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走向大国崛起,但并不是表示前方是坦途。
国内,供给侧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创业、实体经济、中等收入陷阱……每一项改革都面临挑战;国外,特朗普访华、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每一个挑战都关乎我们的未来。
在本书中,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聚焦经济变革突破点,开出经济复苏良药。
沈建光,经济学博士,现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亚洲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明显,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规政策却“难说再见”。中国经济问题,越来越需要在全球背景下理解;全球经济发展,亦越来越受中国政策的影响。沈建光的新书《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为理解这些纷繁错杂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中国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
沈建光的研究既接地气,又有一定的政策借鉴意义,希望本书能够引起一些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和共鸣。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李剑阁
本书是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全方位描述,诸多观点有事实和数据支撑,有思想碰撞,并引入对更多深层难题的思考。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本书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新变化做了许多思考,从经济、金融和改革全局着眼,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在欧洲央行工作的特殊经历,也使本书对中国问题的讨论具备了国际视角,充分借鉴和讨论相关的国际经验,见解独到,值得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新动能
出口将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
中国经济周期之辩: 本轮复苏动力何在? /
经济强劲反弹触发政策转向 /
从挖掘机周期看中国投资复苏 /
降准大转弯背后的三层逻辑 /
降息是否重回“四万亿”老路? /
第二章 金融去杠杆与灰犀牛
金融工作会议突破和保留了什么? /
金融去杠杆影响几何? /
中国如何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
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 /
债务高增长,中国能否避免金融危机? /
加快改革步伐,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
提振企业家信心: 扭转民间投资恶化关键 /
应避免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 /
房地产市场对整体经济形成诸多风险 /
中国高债务风险之辩 /
第三章 中国政策与改革
辽宁统计数据造假暴露了什么? /
从“巨大中华”看产业政策之争 /
从习近平考察小岗村看中国政策动向 /
猜忌横行,只因数据缺乏透明度 /
牛市不需“国家战略” /
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
去产能不应止于为国企解困 /
“十三五”规划亮点与挑战何在? /
中国经济政策三大新取向 /
点燃民间资本热情的关键是改革 /
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
债市违约频发背后的改革困境 /
债转股需要国企改革的推进 /
牛市重在制度建设 /
第四章 塑造大国领导力
毫无必要的“TPP恐慌症” /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贸易规则新变化 /
逆全球化之下,落实G20共识面临四大难点 /
托宾税存在许多负面效应,如要推出需反复权衡 /
负利率的五大潜在矛盾 /
货币政策不能承受之重 /
G20框架下的全球金融协调新成就 /
G20全球汇率协调缺失了什么? /
亚投行——中国新金融外交战略的胜利 /
第五章 人民币: 国际化新征程
切莫低估人民币入篮的伟大意义 /
做空之下,人民币到底被“高估”多少? /
周小川对人民币空头的反击 /
海外做空难撼人民币稳定 /
人民币入SDR: 龙门一跃还是骑虎难下? /
保外储还是保汇率是个伪命题 /
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央行意图 /
为什么人民币汇率预测错得离谱? /
第六章 量化放松的功与过
金融危机十周年的三点反思 /
中美会重蹈日美贸易战覆辙吗? /
美元的拐点真的到来了吗? /
英国脱欧与美元周期拐点 /
日本的泡沫教训是否适合中国? /
本轮美元周期已经接近顶点 /
引领全球化中国需处理好三层关系 /
中美关系: 阴云密布下的曙光初现 /
特朗普阴影下,中国如何应对? /
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 /
警惕特朗普冲击 /
中美贸易战的风险有多大? /
中美非常态下的合作之难 /
美联储鸽派背后的全球博弈 /
亚洲金融危机对当下的三点启示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五大质疑 /
出口将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度对净出口依赖较高的中国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也促使中国经济模式在随后几年当中,从过多依靠外需逐步向依靠内需拉动转变。不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口竞争力并未下降。而从2017年以来的情况看,中国出口或将持续好转,净出口有望再度成为支持中国经济的新亮点。
回顾历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可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拐点。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需依赖较重,特别是2002年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明显提升,其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一度达到64%的高点,其中出口占GDP的比重也高达35%。
然而,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外需急转直下,大量出口厂商受到冲击。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因此逐年回落,至2016年,已经下降至33%,出口占GDP的比重则下降至18%。贸易情况的恶化使得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更多依靠内需转变,并带动了不少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引擎失速,但这主要是全球经济疲软导致的贸易活动低迷所致。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来看,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全球竞争力并未下降,出口份额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仍然保持上升态势,从2006年的8.1%上升至2015年的14.1%。相比之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全球市场却表现黯淡: 十年中,美国出口在全球的占比基本稳定在9%左右,德国出口占比则下降约1个百分点至8%,日本出口份额亦从5.4%下降至不足4%。
从中国的出口结构看,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出口的全球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优势,服装、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全球占比分别从2006年的30%、21%上升至2015年的37.6%、37%;与此同时,机械运输设备出口的全球占比则从10.5%上升至18%。
从中国自身的出口结构看,机械运输设备出口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从2005年的46.2%上升到2015年的46.8%,而服装和纺织品的占比则从2005年的15.1%下降到2015年的12.4%。这表明,中国出口升级态势已经发生。
展望未来,出口或将再次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来,中国贸易活动明显好于预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从2016年的-0.5%转为0.3%,对增长的贡献也从2016年的-6.8%转为4.2%。与此同时,2017年四五月份的出口数据也明显好于预期。中国出口数据的好转,一方面与价格因素有关,即进口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出口价格涨幅;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海外经济环境的改善。考虑到2017年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的经济的明显转好,以及中国与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之间的贸易阴霾逐步驱散,预计出口向好的发展态势或将持续。
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非常明显,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了全球增长预期。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7年4月将全球经济预测调高至3.5%,好于2016年的3.1%。而从中国与主要的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情况来看,美国方面,年初各界一度担心的中美贸易战阴霾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经济回暖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如2017年1—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为11.5%,分别高于对欧盟、日本的8.1%和6.4%的增速。
此外,欧洲经济的强劲态势也让人惊喜。德国强劲的经济数据较为突出,2017年6月德国IFO①商业指数达到历史新高;同时,欧元区整体的PMI②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采购经理指数)亦创下6年来最佳表现。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积极向好的增大势头将对未来中国外需的提升有明显促进。更进一步看,外需改善背景下的出口好转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读完之后,我内心涌动着无数的想法,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描绘的宏大图景。书中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如何一步步崛起,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和成就,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一变革的深层逻辑,包括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全球化浪潮以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特别是在探讨“机遇”的部分,书中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增长,更将视野拓展到了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例如,作者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如何转化为消费市场和创新力量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书中也对“挑战”进行了坦诚的分析,例如,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摆脱对外部依赖的局面。作者没有回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以及结构性改革的阵痛,而是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指出了中国经济在克服这些挑战过程中的韧性和潜力。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生动,让我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也为我理解当前国际格局下的中国经济角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我掩卷长叹,书中对中国经济“变革”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把握机遇,又应对挑战的生动实践。作者在描绘“机遇”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增长,更将视角拓展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如何反哺国内经济发展。书中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国际战略中的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这些战略如何为中国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中国经济的繁荣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分析“挑战”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贸易摩擦或地缘政治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民营经济的活力释放,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书中对于中国如何在新时期,平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尤其是在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展现了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经济,它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而这一切,都将在作者的笔下,化为引人深思的篇章。
评分这本《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给我带来的,是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的深度探索。作者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增长模式,向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范式转变。书中对于“机遇”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巨大潜力,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这些领域不仅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关键。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例如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同时,书中对“挑战”的剖析也丝毫不回避,尤其是关于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以及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背景下,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自主性。作者还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例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潜在风险的清醒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客观、且极具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宏大的经济画卷之中,感受着中国经济在新时代“变革”的脉搏。作者对于“机遇”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如何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作者详细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如何渗透到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环节,催生出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同时,书中也对中国庞大内需市场的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探讨了如何通过扩大消费、优化供给,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谈论“挑战”时,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矛盾,例如,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以及如何构建更加成熟和稳定的金融市场体系。书中对于中国经济如何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展望。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论证,为我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掩卷沉思,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背后那股强大驱动力的感悟。这本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中国经济的“变革”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GDP的增长数字,而是深入挖掘了推动这场变革的“软实力”,比如文化自信的重塑,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书中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经济理念的碰撞与融合,进行了颇具洞察力的分析。例如,作者在谈论创新时,不仅仅强调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深入探讨了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如何逐渐形成的,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反哺经济的活力。另外,在探讨“挑战”时,书中并未停留于表面的经济指标,而是触及了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和消费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角色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责任和期望的探讨,这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分析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思想史,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背后,那股由文化、制度、以及人民共同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