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种中国传统手工艺,199位真实质朴的匠人,34300公里的行程,129天的真诚之旅……
《寻找手艺》是一部在行走中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温暖之书。
在“寻找手艺”的过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国壮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与手艺相遇,与手艺人、工匠相遇,与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人情之美,不仅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灵荡涤。
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绝妙的悬念,没有精致的画面。
这是一次质朴而真实的记录,一段属于中国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张景
独立纪录片制作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
2001年,开始进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
2004年,创立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公益短片制作。
2013年,关停公司,转而从事纪录片制作。
2014年至今,拍摄制作纪录片《寻找手艺》。
第21日 新疆和田:丝绸、巴拉曼
上午拍摄和田吉牙乡的艾德莱斯丝绸。
从可查资料来看,这个点应该是很丰满的,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传奇,甚至还有老照片。到了现场才发现,这里已经被规划成一个旅游景点,当然,虽是景点,却几乎没人参观。
“景点”门面很小,里面空间还真不算小,制作丝绸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还原了,不过只是为旅游服务的表演。几位老人被圈在参观台里“上班”,他们的表情并不美好,整个场景和气氛似乎失去了手艺该有的生气。他们面无表情地、机械地做着他们的“工作”。因为只是不追求产出甚至是限制产出的表演,他们的动作看上去极不流畅。还是因为语言不通,我们无法交流。最开始我们还报以微笑,可拍到最后我们也一脸苍凉了。或许策划者想要保留这门手艺的初衷令人敬佩,可产生的结果看上去却并不理想,但愿这不是艾德莱斯丝绸的最后一站。
“拍”了一个来小时,实在找不到什么充实的内容,我们便匆匆撤离,前往下一个拍摄点:策勒县的民族乐器巴拉曼,寻找它的制作人胡大拜尔地。
到达资料里显示的的固拉哈马乡,四处打听胡大拜尔地这个人,也许是我们发音不准,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不知道”。喻攀改换策略,打听“巴拉曼”,线索开始逐渐清晰,我们顺利找到了胡大拜尔地所在的村子。
胡大拜尔地不在家,他女儿听不懂我们的话,直得到村头找救援。村头几位妇女在做馕,大家七嘴八舌地帮我们翻译,我们才知道胡大拜尔地在戈壁滩上放羊,要明天下午才能回来。
我们决定,去戈壁滩找他!喻攀缠着一名会说一点汉语的村民买买提江,希望他带我们去戈壁滩找胡大拜尔地。磨了半个多小时,买买提江答应了。 原本的设想是二十公里只要半小时,可最后到达胡大拜尔地的戈壁牧场,却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一段路程,车轮陷入沙子里,完全动不了了,只能步行。好在麦麦提江并没有抛下我们,一直步行把我们带到了胡大拜尔地的牧场。
所谓牧场,就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有一座土房子。到了牧场,我们还没见到胡大拜尔地,房前屋后的狗和鸡已经一片欢腾了。胡大拜尔地从屋子后面走出来,他身高一米八几,修长而沧桑,和买买提江打了个招呼、握了个手。喻攀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想拍他和他制作的巴拉曼。
胡大拜尔地进屋拿出巴拉曼,开始演奏。说是乐器,其实就是一截约二十厘米长的芦苇,挖出几个洞,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胡大拜尔地简单地吹了一曲,乐器的声音和人一样,质朴而苍凉,稳重而悠长,但听上去会觉得有些单调。
胡大拜尔地也看出来了,他的曲子没有使我们感到惊艳,他似乎并不失落,嘴角挂着一丝狡黠和自信,一言不发地进了屋,拿出了另一样乐器:热瓦普。他不紧不慢地坐在门口的毯子上,一边和买买提江聊着天,一边调音。
当他坐定,音乐响起时,本来有些羞涩腼腆的胡大拜尔地,眼睛一闭,身体微微一沉,手指开始在琴弦上游走。我们惊呆了!想想舞台上那些摇滚大师、民谣歌手的边弹边唱,就是这种感觉,甚至比他们还要投入。而两者的区别是舞台上的歌手们知道台下有一呼百应的粉丝,多少都会有些献媚讨好,而胡大拜尔地却更纯粹,他旁若无人,戈壁就是他的舞台,观众就是戈壁或者就是他自己。他的演奏没有任何讨巧和献媚,不卑不亢,自然流淌。一曲终后,音乐一停,胡大拜尔地马上又变回刚才那个略带羞涩的腼腆老人,整个过程如同时空穿梭。
我们还没回过神来,胡大拜尔地又转身回屋,这次他的乐器是我们在乌鲁木齐拍摄过的都塔尔。和刚才的热瓦普弹唱一样,胡大拜尔地再次用随意而柔和的指法、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征服了我们,在我的脑海里他碾压了一切“专业”歌手。是的,这才叫玩音乐。
后来回到北京,我把胡大拜尔地的音乐给朋友们听,即使不加任何说明,大部分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戈壁荒原的情境来。我的朋友,音乐人钟立风的履历里,有一段青海放羊的经历,让无数女生痴迷,而胡大拜尔地本身就是一个牧羊人,不知那些痴情的女生们看了会如何反应呢?
天黑以后,何思庚和喻攀开车送带路人买买提江回家。我留下来吃了一顿牧羊人的晚餐:半个馕,一碗白开水。为了我们这三位客人,胡大拜尔地特意把家里的鸡蛋煮了一半给我们。
黑夜中,胡大拜尔地坐在梯子上,吹奏他的又一门乐器:唢呐。我看不到黑暗中他的眼神,但音乐告诉我,那一定是真诚而自信的。向北九十公里无人,向南八公里无人,向西十一公里无人,唢呐的声音以胡大拜尔地为中心,抚慰了整个戈壁滩。
晚上我们夜宿戈壁,帐篷就搭在胡大拜尔地的土房子前,这也是我们出门二十多天来头一次住帐篷。
第22日 新疆和田:巴拉曼
昨天晚上住在戈壁滩,透过帐篷的透气孔能看到满天星斗,耳边能听到何思庚和喻攀翻身的声音,以及不远处鸡在树枝上偶尔扑棱翅膀的声音,还有拴着的狗晃动脖子上链条的声音。夜里睡得还算踏实,但凌晨睡意正浓时却被狗叫声吵醒了。晨色微白,耳边还能听到胡大拜尔地唤羊的声音。
胡大拜尔地的牧场建在一个戈壁绿洲上,一条很小的河沟流过门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湿润。胡大拜尔地和老婆以及二十岁的小儿子在种玉米,玉米种子洒在沙地里,儿子和老婆在后面用脚把种子覆盖。这块地和沙漠没什么区别,一路撒种掩埋,一路扬尘,难以想象,玉米在这里怎么生长。但地里确实有去年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秸秆。
胡大拜尔地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实际只有六十四岁。他满脸沧桑皱纹,牙已经掉了不少,吃馕需要捣成碎末,外加一碗白开水,这就是他的早餐。吃过早餐,胡大拜尔地再次给我们演奏。此时的光线很美,我们用录音机和摄像机全程记录了下来。
录完演奏,胡大拜尔地切入正题:全流程做一只巴拉曼配合我们的拍摄。
巴拉曼的制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一只二十公分长的芦苇,将一端一点点地削薄,边削边用水湿润,避免干燥破裂。削到一定程度,芦苇壁成了簧片,芦苇成了一只能发声的管子。接下来根据手型大小,在前面开七个小孔,在后面开一个小孔。开孔,其实就是用烧红的火炭在相应的位置上烧洞。
巴拉曼看似制作简单,但一边制作还需要一边调试,这意味着制作者必须会吹巴拉曼。胡大拜尔地的儿子在一旁观看,摆弄着父亲刚才吹奏的巴拉曼,却怎么也吹不出声来。
临走时,胡大拜尔地把刚才做的那只巴拉曼送给了我。回到北京后我试着吹,研究了两个多小时也没能吹出声音来。再后来,两个女儿拿巴拉曼当玩具,彻底把巴拉曼玩成了“尸体”。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时间”这一概念的捕捉和解构。书里没有直接去讲述某个伟大的发明或者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之中。那种将同一动作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那种让身体的记忆超越了头脑的思考的境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快速解决”的习惯,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潜藏在缓慢、重复和近乎枯燥的积累里。书中描绘的那些匠人,他们与时间的关系是合作,而非对抗。他们似乎懂得如何与岁月的流逝和材料的脾性达成和解。这种对“慢”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无异于一股清凉的风,吹散了浮躁,留下了一片沉静的思考空间。我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的心率都慢了下来,对“急着完成”这件事的态度有了一个微妙的转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关于“投入”的意义。它不是一本教你具体如何做某件事的操作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哲学指南。作者通过侧面描写那些手艺人与材料之间建立起来的近乎于共生的关系,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职业道德和生命态度。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工具的使用,达到了某种“对话”的境界,仿佛能听懂木头的叹息、金属的温度。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技艺的打磨上,更渗透到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就是他们作品的延伸。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不是有太多地方只是流于表面,而缺乏这种全神贯注的、如同“朝圣”般的虔诚?这本书成功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创造和坚持的那份原始渴望,这是一种非常宝贵且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粗粝的纸感和泛黄的墨色,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古老的手工作坊里。光是触摸到它,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匠心。内页的排版也非常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觉得拥挤,而是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书中的插图更是让人惊喜,那些线条细腻、充满细节的手绘图,不仅仅是辅助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页关于工具的特写,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让人仿佛能听到木头被雕刻时发出的轻微声响,或者感受到金属被锤打时的热度。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快速翻阅的读物,它需要被珍视,被慢慢品味,就像对待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作者在呈现内容的同时,对这本书的“物质性”也下了大功夫,这在今天的快餐阅读时代实属难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一次安静的仪式,让人对“制作”这件事本身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是相当古典和内敛的,几乎看不到任何时髦的网络词汇或流行的表达方式,这让它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质感。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时,那种专业术语的运用毫不含糊,却又巧妙地融入了抒情的段落,使得即使是门外汉,也能感受到过程的复杂性与美感。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偏爱使用动词和具象的名词,画面感极强,仿佛在用文字构建一个可触摸的物质世界。例如,描述打磨的过程,那种“砂纸与木纹摩擦出的细微粉尘如何被光线捕捉”的句子,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部慢镜头纪录片。这种克制而有力的文字力量,没有丝毫的夸张或煽情,却通过最朴素的描摹,达成了最深刻的情感共鸣。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力量往往不需要大声疾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纪实文学那样追求清晰的时间线或逻辑推进,反而更像是一首由无数个微小观察和深刻反思交织而成的散文诗。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得如同描摹蜂鸟的翅膀,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和光影变化;时而又突然拔高,进行哲思层面的探讨,将个体的技艺上升到文化传承和生命哲学的层面。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韵律感,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不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碎片化的闪光点和不期而遇的顿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心境时所使用的那些隐喻,它们不生硬,不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场景中生长出来,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仿佛自己也曾站在那些老匠人的身旁,感受着他们独有的沉默与骄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