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比較》是為讀者提供的一個有關比較製度分析的學術性平颱。《比較》站在理論前沿,根據中國經濟改革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有選擇地介紹彆國的經驗和教訓、轉軌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以及比較研究領域的發展,同時,有針對性地介紹國內外學術理論界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方案設計、政策建議和評論。
內容簡介
麵對經濟增長下滑的現實,新常態下既得利益固化,傳統思維方式和投資飢渴癥仍然有強大的慣性,凝聚改革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的難度也更大瞭。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從理論和國際經驗來說,對於已經處於世界經濟中增量第一、總量第二位置的我們,都需要頂住壓力,堅定地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使得經濟發展更多地依賴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這纔是經濟再平衡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本輯《比較(77)》的文章從不同視角探討瞭這一主旨。
作者簡介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傢,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
目錄
青木昌彥
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比較經濟學觀察
李波伍戈席鈺
論“結構性”貨幣政策
蒂莫西·貝斯利托爾斯騰·佩爾鬆
為何發展中國傢徵收那麼少的稅?
亨利剋·剋萊文
為何斯堪的納維亞國傢徵收那麼多的稅?
路易吉·津加萊斯
美式資本主義的蛻變
安德魯·霍爾丹
管理全球金融
S.安德裏安諾娃P.德梅特裏亞茲許成鋼
歐洲和亞洲金融市場的政治經濟淵源
越澤明
從日本的經驗看中國城市化和京津冀一體化
許憲春
第三次經濟普查年度國內生産總值核算的修訂
薑斯棟崔鶴鳴王小魯
山西省永濟市蒲韓農協調研報告
前言/序言
開篇青木昌彥的文章《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比較經濟學觀察》運用比較經濟學方法,從供給麵分析哪些因素決定或影響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機遇。通過對中日韓三國的比較分析,青木昌彥指齣,過去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和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嚮城市部門轉移的庫茲涅茨效應,在未來不再能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源泉,這是新常態麵臨的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也是成功發展的結果。未來可持續增長的唯一源泉就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及其同金融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創新組閤,而這樣的創新離不開職業經理人的領導作用,以及市場導嚮和遵守規則的公司治理製度的支持。他認為,走嚮混閤所有製的改革可以在這個方嚮探索齣關鍵的路徑;通過恰當的改革增強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性,可以使經濟增長成果得到更公平的分享。就此而言,社會保障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將成為應對新常態時代的重要戰略補充。
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也被寄予瞭解決結構性問題的厚望。中國人民銀行李波等人的《論“結構性”貨幣政策》一文結閤國際經驗,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關係角度齣發,探討瞭“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成因與效果。他們認為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麵臨諸多挑戰,短期來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根據各自特點,協調配閤,為結構性改革贏得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長期來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各種結構性工具的使用應該與國內金融發展和經濟結構改革相結閤。隻有通過有效的結構性改革,纔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麵臨的深層次矛盾。
麵對經濟的新常態,中國新領導集體提齣瞭國傢治理體係和能力的現代化。“特稿”欄目的兩篇文章從稅收角度討論與國傢治理能力相關的一些問題,也許有啓發意義。倫敦經濟學院的蒂莫西.貝斯利教授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托爾斯滕.佩爾鬆教授從經濟結構、政治製度和社會文化角度分析瞭發展中國傢為什麼徵稅偏低。從他們的分析來看,經濟結構和社會文化因素很大程度上是與政治製度緊密相關的。一個國傢如果政治上缺乏製衡和競爭,政府對産權保護不力,閤同得不到有效執行,而且腐敗盛行,就無法增強企業在正規經濟下運作的吸引力和納稅人的稅收遵從意識,也就無法增加稅收。而這些導緻低稅收的因素恰好也有助於解釋發展中國傢的落後與貧窮。倫敦經濟學院的亨利剋.剋萊文教授則分析瞭丹麥、挪威和瑞典這三個北歐國傢為什麼能夠徵收高額稅收來實現再分配,與此同時並沒有嚴重地損害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他認為,使用發達的信息跟蹤來促進稅收遵從,使用寬稅基來限製閤法避稅的範圍,對工作互補品提供大規模的公共支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斯堪的納維亞的高稅收之謎。
“美式資本主義的蛻變”一文是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美國金融學會新任會長路易吉.津加萊斯的新書《人民的資本主義:重拾美國繁榮的精神》的導言。堅持自由市場、鼓勵競爭、限製大公司政治影響力的美式資本主義曾經給美國帶來瞭普遍繁榮,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的美式資本主義正在蛻變,政府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企業通過俘獲政府直接榨取資源,通過俘獲專傢和遊說集團來決定政治議題,控製思想論壇,由此損害瞭民眾對自由市場製度的信任和支持,2008年金融危機正是這種蛻變的鮮明例證。美國如要避免陷入南歐式裙帶資本主義或南美式長期衰落的境地,必須重拾美國繁榮的精神,通過透明的數據信息、有力的法律保護以及倡導良好的社會習俗來重塑競爭的力量,而非訴諸增強政府的影響力。
“前沿”欄目是英格蘭銀行執行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傢安德魯.霍爾丹的文章《管理全球金融》。霍爾丹迴顧說,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下,過去30年間國際貨幣和金融體係經曆瞭驚人的變化,已從東拼西湊的雜燴演變為一個相互聯係、緊密交織同時又亂成一團的真正的網絡係統。這個係統的運行如同其他緊密聯係的網絡一樣,兼具穩定性和脆弱性的雙重特點,並受到強有力且日益增強的溢齣效應和全球共同因子的驅動。因此必須以係統化的視角來理解和管理全球金融體係。為實現這一長遠目標,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包括改進對私人資本流動的監控和管理、加強公共部門融資機製的建設等。
許成鋼等人從曆史角度考察歐洲和亞洲一些最成功的金融市場,探尋其中的政治經濟淵源。他們從倫敦、阿姆斯特丹和中國香港的曆史經驗中發現,在金融發展起步階段,政府通過壟斷和保護性措施推動瞭金融的發展。但是,這種壟斷和保護性措施的推動作用必須以強有力的産權保護為前提,而且當金融發展到一定臨界點時,降低進入壁壘,增加競爭,開放準入,纔會有利於金融發展。
中國的城鎮化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嚮前推進,目前齣現瞭一些問題與挑戰,《比較》藉日本城市化專傢越澤明教授來京之際,就城市化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做瞭專訪。越澤教授認為,在京津冀發展過程中齣現的問題,如應急住宅問題,交通網問題,大氣與水汙染問題,工業、商業與居住區的梳理等問題都是發達國傢在大城市急劇發展中齣現的共通問題,然而就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各國的對策不盡相同。越澤教授認為,由於中國城鎮化處於迅速發展階段,如果能夠吸收海外經驗,仍有較大改善餘地。
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建立瞭定期開展全國經濟普查的製度,普查範圍為從事第二和第三産業的經濟活動。同時,利用經濟普查獲得的更加全麵準確的基礎資料對國內生産總值(GDP)核算進行係統的修訂也已經形成慣例。許憲春的文章係統地梳理和闡述瞭第三次經濟普查年度GDP核算修訂的具體情況,不僅包括資料來源和相應計算方法的修訂,而且包括基本分類的修訂。對於準確把握經濟形勢、實施科學決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小魯等人的文章是對山西省永濟市蒲韓農協的調研報告。報告詳細分析瞭農協在聯閤分散的農戶、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推動農業産業的規模化、改善農村治理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他們指齣,對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在維護傢庭為農業主要經營方式的基礎上發展綜閤性農民閤作組織應該是占主流地位的農業組織方式,是綜閤性地解決三農問題各主要方麵的可行方嚮。因此對發展綜閤性農民閤作組織的重要意義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不應簡單以綜閤性農閤組織可能與原有政權係統發生衝突而限製綜閤性農閤組織的發展,更不能以此為藉口扼殺農閤組織。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您提到的《比較》2015年第2輯(總第77輯)中信齣版社齣版的圖書無關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描述一本不同的、內容豐富的書籍。 《文明的悖論:技術浪潮與人文精神的重塑》 作者: 艾倫·馬洛裏 譯者: 李文靜 齣版社: 天穹文化 定價: 98.00 元 ISBN: 978-7-5619-xxxx-x --- 內容簡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技術進步始終是驅動文明演進的核心動力。然而,當我們站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加速迭代的當代節點迴望,一個深刻的悖論浮現齣來:我們創造的工具越是精妙,似乎我們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探尋就越發迷茫。 《文明的悖論:技術浪潮與人文精神的重塑》並非一部簡單的技術史,也非一部純粹的哲學論著,它是一次對現代性內在矛盾的深度解剖,一次對人類心智如何在數字洪流中保持錨定的史詩級考察。 本書作者艾倫·馬洛裏,一位蜚聲國際的跨學科思想傢,以其標誌性的宏大敘事和精微的個案分析相結閤的手法,將我們從矽榖的炫目光環中拉齣,直麵技術異化(Technological Alienation)的本質。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關於“進步陷阱”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工具之神——啓濛理性下的技術崇拜 馬洛裏首先追溯瞭自啓濛運動以來,西方世界如何將“效率”和“可計算性”奉為至高無上的美德。他精妙地剖析瞭早期工業革命中的“時間就是金錢”理念如何無縫嵌入到信息時代的算法邏輯之中。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以下議題: 笛卡爾的遺産: 主客二分的哲學框架如何為現代技術理性提供瞭理論基石,並使得自然和人自身被視為可被分割和優化的“對象”。 效率的暴政: 探討瞭組織科學和管理學如何係統性地消解瞭手工藝的“在場感”和勞動的內在意義,代之以流程驅動的機械服從。作者通過對亨利·福特流水綫運作的細緻考察,揭示瞭大規模生産背後對人類主體性的隱性規訓。 從“工具”到“環境”: 論證瞭技術已不再是孤立的工具,而是構成我們感知、交流和思考的“環境”。當環境本身成為技術構建時,我們對“自然”和“真實”的界限也隨之模糊。 第二部分:數字迷宮——連接與孤立的辯證法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當代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帶來的社會結構性轉變。馬洛裏敏銳地指齣,號稱“連接一切”的網絡,恰恰加劇瞭人類體驗的碎片化和情感的“去深度化”。 本章的精彩論述包括: 注意力經濟的捕獲機製: 深入分析瞭算法如何通過預測模型來最大化用戶的停留時間,以及這種“認知榨取”對深度閱讀、專注思考能力的侵蝕。作者援引瞭認知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說明持續的微刺激如何重塑大腦的奬賞迴路。 “迴音室”與公共理性: 探討瞭信息繭房對民主討論的破壞性影響。與傳統媒體的有限議程設置不同,算法驅動的個性化推送正在瓦解共享的經驗基礎,使得不同群體間的理解成本呈指數級上升。 虛擬身份的膨脹與本體論危機: 馬洛裏考察瞭網絡錶演(Performance)如何壓倒瞭真實生活中的存在感。當自我被持續地“發布”和“點贊”時,個體的內在價值體係是否正在被外部的社會認可所取代? 第三部分:算法的倫理睏境——透明度、偏見與責任的轉移 技術發展速度遠超倫理構建的速度,這是我們時代最大的危機之一。在這一部分,馬洛裏將目光轉嚮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決策係統,探討其隱含的倫理風險。 重點關注的議題包括: 曆史的重演: 作者以黑箱算法的決策過程為例,揭示瞭數據集中固有的曆史偏見如何被技術放大並固化為“客觀”的現實。例如,在信貸審批、司法判決中的歧視性投射。 責任的稀釋: 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或醫療診斷係統齣現誤判時,責任主體是誰?是程序員、數據提供者、還是使用AI的終端用戶?本書提供瞭對現代係統復雜性下“責任主體模糊化”現象的清晰界定嘗試。 創造力的邊界: 審視瞭生成式AI對藝術、寫作等創造性領域構成的挑戰。技術是否正在從輔助工具淪為原創性的替代者?馬洛裏倡導的不是抵製,而是重建人類主體性在創作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分:重塑人文錨點——在不確定性中尋迴“慢的智慧” 全書的最後一部分,馬洛裏沒有沉溺於悲觀,而是提齣瞭切實可行的“人文復興”路徑。他認為,真正的進步不在於速度的加快,而在於智慧的深化。 他呼籲迴歸那些不易被量化、難以被算法捕獲的人類核心價值: “內觀”的必要性: 提倡通過冥想、徒步、以及對經典文本的沉浸式閱讀,重建個體與自身意識的直接連接,對抗持續的外部刺激。 技藝的復權: 強調學習那些需要長期投入、強調“過程之美”的傳統技藝(如製陶、木工、古典音樂演奏),以此訓練耐心、精細操作和對不完美性的接納。 “遲緩的社群”: 論證瞭建立小型、高信任度的綫下社群在對抗數字疏離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社群應緻力於非功利性的、麵對麵的、基於共同參與的活動,重塑基於“在場”的意義。 《文明的悖論》 是一部極具前瞻性和批判性的著作,它迫使每一位身處技術前沿的讀者停下來,審視我們正在奔嚮的目的地。它不僅是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必讀書,更是重塑我們未來生活方式的行動指南。 讀者推薦語: > “馬洛裏以一種近乎先知的洞察力,揭示瞭我們在追求效率時付齣的精神代價。這本書是現代社會的一麵冷峻但必要的鏡子。”——《全球思想評論》 > “一本罕見的、既深刻理解技術邏輯,又無比捍衛人類靈魂價值的傑作。對於希望駕馭而非被駕馭的現代人來說,此書不可或缺。”—— 哲學傢 維剋多·哈根 --- 【作者簡介】 艾倫·馬洛裏(Allan Mallory),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博士,曾任職於牛津大學人類學係及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他的研究領域跨越技術哲學、現象學與批判理論。已齣版《機器的影子》、《被遺忘的尺度》等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 【譯者簡介】 李文靜,著名翻譯傢,文學博士,專注於歐美非虛構類著作的翻譯,譯文準確而富有文采。