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走嚮大國崛起,但並不是錶示前方是坦途。
國內,供給側改革、金融體係改革、創新創業、實體經濟、中等收入陷阱……每一項改革都麵臨挑戰;國外,特朗普訪華、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每一個挑戰都關乎我們的未來。
在本書中,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傢瀋建光聚焦經濟變革突破點,開齣經濟復蘇良藥。
瀋建光,經濟學博士,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傢,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及亞洲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復旦大學泛海國際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論壇理事。
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深經濟學傢。
盡管目前全球經濟復蘇明顯,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非常規政策卻“難說再見”。中國經濟問題,越來越需要在全球背景下理解;全球經濟發展,亦越來越受中國政策的影響。瀋建光的新書《變革:新時期中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為理解這些紛繁錯雜的問題提供瞭很好的視角。
——中國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謝平
瀋建光的研究既接地氣,又有一定的政策藉鑒意義,希望本書能夠引起一些對中國經濟轉型的思考和共鳴。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李劍閣
本書是對轉型期中國經濟的全方位描述,諸多觀點有事實和數據支撐,有思想碰撞,並引入對更多深層難題的思考。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本書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新變化做瞭許多思考,從經濟、金融和改革全局著眼,對我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運行中的熱點問題進行瞭討論。作者在歐洲央行工作的特殊經曆,也使本書對中國問題的討論具備瞭國際視角,充分藉鑒和討論相關的國際經驗,見解獨到,值得推薦。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司原司長、中歐陸傢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鬆成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經濟新動能
齣口將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
中國經濟周期之辯: 本輪復蘇動力何在? /
經濟強勁反彈觸發政策轉嚮 /
從挖掘機周期看中國投資復蘇 /
降準大轉彎背後的三層邏輯 /
降息是否重迴“四萬億”老路? /
第二章 金融去杠杆與灰犀牛
金融工作會議突破和保留瞭什麼? /
金融去杠杆影響幾何? /
中國如何守住金融安全底綫? /
中國經濟的近憂和遠慮 /
債務高增長,中國能否避免金融危機? /
加快改革步伐,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 /
提振企業傢信心: 扭轉民間投資惡化關鍵 /
應避免主動刺破房地産泡沫 /
房地産市場對整體經濟形成諸多風險 /
中國高債務風險之辯 /
第三章 中國政策與改革
遼寜統計數據造假暴露瞭什麼? /
從“巨大中華”看産業政策之爭 /
從習近平考察小崗村看中國政策動嚮 /
猜忌橫行,隻因數據缺乏透明度 /
牛市不需“國傢戰略” /
反思“四萬億”恐懼癥 /
去産能不應止於為國企解睏 /
“十三五”規劃亮點與挑戰何在? /
中國經濟政策三大新取嚮 /
點燃民間資本熱情的關鍵是改革 /
以“創造性破壞”化解中國式産能過剩 /
債市違約頻發背後的改革睏境 /
債轉股需要國企改革的推進 /
牛市重在製度建設 /
第四章 塑造大國領導力
毫無必要的“TPP恐慌癥” /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貿易規則新變化 /
逆全球化之下,落實G20共識麵臨四大難點 /
托賓稅存在許多負麵效應,如要推齣需反復權衡 /
負利率的五大潛在矛盾 /
貨幣政策不能承受之重 /
G20框架下的全球金融協調新成就 /
G20全球匯率協調缺失瞭什麼? /
亞投行——中國新金融外交戰略的勝利 /
第五章 人民幣: 國際化新徵程
切莫低估人民幣入籃的偉大意義 /
做空之下,人民幣到底被“高估”多少? /
周小川對人民幣空頭的反擊 /
海外做空難撼人民幣穩定 /
人民幣入SDR: 龍門一躍還是騎虎難下? /
保外儲還是保匯率是個僞命題 /
人民幣升值背後的央行意圖 /
為什麼人民幣匯率預測錯得離譜? /
第六章 量化放鬆的功與過
金融危機十周年的三點反思 /
中美會重蹈日美貿易戰覆轍嗎? /
美元的拐點真的到來瞭嗎? /
英國脫歐與美元周期拐點 /
日本的泡沫教訓是否適閤中國? /
本輪美元周期已經接近頂點 /
引領全球化中國需處理好三層關係 /
中美關係: 陰雲密布下的曙光初現 /
特朗普陰影下,中國如何應對? /
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戰? /
警惕特朗普衝擊 /
中美貿易戰的風險有多大? /
中美非常態下的閤作之難 /
美聯儲鴿派背後的全球博弈 /
亞洲金融危機對當下的三點啓示 /
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五大質疑 /
齣口將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一度對淨齣口依賴較高的中國經濟受到瞭沉重打擊,也促使中國經濟模式在隨後幾年當中,從過多依靠外需逐步嚮依靠內需拉動轉變。不過,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齣口競爭力並未下降。而從2017年以來的情況看,中國齣口或將持續好轉,淨齣口有望再度成為支持中國經濟的新亮點。
迴顧曆史,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可視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拐點。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增長對外需依賴較重,特彆是2002年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後,更是促進瞭中國進齣口貿易總額的明顯提升,其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一度達到64%的高點,其中齣口占GDP的比重也高達35%。
然而,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外需急轉直下,大量齣口廠商受到衝擊。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因此逐年迴落,至2016年,已經下降至33%,齣口占GDP的比重則下降至18%。貿易情況的惡化使得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嚮更多依靠內需轉變,並帶動瞭不少齣口企業的轉型升級。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金融危機使得中國的齣口引擎失速,但這主要是全球經濟疲軟導緻的貿易活動低迷所緻。與其他國傢的橫嚮比較來看,近年來中國齣口的全球競爭力並未下降,齣口份額占全球齣口份額的比重仍然保持上升態勢,從2006年的8.1%上升至2015年的14.1%。相比之下,一些主要發達國傢的齣口在全球市場卻錶現黯淡: 十年中,美國齣口在全球的占比基本穩定在9%左右,德國齣口占比則下降約1個百分點至8%,日本齣口份額亦從5.4%下降至不足4%。
從中國的齣口結構看,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齣口的全球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 得益於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優勢,服裝、紡織等勞動力密集型産品齣口的全球占比分彆從2006年的30%、21%上升至2015年的37.6%、37%;與此同時,機械運輸設備齣口的全球占比則從10.5%上升至18%。
從中國自身的齣口結構看,機械運輸設備齣口占中國齣口的份額從2005年的46.2%上升到2015年的46.8%,而服裝和紡織品的占比則從2005年的15.1%下降到2015年的12.4%。這錶明,中國齣口升級態勢已經發生。
展望未來,齣口或將再次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來,中國貿易活動明顯好於預期。國傢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商品和服務淨齣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已從2016年的-0.5%轉為0.3%,對增長的貢獻也從2016年的-6.8%轉為4.2%。與此同時,2017年四五月份的齣口數據也明顯好於預期。中國齣口數據的好轉,一方麵與價格因素有關,即進口價格漲幅明顯高於齣口價格漲幅;另一方麵,則得益於海外經濟環境的改善。考慮到2017年全球經濟的復蘇,特彆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歐洲的經濟的明顯轉好,以及中國與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之間的貿易陰霾逐步驅散,預計齣口嚮好的發展態勢或將持續。
2017年以來,全球經濟的復蘇態勢非常明顯,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上調瞭全球增長預期。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7年4月將全球經濟預測調高至3.5%,好於2016年的3.1%。而從中國與主要的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情況來看,美國方麵,年初各界一度擔心的中美貿易戰陰霾已經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經濟迴暖對中國齣口的拉動。如2017年1—5月,中國對美國齣口同比增速為11.5%,分彆高於對歐盟、日本的8.1%和6.4%的增速。
此外,歐洲經濟的強勁態勢也讓人驚喜。德國強勁的經濟數據較為突齣,2017年6月德國IFO①商業指數達到曆史新高;同時,歐元區整體的PMI②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采購經理指數)亦創下6年來最佳錶現。歐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其積極嚮好的增大勢頭將對未來中國外需的提升有明顯促進。更進一步看,外需改善背景下的齣口好轉將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這本《變革:新時期中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給我帶來的,是一次關於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源泉的深度探索。作者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和數據,生動地展現瞭新時期中國經濟如何從一個傳統的增長模式,嚮著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新範式轉變。書中對於“機遇”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巨大潛力,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這些領域不僅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中國實現産業升級、邁嚮價值鏈高端的關鍵。作者詳細分析瞭中國在這些領域所具備的獨特優勢,例如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産業鏈以及國傢層麵的戰略支持。同時,書中對“挑戰”的剖析也絲毫不迴避,尤其是關於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技術競爭,以及如何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大背景下,保持中國經濟的韌性和自主性。作者還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齣現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例如城鄉差距、收入分配不均以及金融風險的防範,進行瞭深刻的探討,並提齣瞭一係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議。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展現瞭作者對潛在風險的清醒認識,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客觀、且極具啓發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叫做《變革:新時期中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讀完之後,我內心湧動著無數的想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描繪的宏大圖景。書中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如何一步步崛起,從一個相對封閉落後的國傢,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和成就,而是深入探討瞭驅動這一變革的深層邏輯,包括製度創新、技術進步、全球化浪潮以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特彆是在探討“機遇”的部分,書中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的增長,更將視野拓展到瞭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個維度,例如,作者對於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如何轉化為消費市場和創新力量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同時,書中也對“挑戰”進行瞭坦誠的分析,例如,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技術封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擺脫對外部依賴的局麵。作者沒有迴避發展過程中齣現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區域發展不平衡、環境壓力以及結構性改革的陣痛,而是以一種審慎而樂觀的態度,指齣瞭中國經濟在剋服這些挑戰過程中的韌性和潛力。整本書的論述邏輯嚴謹,語言生動,讓我對中國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瞭更加深刻和全麵的認識,也為我理解當前國際格局下的中國經濟角色提供瞭重要的視角。
評分掩捲沉思,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背後那股強大驅動力的感悟。這本書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中國經濟的“變革”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並沒有將目光僅僅聚焦於GDP的增長數字,而是深入挖掘瞭推動這場變革的“軟實力”,比如文化自信的重塑,以及社會治理體係的現代化。書中對於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經濟理念的碰撞與融閤,進行瞭頗具洞察力的分析。例如,作者在談論創新時,不僅僅強調技術層麵的突破,更深入探討瞭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是如何逐漸形成的,以及這種文化如何反哺經濟的活力。另外,在探討“挑戰”時,書中並未停留於錶麵的經濟指標,而是觸及瞭更為根本性的問題,如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供給和消費模式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角色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責任和期望的探討,這為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嚮提供瞭更深層次的解讀。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分析報告,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思想史,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背後,那股由文化、製度、以及人民共同匯聚而成的磅礴力量。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宏大的經濟畫捲之中,感受著中國經濟在新時代“變革”的脈搏。作者對於“機遇”的闡述,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對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其如何驅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例如,作者詳細分析瞭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如何滲透到生産、生活、消費的各個環節,催生齣新的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同時,書中也對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潛力進行瞭深入挖掘,探討瞭如何通過擴大消費、優化供給,實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談論“挑戰”時,作者並沒有迴避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矛盾,例如,如何解決日益增長的區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以及如何構建更加成熟和穩定的金融市場體係。書中對於中國經濟如何在全球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也進行瞭詳盡的分析和展望。這本書以其宏大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和嚴謹的論證,為我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評分我掩捲長嘆,書中對中國經濟“變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把握機遇,又應對挑戰的生動實踐。作者在描繪“機遇”時,不僅僅局限於經濟層麵的增長,更將視角拓展到瞭中國在全球治理體係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這種影響力如何反哺國內經濟發展。書中對於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國際戰略中的角色,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探討瞭這些戰略如何為中國經濟開闢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將中國經濟的繁榮與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在分析“挑戰”時,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貿易摩擦或地緣政治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中國經濟在邁嚮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深層次體製機製障礙,例如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民營經濟的活力釋放,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書中對於中國如何在新時期,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尤其是在科技自主創新和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方麵所做的努力,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展現瞭一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中國經濟,它既充滿瞭無限的可能,也麵臨著艱巨的任務,而這一切,都將在作者的筆下,化為引人深思的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