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原理:一部開啓中國現代倫理學的經典著作

倫理學原理:一部開啓中國現代倫理學的經典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泡爾生 著,蔡元培 譯
圖書標籤:
  • 倫理學
  • 道德哲學
  • 中國現代思想
  • 倫理學史
  • 學術著作
  • 經典著作
  • 文化
  • 哲學
  • 思想史
  • 康有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228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41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6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20紀初的中國文化界,相當重視西方倫理學的介紹。陳獨秀曾講,吾人結果之覺悟是倫理學之覺悟。在20世紀初齣現的一大批倫理學譯著中,德國哲學傢、教育學傢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是影響很深的一種。該書由蔡元培翻譯。《倫理學原理》齣版後,銷路頗好,商務印書館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發行瞭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編入該館“漢譯世界名著”叢書。


作者簡介

泡爾生,德國知名的哲學傢、倫理學傢,主要代錶作《倫理學體係》。泡爾生齣生於施勒斯維蘭振荷恩,1871年畢業於柏林大學,4年後任柏林大學教授。其哲學觀點是二元論。其教育學著作的曆史影響比哲學著作的影響更大。他的《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至今是人們認識德國現代大學的一本重要著作。


目錄

序……………………………………………………………………………1

蟹江氏序……………………………………………………………………4

序 論………………………………………………………………………5

本 …論……………………………………………………………………29

導 …………言 …………關乎純理學及心理學者………………………………………31

第一章 善惡正鵠論與形式論之見解…………………………………35

第二章 至善快樂論與勢力論之見解…………………………………63

第三章 …厭世主義………………………………………………………95

第四章 …害及惡…………………………………………………………129

第五章 …義務及良心……………………………………………………149

第六章 利己主義及利他主義…………………………………………187

第七章 …道德及幸福……………………………………………………207

第八章 …道德與宗教之關係……………………………………………219

第九章 …意誌之自由……………………………………………………243


精彩書摘

一、倫理學之概念

倫理學(Ethik)之名,本於希臘語,其本義為研究風習之科學也。

研究風習之法有二:(甲)以證明為鵠者。(乙)以實踐為鵠者。甲之法,考各民族在各時代之風俗習慣而記述之,是為曆史派人類學。如海羅德(Herodot)及斯賓塞爾(Herbert Spencer)之敘事社會學之類是也。乙之法,則在研究人生行為之價值,以指示吾人處世之正道,是則希臘人之所謂倫理學也。序以條理,而賜以倫理學之名,實始於雅裏士多德勒(Aristoteles)。茲之序論,即所以說明實踐倫理學之性質者也。

......

前言/序言

泡爾生氏名腓力(F.Paulsen),德意誌晚近之大哲學傢也。以西曆韆八百四十六年生於蘭根匈(Langenhorn)。初治神學,既而專修哲學、文學。以韆八百七十一年畢業於柏林大學。越四年而任柏林大學教授,又越四年而被推為哲學博士。及去年而歿於柏林,年六十有三也。泡氏之哲學為康德派,而參取斯賓那莎及叔本華兩氏之說,又於並世大傢若馮德(Wundt)、若颱希耐(Techner),亦間挹其流也。其著述頗多,皆關於倫理學,若教育學,而以《倫理學大係及政治學社會學之要略》(SystemderEthik wit einem Umriss der Staats und Gesellschaftslehre)為最著。其書冠以序論(Einleituny),而分為四編,曰倫理學史(Umriss einer Geschichte der Lebensans chauung und Moralphilos opheie)、曰倫理學原理(Grundbegriffeund Prinzipienfragen)、曰德論及義務論(Tuzend uned Pflichtenlehre)、曰社會之形態(Die Formen des Gemenschaftslebens)。韆八百九十九年紐約已有英譯,而日本蟹江義丸君則於明治三十二年據第五版譯其倫理學原理而冠以序論(名其原理本編、曰本論),以列於博文館之帝國百科全書中。以限於篇幅而刪其第三章之厭世主義。及明治三十七年,又改訂之,並補譯厭世主義章,而與藤井健治郎君所譯之倫理學史、深作安文君所譯之德論及義務論閤之,以為倫理學大係,依仿英譯刪其第四編,並節去其政治學社會學要略之名焉。蟹江氏於本書中散見之文,若駁尼采主義者,若徵引德國詩歌者,皆有所刪削。以其專為德人,而發於他國學者,無甚裨益,而轉足以擾其思想也。而又附西洋倫理學傢小傳於其後。今之所譯,雖亦參考原本,而詳略則一仍蟹江氏之舊。蟹江氏之譯此書也,曰取其能調和動機論、功利論兩派之學說,而論義平實,不滋流弊也。今之重譯,猶是意也。其倫理學史、德論及義務論,當續譯之以公於世。

宣統二年(1910)五月

蔡元培 撰



《思辨的疆域:中國現代倫理學的奠基之聲》 在中國思想史上,總有一些著作,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劃破漫長的黑暗,指引著前行的方嚮。它們不僅是時代的産物,更是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載體。當我們迴溯中國現代倫理學的發展脈絡,一座巍峨的豐碑赫然矗立——那是一部深刻地影響瞭幾代知識分子,並為中國現代思想圖景注入全新活力的經典之作。本書並非直接呈現那部著作的字裏行間,而是旨在勾勒其問世的宏大時代背景、所處的思想洪流,以及它所激起的深刻變革。 一、風雨飄搖中的思辨曙光:中國現代倫理學的時代召喚 二十世紀初葉,古老的中華民族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巨變。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著神州大地,舊有的政治秩序搖搖欲墜,傳統文化遭遇著史無前例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思想界彌漫著一股求新求變的焦慮與渴望。無論是對西方先進思想的引入,還是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反思與重塑,都成為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考的焦點。 在政治、經濟、社會劇烈動蕩的背景下,人們對“何以為人”、“應如何生活”、“如何構建公正有序的社會”等根本性問題的追問,顯得尤為迫切。傳統的儒傢倫理,在經曆瞭長久的輝煌後,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有效迴應現代社會的復雜挑戰。西方哲學,尤其是倫理學思想,如涓涓細流,開始湧入中國,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瞭新的視角和理論工具。 正是在這樣一種“危亡之鞦,更見思想之光”的氛圍中,對倫理學進行係統性、現代化梳理和構建的呼聲日益高漲。這是一種對民族命運的關切,一種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探索,一種對文明進步的期盼。一部關於“倫理學原理”的著作,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思想重量,成為開啓中國現代倫理學新篇章的關鍵一步。 二、思想的熔爐:東西方智慧的碰撞與融閤 中國現代倫理學的開端,並非是憑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於中西思想的激烈碰撞與深刻融閤之中。在那個時代,西方的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康德的義務論、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以及後來的實用主義等,都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學習和藉鑒的對象。這些思想體係以其嚴謹的邏輯、深刻的洞察,為中國學者提供瞭理解現代社會運作和道德規範的全新框架。 然而,全盤接受並非中國知識分子的目標。他們深知,一個成功的思想體係,必須與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相契閤,並能迴應本民族的現實睏境。因此,在學習西方倫理學的同時,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反思與批判也從未停止。如何看待“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如何處理“忠君”、“孝道”等傳統觀念與個人自由、社會平等的關係?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此背景下,一部係統闡述“倫理學原理”的著作,必然會成為東西方思想交融的舞颱。它會以現代的學術範式,梳理和介紹西方倫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流派和核心議題;同時,也會以審慎的態度,審視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精華與糟粕,並嘗試將其置於現代語境下進行重新解讀和評估。這種對話,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提煉、觀點的激蕩,旨在構建一種既具有普遍性又能根植於中國現實的現代倫理學。 三、理論的突破:構建中國現代倫理學的核心概念與框架 我們所討論的這部經典著作,其重要性還在於它為中國現代倫理學構建瞭一套相對完整和自洽的理論體係。在此之前,關於倫理道德的討論,往往散見於各種哲學、政治、社會評論之中,缺乏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論探討。而這部著作,則以其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論證,確立瞭中國現代倫理學研究的若乾基本問題和核心概念。 它可能深入剖析瞭“善”與“惡”、“對”與“錯”、“權利”與“義務”等最基礎的倫理範疇,並嘗試為這些範疇賦予現代的涵義。它或許會對人性的本質進行一番辯駁,探討人的能動性、社會性以及道德判斷的起源。在方法論上,它也可能藉鑒瞭西方倫理學分析的精髓,運用邏輯分析、概念辨析等方式,力圖使倫理學的討論更加清晰和精確。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嘗試將個體層麵的道德規範與社會層麵的倫理建構相結閤。在探討個人道德修養、幸福追求的同時,也必然觸及社會正義、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等宏大議題。它或許會反思當時中國社會急需解決的公平、效率、秩序等問題,並從倫理學的角度提齣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對個體與社會、微觀與宏觀的兼顧,正是其理論體係的獨特價值所在。 四、現實的迴響: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深刻影響 任何一部偉大的思想著作,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並必然對現實産生深遠的影響。這部關於“倫理學原理”的著作,在問世之初,便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瞭層層漣漪。 它為當時徘徊於十字路口的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個思考道德和價值的全新坐標。它可能被視為一本“思想啓濛”的讀物,引導人們擺脫陳規舊習,用理性審視社會,用道德燭照人生。許多年輕的學者和學生,從中汲取瞭思想的養分,他們將書中的理論運用到教育、法律、政治、社會改革等各個領域,試圖將理想的倫理原則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實踐。 這部著作所倡導的理性、獨立、批判的精神,也為當時倡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傢們提供瞭有力的理論支持。它鼓勵人們勇於質疑,敢於創新,敢於挑戰不閤理的傳統和製度。通過對現代倫理學原理的闡釋,它也在悄然間推動著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轉型,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公正、人道的社會奠定瞭思想基礎。 五、時代的印記:一部永恒的求索與對話 當我們今天迴顧那部開創性的著作,我們所感知到的,並非僅僅是某一個特定時代的學術成果,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它所提齣的問題,所構建的理論,所激起的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當下中國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依然需要深入思考個體與集體、自由與秩序、發展與公平等一係列倫理難題。而那部《倫理學原理》所奠定的學術基石,以及它所代錶的“求真、求善、求新”的精神,正是我們進行當代倫理學研究和現實道德建構的寶貴財富。 本書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倫理學從零散的道德訓誡、西方理論的簡單搬運,邁嚮瞭係統化、本土化的科學探索。它不僅僅是一部開啓中國現代倫理學的經典著作,更是那個偉大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中,對人類文明進行深刻反思,對民族未來進行不懈求索的生動寫照。它猶如一道思想的燈塔,照亮瞭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航程,指引著後人在倫理道德的疆域裏,繼續前行,不斷拓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酣暢淋灕的,它像一把精巧的手術刀,剖開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道德預設。作者的文筆老辣而精準,每一個論證都如同環環相扣的齒輪,嚴密到不容置疑。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自由意誌”與“社會責任”關係時所采取的辯證視角。他似乎總能輕易地穿透錶象,直達問題的核心肌理。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從基礎的本體論探討,逐步過渡到實踐倫理的應用,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設計精密的工程圖紙。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性建構自己倫理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地基。它強迫你去審視自己行為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情緒化的道德判斷上。讀完後,會有一種思維被重新洗禮的感覺,看待日常道德爭論的角度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瞭。

評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強大的力量,它沒有過分的激情,卻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類境遇的深切關懷。其論述的深度,在於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現代性帶來的倫理真空和價值重塑的緊迫性。我尤其關注到作者對“他者”概念的界定時所花費的筆墨,這部分內容極具現實意義,它要求我們將視野從狹隘的自我利益拓展到更廣闊的共同體範疇內。與許多西方倫理學著作不同,這本書在吸收西方思潮的同時,似乎又暗含著一種東方智慧的影子,那種強調“關係性”而非純粹“個體性”的傾嚮,讓整個理論框架顯得更加圓融和具有韌性。讀罷,我感到自己對人際交往中的責任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輕易將復雜的人際互動簡化為簡單的道德對錯,而是開始關注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這是非常難得的收獲。

評分

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樣一部理論性極強的著作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擔心其晦澀難懂,充滿艱深的哲學術語。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又極富啓發性地引入瞭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佐證。這種“高屋建瓴”與“腳踏實地”的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說教,而是真正試圖解決“我們該如何生活”這一終極人類命題。書中對於功利主義與道義論的交鋒描寫得尤其生動,仿佛是兩位頂尖辯手在法庭上的激烈交鋒,看得人熱血沸騰。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理論,更是在展示思想的“鬥爭”過程。這種動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促使我不斷地去查閱背景資料,與書中的觀點進行深度對話,完全稱得上是一本能“帶著讀者思考”的書籍。

評分

這部作品,初讀時便被其深邃的思想與宏大的格局所吸引。它並非僅僅是概念的堆砌或術語的羅列,而更像是一次對人類道德本質的深刻追問。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的嚴謹,探討瞭貫穿古今的倫理睏境,那種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齣普適性道德法則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迷宮,時而與柏拉圖、康德等巨匠對話,時而又不得不直麵當代社會倫理滑坡的現實。其中對於“義務”與“幸福”之間張力的分析尤其精妙,它沒有給齣簡單的是非題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察倫理選擇背後的復雜動機與後果,這遠比市麵上那些教條式的“道德指南”來得有價值得多。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倫理差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審慎的態度,沒有輕易地用單一標準去衡量一切,而是尊重瞭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實踐的獨特性,這種包容性是當代思辨所急需的。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部作品,那便是“精煉”。作者的文字如同打磨過的寶石,每一麵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芒,信息密度極高,稍有走神便可能錯過關鍵的轉摺點。它對倫理學基本概念的梳理,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基於直覺建立起來的簡單道德認知。特彆是關於“善的本質”那一章,作者沒有迴避這個古老的難題,而是以一種極為清醒的姿態,梳理瞭曆史上所有主要的嘗試,並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那種探究到底的勇氣令人敬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固的理論框架,讓讀者能夠批判性地審視當下社會中的一切道德喧囂,不被潮流裹挾,保持獨立思考的定力。它是一份嚴肅的智力挑戰,但迴報遠超付齣的努力,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學術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