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 著
图书标签:
  • 媒介伦理学
  • 新闻传播学
  • 伦理学
  • 案例分析
  • 传播伦理
  • 媒体伦理
  • 新闻伦理
  • 学术著作
  • 教材
  • 译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4425
版次:8
商品编码:123227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伦理学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各种媒介中的应用,通过文本、案例、图表来向读者展示如何更好地、更合乎伦理地完成工作。作者汇编了大量*新的关于媒介伦理的案例,将讨论锁定在媒介及从业者面临的伦理难题上,又将讨论推向问题的实质,并将适当的理论引入决策过程,通过精心设置的思考题设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伦理判断。本书既可以用作媒介伦理学课程的主教材,也可以用作新闻写作、媒介与社会、广告与公关、新闻摄影等课程的伦理部分的补充教材。

作者简介

菲利普?帕特森 俄克何马基督教大学传播学教授。
李?威尔金斯 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教授,曾任教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目录

第1章 伦理抉择导论
做出伦理抉择 / 1
博克模式 / 5
分析 / 6
伦理抉择指南 / 8
伦理“科学” / 15
第1章 随笔 / 16
第1章 案例 / 18
第2章 信息伦理学:寻求真相的职业
导论 / 20
变化的真相观 / 21
究竟是谁在发言? / 25
眼见并非为实 / 26
定义和构建新闻 / 27
包装报道:新闻作为大规模制造的产品 / 28
论欺骗的伦理 / 30
合乎伦理的新闻价值观 / 34
第2章 案例 / 36
第3章 战略传播:为客户鼓吹是否意味着与消费者为敌?
伸出双手,打动某人 / 50
技术:是有求必应屋,还是价值体系? / 52
考虑受众:从说服理论到哲学人类学 / 53
推敲讯息:一个系统的测试 / 55
广告的特殊问题:脆弱的受众 / 58
新闻业和公共关系:最典型的斗争 / 60
说服和责任 / 63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
第3章 案例 / 64
第4章 忠诚:在相互矛盾的忠诚之间选择
忠诚,作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 80
乔赛亚?罗伊斯的贡献 / 81
作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事业 / 83
相互矛盾的忠诚 / 84
波特方格 / 85
第4章 案例 / 90
第5章 隐私:在地球村寻求独处
为什么在新千年出现隐私问题? / 107
隐私作为一种法律建构 / 109
隐私作为一种伦理建构 / 111
持续的冲突 / 113 秘密和隐私的区别 / 114
判断:是否披露私人信息 / 115
当知情权不够时 / 116
受众的行为亦有影响 / 118
约翰?罗尔斯和“无知之幕” / 119
第5章 案例 / 121
第6章 民主社会中的大众媒介:恪守承诺
导论 / 130
评估政治传播 / 131
当选 / 134
了解领导人及其品格 / 136
媒介的恰当角色———看门狗还是哈巴狗? / 139
现代问题:恐怖主义和仇恨 / 141
民主社会中的社会正义 / 142
第6章 案例 / 143
第7章 媒介经济学:截稿时间迁就利润底线
导论 / 159
责任的遗产 / 161
超级竞争及其对新闻的影响 / 162
电视:集团化、兼并和生存 / 164
电影和音乐:流行佳作和盗版 / 166
报纸:输掉了便士报革命 / 168
现代困境:利益相关者vs.股份持有者 / 170
新千年的社会责任 / 171
第7章 案例 / 173

精彩书摘

经典的伦理学理论强调诸如个性、选择、自由和义务等概念,从而着重赋予了个人和个人行为以理性因素。但是当代政治学指出了这种方法中的理智缺陷。考虑一下环境。对于许多环境问题,人们做出恰当的个人选择,这些抉择共同导致环境恶化。我做出开车(或者购买一 辆混动车)的个人抉择没什么关系;但是许多个人抉择结合在一起,其影响就非同小可,不仅会作用于一代,而且会作用于后世。 这类全社会性的问题是现代政治和商业活动的标志,起源于政治理论的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试图为面对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社群主义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概念或社群概念并赋予它道德分量。至少从生物学的意义上,人们的生命是从两人社群开始的。社群主义哲学将这种生物学的开端扩展成一种哲学世界观。“社群主义认为,人们彼此之间都有某些无法逃避的权利要求,除非以人性为代价,否则不能拒绝这些要求。”(Christians,Ferré and Fackler,1993,14)。社群主义称,在遇到政治和社会议题时,社群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并不会践踏个人利益。社群主义关注个人伦理抉择的结果,其分析视角是其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将社群主义应用于新闻业时,你拥有一个“致力于公正、契约和赋权的”产品,“真正的社群以公正为标志;在强大的民主政体中,勇敢的言论动员人们采取行动……在规范的社群中,公民不仅仅是从外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且被赋予了变革社会的权利”(Christians et al.1993,14)。社群主义主张,社会公正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观。虽然社群主义者承认过程的价值,但是他们一样关心结果。历史充斥着导致恶果的“善”的过程。例如,1933年,民主选举导致德国的领导权移交给了由希特勒领导的少数党。包含了五分之三条款(即非裔美国人相当于一个欧洲人的五分之三,根据这样的人口计算法确定每个州在美国参议院应有的代表人数)的美国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撰写和采纳的。社群主义认为,个人行为创造更公正社会的能力是衡量其正当性的恰当手段,而其结果则是计算的一部分。社群主义思想允许伦理学讨论将诸如利他主义、仁爱等价值观与诸如说真话和忠诚之类更加传统的问题置于平等的位置上。事实上,诺贝尔奖博弈论的获奖作品已经实证地证明,社群的基石之一合作,带来了理想的结果,而人们曾认为这样的结果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Axelrod,1984)。当考虑到“未来的影子”时,合作就格外强大。这个“未来的影子”就是我们意识到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将遭遇自己所做的抉择的后果以及它们对他人的影响。社群主义对自己的一般命题缺乏简明的总结。但是,一个社群主义社区的 任何概念都始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自我理解的一部分,它的成员还包括他们在社区中的成员资格。“对于他们来说,社区描绘的不仅是他们作为公民拥有什么,而且是作为公民他们是什么;他们不仅选择了一种关系(就像在一个自愿加入的协会中),而且发现了一种依恋;不仅仅是一种特征,而且是构成他们身份的要素”(Sandel,1982,150)。


媒介伦理学:挑战与实践 引言 在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媒介扮演着前所未有的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舆论的塑造者、公众认知的引导者,乃至民主制度的基石。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复杂的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平衡性,到社交媒体的责任与内容审核,再到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媒介伦理学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前沿。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媒介运作中涌现的各种伦理议题,分析其背后的根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我们并非孤立地研究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以期勾勒出媒介伦理学丰富而生动的图景。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梳理与对当代热点问题的剖析,本书力求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媒介伦理的深度与广度,并在个人实践中做出负责任的媒介选择。 第一部分:媒介伦理学的基石 1. 伦理学的基础概念与媒介伦理的范畴: 什么是伦理学? 本部分将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追溯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阐释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如功利主义、义务论、美德伦理学等。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理论如何为我们理解“何为正确”和“何为应为”提供框架。 媒介伦理学的独特性: 媒介伦理学并非简单套用普适性伦理原则,它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维度。我们将探讨媒介伦理学所关注的特殊主体(记者、编辑、内容创作者、平台运营者、受众等),以及媒介活动本身的特性(如时效性、公开性、影响力、技术依赖性等)如何塑造其伦理挑战。 媒介伦理学的核心议题: 简要概述本领域内的核心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独立性、透明度、隐私保护、诽谤、偏见、歧视、侵权、社会责任、人工智能伦理等。 2. 媒介伦理学的理论视角: 从哲学到实践: 我们将系统梳理指导媒介实践的经典伦理理论,并探讨其在当代媒介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功利主义: 探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在媒介决策中的应用,例如新闻报道的取舍、公共利益的权衡等。同时,也将分析功利主义在面对少数群体利益时可能存在的不足。 义务论: 聚焦于“道义”本身,强调遵守规则和义务的重要性,如“说真话”的义务,保护隐私的义务等。我们将分析义务论在确立媒介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美德伦理学: 关注媒介从业者的品德培养,如诚实、正直、同情、勇气等,探讨这些美德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道德行为。 关怀伦理学: 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在伦理决策中的重要性,探讨媒介如何以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报道弱势群体、处理危机事件等。 公共领域理论: 分析媒介在构建和维护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媒介在此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例如促进理性对话、监督权力等。 理论与现实的张力: 批判性地审视不同理论在处理复杂媒介情境时的优劣,强调理论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引导实践的工具。 第二部分:新闻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1.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事实核查与信息来源: 详细探讨记者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如何识别和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处理匿名消息,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 误报与更正: 分析新闻误报的原因,包括疏忽、偏见、信息不完整等,以及媒体在发现误报后应如何及时、透明地进行更正。 煽情主义与耸人听闻: 批判过度追求轰动效应、牺牲事实准确性以吸引眼球的报道方式,探讨其对公众认知和信任的侵蚀。 新闻与观点: 区分新闻报道与评论观点,强调在报道中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将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混入事实陈述。 2. 新闻的平衡性、公正性与公平性: “双方观点”的陷阱: 探讨在报道具有争议性议题时,简单地呈现“双方观点”是否就能实现平衡,以及如何避免“虚假平衡”的产生。 代表性与包容性: 分析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系统性偏见,如何确保不同群体、不同视角的声音都能得到恰当的呈现。 避免歧视性语言与刻板印象: 探讨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种族、性别、阶级、年龄等歧视,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和叙事方式来消除刻板印象。 公正的报道原则: 强调在报道中力求公平对待所有相关方,给予受访者申辩和解释的机会。 3. 隐私与公众知情权: 隐私的界限: 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公众人物或普通公民的隐私可以被揭露,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 侵犯隐私的边界: 分析新闻报道中哪些行为构成对个人隐私的非法侵犯,如偷拍、侵入私人空间、泄露私人信息等。 儿童隐私的保护: 强调在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中,应给予更高的隐私保护,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公众人物”的定义与例外: 探讨在公共领域中的人物,其隐私权是否会受到限制,以及这些限制的具体范围。 4. 新闻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不受干扰的报道: 探讨新闻机构在政治、经济、商业等外部压力下,如何保持报道的独立性。 利益冲突: 分析记者、编辑、媒体所有者等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如何识别、披露和管理这些冲突。 广告与编辑内容的分界: 强调广告与新闻报道之间必须有清晰的界限,避免广告对新闻内容产生不当影响。 “第三方”视角: 探讨在报道中保持“旁观者”立场的重要性,避免过度介入或被情绪左右。 第三部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伦理挑战 1. 社交媒体的责任与内容治理: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监管: 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审核、谣言传播、仇恨言论、网络欺凌等问题上应承担的责任。 平台的中立性与审查: 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推荐算法、用户账号封禁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其是否具备定义“真相”的权力。 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 探讨社交媒体算法可能带来的偏见,以及“信息茧房”效应如何影响用户的认知和信息获取。 网红与意见领袖的伦理: 分析网红、KOL等新媒体意见领袖在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时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2. 深度伪造(Deepfake)与信息真实性危机: 技术滥用与社会影响: 探讨深度伪造技术在制作虚假视频、音频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对政治、社会信任、个人名誉的潜在威胁。 辨别与防范: 分析辨别深度伪造内容的方法,以及媒体、技术公司、监管机构应如何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探讨在信息传播中,深度伪造技术如何加剧“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困境。 3. 人工智能(AI)在媒介内容生产中的伦理: AI生成新闻的透明度: 探讨AI生成新闻的来源、算法和潜在偏见是否需要向公众披露。 AI的责任主体: 当AI生成的内容出现错误或侵权时,责任应如何界定?是开发者、使用者还是AI本身? AI对新闻从业者的冲击: 分析AI在内容生产、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可能对传统新闻从业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AI的偏见与公平性: 探讨AI在数据训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如何确保AI生成的内容具有公平性。 4. 网络欺凌、网络暴力与数字公民素养: 网络欺凌的形态与影响: 分析网络欺凌的多种形式,如人肉搜索、诽谤、骚扰等,以及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平台与监管的困境: 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在处理网络欺凌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以及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 强调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包括辨别信息、理性发言、尊重他人等,是应对网络暴力和欺凌的关键。 第四部分:媒介伦理的实践与未来 1. 媒介伦理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行业自律与法律法规: 探讨行业协会、媒体组织制定的伦理准则,以及法律法规在约束媒介行为方面的作用。 内部审查与监督机制: 分析媒体机构内部的编辑审查、伦理委员会等机制,以及其在防止伦理失范中的作用。 公众监督与问责: 探讨公众如何通过投诉、舆论监督等方式对媒介行为进行问责。 2.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受众的媒介辨别能力: 强调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帮助公众理解信息、辨别真伪、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培养负责任的媒介使用者: 引导公众认识到自身作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应如何负责任地发布和分享信息。 面向未来的媒介教育: 探讨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持续更新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3. 未来的媒介伦理展望: 技术发展与伦理挑战的持续互动: 预测新兴技术(如VR/AR、元宇宙等)将带来的新伦理议题。 全球化与跨文化媒介伦理: 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介伦理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如何构建普适性的伦理框架。 媒介机构的社会责任: 强调媒介机构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结语 媒介伦理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媒介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理解和实践媒介伦理,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也是每一个信息时代的公民应有的自觉。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媒介世界的复杂性,去思考信息传播的深远影响,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更负责任的媒介使用者和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过去可能更多关注新闻内容的“好坏”,但这本书则让我开始思考这些内容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们经历了怎样的伦理抉择。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平衡报道”的讨论所触动。在一些争议性极强的话题上,记者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和全面?书中对不同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平衡”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呈现双方观点,更需要深入挖掘事实真相,避免被不当言论所绑架。我更是对书中关于“媒体的社会责任”的探讨印象深刻。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媒体的责任是否也随之加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读者,也并非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理解媒介伦理,有助于我们更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更好地参与到公共讨论中。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接受,而是能够带着审视的态度,去理解媒介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以一种非常直接且深刻的方式,揭示了媒介活动中隐藏的伦理挑战。我一直对“为了公众利益”这个概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含义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把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让我去思考:什么才真正是“公众利益”?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揭露真相,是否可以适度牺牲个人的隐私?书中的案例,从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到企业的不当行为,都逼迫读者去审视“公众知情权”的边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编辑的自由裁量权”的探讨,在多元化的信息洪流中,编辑的角色究竟是什么?他们如何抵制外部压力,如何维护新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对媒介伦理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媒介伦理并非一套静态的规则,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实践过程。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和权力运作。

评分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正在学习新闻传播的学生,我常常感到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摇摆不定,不知道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应用所学的伦理原则。这本书的案例分析,就像是一次次真实的模拟演练。我被书中关于“负面报道”的伦理争议深深吸引。在报道社会阴暗面时,如何才能避免过度煽情,同时又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书中的不同案例,从犯罪报道到社会不公的揭露,都呈现了记者们在内容选择和叙事方式上的艰难抉择。我从中看到了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和社会议程中的巨大力量,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力量所伴随的巨大责任。书中对于“信息来源的保护”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当前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记者如何平衡信息来源的安全与公众的知情权?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新闻导师,用生动的例子,教会我如何思考,如何做出更负责任的判断。我感觉自己对新闻伦理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融入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我一直对新闻从业者在信息爆炸时代所面临的道德困境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核心。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辩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在追求轰动效应和维护新闻深度之间,记者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从政治丑闻到个人隐私的方方面面,每一篇都充满了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新闻编辑部,与编辑们一起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决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议题,比如新闻的偏见、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它鼓励读者批判性地审视媒介内容,理解其背后的伦理考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被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所阅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媒介的接收者,理解其伦理框架,才能更好地辨别信息,做出明智的判断。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实践的生动性融为一体,让媒介伦理学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议题。

评分

读完《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8版)》的感受,真的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在此之前,我对媒介伦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原则上,比如“真实”、“客观”。但这本书则把这些原则置于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境中进行拷问。它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在真实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这些原则是如何受到挑战,又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实践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知情同意”的讨论所吸引,尤其是在涉及弱势群体或敏感话题时,记者如何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这其中的界限何在?书中的案例,无论是对灾难现场的报道,还是对名人隐私的挖掘,都迫使我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有权知道这些?记者是否有权去揭露?这本书也让我对“客观性”的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可以简单达到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是记者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偏见时,尽力寻求平衡的体现。这种对复杂性的承认,恰恰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分析媒介伦理问题的“工具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新闻背后的权力运作和价值取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