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规划教材”之一,通过8个项目介绍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包括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供料单元安装与调试、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冲压单元安装与调试、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装配单元安装与调试、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分拣单元安装与调试、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输送单元安装与调试、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全线运行、工业机器人搬运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综合能力应用。本书还采用了微视频讲解的全新教学模式,读者只要拿出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 目录
前 言
项目1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供料单元安装与调试 1
1. 1 项目描述 1
1. 2 相关知识 2
1. 2. 1 供料单元的传感器 2
1. 2. 2 供料单元的气动元件 3
1. 3 项目准备 7
1. 4 项目实施 8
1. 4. 1 供料单元的机械组装 8
1. 4. 2 供料单元的气路连接及调试 12
1. 4. 3 供料单元的电气设计及连接 13
1. 4. 4 供料单元的程序设计及调试 16
1. 5 检查评议 18
1. 6 故障及处理 19
1. 7 问题与思考 20
项目2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单元安装与调试 21
2. 1 项目描述 21
2. 2 相关知识 22
2. 3 项目准备 23
2. 4 项目实施 24
2. 4. 1 加工单元的机械组装 24
2. 4. 2 加工单元的气路连接与调试 28
2. 4. 3 加工单元的电气接线 29
2. 4. 4 加工单元的程序设计及调试 30
2. 5 检查评议 32
2. 6 故障及防治 34
2. 7 问题与思考 34
项目3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装配单元安装与调试 35
3. 1 项目描述 35
3. 2 相关知识 36
3. 2. 1 装配单元的传感器 36
3. 2. 2 装配单元的机械元件 37
3. 2. 3 装配单元的气动元件 39
3. 3 项目准备 41
Ⅴ
3. 4 项目实施 41
3. 4. 1 装配单元的机械组装 42
3. 4. 2 装配单元的气路连接及调试 44
3. 4. 3 装配单元的电气接线 45
3. 4. 4 装配单元的程序设计及调试 48
3. 5 检查评议 52
3. 6 故障及防治 53
3. 7 问题与思考 53
项目4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分拣单元安装与调试 54
4. 1 项目描述 54
4. 2 相关知识 55
4. 2. 1 旋转编码器 55
4. 2. 2 变频器的认知 57
4. 2. 3 西门子S7—200PLC 高速计数器指令 64
4. 3 项目准备 68
4. 4 项目实施 69
4. 4. 1 分拣单元的机械组装 69
4. 4. 2 分拣单元的气路连接及调试 73
4. 4. 3 分拣单元的电气接线及调试 73
4. 4. 4 分拣单元的程序设计及调试 75
4. 4. 5 分拣单元的人机界面设计及调试 78
4. 4. 6 变频器输出的模拟量控制 87
4. 5 检查评议 88
4. 6 故障及防治 90
4. 7 问题与思考 90
项目5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输送单元安装与调试 91
5. 1 项目描述 91
5. 2 相关知识 93
5. 2. 1 交流伺服电动机及驱动器 93
5. 2. 2 PLC 的MAP 库文件的应用 100
5. 2. 3 PLC 的位置控制 109
5. 2. 4 输送站伺服电动机的PLC 控制 112
5. 3 项目准备 119
5. 4 项目实施 120
5. 4. 1 输送单元的机械组装 120
5. 4. 2 输送单元的气路连接及调试 125
5. 4. 3 输送单元的电气接线及调试 126
5. 4. 4 输送单元的程序设计及调试 130
5. 5 检查评议 136
5. 6 故障及防治 137
5. 7 问题与思考 138
项目6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全线运行 139
6. 1 项目描述 139
Ⅵ
6. 2 相关知识 143
6. 3 项目实施 149
6. 3. 1 通讯网络的建立 149
6. 3. 2 人机界面的设计 151
6. 3. 3 联网程序设计 157
6. 3. 4 整机调试及故障诊断 162
6. 4 检查评议 164
项目7 工业机器人搬运单元的安装与调试 165
7. 1 项目描述 165
7. 2 相关知识 165
7. 3 项目准备 166
7. 4 项目实施 166
7. 4. 1 搬运模型的安装 166
7. 4. 2 吸盘夹具及夹具电路和气路的安装 166
7. 4. 3 I/ O 分配及接线 167
7. 4. 4 PLC 程序设计 168
7. 4. 5 机器人程序编写 168
7. 5 检查评议 173
项目8 自动化生产线综合能力应用 175
8. 1 项目描述 175
8. 1. 1 设备及工艺过程描述 175
8. 1. 2 工作过程概述 175
8. 1. 3 待完成的工作任务 176
8. 1. 4 注意事项 186
8. 2 项目计划与实施 186
8. 2. 1 项目实施计划 186
8. 2. 2 相关参数 186
8. 2. 3 安装技术规范 187
8. 3 检查评议 195 前言/序言
自动化生产线是通过控制系统和工件传送系统, 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机床与辅助设备自动进行产品整体设计或制造的生产系统, 简称自动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在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方面上也逐渐从效率低下的人工生产线转变为集约程度高的自动化生产线, 而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又促使自动化生产线不断发展与进步, 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也在连续不断地开展着优化和完善工作。
“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 是综合应用学生前期所学知识的实操性与实践性课程, 这里所说的前期所学知识包括: 机械基础、液压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与驱动技术、变频器技术、PLC 技术、组态与触摸屏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本书注重实践与应用, 精简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以项目引导的形式进行编写。
本书在选用项目时注重自动化生产线在企业中的典型应用, 注重自动生产线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等; 在介绍知识点时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书由梁亮、梁玉文任主编, 刘宝生、牛彩雯、李萌任副主编, 朴圣艮、张立娟、李俊涛、王佰红、罗新、田军、高岩、杨蔚岭参加编写。
鉴于时间仓促和作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跨越时代的变革之路》 引言 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产方式的革新,特别是精益生产理念的深入融合与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制造业的格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传统制造基础上,系统性地引入并实践精益生产原则,同时前瞻性地布局与应用智能制造的各项核心技术,最终实现生产效能的质的飞跃,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工厂。 第一章: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来临之前,精益生产以其卓越的成效,早已为现代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章将深入剖析精益生产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价值,引导读者理解“消除浪费”这一根本目的。我们将详细阐述精益生产的十大原则,包括但不限于: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如何识别、可视化并分析产品从原材料到客户手中的整个过程,从中找出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为后续的改进提供清晰的蓝图。 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 JIT): 深入探讨其“拉动式生产”的精髓,以及如何通过看板(Kanban)系统、消除批量生产等手段,实现物料与信息的实时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制品与库存。 持续改进(Kaizen): 强调全员参与、点滴进步的企业文化,以及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在日常运营中的应用,驱动企业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自动化(Jidoka): 在精益语境下,理解“自动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取代,更是“自働化”——即设备在出现异常时能够停止运转,并发出警报,从而防止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 柔性化生产(Flexibility): 探讨如何通过标准化作业、快速换模(SMED)等技术,使生产线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 质量管理(Quality at the Source): 强调“一次性做对”,通过源头控制、防错机制(Poka-Yoke)等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作场所管理(5S): 深入解读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的实践步骤及其对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安全环境的深远影响。 除了理论讲解,本章还将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展示精益生产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帮助读者掌握将这些原则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方法。 第二章: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解析 智能制造是精益生产理念的自然延伸与技术升级。本章将聚焦于支撑智能制造的几大核心技术,解析其原理、应用场景及潜在价值: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探讨如何通过传感器、RFID等技术,将设备、产品、人员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互联互通。我们将分析工业物联网(IIoT)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如设备状态监测、环境参数感知、人员行为追踪等。 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 讲解如何利用海量生产数据,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算法,挖掘隐藏的规律、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参数、提升决策效率。本节将介绍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与评估等关键环节。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Cloud Computing & Edge Computing): 分析云计算如何为海量数据存储、高性能计算提供支撑,而边缘计算又如何在靠近数据源的设备端进行实时处理,降低延迟,提高响应速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 深入探讨AI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包括机器视觉检测、自然语言处理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预测性维护、智能调度优化等。我们将介绍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主流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解释如何创建物理实体在数字世界的精确映射,通过仿真、预测、优化等手段,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测试、监控和维护,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 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Robotics & Automation): 重点关注协作机器人(Cobots)、自主移动机器人(AMRs)等新兴机器人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生产自动化。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3D打印: 探讨3D打印在原型制造、定制化生产、复杂结构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如何改变传统供应链和产品设计理念。 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 随着互联互通的深入,网络安全成为智能制造不可忽视的挑战。本节将分析工业控制系统(ICS)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介绍相应的防护策略与技术。 第三章: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的融合路径 理解了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与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协同效应,创造更大的价值。 数据驱动的精益改进: 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制造技术采集的精准数据,为精益生产的各项改进活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例如,通过IoT设备实时监测生产节拍,精准识别瓶颈工序;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从而消除“计划外停机”这一重大浪费。 智能化消除浪费: 分析智能技术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和消除精益生产所定义的七种浪费(过量生产、等待、运输、不必要的加工、过量库存、不必要的移动、缺陷)。例如,通过AI驱动的智能仓储系统,精确控制库存水平;利用MES(制造执行系统)与APS(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优化生产调度,减少等待时间。 精益的智能工厂设计: 强调在工厂规划与建设阶段,就应融入精益与智能化的理念。如何在空间布局上减少物料搬运,如何设计柔性化的生产单元,如何集成IoT传感器用于全流程监控,以及如何构建能够支持数据分析的IT/OT(信息技术/运营技术)融合架构。 人机协同与智能化赋能: 智能制造并非要取代所有人工,而是要通过智能技术赋能一线操作人员,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探讨如何利用AR/VR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和培训,如何通过人机协作机器人提高生产的柔性与安全性,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让现场管理人员更直观地了解生产状况,快速做出响应。 构建智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智能制造技术如何助力精益质量管理,例如,利用机器视觉进行产品缺陷的自动检测,利用AI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数据,提前预警潜在的质量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敏捷的供应链与精益化服务: 探讨智能制造如何延伸至供应链管理,实现更高效的协同与信息共享,从而更好地支撑精益生产的“准时化”要求。同时,也分析智能技术如何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如预测性维护服务、远程诊断服务等,进一步提升客户价值。 第四章:精益智能工厂的实施策略与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回归实践,为读者提供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精益与智能制造融合的路线图,并探讨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战略规划与愿景设定: 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制定清晰的精益智能制造转型战略,明确转型的目标与阶段性成果。 技术选型与系统集成: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智能制造技术中,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将不同厂商、不同系统的技术进行有效集成,构建开放、兼容的平台。 数据治理与标准化: 强调数据是智能制造的血液,因此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 智能制造需要具备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节将探讨企业如何进行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再培训,以及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适应新的生产模式。 循序渐进的实施方法: 建议企业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从小范围的项目开始,验证技术可行性与管理效益,再逐步扩展到整个生产体系。 风险评估与应对: 识别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人员抵触等,并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持续评估与优化: 智能制造的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节将强调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回顾转型成效,并根据反馈进行持续的优化与迭代。 结语 《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跨越时代的变革之路》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本关于战略、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南。它引导读者理解,精益生产所倡导的效率、品质与柔性,在智能制造时代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而智能制造的强大能力,也需要精益生产的精髓来指导,确保其最终服务于“消除浪费、创造价值”的根本目标。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未来工厂的深度思考,为企业迈向更高效、更敏捷、更具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时代提供宝贵的洞见与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