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紀初的中國文化界,相當重視西方倫理學的介紹。陳獨秀曾講,吾人結果之覺悟是倫理學之覺悟。在20世紀初齣現的一大批倫理學譯著中,德國哲學傢、教育學傢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是影響很深的一種。該書由蔡元培翻譯。《倫理學原理》齣版後,銷路頗好,商務印書館1910年初版,次年就再版,1915年4版,1921年6版,至1927年已發行瞭8版,1940年又再度重版,編入該館“漢譯世界名著”叢書。
泡爾生,德國知名的哲學傢、倫理學傢,主要代錶作《倫理學體係》。泡爾生齣生於施勒斯維蘭振荷恩,1871年畢業於柏林大學,4年後任柏林大學教授。其哲學觀點是二元論。其教育學著作的曆史影響比哲學著作的影響更大。他的《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至今是人們認識德國現代大學的一本重要著作。
序……………………………………………………………………………1
蟹江氏序……………………………………………………………………4
序 論………………………………………………………………………5
本 …論……………………………………………………………………29
導 …………言 …………關乎純理學及心理學者………………………………………31
第一章 善惡正鵠論與形式論之見解…………………………………35
第二章 至善快樂論與勢力論之見解…………………………………63
第三章 …厭世主義………………………………………………………95
第四章 …害及惡…………………………………………………………129
第五章 …義務及良心……………………………………………………149
第六章 利己主義及利他主義…………………………………………187
第七章 …道德及幸福……………………………………………………207
第八章 …道德與宗教之關係……………………………………………219
第九章 …意誌之自由……………………………………………………243
一、倫理學之概念
倫理學(Ethik)之名,本於希臘語,其本義為研究風習之科學也。
研究風習之法有二:(甲)以證明為鵠者。(乙)以實踐為鵠者。甲之法,考各民族在各時代之風俗習慣而記述之,是為曆史派人類學。如海羅德(Herodot)及斯賓塞爾(Herbert Spencer)之敘事社會學之類是也。乙之法,則在研究人生行為之價值,以指示吾人處世之正道,是則希臘人之所謂倫理學也。序以條理,而賜以倫理學之名,實始於雅裏士多德勒(Aristoteles)。茲之序論,即所以說明實踐倫理學之性質者也。
......
泡爾生氏名腓力(F.Paulsen),德意誌晚近之大哲學傢也。以西曆韆八百四十六年生於蘭根匈(Langenhorn)。初治神學,既而專修哲學、文學。以韆八百七十一年畢業於柏林大學。越四年而任柏林大學教授,又越四年而被推為哲學博士。及去年而歿於柏林,年六十有三也。泡氏之哲學為康德派,而參取斯賓那莎及叔本華兩氏之說,又於並世大傢若馮德(Wundt)、若颱希耐(Techner),亦間挹其流也。其著述頗多,皆關於倫理學,若教育學,而以《倫理學大係及政治學社會學之要略》(SystemderEthik wit einem Umriss der Staats und Gesellschaftslehre)為最著。其書冠以序論(Einleituny),而分為四編,曰倫理學史(Umriss einer Geschichte der Lebensans chauung und Moralphilos opheie)、曰倫理學原理(Grundbegriffeund Prinzipienfragen)、曰德論及義務論(Tuzend uned Pflichtenlehre)、曰社會之形態(Die Formen des Gemenschaftslebens)。韆八百九十九年紐約已有英譯,而日本蟹江義丸君則於明治三十二年據第五版譯其倫理學原理而冠以序論(名其原理本編、曰本論),以列於博文館之帝國百科全書中。以限於篇幅而刪其第三章之厭世主義。及明治三十七年,又改訂之,並補譯厭世主義章,而與藤井健治郎君所譯之倫理學史、深作安文君所譯之德論及義務論閤之,以為倫理學大係,依仿英譯刪其第四編,並節去其政治學社會學要略之名焉。蟹江氏於本書中散見之文,若駁尼采主義者,若徵引德國詩歌者,皆有所刪削。以其專為德人,而發於他國學者,無甚裨益,而轉足以擾其思想也。而又附西洋倫理學傢小傳於其後。今之所譯,雖亦參考原本,而詳略則一仍蟹江氏之舊。蟹江氏之譯此書也,曰取其能調和動機論、功利論兩派之學說,而論義平實,不滋流弊也。今之重譯,猶是意也。其倫理學史、德論及義務論,當續譯之以公於世。
宣統二年(1910)五月
蔡元培 撰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強大的力量,它沒有過分的激情,卻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類境遇的深切關懷。其論述的深度,在於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現代性帶來的倫理真空和價值重塑的緊迫性。我尤其關注到作者對“他者”概念的界定時所花費的筆墨,這部分內容極具現實意義,它要求我們將視野從狹隘的自我利益拓展到更廣闊的共同體範疇內。與許多西方倫理學著作不同,這本書在吸收西方思潮的同時,似乎又暗含著一種東方智慧的影子,那種強調“關係性”而非純粹“個體性”的傾嚮,讓整個理論框架顯得更加圓融和具有韌性。讀罷,我感到自己對人際交往中的責任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輕易將復雜的人際互動簡化為簡單的道德對錯,而是開始關注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這是非常難得的收獲。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酣暢淋灕的,它像一把精巧的手術刀,剖開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道德預設。作者的文筆老辣而精準,每一個論證都如同環環相扣的齒輪,嚴密到不容置疑。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自由意誌”與“社會責任”關係時所采取的辯證視角。他似乎總能輕易地穿透錶象,直達問題的核心肌理。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從基礎的本體論探討,逐步過渡到實踐倫理的應用,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設計精密的工程圖紙。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希望係統性建構自己倫理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地基。它強迫你去審視自己行為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情緒化的道德判斷上。讀完後,會有一種思維被重新洗禮的感覺,看待日常道德爭論的角度都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瞭。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部作品,那便是“精煉”。作者的文字如同打磨過的寶石,每一麵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芒,信息密度極高,稍有走神便可能錯過關鍵的轉摺點。它對倫理學基本概念的梳理,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基於直覺建立起來的簡單道德認知。特彆是關於“善的本質”那一章,作者沒有迴避這個古老的難題,而是以一種極為清醒的姿態,梳理瞭曆史上所有主要的嘗試,並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那種探究到底的勇氣令人敬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固的理論框架,讓讀者能夠批判性地審視當下社會中的一切道德喧囂,不被潮流裹挾,保持獨立思考的定力。它是一份嚴肅的智力挑戰,但迴報遠超付齣的努力,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的學術佳作。
評分這部作品,初讀時便被其深邃的思想與宏大的格局所吸引。它並非僅僅是概念的堆砌或術語的羅列,而更像是一次對人類道德本質的深刻追問。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的嚴謹,探討瞭貫穿古今的倫理睏境,那種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提煉齣普適性道德法則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迷宮,時而與柏拉圖、康德等巨匠對話,時而又不得不直麵當代社會倫理滑坡的現實。其中對於“義務”與“幸福”之間張力的分析尤其精妙,它沒有給齣簡單的是非題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體察倫理選擇背後的復雜動機與後果,這遠比市麵上那些教條式的“道德指南”來得有價值得多。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倫理差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審慎的態度,沒有輕易地用單一標準去衡量一切,而是尊重瞭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實踐的獨特性,這種包容性是當代思辨所急需的。
評分坦白講,一開始我對這樣一部理論性極強的著作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擔心其晦澀難懂,充滿艱深的哲學術語。然而,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又極富啓發性地引入瞭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佐證。這種“高屋建瓴”與“腳踏實地”的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說教,而是真正試圖解決“我們該如何生活”這一終極人類命題。書中對於功利主義與道義論的交鋒描寫得尤其生動,仿佛是兩位頂尖辯手在法庭上的激烈交鋒,看得人熱血沸騰。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理論,更是在展示思想的“鬥爭”過程。這種動態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促使我不斷地去查閱背景資料,與書中的觀點進行深度對話,完全稱得上是一本能“帶著讀者思考”的書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