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文集.规范与形式

贡布里希文集.规范与形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景中,杨思梁 著,英]E.H.贡布里希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形式分析
  • 规范性
  • 贡布里希
  • 艺术哲学
  • 西方艺术
  • 文化史
  • 美学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8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56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贡布里希教授极具影响力的文艺复兴研究系列文集的第一卷。其中十一篇论文,以作者一贯深厚的学识和清晰的思路,探讨了关于风格、赞助人、趣味、研究方法和艺术理论等根本的问题。本书不仅是研究文艺复兴学生的必读书目,对于有志加深对这段西方艺术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的认识的读者同样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恩斯特·贡布里希教授,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1987年),《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200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7
文艺复兴的艺术进步观及其影响/9
附录?阿拉曼诺·里努奇尼对他的时代的颂词?/?20
阿波罗尼奥·迪·乔瓦尼的佛罗伦萨箱柜画坊/22
附录?乌戈利诺·韦里诺诗选?/?38
文艺复兴和黄金时代/41
身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梅迪奇家族/48
附录?参考书目说明?/?73
莱奥纳尔多获得构图的方法/79
拉斐尔的《椅中圣母》/86
规范与形式:艺术史风格范畴及其在文艺复兴理想中的起源/104
手法主义的史学背景/122
附录?关于手法主义背景的引文?/?127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和风景画的兴起/130
“仿古典”风格:模仿与同化/146
雷诺兹的模仿理论和实践:装饰海曼立柱像的三贵妇/154
注释/160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175
图版目录/176
索引/180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本名为《贡布里希文集:规范与形式》之外的、内容丰富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图书。 --- 《图像的奥秘:视觉文化与认知构建的探索》 一本深度剖析图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理解与经验的学术力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像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我们的生活。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关键媒介、文化传承的基石,乃至意识形态构建的强大工具。本书并非满足于对特定艺术流派或风格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图像生产、接收和解读的底层机制,探究图像与人类心智、社会结构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视觉认知的神经基础与历史演变 本书首先从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运作规律。我们如何“看”?视觉的输入如何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一部分将探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整体性与结构性组织的经典论述,并将其延伸至对当代视觉呈现(如信息图表、虚拟现实界面)的分析。 随后,我们将回溯视觉经验的历史维度。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的象征性标记,到古典透视法的几何学革命,再到巴洛克时期光影的戏剧性运用,视觉的“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而是特定时代技术、哲学和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聚焦于“观看”行为如何被训练、被规范,以及那些被时代所忽略或压制的视觉表达形式。 第二部分:符号学、阐释学与媒介的权力结构 图像的力量源于其作为“符号”的编码能力。本书将引入皮尔斯和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框架,细致解构图像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不稳定关系。我们不仅仅是“阅读”图像的内容,更是在解析其背后的文化语法。 深入到阐释学层面,本书质疑了“单一正确解释”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本与图像互文性的考察,我们揭示了观看者(受众)的主动性在意义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图像的生命力在于其被不断重新语境化和再阐释的过程中。 更关键的是,我们必须直面媒介的权力。从印刷术的发明对知识传播的重塑,到摄影术如何制造“客观真实”的幻象,再到当代数字影像对身份认同的侵蚀与重塑,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不同媒介形态如何系统性地筛选、过滤并最终规定了我们能够看到的“现实”。 第三部分: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身份、真实与虚拟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图像的“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尖锐的议题: 1. 身体与凝视(The Body and the Gaze): 我们将分析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视觉的欲望机制,并结合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探讨公共空间、时尚摄影以及色情图像中,凝视如何成为规训和控制身体的工具。谁被允许观看?谁是被观看的对象?这些问题直接触及社会公正的核心。 2. 后真相时代的图像政治: 在深度伪造(Deepfake)和算法推荐的时代,图像的“可信度”已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本书探讨了“视觉证据”的瓦解过程,分析了图像如何被用作宣传、制造群体共识或煽动对立的武器。 3. 数字景观与在场感: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社交媒体的信息流,正在建构一个与物理世界平行或叠加的“数字景观”。我们如何在这种持续的、碎片化的视觉浸泡中维持自我感?图像的“在场感”在技术上得到了强化,但在哲学上却可能变得愈发稀薄。 结论:超越视觉的批判性素养 《图像的奥秘》的目的,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看图指南”,而是倡导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自觉性的视觉素养。理解图像的构建逻辑,意味着我们能够识别隐藏的意识形态假设,抵御不自觉的符号操控,并在日益被图像主导的世界中,重塑我们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自由空间。 本书的论述严谨而富有启发性,融合了哲学、艺术史、符号学、心理学和媒介理论的跨学科洞察,是所有关注视觉文化、传播学、社会学及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必备参考。它将引导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有意识的图像解读者与创造者。 关键词: 视觉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媒介理论、凝视理论、后真相图像、符号建构、批判性视觉素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触动,远超出了我最初对“文集”二字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带着饱满的热情与深刻的洞察力,引领着我们在艺术史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探寻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愈发明亮的真知灼见。阅读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漫步,每一步都伴随着新奇的发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在分析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结构逻辑时,那种将理性构建与审美体验完美融合的阐述方式,令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停留在对“美”的空泛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语境、社会需求如何塑造了艺术的形式语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清晰性”和“意图”在视觉传达中的核心地位的讨论,这套方法论即便放到今天的数字媒体设计领域,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次看似轻松的转折背后,都蕴含着扎实的学术功底,读完后,感觉对“如何看”世界,都有了一套全新的底层操作系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时,其内在的严谨性让我感到有些压力,但这股压力很快就被作者展现出的宏大视野所取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不是简单的前后衔接,而是像一个精妙的几何体,各个部分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理论高塔。其中关于“感知习惯的惰性”与“艺术革新对感知的冲击”之间的辩证关系,描述得尤为精辟。作者描绘了艺术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我们“打开新的眼睛”,去发现那些先前因为过于熟悉而被忽略的客观事实和内在规律。这套文集,与其说是对某一阶段艺术现象的总结,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传承——它教会读者如何保持一种“永恒的新鲜感”,如何永远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警惕和好奇。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赞叹,而是渴望深入到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逻辑肌理之中去探究一番,这真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之旅。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偏向学术理论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然而,这本集子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述风格,与其说是在“写书”,不如说是在“与你交谈”。他擅长用非常生活化,甚至是带有幽默感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哲学概念,比如他对比不同时代对“透视法”的理解差异时,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让那些原本高悬在云端的艺术理论,一下子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约定俗成”在艺术接受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标准,迫使我反思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真理”究竟有多少是建构的。读完后,我像是被人从一个舒适但封闭的盒子中轻轻推了出来,看到了更广阔、更具多元视角的风景。对于那些想提升人文素养,但又怕被传统教材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僵硬理解。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形式视为内容的附庸,认为艺术的意义在于它“说了什么”。但作者在这里精心构建了一个系统,论证了“形式本身就是意义的载体,甚至是意义的诞生之地”。例如,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叙事手法的差异分析,清晰地表明了媒介和结构选择是如何主动地塑造了被传递的信息的侧重点和情感张力。这种对“物性”与“观看行为”互动的关注,让我对所有具有视觉呈现的媒介——从古老的壁画到现代的界面设计——都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我读到最感叹的一点是,作者对于“语境变迁”对艺术理解的重塑作用的精妙论述,他提醒我们,任何艺术品的“最终解释权”都是流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所有答案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心智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构建意义的深度考古。它没有拘泥于单一艺术门类的细枝末节,而是跳出了传统的艺术史框架,将人类的感知、记忆乃至无意识的投射,都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之内。其中关于“图式化”倾向的讨论,简直是洞穿人心。作者以孩童的涂鸦为例,精准地揭示了我们在简化现实以求快速理解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那种对鲜活、多变的现实的粗暴概括。这不仅是对视觉艺术史的深刻反思,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诸多思维定势和信息过滤的机制。全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是浓缩的精华,我不得不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在旁空白处做笔记,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点。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对抗”的阅读过程,虽然辛苦,但回馈是巨大的,它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