我對譯文的期待也異常之高,希望譯者能夠用細膩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將那個時代的風貌、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的糾葛,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些英雄的悲歡離閤。

評分

翻開這本《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的《尼伯龍人之歌》,我就被它散發齣的濃厚曆史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名一直對歐洲古典文學和神話傳說充滿好奇的讀者,我深知《尼伯龍人之歌》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所描繪的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那些身披戰甲、胸懷榮譽的英雄,以及那些糾葛復雜的愛恨情仇,總是能激起我內心深處對冒險與史詩的熱情。我非常期待這部作品能夠為我揭示那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讓我能夠沉浸在那些英雄人物的命運之中,去感受他們的勇猛、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同時,我也非常看重譯本的質量,畢竟,一部好的譯本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都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原作的魅力。我希望這套譯叢的譯者能夠用精準而富有錶現力的語言,將《尼伯龍人之歌》的精髓傳達齣來,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歐洲文化的重要窗口。

評分

這套《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的《尼伯龍人之歌》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那些流傳下來的古老史詩,是人類文明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價值觀和審美趣味。當我知道《尼伯龍人之歌》也包含在這套譯叢中時,我立刻就被吸引瞭。它所描繪的那個英雄輩齣、命運跌宕的時代,總是讓我心生嚮往。我希望通過閱讀這部作品,能夠深入瞭解那些關於勇氣、榮譽、愛情和背叛的宏大敘事,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我也非常注重閱讀的體驗,這套譯叢的整體設計,從封麵到內頁,都透露齣一種對經典的敬意和對讀者的誠意。我期待著這套譯叢能夠用最貼切、最生動的語言,將《尼伯龍人之歌》的魅力展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傳說之中,與那些英雄一同經曆他們的輝煌與悲愴。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情感和命運的深刻體驗。

評分

拿到這本《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的《尼伯龍人之歌》,我第一感覺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握住瞭一段厚重的曆史。作為一名對古典史詩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關於戰爭、愛情、忠誠和背叛的古老傳說抱有濃厚的興趣。《尼伯龍人之歌》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與力量,它讓人聯想到那些失落的寶藏、古老的詛咒,以及那些為瞭命運而掙紮的英雄。我特彆期待這部作品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原始野性與英雄主義的時代,去感受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同時,我深知,一部優秀的譯本是理解和欣賞這樣一部史詩的關鍵。我希望這套譯叢的譯者能夠準確地傳達原作的意境,讓文字不僅僅是文字,更能喚起讀者的想象,讓那些古老的情感和情節,重新煥發生機。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次與遙遠過去的深刻連接。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瞭解那些在曆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他們的選擇,以及他們所背負的命運。

評分

終於收到這套《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瞭,光是封麵就讓人愛不釋手,那種厚重感和古老的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那些流傳韆古的英雄故事著迷,總覺得它們蘊含著人類最初的勇氣、榮耀與悲情,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這次能有機會接觸到《尼伯龍人之歌》這樣的經典,簡直是圓瞭一個小小的夢想。我尤其期待這套譯叢的譯文質量,畢竟優秀的譯本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原作的風貌,讓讀者在陌生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史詩般的磅礴氣勢和人物內心的跌宕起伏。書的紙張觸感很舒服,印刷也清晰,裝幀設計非常有品味,一看就是精心製作,這對於一個重視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非常喜歡這種能夠承載厚重曆史和文化的作品,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人類精神的一次深刻探索。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沉浸在那久遠而又充滿魅力的世界裏,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英雄們的心跳與呐喊,去領略那些古老文明留下的深刻印記。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而這套譯叢的品質,無疑讓這扇門更加堅固而迷人。

評分

冰島係世界上唯一一個冇蚊嘅國傢。冇蚊嘅國傢有咩嘢神話呢,就要看尼本書瞭

評分

古希臘不朽英雄史詩,西方文化的奠基之作;生動再現瞭古代希臘社會的全景,堪稱古代希臘的社會史、風俗史,幾韆年來代代傳誦。

評分

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

世界英雄史詩譯叢,終於再版瞭,紙麵精裝!

評分

中古時期北歐民間英雄史詩,獨立於古希臘、古羅馬之外的另一西方神話源頭。展現“海洋民族”維京人的徵戰生活圖景,風格獨特,影響深遠。

評分

不是最劃算,隻有更劃算,什麼一版一印,不是手工都不值錢,還有些腦殘二手書店,十來塊錢賣一二百,竟然也有人買

評分

冰島係世界上唯一一個冇蚊嘅國傢。冇蚊嘅國傢有咩嘢神話呢,就要看尼本書瞭

評分

公元九至十三世紀,在北歐各地民間傳唱的詩體歌謠,在冰島由佚名行吟詩人記錄成文便是《埃達》。它記載敘述海盜和海盜生活,詩中齣現的神祇無不是海盜形象。

評分

獨特的北歐風格,需要足夠耐心纔能讀下去的大部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